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holland对他儿子致歉的那首歌中的一句歌词。关于理想与现实,关于人生选择,但凡讨论这个题材的电影总会给人带来无尽思考,但我更愿意把这归功于题材,而不是电影本身。
十几岁的孩子,大概有些梦想,往往不切实际~
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有理想有抱负,相信凭借自己的勤奋努力和聪明才智,一定能成功。
(留空)
四十岁左右的人,开始意识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恐怕这辈子无法超越了。
如果到了六十岁,回首人生,自己一直在做的其实并不是自己最想做的事情,而且做得并不成功,那将是如何排解的忧愁。
关于留空:那么和我一样在30岁附近徘徊的人呢?我们依然相信,但我们明白坚持的代价。所以,放弃?还是不放弃?
这部电影,我认为,最大的败笔在于结尾,《天气预报员》要比他好一些,没有出乎意料的光辉结局反而是凡人们的常态,反而会更值得思考,也更能敲击人内心深处的脆弱。
电影本身还有一些瑕疵,我不想过分指摘,总体来说还不错,值得一看。
ps: 最后一个苏格兰王在里面跑龙套
是从CCTV6的佳片有约中认识这部电影的,那期节目嘉宾漫谈的题目是“平淡中体现真情,平凡中演绎着伟大”,我感觉很贴切。这不仅是对影片主题的概括,也是对教师这种业的概括。记得《相约星期二》中,莫立说,“教师是世界上不靠剥削别人而有所收获的职业”这句话让我感动。在这个越来越被物化的世界里,人们常常按照功利的原则处事,人们习惯于将精力用于追求崇高的社会地位、丰厚的财富,认为功成名就就是最成功的人生。然而,我们忽略了身边平凡的人,他们是现实的、真实的,构建了生活的主体;我们也忽略了身边平凡的岗位,只有生生不息才能缔造辉煌。不可否认,影片中的霍兰德先生也经历了一段艰难而痛苦的观念上的转变。他热爱音乐,想成为一位出色的作曲家,创造初惊世之作,然而,命运却让他成了一名普通的音乐老师,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他一干就是三十年。他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他对音乐的热情从不曾消减,反而将这股热情感染了他身边的人,用音乐传递着美好的品德,感情犹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灵。虽然他最终也没能创作出惊人之作,但是他教育过的每一个学生都将化作一个个音符共同谱写出了最伟大的《霍兰德先生的乐章》,影片是以数百名曾受到霍兰德先生感化、教育过的人为霍兰德先生开欢送的盛大场面作为结尾。我想,不一定所有的老师都会拥有像霍兰德先生这样盛大的收场,但是毕生奉献于教育工作的人都会有桃李满天下的一天,这也是从事其他工作的人无法体会到的乐趣。
《Mr. Holland's Opus》的一个常见译名是《春风化雨1996》,是香港的命名方式,就象那部《刺激1995》一样。
从这个命名方式可以看出两点,第一、这是1996年在香港上映的(其实是1995年的电影),第二、曾经有一部很优秀的同类电影被翻译成了《春风化雨》。
香港人翻译的《春风化雨》在国内更常见的称呼是《死亡诗社》。
《霍兰先生的乐章》和《死亡诗社》在题材上的确是相似的,都是关于教育的故事。可是《死亡诗社》在价值观上有强烈的反传统倾向,John老师教给学生们的是抛开陈腐的教科书,遵循自己的心。在这部电影中,和传统的对抗最终带来了死亡。
而《霍兰先生的乐章》在总体上并没有这样的批判性。虽然霍兰先生也有因为引入摇滚乐到教学中和学校领导冲突,但是这只是一笔带过。电影更多的篇幅是描写霍兰先生教导他的学生热爱音乐,实现自我价值。当然这一方面也是因为《霍兰先生的乐章》故事跨越30年。30年里,任何反传统的事情,最后也都变成了传统价值观的一部分。
