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实现了我对武士片的所有幻想
侘寂的禅意,庄严的仪式感,崇高的信仰,至上的礼仪… 比试前的绑带、鞠躬、试探,敛容屏气,如临深渊。恍惚间,剑拔弩张,风云突变。沉醉龙之主的剑道,先是迷惑对手,趁其不备时夺去性命。这令我想起小林正树《夺命剑》中主人公的剑道:敌进,我退;敌再进,我再退;直到无路可退时,便以排山倒海之势一击必杀。
龙之助并非纯粹的恶人,他所追求的,无非是最纯粹的剑道——对自己的剑完全忠诚。他并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这使得他并不能圆滑的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他更像个无所依靠的幽灵,一位至死追求信仰的苦行僧;道德不会给予他约束,因为他只认得他的剑,他的剑告诉他他该杀人,他便杀。
他本性并不邪恶,他是在外界的逼迫下一步步走向地狱
开局的老头祈求上天夺走自己的性命,路过龙之助便帮他圆梦。他察觉到路过的小偷不是本地人必有端倪,便拔刀相向。小偷逃过一劫,感叹道“怎么会有如此邪恶之人!”虎之助面对龙之助的挑战,以“不善剑道”推脱,随后在雪夜中连杀数十人,嘴上却说龙之助“邪恶的灵魂,邪恶的剑”,并为自己杀人找了一个开脱的理由——“被迫”。
究竟孰恶?何为恶?善恶由社会界定,还是由本性初衷界定?
如果为后者,那么虎之助、兵马、阿滨、小偷皆为恶人。
但是社会并不是这样运转,对于一个人的定位终究要结合时代背景与环境去评判,像龙之助这样偏执的剑痴注定不会被社会所接纳。幕府末期,枪支出现让冷兵器再次陷入绝境,武士阶层穷途末路,固执不懂圆滑改变的人将会走向灭亡。
像龙之助这样的剑道痴汉,走向毁灭是必然。
影片最后定格在龙之助大开杀戒的狂暴表情,他是杀出重围,还是战死剑下,我们不得而知。但这已经不重要,能否在这场战争中存活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他的结局,这也是作者使用开放性结局的用意——真正重要的是,他是否能克服自己的心魔。 龙之助的自我怀疑是致命的,他在大菩萨岭出于善意杀了那位老人,但是不仅没有让他孙女的生活得到改善,相反的是,她成为了一位歌妓。当他发现自己穷尽一生去追求的剑道为邪恶之道时,他的三观发生了崩塌。如果他无法克服自己的心魔,即便杀出重围,等待他的依旧是死亡。
三船敏郎饰演的虎之助实力应该是在龙之助之下的,但是他更会揣测人心。他并没有主动去和龙之助正面对抗,因为他明白,和这样一位近乎于无敌的剑客决斗只会是凶多吉少。因此这两位世纪对决在影片中成为留白,为观众留下了无尽的想象。或许在未来,这两位武士能直面自己的内心来一场比拼,但是影迷们是无福目睹这一场景了。
与黑泽明相比,冈本喜八的风格与小林正树较为接近。同样是武士片的大师,冈本喜八更加侧重于对剑道仪式感的还原与禅意的描绘,因此在影片中会有更多的长镜头,定格镜头(在比武后龙之助以一敌十的长镜头太出色了,最后的定格犹如一幅水墨画,昏暗的阳光与浓雾中的龙之助屹立于尸体之上,仿佛是从天而降惩戒人世的神明)画面,构图也会更为风格化。而黑泽明更加侧重于对故事与人物特色的刻画,但两位大师所呈现的都是极为卓越的视听语言,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大菩萨岭》由桥本忍担任编剧,这使得本部作品在故事上将会有极为可靠的保证。本部作品的每一帧、每一句台词,主人公的一颦一笑都在吸引着我。个人认为《大菩萨岭》在视听语言上要超越《七武士》《切腹》等优秀的作品,在我心目中绝对是独一无二的武士片瑰宝。
从故事一开始的爷爷和孙女上山乞灵,龙之助手起刀落干掉爷爷,这个杀人不眨眼的冷酷武士形象直接立住了。接下来是与对手文之承比武桥段,气氛极度紧张,加上运镜调度,看的我都不敢呼吸,甚至看了两遍。
整部电影配乐也相当赞,当给到人物特写或渲染紧张气氛时恰到好处,不拖沓。并且对于电影来说吸引我的一直是故事,但我完全被这部的配乐剪辑和动作设计吸引住了,以至于剧情什么样我几乎不太在意了。
让我印象深刻的戏还有两场,一是雪中的岛田老师大战杂鱼。在黑白色调下大雪纷飞,武士砍人,血染在雪上都是黑的,拍出了属于剑戟片独有的残酷和冷漠。另一场戏是最后结尾时龙之助在各种影子和回声下砍竹帘,这个冷酷无情的武士终于疯了,最后在开启无双模式中电影结束,估计是也凉了。不管导演最后放弃兵木这条复仇线的计划挺大胆的,直接把龙之助的形象拔高,所以我感觉没啥遗憾,仲代达矢演的也太棒了。
日本电影《大菩萨岭》(1966),时隔56年后的今天看来,依然十分超前和震撼。震撼一,是对处于幕末时期电影主人公机龙之助(剑魔)反英雄式的描画,实属超前;震撼二,是电影对武士道精神充满反讽式地自我批判,对武士道存在价值的道德审判,也是非常深刻的;震撼三,电影中标志性的三场打斗场面:林间遇伏、雪飞剑舞和竹帘魅影,是黑与白、光与影、人与魅、善与恶、心与魔的交织和混战,无论在场景意境、人物构图、背景音乐和动作设计上均堪称日本剑戟片的巅峰,以一敌十、以一敌百的武打设计,开创了电影暴力美学之先河。震撼四,日本老牌实力派演员仲代达矢完全沉浸式的表演,他用眼神、用姿体、用动作、用挥剑的动作来表达人物情绪,张力十足,把剑魔神之助的狂狷邪魅、善恶一念,跌宕沉沦,刻画得入木七分,引人入胜。最震撼的,是他在电影结尾的最终定格,令人叹为观止,意犹未尽,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可以说,冈本喜八导演的《大菩萨岭》(1966)是日本电影黄金时代的一个见证,也是一座丰碑。导演冈本喜八、编剧桥本忍和主角仲代达矢凭借此片一剑封神,至今仍然无法超越,值得一看再看!
