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玩具总动员4》上映了,目前豆瓣9.0分(刚开分时9.2分)。
接下来肯定还会降,但起点这么高,就算降也降不了多少。
这么好的口碑,是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的。
本来觉得《玩具3》的结局已经非常完美了,完全没有必要再拍续集了,《玩具4》注定是狗尾续貂,然而皮克斯用事实证明它仍然是全世界最有想象力、最创新的动画工作室。
它再次打造了一部绝佳的动画电影,向世人展现了在前作已经足够完美的前提下,怎样拍一部同样优秀的续集。
在得知要拍《玩具4》的时候,相信很多人都不禁好奇:第3部已经非常完美,为什么还要拍第4部?
看完《玩具4》,我不得不说,的确有这个必要。
《玩具4》仍然保持了《玩具》系列的高水准,丝毫没有给这个系列拖后腿,反而为《玩具》系列增光添彩,使得这个系列更加经典。
而且很显然《玩具4》的结尾也并不是大结局,反而是一个新的开始,完全有可能继续拍第5部、第6部、第7部,而且我也愿意继续看下去。
剧
透
分
割
线
在《玩具4》中,我们能看到许多和前3部形成呼应的片段。
1.胡迪和牧羊女在第1部的爱情得以延续。
《玩具1》开头,牧羊女感谢胡迪救了她的羊群,还说晚上另外找个人帮她看羊。
言外之意是:我晚上有空,我们可以约会。
浓浓的爱情的酸臭味扑鼻而来。
《玩具1》中胡迪一直很腼腆,电影最后还是牧羊女主动扑倒了胡迪。
《玩具2》开头,牧羊女和胡迪再次发糖。
牧羊女和胡迪暧昧多年,终于在《玩具4》两人的爱情长跑到达终点,修成正果。
2.玩具们公然“诈尸”,是《玩具1》故技重施。
《玩具1》中,玩具们向熊孩子阿薛展示自己是活人,从而吓跑了阿薛;
《玩具4》中玩具们多次使用同样的做法,比如巴斯光年对邦妮说“书包还在古董店”,比如高仿死寂玩偶大庭广众之下“闹鬼”,比如玩具们模仿GPS的声音,甚至强行轰油门。
3.《碟中谍》般的动作戏。
《玩具》系列每一部都有动作大片式的营救行动,无论是动作戏还是战略层面都精彩万分:
《玩具1》是胡迪营救巴斯光年;
《玩具2》是玩具们营救胡迪;
《玩具3》是胡迪营救玩具们;
到了《玩具4》就更丰富了,开头胡迪救了遥控车,中途是胡迪等人营救叉叉,后来是剩下的玩具营救胡迪等人。
4.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的碰撞。
《玩具1》中,巴斯光年得知自己并非太空骑警,只是一个玩具,变得一蹶不振。
电影最后,他乘坐火箭圆了飞行梦。
《玩具2》,抱抱龙在游戏中始终打不过札克天王,
却在现实中击败了对方;
巴斯光年2号和札克天王父子相认,顺便致敬《星战》。
胡迪玩了一把真实的“胡迪牛仔秀”,补全了《胡迪牛仔秀》的大结局,而行李车成了火车。
《玩具4》,潇洒公爵因为和广告效果差别太大惨遭抛弃,后来却真正玩了2次车技,而且难度一次比一次大,顺便还致敬了《ET》。
这是《玩具》系列常用的手法,玩具们最开始对生活充满希望,后来因为得知自己仅仅是一个玩具而失落,再后来又会终圆旧梦,如愿以偿。
而且它们圆梦总是和它们的身份是对应的,太空骑警真的做了一次太空骑警,牛仔真的做了一次牛仔,特技车手真的做了一次特技车手。
对前作致敬,同时也革故鼎新。
《玩具1》中,玩具们遇到的危机是:主人有了新玩具,会不会厌倦我们?