《霍兰先生的乐章》符合主流价值观,实际上也就是一个美国的主旋律的电影。
这电影如果放在中国,多半会被拍得其傻无比,弄几个天真浪漫的中学生假装小孩,一个赛一个的傻,再弄一个领导来讲一段综合素质。我们似乎有种共识,要拍主旋律,就要向恶心人的方向靠拢。
然而《霍兰先生的乐章》虽然是主旋律,却非常好看。每一段故事都让人感动的电影能不好看吗。
霍兰先生30岁的时候,想找一份能够赚钱又有空闲的工作,所以他到学校当了老师。他帮助学生去学习音乐,热爱音乐,然后他在下课后赶回家去创作他的交响乐。孩子们在他的帮助下,迈出自己的第一步时的那种喜悦一定深深地感染了霍兰先生,因为霍兰先生后来的一生都完全献给了这些孩子,也因为我们在看这电影的时候,也同样从心底感动。
霍兰先生最后也没有能够完成他的交响乐,他的理想并没有得以实现。然而他一直鼓励他的学生们去实现理想。正如电影最后所说,这些学生就是霍兰先生的乐章。
这样的话说出来的确少了点新意,然而能够把这样的故事讲得让人感动,就更显功力了。
电影的时间跨度大约30年,其中穿插了很多美国大事的历史画面。历史感也让人唏嘘。时光远去,霍兰先生期望的传世乐章最终也没有出现,可是看着他的学生们,是的,他依然为世界留下了难以抹去的一笔。
这部电影与音乐有关,有跨越大幅度的时间,所以电影中出现了很多很好听的老歌。电影的原声唱片非常精彩,值得留意。
据说当年《Top Guns》公映后,美国那年报名参军的人数激增。而我在看完《霍兰先生的乐章》后,也觉得如果能够做一个老师,也很不错啊。我想,对于一部赞美老师的电影来说,能够做到这个程度也是非常难得的。
http://likeyesterday.spaces.live.com一、霍伦(Mr. Holland)的身份认同
霍伦是一个音乐人,片头他沉浸于自己头脑中的音乐世界,就已经清晰地摆明这一点。他与这一身份的认同贯穿电影始终。但若是霍伦的一生中只存在这一项认同,那他的生命不会有那么动听,他可能能够成为他一直梦想成为的作曲家,同时也将是一个令人觉得恐怖的偏执狂。《她比烟花寂寞》中的妹妹即是如此。认同于音乐人这一身份与其他几项认同——对教师身份的认同、对父亲身份的认同——之间的冲突,以及霍伦处理这些冲突的方式构成电影的主要结构。
1。从作曲家到教师
霍伦是为了有更多闲暇时间作曲而选择做一名教师的。然而几个月下来,他被女校长提醒,作为教师不能够仅仅传授知识,还要为学生指引方向,以免知识被浪费。接下来他又发现还有一个室外乐队等着他去训练。
霍伦在一步步地调整和适应。在发泄过愤怒之后,妻子怀孕的消息令他决心投入教师生涯。他领会到启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性;他花更多的时间在课余辅导上,给有着晚霞般红发的自卑女生,给毫无天赋但肯吃苦的笨拙男生;时常有镜头表明他在写作他自己的交响曲,但直到退休这部他一生中的唯一作品才得以首演。如果不是这次演出,大多数人、甚至霍伦自己可能都会忘记,他曾经介绍自己是一名作曲家。为了养家糊口,他甚至有一份驾校教练的暑期兼职工作!社会意义上所谓的“成熟”,就是人放弃幻想(或幻想式满足)、将自己投入生活的滚滚洪流中承受挤压以至于变形的过程。霍伦对教师的身份完成认同,可以说完全是由于他对家庭的责任感推动的。为了家庭、妻子、未出世的孩子,他要做一个好教师。从霍伦的退休仪式来看,他作为教师的角色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就连多次与他“作对”的男校长也出席了他的退休仪式,并且随着他的音乐节奏轻轻点头。这一过程的另一方面,是霍伦对于作曲家或者音乐人身份认同的不断减弱。
事实上,片名(Mr. Holland's Opus)表明了霍伦的一生是作为教育家的一生,他的乐曲是一群人,一群通过音乐教育成材的学生所组成的。
2。从教师到父亲