以寻常道德眼光来看,这是一部极其冷酷残忍的电影。
龙之助好似魔鬼一般,走向毁灭他人最终毁灭自己之路。
回想刚登场的龙之助,便是令人玩味的。一个朝圣的老人向神灵祈求自己早死,这样能让自己孙女获得自由与属于她自己的幸福。龙之助仿佛听到了他的呼唤,走上前来,斩杀了老者。
很难判定他是听到了老者的呼唤还是恰巧路过,不论哪一种,老者的愿望实现了,龙之助超度了他。可我们习惯考虑主角,于是纠结龙之助为什么会如此毫无道理且残忍杀死老者盖过了老者被解脱这一结果。之后的龙之助,表现的冷静又克制,他用女人的贞操换取武士的荣誉,但他能做的最大让步是与弱者平局,如果不是被偷袭的话。
一切都有既定的规则,而他是这个规则内的王者与制裁者。谁要是违背规则,谁就要受到惩罚。于是有了海报那一幕经典的斩杀段落。
结局大乱斗让我想起血溅鸳鸯楼的武松。《水浒传》中有两个人出家了,一个是花和尚鲁智深,一个是行者武松。鲁智深的灵性似乎大家很好理解,我一直奇怪的是,为何作者给武松安排的结局是出家呢?武松是个极度偏执的人,点水涌泉,睚眦必报,他更像是个天主教徒。从打虎一节就能看出,李逵杀虎是复仇,解氏兄弟杀虎是谋生,武松杀虎是求生。“求生”贯穿武松的一生,他没有过分的欲望,可他面对迫害不像林冲忍无可忍再出手,而是人若犯我,我必加倍奉还。这样一个偏执狂,丢了胳膊以后成了主持,这其中的心理过程最令人玩味。
不疯魔,不成佛,似乎人要达到一种极端的状况,再从中解脱出来,才能完成一次成佛的修炼。
龙之助再现了武松疯魔后成佛前的状态,将斩人发挥成极度的艺术,当然谁也不知道他能不能成佛,因为谁也不知道他能不能活下来。
在入魔之前,他是个李逵纯粹般纯粹的人。
李逵在《水浒传》中争议很大,原因在于他救刑场时,刀切菜似的砍了无辜老百姓。天杀星李逵,正如我们忽略龙之助解脱老者的结果一样,如果把这些被李逵斩杀的人换作鲁迅笔下的看客,就会明了一些这个天杀星究竟做了什么事情。
龙之助也是,他的残忍无情引起很多正常人(拥有基本道德的人)的不适。但是回顾来看,他实现了老者的愿望;他让文之丞在比武中死去,免于受到生活中的羞辱;他解脱了阿滨,一个靠嘴上欺骗自己爱龙之助的女人,最终认清自己的内心与罪孽(尽管这样的罪孽在女权主义者里完全不当做回事);他让老者的孙女遇到了自己的幸福;同样的,文之丞的弟弟兵马,并没有绝对把握杀死龙之助,万人斩中的龙之助也对他是种解脱,因为相比复仇,追求老者孙女的愿望更为迫切。(否则他就不会在师父虎之助叮嘱他不要找任何人的时候,还苦苦搜寻老者孙女的下落了。)龙之助解脱了众人,积压了自己心中的罪孽,步入到疯魔的状态。
艺术与道德之间的论争是永恒的,龙之助本身就代表了这个论争,他是符合旧道德(武士阶层)也是反叛人情味儿(拒绝维护人际关系)的家伙。但是他究竟超越了善恶这个层面吗?面对虎之助出剑的迟疑,表明他的克制与清醒,在这个前提下,混乱过后的龙之助,最终会达到一个无需善恶裁定的境界。
结尾的光影运用有些想法,仲代达矢是真神
8.0/10。摄影、构图各种干净唯美,剪辑、表演、调度各种牛逼漂亮。从喜八的武士片身上我感受到了莱翁内通心粉的强大气魄!印象最深的当属仲代漫砍群刺客的运镜和背影!柔刚互合,结尾的迷魂杀阵我也很是喜欢!|剑是灵魂,要用心去细察,邪恶的心便是邪恶的剑。这是大和民族‘’冰与火的统一‘’!
