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中参议院为了结束妻子的痛苦拔掉了妻子的氧气管,这是他对于生命的尊重方式,就像《百万美元宝贝》的结局一样。而他对于举国上下人尽皆知的关于沉睡了17年的植物人女孩是否应该安乐死同样保持着与他的行为一致的立场,这让他与反对安乐死的女儿陷入矛盾之中,也让他与所处政党的立场相左,最后选择了辞职。参议院女儿在餐厅里被泼脸而结识的男友却有着一个情绪不稳的弟弟,弟弟的脾气与性格让温文尔雅的哥哥濒临崩溃。于佩尔饰演的母亲曾是一个著名演员(也就是她自己吧.....)如今将所有的生活重心投入到植物人女儿身上,期待神迹的出现。这样的消耗让儿子不满,儿子希望母亲不要为了不现实的愿望而放弃自己的事业。陷入毒瘾的女人渴望死亡,却被终日陪伴在身边的医生极力劝导与挽留,最后他们之间产生了情愫。贝罗奇奥的电影里,家庭成员的关系总是有着疏离与病态的状态。在《怒不可遏》里杀兄弑母、与妹妹暧昧的男人,在《难以抗拒的温柔》里奶妈的介入以及亲生母亲的冷淡疏离。而本片里同时讲述的四个家庭同样如此。关于安乐死是否人道是一个难以定夺的问题,解除他人的痛苦常规来看是一件充满善意的事情,但如果解除痛苦的唯一方式是结束生命,这就变得复杂起来。因为无论如何安乐死的执行者都是另一个人,就好比一个渴望自杀的人让另一个人杀死自己一样,这让我突然想起了布列松的《很可能是魔鬼》,但这样的方式毫无疑问是谋杀,而安乐死的最核心矛盾正是在于这到底是不是谋杀,到底是不是真的尊重生命。即使当事人同意了,可终究是由另一个人完成。
政治、宗教或职业,情感和理智,所有这些都教不晓任何人究竟如何面对生死。阿姨再次展示流利意语。#9119
到最后早就超越宗教信仰政治党派,对安乐死/自杀/人生选择的讨论都指向了爱,有人因为爱睡了,有人因为爱醒了。两兄弟的故事很有意思,也很喜欢有人说于佩尔也是个睡美人。【扣一星是我再也不想看洛尔瓦彻谈恋爱了!
总监,政治,近距离的切身关联,远距离的逻辑应当。对于法案支持与否不再重要,而是多大程度上与“我”相关,结果可能会带给我的情感冲击(于佩尔的母亲)。一个反例(吸毒女)跳出黑暗的讨论闭环,从最激烈的死亡意志,到被爱降服,并作为全片的结尾。但中间与多个人物关联度最高的女性。被爱误打误撞,却也收场的潦草,观看信后的结果,设置了的开放性,隐藏了最大的崩溃(刚刚恢复了父亲对母亲有爱,且不盲目的信念,接下来马上就要面对是父亲亲手结束了母亲的残酷)。对于安乐死的争论,基本上展现了所有导致结论的可能性。信息浓度超高的剧情,没有一句废话,无用的表情。
深海再次长眠…彼人对此很在意,“能否活的优雅”?
不忧国忧民如何戴得起精英高大上的高帽,意式贾樟柯type
3.5
爱,自由和责任的悖论,四个故事的组合让人看到矛盾之下每一个侧面和可能性,政治,宗教,伦理…从中可以读出太多值得思考的东西。精巧又克制,这才是大师之作。
这部影片改编自真人真事,该事件在意大利可谓是人尽皆知。一名名叫艾伦娜-恩戈拉罗的年轻女子的生命将在17年的植物人状态之后结束,而意大利全国也因是否让其安乐死这个问题引发了一场争执。影片则通过几个拥有不同信仰和身份的角色来看待这个事件。一名参议员纠结于自己是否要为一项不赞同的法律投赞
各种突兀-04/25/14 at MoMA
同一事件中看似没有紧密联系的四组人物采用独立的平行叙事,导演似乎有意打破了叙事的线性张力,却用一种潜意识的不同道德观点来构建一个群像。对于一个常常被人打上左派政治标签的导演,可以试着跳出个人立场,以一种超然的成熟视角去重新展示历史,而且尽量的不加入个人评断,很大师范儿。★★★★
生与死的话题,侧面描述不同的观念。
好烦Huppert大妈
日记体的形式讲述安乐死法案,贝罗奇奥的电影总是贴着意大利的社会。用了轻重分明的多线叙事,如此一来即便几条线之间毫无关联也无太大不良后果,再加充满活力的场面调度和类似表现主义的手法,在威尼斯只得了不痛不痒的奖项只在可惜了。
闷,颇不平静,犯烟瘾 9/20@意大利文化处
四个故事并排走,却调度从容错落有致,没有任何多余的旁白什么的,却清晰清新:大师感瞬间爆棚!顺便期待一下贾樟柯同为4个故事的《天注定》~其实放映后采访的时候,Marco说他自己是明确有一个态度的,其实还是表现在电影里了的。喜欢那个女儿的故事,尤其是在警察局里的那段配乐好赞!影像很棒!
没字幕!
真的拍得很一般。
马可·贝洛奇奥如今仍坚定的用着古典配乐。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尤其是通过新闻镜头增加真实感。围绕事件的四组人物构成一个小社会,去看不同人对待这事的反应,相对暧昧的态度,只有当事者才能真正明白这里的纠结。而爱才是最重要的
高手。一个漂亮的收尾。
典型的欧洲文艺片,还挺有奥斯卡外语片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