霍伦的妻子爱丽丝和儿子高赞都曾经责备他,认为他把别人的孩子看得更重。事实上霍伦对儿子有耳疾相当失望,转而把几乎全部精力用于学校教学。他自认爱儿子,为儿子提供很多。但他一直没有学会手语,时常出错,也常看不懂儿子的表达,需要妻子翻译。造成这些状况的原因是他否认儿子的现实状况,也就是还没有放弃幻想。他会经常说话时不面向儿子,忘记儿子需要看他的唇语。在他的幻想当中,他有一个正常的儿子,面前这个儿子则令他不满意。
约翰·列侬之死在霍伦心中大概激起不少复杂的感受:同是音乐人,而且列侬死时41岁,大概与霍伦年龄也相仿。霍伦试图与儿子谈论列侬,但心烦意乱之下则更少有耐心。他认为儿子绝无可能理解自己,而这一切都是那耳疾、令他避之不及又无能为力的耳疾造成。
高赞的委屈和愤怒在一次次冲突中积累,在列侬死时,霍伦和高赞一起走到了一个契机面前。或许是受到母亲养育方式的影响,高赞保持着相当积极的态度,此时便以带有强烈情绪的“倾诉”向父亲表达了自己的认同需要。应当说霍伦此刻终于开始接受自己有一个耳聋的儿子,这个耳聋的孩子是自己的儿子,这个儿子爱自己。霍伦后来开始积极参与对聋人的音乐推广工作,这种态度正是很多残疾儿童家长在接受现实后会产生的反应。他们因为痛苦于自己孩子和家庭的不幸,也关注其他同样处境的家庭和个体,他们通过这种关注常常会形成一个团体而互相支持、获得归属感。
3。作为丈夫
总体来说,霍伦作为丈夫的角色是相当稳定的。片中出现过一个小小的诱惑。在一片混乱和失望当中,霍伦发现了一位极具歌唱天赋的女学生露云娜,对霍伦来说,着意辅导她就好像在重温自己几乎已经放弃了的音乐人之梦。而在这过程中,露云娜也为霍伦的才华和对自己的支持鼓励而倾心。霍伦在最动情的时刻为她写了一支歌,这支歌的写作过程帮助霍伦升华了感情当中的一部分冲突。因为同时霍伦也很清楚自己对于家庭的感情和责任,当他翻起旧影集的时候——别忘了他的妻子爱丽丝就是个摄影师——他的微笑告诉观众他清楚记得难以舍弃的一切,或许他也会记得妻子年少时对其音乐教师的倾慕。露云娜的告别演出上的深情对演是霍伦为了结束自己投入的感情而上演的告别仪式。前面说过,霍伦的一生中,对音乐人的身份认同是在不断削弱的。同露云娜的告别也是一系列削弱中的一次。此后霍伦将更多的精力投注到教育和自己的家庭上面。
二、高赞的认同
虽然这是一部关于霍伦的电影,但是还是有必要来说说他的儿子高赞。因为儿子在很多方面是父亲生命的延续。影片中并未演出高赞的叛逆和冲突,只有认同。他曾经对父亲大声叫喊,那是他在片中第一次出声,或者曾经对父亲比出“混蛋”的手势,都是因为他对父亲的强烈认同受阻而产生的愤怒。这愤怒有多强烈,就表明他的认同欲望有多强烈。
早期在他懵懂无知时,母亲曾带他去到音乐教室。小小高赞看到父亲在指挥,他也跟着手舞足蹈比划起来,他是如此享受这个过程以至于后来闭起了眼睛。这多半不能用音乐天赋来解释,真正的原因是儿子对父亲的崇拜和认同。但儿子如此的陶醉表情无疑令父亲心中刺痛。如果他没有耳疾,霍伦定会全力培养他。
应当说是霍伦将愿望投射给高赞在先。高赞几个月大时,夫妻俩抱着孩子共奏钢琴,此时便根据婴儿凝视的眼神判断孩子“有天赋”,这无疑只能说是他们在幻想性地表达他们的期望;儿子稍大、被发现耳聋,霍伦在课堂上无限苦涩地说道“贝多芬不是先天便耳聋的”,则表明霍伦的一个幻想,他希望子承父业,延续自己的事业,同时也延续自己的生命。大约普天下的父亲都会对儿子有类似的期望。
然而现实很残酷。对于不愿放弃幻想的霍伦来说,不能继承自己的儿子便不那么象一个儿子。前面已经分析过霍伦认同父亲身份的过程,从另一个角度讲,这过程也是高赞从依恋母亲到可以独立的过程。当霍伦无法用手语与高赞交流的时候,高赞等于没有父亲,母亲成为他与家里另一个男人沟通的唯一渠道。那个男人正是社会的象征,他的承认和接纳能够给予少年积极面对社会的勇气和自信。而这承认和接纳要发生,只能等待霍伦认识到幻想的破灭,认识到这孩子虽然不能够像自己,却仍然爱自己、希望与自己拥有更多一致,也就是希望认同自己。他们很幸运,约翰·列侬以自己的死亡帮助了他们实现了这一沟通。高赞将父亲从幻想中争取回来,父亲通过认识到儿子的认同欲望,接受现实,并积极设法建立与儿子的沟通,以此支持儿子的认同努力。这支持无疑是最有助于一个人社会化的力量。