一个剑术高超的坏人终于碰到了可以有资格和他对决的好人,却死在了一帮人的乱箭之下,不爽啊,本来以为会有大boss决战的哈哈哈。其实坏人不会遭报应,好人也不会有好报,天地以万物为刍狗,人生来就是猪狗不如,一辈子赖活着来换一次好死。
诅咒之剑,几场对决太出色了吧 顶尖的剑戟片时代剧武士故事也就这样了
他用剑感受过山风。他就不是妖魔。剑若比作女人忠贞,他这一生也就睡过一个女人。龙之助——不为剑死枉做人。这人们口中妖魔,到底也没失了那份坦然,至少在接受挑战这条路上,从来没有下三滥过。
看仲代大师总是想起余文乐囧
结局哦~~
如英文片名,本片讲述了幕末时期武士龙之助在追求终极剑道和武士荣耀过程中丧失心智最终步入魔道的故事。导演刻意突出时代背景,使得本故事呈现出杨德昌《牯岭街》式的质疑---是什么把一个遵守诺言、爱好公平、憧憬明天的普通人变成凶手?仲代代矢再次展现非凡的演技,而冈本喜八充满禅机与凛冽的镜头风格,让此片在同时代剑戟片中极为耀眼
一部毫无保留的、没有任何旁枝末节的、一点都不欺骗观众感情的纯粹的砍人电影。💪
一个非主流武士的传奇
1.雪花中的三船,里屋火焰中的仲代,两场乱战,可乃一场简介的较量;2.没有了宿命般的对决来作为结束,令人耳目一新;3.光影、镜头很赞,男主角仲代诠释邪恶的演技可谓是炉火纯青。
调度很具匠心,室内是小津的平视视角,外景常用俯视,但摇移拉出景深太厉害了,推拉运镜调动着观者的心理节奏。动作片的剪辑常用快速剪辑分镜,而本片的打斗居然是不流俗的长镜头,很是惊艳,那场下山道和雪夜反埋伏的几场戏,真是厉害。日本剑戟片经典。9
一部划时代的反传统武士片佳作,一曲走火入魔的宿命悲歌。剧作、表演、摄影、剪辑尽皆一流。山林突围、风雪夜屠戮与室内人挡杀人鬼挡杀鬼的打斗戏令人血脉贲张目不暇接。攻心为上,意外地无双人对决,高潮前的帘帐魔影与迎面定格收尾。以磨坊衣物研磨镜头暗示性爱,同质于[菊豆]的滑落染布。(9.0/10)
能倒在我机龙之助剑下是你们的荣幸
某人最爱
重温!仲代达矢饰演的主人公犹如徘徊于幕末时代的幽灵,仇恨的眼神和被诅咒的剑术,全片使用了大量全新的电影语法,常常可见封闭空间中的景深镜头和频繁的景别互换,高潮戏中的影子和竹帘构筑了恐惧阴暗的空间,有趣的是电影并没有走入传统儿女情长的复仇模式,而是专注呈现主人公自我毁灭
因果循环,善恶报应,所以追求剑道至丧失人理常情的武士,还不曾与强敌对决就先输给了心魔。围攻戏场面调度有序,对决干净利落。作为一个灵魂堕入邪道的剑客,仲代达矢邪气不足,最后疯狂有余。P.s.对决场面自动脑补起奈良原一铁的剑术讲座【误】
【Great】是否为《老无所依》的前身?不同角色的命运相互联结,在各种场合下产生戏剧性的会面,却又不产生任何浪花,只是错过。第一幕只为「聚势」,冷酷、癫狂而疯魔的剑客形象被塑造,50秒的杀阵长镜为其划上了完美句号。第二幕则是「破势」:反类型开始介入,冥冥之中转动宿命之轮,冈本喜八用一场更为凌厉的雪中杀阵将前半段主角集聚的“势”全部击破,刀仍在鞘中,杀意却向妻子刺去,疯魔的开始。然后就是神到失语的第三幕,反类型的形式到了顶峰,决斗并未发生,真正的敌人只有自己。宿命形成回环,光影汇成梦魇,终于迎来至高影像的降临!他似乎在毁灭中重归理智,唯有杀阵是其归途。纯粹的暴力,至极的追求,戛然而止处,凝练出万钧之势。
前景人物的超紧取镜、深焦镜头、封闭的景框设计、仲代疯魔般的演技、宿命感的气质,组合出一种摄人心智的迫力。磨房水车舂米的交媾意象乃已成经典,浜崎博嗣之《剑豪生死斗》中伊良子清玄诱奸少女一幕是为致敬。【9↑】
观影盘点期,看过留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