影片整体基调非常轻松,但结局却是很残酷的。很喜欢影片最后的一场戏,木匠在店里醉酒,来来回回自言自语,内心挣扎,时而向后一步,和犹太老太太争吵,时而向前一步,大声斥责德军的暴行。整体我觉得人物塑造,人物表演都很好。一个经验丰富,手艺不错的老木匠,镇子上修建德军的木制荣誉建筑,却没有他。当他得到一家犹太人商店时,原来的店主又是耳聋眼瞎的老太太,两人经常鸡同鸭讲,而小镇太小,周围又全都是熟人,他也不能做出太出格的行为。于是在错位的这种关系中,就产生了喜剧效果。而在喜剧情节中,又充满了温情。老太太把木匠当成了儿子一样,而木匠也真心实意的向帮助她。以至于最后,产生了推动事件,德军要把所有犹太人全部带走,亲犹主义者,更是遭到了惨烈的下场。这把木匠逼入了绝境,他殴打了妻子,他醉酒,他徘徊在要把老太太藏起来和要把她推出去之间。
一个木匠因为他的德国军官妹夫得到了一家犹太人的商店,他必须从商店的主人,一位又聋又哑的老太太手里,拿走商店的所有权利。
感觉男主完全就是作死。放不下所谓的“自尊心”,光靠喝酒麻痹,最终害了自己也害了老太太。
不可否认,你姐夫没给你像样的店铺,但是反过来想,给你一大工厂,你干的了吗?你又能给你姐夫带来什么。
自己被妒忌冲昏了头脑,又脑补出姐夫要害你,故意落下老太太,任你背锅成亲犹主义者,纯粹自己吓自己。
你姐夫能记得给你铺面,不记得遣送老太太?怎么不能是你姐夫留的后手?
一来老太太常年不出门,外人根本不知道她去没去集中营;二来身边人或善良同谋,或慑于你姐夫小元首的身份,谁会去举报?你就安心开店,养着老太太就完了。我也相信你不是因为固定月薪没了,又要担责任而蓄力,毕竟你妻子因为这个原因被你暴打了。。
接着说,战后德国胜利,你姐夫身居高位,顺其自然老太太安享晚年;德国战败,你姐夫和你都是国际义人。凭这个你姐夫就算不逃脱,也能减刑。
退一步讲,就算你姐夫真忘了,你要是铁了心救老太太,低声下气去求你姐夫,绝对会网开一面,他可亲口说过你们是一家人的话。退一步讲因此老太太被送上火车,起码你也尽力了。总比自己吓得不行,失手杀了老太太强。
自己要强可以,但是事情都到这个地步了,怎能不低头。空口白牙说了一大通,真把自己放那位置上,未必能比男主做得好,这篇牢骚权当创造另一平行世界吧。
1965年,由杨·卡达尔(Jan Kadar)和艾尔玛·克洛斯(Elmar Klos)联合执导的电影《大街上的商店》,获得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这部电影聚焦1942年前夕,纳粹占领捷克斯洛伐克,迫害犹太人的故事。
教堂般的钟声响起,一堆枯草上,3只鸟静止在画面中,就像舞台上正在等待表演的候场演员。忽然轻快的音乐响起,一只鸟扑哧着翅膀飞往高空,在屋顶类似烟囱的地方停下,表演正式开始了。俯拍镜头下,在一个狭小的院子里,一群人围着圈有节奏的走着。镜头缓缓摇到屋外的大街,路上的行人和马车在两个相反的方向前行着。一名穿军服的指挥官在人群中指挥乐队演奏,路上的行人,或与家人,或与恋人,都手挽着手行进着。他们的穿着是那么的正式,走路的姿态是那么的优雅,在四三拍的音乐下,他们的步调如此规律整齐,像精心排练过的一场表演。他们仿佛要去参加一个盛大的庆典,这一切看似安逸愉悦的景象,却已道出纳粹的虚伪面目。(看着开头的这几个镜头,我就想说,什么奖给他都不为过。)
本片的故事就隐藏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外表下。穷困的木匠工人托尼,有一个法西斯妹夫。正值纳粹雅利安化犹太人的时候,妹夫将犹太老太太苏特曼夫人的店给了托尼。托尼以为自己一夜之间就要变成富翁了,却发现苏特曼夫人的店早已虚有其表,内壳已空。在朋友亲犹太人库查的建议下,他以帮工的形式在店内帮忙以及保护苏特曼夫人,同时,他也可以获得一笔犹太人资助的酬劳。