据说儿子对父亲的认同会影响到他成年后的职业选择。在影片中也有一个确实如此的结果。高赞成为一名聋人教师,虽然我们不知道他所传授的内容,也许是语言,也许甚至是音乐,无论是什么,无疑他也像他的父亲一样受到了学生以及学府的认可。
2007-9-24
1. Visions of a Sunset - Shawn Stockman
2. One, Two, Three - Len Barry
3. Lover's Concerto, A - The Toys
4. Keep on Running - The Spencer Davis Group
5. Uptight (Everything's Alright) - Stevie Wonder
6. Imagine - John Lennon & the Plastic Ono Band
7. Pretender, The - Jackson Browne
8. Someone to Watch Over Me - Julia Fordham
9. I Got a Woman - Ray Charles
10. Beautiful Boy (Darling Boy) - John Lennon & Yoko Ono
11. Cole's Song - Julian Lennon
12. American Symphony, An (Mr. Holland's Opus) - London Metropolitan Orchestra
美国主旋律的片子没什么太多感触,不是猪脚成功就是猪脚带领的学生们成为了什么什么,老套无新意,而且片子太拖沓
这个剧本写得是真好。其中好几场戏不但细腻,层次也异常丰富。143分钟的电影看完,我还愿意倒回去重温好几个场景。而且像男主这样的人物啊,既是我们小时候想遇见而没有遇见的老师,也是我们如今想成为而没有成为的人呐……
我看过这个,但是大部分情节都忘了,只记得他和他儿子的关系处不好,儿子用手语比,你是个混蛋。
如果,我教过的每一届学生中,能有几个,哪么只有一个,能因为我的一节课甚至一句话而转变人生轨迹,能看到更宽广的天地,能思考更深邃的问题,能把我想传递的真正的真善美传递给更多人,能让更多人拥有独立人格,能让更多人知道他们活在怎样的一个世道并为之去改变。足够了。
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一部作品,一部由不同的乐章构建起的宏大作品。其实每个人也一样,一生看起来是那么的平常而简单,直到生命结束的时候,如果你曾努力过,有过对其他人产生影响,那你的一生一个完整的作品。
九十年代创作真实在,扎扎实实做故事,认认真真写人物,情感上不糊弄观众,宁愿笨一点去走弯路,也不会耍小聪明。
喜欢,很平实的一部电影。平凡中见出伟大。
教师主题让人想起《死亡诗社》,以小见大用主角半生时光带起美国社会变迁让人想起《阿甘正传》,但本片视角更个人,这是篇关于人生抉择的回忆录,像是弗罗斯特的那首名诗《The Road Not Taken-未选择的路》,也恰如片中列侬的歌词"Life is what happens to you while you are busy making other plans."当期许生活在别处时,正在经历的就是生活。对Mr. Holland这位音乐老师来说,虽然从未创作出自己的交响曲,但是学生孩子们,就是他创作的旋律和音符,是他人生的乐章。PS. 难怪刚出大学校门想要创作音乐剧但为生活先去当高中英语老师的林漫威大大经常提起这部电影,相似人生道路下如何抉择心有戚戚吧。
就算这是一部毫无特色的美国主旋律电影,我依然曾多次为之感动。桃李满天下原来也可以如此地令人向往。