《玩具2》中,玩具们又有了新的危机:玩具坏了,主人就不想和它玩了。
《玩具3》中,玩具们面临的危机则是:主人长大了,可能会把它们捐赠出去,也可能会把它们扔掉。
《玩具4》中,牧羊女、公爵惨遭抛弃,胡迪和盖比则是没人要。
4部电影都是探讨玩具的危机:被冷落、被抛弃,不同之处在于,《玩具4》跳出了前3部的固有思维。
《玩具1》,安迪喜欢上了新玩具,胡迪的做法是:不离不弃;
《玩具2》,安迪不想和损坏的胡迪玩,胡迪的做法是:宁愿陪伴安迪,也不去博物馆当展览品;
《玩具3》,安迪长大了,胡迪仍然履行陪伴主人的责任。
永远都是主人虐它千百遍,它待主人如初恋。不管主人怎么对它,它永远忠心耿耿。
永远都是玩具从自身上找问题,永远是玩具去改正“错误”。
《玩具4》则颠覆了前3部的观点:你不要我,不见得是我的问题。你不要我,我走就是了。世界上有那么多小孩,我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就算全世界的小孩都不要我,我一个人也能活得好好的。
第1部中,胡迪说:我们和安迪玩,多少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安迪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都在他身边。
第2部中,胡迪说:安迪会长大,但我不想错过每一刻。
第3部中,胡迪说:我们的工作不是被玩,而是为了陪伴安迪。
到了第4部,胡迪终于明白:应该追寻自己内心的声音。
电影开头,牧羊女惨遭抛弃;
接下来是胡迪,邦妮已经很久没和它玩了;
到了后面,胡迪又为了讨好邦妮去解救叉叉,害得所有玩具都跟着受罪。正如牧羊女说:不是邦妮需要叉叉,而是你需要邦妮。
种种事情的积累,让胡迪终于明白:早在第3部最后,它陪伴安迪长大的使命已经完成了。也就意味着,它可以自己选择想要的生活了。
既然人类可以选择玩具,那么玩具也可以选择自己的主人,比如盖比。
甚至,玩具可以不需要主人,比如牧羊女。
前3部是玩具围着主人转,第4部则是传达自由、独立的精神。
而首先懂得独立的是牧羊女,牧羊女再开导胡迪,又体现了对女性的肯定。
牧羊女在前几部中戏份并不多,在第4部成为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她曾独自生活7年,自给自足,丰衣足食,无欲无求,浪迹天涯。
有羊群,有闺蜜,还有一辆“房车”,剽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比潇洒公爵还潇洒。
主角具有鲜明的特点,配角的经历同样让人感触颇深。
叉叉一直觉得自己是垃圾,有一天突然发现,其实自己很重要;
公爵自卑、抑郁、迷茫,最终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盖比刚刚打开包装盒就是坏的,它还没得到过关爱就惨遭抛弃。
后来,它也安抚了一个受伤的心灵。两个“迷路”的人,帮助对方找到方向;
兔哥和达鸭3年都没有人要,它们不再执着于寻找主人,而是致力于帮助其它玩具找到归宿。
温暖,治愈,感动,细腻。
第3部的主题是告别,第4部仍然是告别。
只不过第3部是安迪告别玩具,第4部是胡迪告别朋友。
这并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期待第5、6、7、8、9部,迫不及待想看胡迪和牧羊女的流浪生活!
PS:一个隐藏泪点:邦妮因为叉叉不见了而伤心,却丝毫没发现胡迪不见了。
刚刚到达嘉年华的时候是如此,最后出发前父母叫她检查有没有东西拉下了的时候也是如此。
它曾经是安迪最喜欢的玩具,如今邦妮却对它置之不理,太心酸了。
第二个隐藏泪点:连玩具都有对象了,你依然单身。
昨天老陈载我去看《玩具总动员4》的午夜场,我们带了两个老朋友一起去!