影片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在虚浮外表下非常现实的故事。在喧嚣的时代里,托尼和妻子的家,异常宁静。虽然在他们自己眼中也许是破败的农庄,可在我眼里却极具捷克乡土风情,令人神往。鸡鸭的声音环绕,让人看到一幅美好生活的景象。可从妻子每天不停地唠叨中,我们知道,她并不满意现在的生活。她总是怂恿丈夫问出老太太的金库藏在哪里。托尼也渴望变得富有,但是在和老太太相处的过程中,他们之间渐渐产生了感情。老太太送他过世老公的高级服装、给他工钱,生气还会做好吃的饭菜哄他,像对待儿子一般待他。按照理想的逻辑走,托尼会真心实意的一直保护老太太。但不是,这也就是本片最现实之处。
当时的环境,亲犹太人比是犹太人更严重。好朋友库查就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当街示众,挂上「我是亲犹太人」的牌子。在纳粹政府虚伪的用法律将犹太人骗上车,送往劳动营的那天,喝醉酒的托尼意识突变,要老太太听纳粹的话,拿上不超过30公斤的行李,同其他人一同上车,去往劳动营。与《波斯语课》中纳粹也有人性的一面相反的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善良的普通人复杂的人性。“不是她,就是我”,托尼说。很多时候人都会选择自保。我们可以谴责吗?我想我做不到,我的确震惊、愤慨,但假若我是托尼,我该怎么办?然而现实远比我们残酷。苏特曼夫人在与托尼的抗争中死了。
《美丽人生》以喜剧述悲剧,《大街上的商店》在朴实的基调中以非现实叙现实。除了虚假的社会面貌,影片在现实的叙事里还插入了非现实的场景与对话。发现苏特曼夫人死后,托尼看着天花板上的倒钩,从柜子里找出一根麻绳,打开后院的门,把自己的狗放出去再把门关上。搬了一条凳子在倒钩底下,走过去将店铺大门关上,再走回屋内。镜头对准店铺大门,我们听到凳子倒地的声音,紧接着我们看到了倒在地上的凳子,实在令人唏嘘。开片的庆典音乐又响起了,店铺大门的两扇门自动开了,眼前是一片白光,什么都看不见。
承接着上一镜头的白光,在一个类似现实的店铺一样非现实的空间里,苏特曼夫人穿着裙子撑着伞站在店门口,托尼穿着苏特曼夫人老公的衣服欢快地走出来,就像他自认为的那样,穿上这套服装,他像查理卓别林。而这一切就像卓别林的喜剧一样荒诞可笑吧。慢镜头中,两人手牵着手奔跑,经过一个正在表演的乐队,与指挥官行礼,边走边跳起舞来,最后在将要消失在镜头里的时候,向指挥员再次行礼告别。而乐队的表演还在继续。画面定格,影片到此结束。这一幕是否在说,民众已如梦初醒,而纳粹的表演还在继续,人们将要迎来真正快乐的生活?不管是何种意义,影片最后一幕的诗意表达,为我心中精彩的开片画下了完美的句点。
#捷克新浪潮# 后劲十足的新浪潮电影。由前半段的闹喜剧风格逐渐滑落向悲剧的结尾,杨卡达尔和艾尔玛克洛斯抒情的镜头语言与叙事主题共同造就了这部影史经典。斯洛伐克被纳粹占领期间的“二战”换喻被深刻丰富了一番:人物形象生动可信,有血有肉,其写实的深焦长镜头调度滑稽或温和地展现出不同角色的全貌来。在托诺的妹夫拜访他一家时,摄影机先是聚焦在意外打翻脚盆,擦拭地板的托诺,姿势是跪在地板上,而后镜头向左平摇,高大威猛的妹夫站在餐桌旁,脸庞还被灯照亮。通过对场面时空整体性的把握,不依靠传统的蒙太奇手段凸显对比,地位高低的悬殊关系得以在单镜头内全部释放出来。影片的省略剪接也是别有风味。在一夜宿醉后,导演将还穿着睡衣的托诺直接剪到衣着西装穿戴整齐出门的时刻;在托诺与布查先生在小溪旁闲聊有关犹太人的话题时,托诺不经意湿鞋的画面出乎观众意料地剪到家中洗脚的场景,使得观众会心一笑的同时,也精妙地压缩了时间。