i got rhythm。真正奇迹的过程全被跳过了,涣散的音乐会导致秩序的破坏,制造不思考没创见一代青年,滴血手指奏出生命的最强音?穿插历史,没有空闲,个别辅导,终生事业,仇恨破坏,先天失聪,教摇滚乐,花车游行,学生战死,师生恋情,献给儿子,选择算数,自己错了,众人欢呼。(如果我教过的每一届学生中,能有几个,哪么只有一个,能因为我的一节课甚至一句话而转变人生轨迹,能看到更宽广的天地,能思考更深邃的问题,能把我想传递的真正的真善美传递给更多人,能让更多人拥有独立人格,能让更多人知道他们活在怎样的一个世道并为之去改变。足够了。)
怎么会有人会在早上七点半开始工作的太扎心了为了防止太阳不再出来 给它拍了照片太浪漫了我考教育资格证只是为了不时之需我从不认为教师应该是到末尾才去考虑的工作当老师 我从不认为我有任何余瑕学乐器是需要下苦功的教育更应该指引方向音乐是好玩的它不是音符它是关于感动 关于生命古板的教师 好无趣男主指挥好有趣对啊自己的学生自己的孩子哪有时间给自己果然是老电影还有这种出轨的情节但人设没有塌果然还是个好人设无语原来那时候也就这么不重视艺术而是只想着数学当初闹着说不干如今确实我唯一想要做的职业因自信所做的有意义自信对其他人重要这里没有一人不受你影响因为你 我们成为了更好的人我们是你的交响乐我们是你人生的乐章还蛮感动的就是
这部电影真的还蛮励志满动人的,高中时候的回忆啊!!!
Richard Dreyfuss奥斯卡最佳男主演提名之作。A great teacher inspires! 10 out of 10
20_85。前面看觉得有点老式,考虑到年代,也有点太散了。没想到最后竟然是被炒了,音乐毫无意外地被舍弃了啊,最后众人的大合奏竟然还感动了一把,东西虽然老,真诚还是能感动人。校长那句话印象挺深:做老师有两项工作,传授知识和指引方向。后面有句话也好,我们就是你培养出来的演奏曲(大意)。有这样的老师确实能给自己指引一个好的方向
以音樂帶了遍美國當代史,引用的流行樂曲曲動聽。若說阿甘的美國夢是成功,霍蘭的美國夢就是失落,但在這失落之中他並沒有自我放棄,而是功成不必在我——鼓勵學生逐夢。小學時被爹娘帶去電影院看的,高中課堂上又看了一回,同學們可真是入戲,對Rowena嘖嘖有聲。多年後想,若我是霍蘭大概無法拒絕吧。
这是一部需要重看的电影,男主在《肖申克》中饰演典狱长,这部年龄跨度30年,太喜欢他的表演,holland最终知晓自己生活的意义,并得到回报,令人感慨万千。2001年6月5日首次观看。
《生命因你动听》上映20周年纪念日观影:一开始悦耳的音乐让我一度以为此片会和《布朗克斯的故事》一样深得我心,无奈,含情脉脉的故事于我实在没有多少眼前一亮的惊喜,但还是值得推荐给喜欢看励志电影的朋友。……霍兰刚入职的长镜头挺棒;结尾凌州长的演讲时,学生们嘴巴没动,所以声效制作有错误。
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往往教育类电影会止步于帮助一个孩子直至走上成功。。而这次不但是学生。。还有自己的孩子。。生命是美妙的事。。用有限的时间。。去做无限感动的事。。
非常动人,非常动听。非常凡人的Mr. Holland,在一幕幕的历史和音乐事件的流淌之间,也流淌过他虽然平凡却不失亮色的人生。非常感谢字幕提供者,仔仔细细的提供了几乎每个历史画面的背景~ps,唯有一幕我忍不住笑场,在H被裁掉后一摇一晃的走过学校走廊时,姿势、表情、打扮、身材都好像。。好像老宋。
每个人人生真正的巅峰时期就那么一瞬,很多人都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留下的是在余生里不断翻滚的追忆。霍兰的幸运就在这里了——他知道这是他最好的时候,是他一生都在等待的乐章。拿起指挥棒,和乐章共鸣,在也不用掩饰痛哭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