没想到遇到了他们的“老”朋友——叉叉!
那么,他们是怎么遇到叉叉的呢?
首先,你需要有一个叉子!一根铁丝、一块类似橡皮泥一样黏黏的东西、一根雪糕棍、2个曲别针和2个眼睛。
因为没有同款叉子,所以我用勺子剪了一个。
接下来准备叉叉的胳膊和手。
然后把它系在叉子的炳上。
接下来将雪糕棍从中间分成两半
准备一小块儿橡皮泥,将雪糕棍和叉子固定在一起。(我本来打算用粘土粘住,但粘土太久没用了干掉了,然后想到刚才找材料的时候,发现一管布用胶水被挤爆了,冒出来的一坨胶已经有点变硬了,所以最后我是用这坨胶水粘的。)
然后,用曲别针制作叉叉的嘴和眉毛。蓝色的做嘴巴,红色的做眉毛。注意!眉毛要一长一短。
然后,用胶将眉毛、眼睛、嘴、粘在叉子的背面。
最后一步,在叉叉的脚底写上自己的名字。
一个专属于你的叉叉就做好啦了!
下面请欣赏我们的电影剧照cosplay !
曾经和老陈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重看《玩具总动员》系列,但这还是我第一次在影院看。很欣慰的是《玩具4》依然很棒,不曾令我们失望!
虽然看到胡迪和大家告别,很伤感 (╥ᆺ╥;)。但故事还没有结束,胡迪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因为我知道,其实后面的故事是这样的:
胡迪漂洋过海来到北京,被人贩子卖到了大柳树,幸好被我遇到了,带回了家!而巴斯光年从牧羊女那里知道了胡迪的事情,只身来到大柳树救胡迪,最后遇到了我。我将事情的原委告诉了巴斯,邀请他到我家做客,两个老朋友终于见面了!
现在,叉叉也来到了我家,这又将是一个老友重聚的不眠之夜。
不知道到明天的故事会怎样……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小时候,我玩过几次无聊的“偷袭”。将娃娃们悉数堆在床上,然后退出房间。几分钟后,蹑手蹑脚走到门前,屏息半晌,再猛地破门而入。但很遗憾,无论是突然袭击还是门缝偷窥,娃娃们永远保持着我出门前的姿势,脸上挂着永不凋零的笑意。我不得不承认,我珍视的伙伴是没有生命的,它们不会开口说话,不会帮我写作业,不会在小主人遇到危险的时候挺身而出。
后来读到安徒生的一篇童话。深夜,全世界都安静下来的时候,玩具们纷纷活动起来,在花园里办起了热闹的派对。等到天将亮,主人欲苏醒,又纷纷退回原处,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
原来几乎每一个小孩都有过类似的幻想。
1995年,《玩具总动员》第一部上映。皮克斯以电影的方式,成全了孩子们的想象。电影成为名副其实的造梦工具,我们遨游其中,白日梦与现实接洽,感到一种类似脱离引力的自由。
《樱桃的滋味:阿巴斯谈电影》中写道:如果上帝给过我们一样东西,那就是想象力。做梦显然有某种途径,不然我们为什么会有这种能力。世界的丑陋就在我们面前,不管我们是否愿意去看;但当我们过滤事物并克服我们的拘束感,当我们做梦和幻想时,我们会渐渐懂得我们真正的感觉、信仰和欲望。
但长大之后,重温《玩具总动员》系列,却觉察出了一丝莫名的悲伤——我们借用电影让想象力得以最大限度释放,而这些玩具,却成了被我们的幻想(或者称欲望)监禁的囚徒。
电影中,玩具世界里有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万物有灵,玩具也有生命,但在人类视线所及的地方,务必不能说话不能动,扮演好一个没有主体意识的附属品。在这样的规训之下,陪伴小主人、为小主人带来乐趣被升华为身为玩具最崇高神圣的使命。