如果说前半段还是中规中矩的话,那么长达约二十分钟的几乎仅局限于劳特曼太太的小铺的片段足以挽救先前所有的细微瑕疵。劳特曼太太发现纳粹追捕犹太人时,镜头在广角的高角度取景与惊恐不安的脸部特写间反复跳跃,堆叠出无可避免的悲情色彩。又如托诺误杀劳特曼太太后,抖动频繁的手持摄像影像一度令人误以为是托诺的主观镜头,然而快摇之后摄影机再次对准托诺痛苦的表情,制造出不存在的第三者视点——仿佛是劳特曼太太的鬼魂。如此深重的罪孽难以摆脱,“鬼魂”紧随在托诺身后,每跟到一个地点,托诺都会报以直视镜头的眼神。结尾处这样一个与上篇截然不同的长镜头,带给观众托诺备受煎熬的良心。镜头最后停留在了天花板上的挂钩,也暗示了最后自杀的结局,层层推进,丝毫没有突兀之感。
中国有许多为大义或者信仰牺牲小我的故事。我们感动于他们的大义凛然,却很少挖掘更深人性的部分,以及他们如何克服了与生俱来的恐惧。这个故事就详尽的展示了人性以及人心的变化。 让我简化下这个故事。她对你很好,你很爱戴她。一场大难降临,所有像她一样的人都要被带走,可能会有性命之忧,而帮助他们的人都要受到严惩。你会怎么做? 这是1965年捷克斯洛伐克的片子,关于二战沦陷时期,犹太人面临被集中去“一线劳动营”时一个捷克人的抉择。 全片128分钟,前面用大量笔墨描述了沦陷时捷克斯洛伐克看似悠闲平静的生活。广场的纳粹纪念木塔在建造,犹太人商店的所有权在移交,一步步、一点点平静被打破。全片最后用时不长,但是非常细致的描绘了那个捷克人从保护一位犹太老太太到最终结局的心理过程。
从影片角度讲十分精彩,从心理感受讲十分崩溃,能感同身受到头皮发麻。这是一个普通小人物人性的写照,没有褒贬只是觉得真实。大多数人都有正义感和保护欲,当遇到极致环境下,是否能够坚持?或者说是否有能力继续去做?当恐惧充满心灵的时候,如何做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这时候道德底线就成为了最后防线。 推荐大家去亲自感受下,在前100分钟慢慢地沉浸入当时的生活、氛围、人群,后十余分钟感受下人性的拷问,无论结果如何,请接受那个真实的自己。
1、人们在历史的经验里获得理性,也时常失去,忘记求主指明方向,便要承担自己的罪孽。想到《愤怒的城堡》里一段话,(大意)“人不是袜子,不能只保持干净……一生可以做两件荒唐事,只是当后果来临时,要自己承担。”所以结尾的“因果”让我很满意。
2、喜欢《大街上的商店》和喜欢《过于喧嚣的孤独》的原因相近,因为它让我看到,文明遭毁灭之前,人们是多么热爱生活,以及,选择来得多么仓促。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没什么机会面临富有戏剧性的选择,但战争给了人这样的考验。只是战争题材往往更注重战争本身,而忽略了生活本身的惯性。对于战争,乃至任何错误,只有批判或许是不够的。切身感到痛甚至是罪,然后才能直起身来。
商店外的斗争如火如荼,商店内的气氛焦灼难耐。祥和下的氛围却是对战争最沉重有力的批判。令人惊喜的电影,竟然丝毫无沉闷~
如果这部电影非要找缺点的话,就是收尾收的太狗血了,托尼把老太太摔死了,靠,什么鬼,从保护到出卖,由怜惜变自私。我觉得这种两难选择题的电影,最好是不要给答案,弄一个开放式收尾,让观众自己无限猜想去。
把人的善与恶的来回变化在一个商店内在两天内极致展现。原来天使和恶魔可以同时出现,毁灭人类的也只能是人类自己。结尾避开自缢的直接镜头,转而去到外面开阔的光明的世界,去欢歌跳舞,没有比这更讽刺的了。
shop,多有耽搁,谨记正和,门外的病毒营销姓侵了门内还未摆好的STOP,出卖“啬”相被问倒在何能与何德,辗转反侧,期是已昏而全貌有了,捷报的吸热反应换算生命的单位为毫克,一介草民的酸碱平衡被提上匾额,纵然高枝可以攀折,却承接扑通几声的忐忑,“犹”腻谁惹,同自己交涉,梦里改造什么?