这种设定可以从正反两面解读。乐观主义者认为,人类看不见的地方仍充满了美好的事物,人类世界之外有无数个精彩的小世界在地球上欢闹沸腾,它们不需要被我们发现,却与我们休戚与共;悲观主义者则感到,人类的注视如此强硬、充满入侵性,这种注视下的一切都丧失了活力与生机。
《玩具总动员4》中隐藏着双重的注视。人类注视着玩具,而我们——坐在电影院里的人,又以上帝视角注视着屏幕上的玩具与人。由此不得不引发一种更远的联想:我们人类之于上帝,是否也是玩偶一般的存在。影片很有趣的一点,喜欢给处于被注视、被摆弄状态下的玩具的眼睛以特写。胡迪与牧羊女宝贝重逢时,画面的焦点便是他们的两双眼睛;邦妮冷落胡迪时,躺在地上的胡迪双眼直视着镜头;盖比娃娃终于等到命中注定的小主人时,镜头又在那双大眼睛上停留了数秒。那些眼睛,无一例外是静止的,空洞的。越是应该心潮起伏的时刻,观众就越需要靠自己的想象与理解帮玩具们填补情绪。
上映前,粉丝对《玩具总动员4》担忧多过期待。第三部已完美收尾,第四部如何才能超越前作而不只是炒冷饭?皮克斯交上了满意答卷。如果说前三部的母题是“童年”与“忠诚”,那么第四部则多了点启蒙的意味。在承认“忠诚”仍是美德的同时,第四部并没有输出单一的价值观,而是呈现了作为玩具仍有多种价值选择,并尊重了每一种选择倾向。
盖比娃娃出身高贵,做工精美,她有着非常传统的梦想,一生都在等待成为某个孩子的玩具,与孩子共享欢乐的童年。
牧羊女宝贝保留着和小主人的美好记忆,但她独立果敢,向往自由,最终放弃了一个孩子的房间,而选择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向来以“忠诚”和“骑士精神”著称的胡迪,在这一部完成了思想上的转变。当再一次夹在爱人与主人之间,他终于做出了从心的选择。
全片中,最令我产生共鸣的是新加入的角色叉叉。他是用垃圾桶里的废弃物做成的,外表怪异,做工粗陋,以至于所有角色都在质疑叉叉“不是玩具,只是个叉子”。但叉叉的自我评价似乎比一把塑料叉更卑微。他知道自己来自垃圾堆,也只想做一个垃圾,以至于很长时间最向往的地点是垃圾桶。他说做一个垃圾多好,“温暖,舒服,有安全感。”当胡迪向他倾诉自己被邦妮冷落的感受时,看似傻乎乎的叉叉又说了全片中最有哲思的一句话:“你这样也很像个垃圾啊。”由此难免想到近些年蓬勃生长的“丧文化”和“废青文化”。现代社会发展迅猛异常,年轻人负累过重,成为一个无所事事、不被关注的垃圾,也成了奢侈的愿望。
写下本文的题目时,我想到的是前不久看过的一场展览——《童文敏:规训的逃逸》。规训与逃逸,成为一个行为者的两面,身体在当前的叙事和语境下,或许将成为最后的行动主体。《玩具总动员》第三部结局,胡迪的原主人长大,他们这些玩具被送到另一个小女孩手上,从此玩具们和新主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看似标准的童话结局,却暗含着将反复上演的危机——无论换多少个主人,孩子们总会长大,厌倦玩具,而玩具们始终走不出被选中、被冷落再到被遗弃的命运怪圈。如果说前三部讲的是玩具们认同规则、接纳命运、提炼意义,第四部则是一种温柔的反叛。胡迪放弃回到邦妮身边,这是对自己不再受宠这一现实的最终接纳,也是一场对命运的主动逃逸。
看这个系列的电影,很难不想到自己的玩具。尤其是那些被我弄丢的玩具,如今我更愿意赋予他们一个开放式的结局:他们无意间见到了外面的世界并体悟到自由之美妙,于是策划了一场出逃。我与他们的关系中,不再有遗弃,不再有背叛,只剩下无尽的美丽幻想,覆盖了那些被木箱子尘封的时光。
看玩4之前,我特意问了我鉴赏能力不凡且永远认真优秀的姬友菜菜一个问题:在玩3之后真的还有必要出玩4吗?菜菜说:我真的不怕跟你讲,永远值得向迪士尼势力低头,编剧赌上他所有筹码来呈现出的这个结局不会让你失望。你所质疑的新角色一个个都可爱到现在就想立即拥有。爸爸你好,这是我的钱包。
看玩3的时候,我用“喜剧的忧伤”来形容这个结尾:劫后余生的胡迪找到了新主人,他和安迪都选择和对方分开,一路哽咽地明白了这一次大概是真正的告别了, 不是所有冒险最后都是为了团聚。安迪选择长大,但在告别时刻确立了胡迪不可取代的位置,胜过了曾经让他怀起嫉妒的巴斯光年。总有一些故事以喜剧的面貌撩开面纱,最后像一只越啃越酸的梨子,汁水甘甜入喉,咬到核儿的时候酸出了眼泪。这就已经是最好的答案了,这个从第一集开始就像柠檬精一样使着小坏心眼的牛仔变成了一个大气谦和,明白怎么carry全场,并带领大家一起走出舒适圈的leader了。
作为一个玩具,他与安迪之间的羁绊和爱的传承也在玩4一开始做了流畅又不失美妙的交代,然而玩4当中的胡迪变得不再从容,那个在一方天地之间意气奋发,挥斥方遒,不愿意让任何一个玩具伙伴掉队的警长在新的环境中成为了一个屡屡被主人翻牌子不中,身上起了灰球的掉队者,甚至他那份宽厚暖心的想要守护陪伴孩子度过第一个幼儿园日的忠诚感也成了别的玩具嘴里的“你别添麻烦”。我抱着肩膀看着这个新任trouble maker如何和新伙伴上演颇具言情剧意味的“一个不再被宠爱的我如何拯救一个只想当垃圾的你”,“瑕疵少女娃娃只想感受初恋的甜味”,“每一个遗弃你的主人都像是不能被提起的EX”,那些玩具关于自我认同自我寻找出路的啼笑皆非的往事又浮上心头。
其实每一位初来乍到的玩具,都是曾经的他们自己。编剧在这部续作的一开始到中后段一直不遗余力地增添新的玩具角色让胡迪这一路的邂逅变得足够复杂有趣。但仔细回头琢磨一番便又会发现这些新角色身上的性格色彩以及哭笑不得的命运,似乎和老角色致敬似的重叠在了一起。终日对着童话书练习和不存在的少女主人一起喝下午茶的精致盖比娃娃,像极了第二集里被主人遗忘却永远铭记那些春秋冬夏里温暖拥抱的女牛仔翠丝。相信大部分观众都把第一个催泪时刻献给了盖比的那句“请你告诉我,我幻想的那些和主人玩耍的时刻是否真的那么美好。”可以说,盖比所拥有的结局是一个升级版的女性玩具值得拥有的结局,她面对的不是胡迪曾经对翠丝说的那句“安迪有个妹妹,她会喜欢你的。”而是通过自己的观察力,决断力,同理心所做的决定:去那个走失的哭泣女孩身边,在如同玩具人生的镁光灯的照射下终于被拥有了。用姬友梅梅的话说,皮克斯赋予了玩具人权。
基努里维斯配音的机车公爵承包了这部动画电影中的“三枚目”任务,身负孤胆英雄使命感并蜜汁自信的模样,很难让人不想到第一集里的巴斯光年。他们同样经历了“我是谁?我好像人设很厉害!等等?!那只是人设?我好像没有那么厉害。不,我就是我,我那么厉害当然因为我就是我啊!”等一系列自我怀疑到痛哭流涕又寻回自我价值的过程。