最后三十分钟太煎熬太心烦了,那种懦弱无奈痛恨复杂的情绪,真想去揍踱步在商店内不断灌酒的男主,结尾的灵魂出窍歌舞的长镜头和躲摄影机在各房间巡视的段落太绝了。前边细致的描述犹太人普通小镇居民在战争特殊政策下的变化,面对突然而来的纳粹法律谁也跑不了,老太太演的真好。北影节修复版。
为什么?为什么酒鬼要摔死了慈祥的奶奶?还要悬梁自尽呢?本以为会是辛德勒那种拯救的暖心结局,后来显然导演觉得那不真实,于是画风360度大逆转让好人互相伤害,所谓现实版结局。正如奶奶所言,恐惧是万恶之源,而这也是一切悲剧的注脚。
不作恶的难度和代价,往往比你的想象要大得多。
看似轻松却一点也不轻松的故事。段落都很大,最后那场重头戏很好看,上吊前的一段镜头有想法啊。用亲犹太人的视角切入,在这类题材上来说算是比较独特了。
新浪潮式超现实很少,只有托尼的梦境才勉强算是,在同时期的反战影片中并非特别优秀。男主最终走上绝路迫于无奈、误杀的忏悔,正如自己醉酒精神崩溃,很唐突产生的共鸣相对较弱。
犹太老婆婆以为托尼想害她,躲起来时不小心摔地上死了,托尼喝醉酒看到店里的东西感到很难受于是上吊自杀,这样才能摆脱法西斯和老婆婆过着快乐生活
纳粹迫害犹太人的经典题材,视角颇为独特的反法西斯影片。主角的设置很有深意。他同样是被侵略对象,并且是犹太人商店的名义老板;同时他的妹夫又是纳粹。作为一个多重身份的矛盾体,他没有肩负起抵抗侵略的责任,并对侵略者助纣为虐。尽管没有亲手残杀犹太人,却难逃帮凶之罪。对反法西斯同盟的拷问。
悲喜剧结合,一个忏悔的灵魂。超现实主义的结尾,寄托那个悲惨年代的理想升华!
很有力量很有力量的作品,主角最后试图驱逐老人的戏看得人十分难受。但是两个硬伤:1、入戏太晚,2、结尾自杀情节有点别扭
8/10/2006 4:00pm UA Langham Place
漫长的喜剧带来结尾更强烈的悲剧感 四人走路那段好经典。。。我还以为老太太会凛然主动加入呢原来人都是怕死的就他妈会躲起来念经。。。对结尾没意见,像主角这样有道德感因而备受煎熬的人与其纠结了然一生也许自杀确是好归宿
趋炎附势的奸人靠国难大发战争财,名利让他们飘飘然,甚至忘记了自己的根,因为他们心里只有名和利,为最原始的人欲所操控,欲望凌驾于国家之上。而老实巴交的人民只能接受双重打击,外族的侵犯、同族“叛徒”的欺压,奄奄一息,只会忍受,不懂反抗。
男主角半夜鸡叫的水平不错,这种捷克式的电影看起来好乏味,铺垫的太长
托尼的内心戏十分激烈,由保护到出卖由怜惜到自私,最后懦弱而愧疚。
捷克式的嘲讽和悲喜 某种意义上说 主角则是捷克的化身。。觉得剧本在结构上巨大的缺陷——30分钟了还不入戏 怎么不把前面的一些元素融在后面 早点让老太婆出场?尾声处的自杀非常突兀 也比“懊恼地平常度日”来得没力量得多
1966第38届 OSCAR BEST FORIEGN PICTURE,二战,黑色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