而对于绝对的主角胡迪来说,他再也不能掌控全局,大包大揽地把每一次冒险途中遇见的每一个需要爱的玩具都带回家。他似乎逐渐沦落成了一个日漫当中典型的“三观极正的主角负责讲故事,配角才是让人爱”的境地。然而同行的姬友梅梅有不同的看法:这一部的胡迪其实展现了一个真实的自己,他把自己的困境,颓唐,不堪的难处都摆到台面上让大家看见了。陪伴一个孩子真的是每个玩具的最高荣誉吗?胡迪自己选择的道路算是否定但又某种意义上升华了自己的价值观:胡迪从陪安迪玩,陪邦尼玩到加入潇洒小姐牧羊女的伙伴成为“流浪玩具”的一员,自己给自己找乐子,成为了一个更为灵魂自由不羁,用另一种特殊方式继续守护孩子的存在。这个结局的诞生无疑是叫人钦佩的。
皮克斯有太多故事都适合用来做Change Management的绝佳案例,从TOY系列到前几年的头脑特工队,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人自身成长带来的痛苦,对儿童观众和成年人观众来说,都是分别的见自己,见天地,见苍生。我自己没有在一个幼齿欢脱的年龄邂逅TOY系列,也许是一种缺憾,因为在我的年纪能看见的更多的兴许是一种焦虑,但我并不想过多的去渲染这部电影带给大家“如何选择人生的下一步”这样的功能,没有一部电影能真的自带这样宏伟的功能,但也许能启发你做更好的决定。用我的职场语言来翻译,胡迪的一生就是从一个对于工作,雇主有着强烈commitment和使命感的年轻人,最后成为了一个自己为自己工作的freelancer,这才真正呼应了巴斯光年那句“飞向太空,宇宙无限”。
但胡迪并不会在历史舞台消失,而不会在原本属于他得世界消失,他的故事交给了叉叉去传颂:故事很长,我会慢慢告诉你。我不知道这样的人生是否还会有下一步,如果有,我强烈期待着来自胡迪的建议!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牧羊女这个角色的再次挖掘包装顺应了独立女性形象的热潮,当她选择在公共游乐场里冲锋陷阵时,我耳边似乎已经响起了《我只属于我自己》以及《LET IT GO》,也难怪梅梅说:她怕不是拿了迪士尼公主的剧本!
皮克斯的电影,太有的讲了!
玩具总动员拍到第四部依然维持着高水准,或许冥冥之中有乔布斯的神佑。看一眼神秘时间轴:
1985年乔布斯被董事会踢出苹果。
1986年他花了1000万美金从乔治卢卡斯(星战之父)手中收购了Lucasfilm旗下的电脑动画效果工作室,并成立了皮克斯(Pixar)。
1995年,皮克斯推出了全球首部3D立体动画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乔布斯身价暴涨逾10亿美元。
1996年,乔布斯回到了濒临绝境的苹果。
乔布斯离开苹果的那十年,恰好就是乔布斯在皮克斯制作动画片发光发热的十年,而他的产品,就是《玩具总动员1》。乔布斯回到苹果的种种可能很难说的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正是《玩具总动员1》掘到的那桶金,和乔布斯通过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再一次证明自己领导一个行业的远见和能力,帮助他回到了苹果,也才有了后面的那些故事。
命运很神奇,不是吗?如果不是因为这部童年动画片,可能就没有后来的iPod,iTunes,MacBook,iPhone,iPad……也就没有今天的苹果公司。1995年的这部动画片,居然就是煽动飓风的蝴蝶翅膀。
而皮克斯工作室和玩具总动员系列,不仅用3D技术倒逼传统动画,它们还改变了整个好莱坞动画行业的思考方式。
首先,是边缘人视角的引入,这是理工geek独有的青春期体验带来的。在皮克斯石破天惊以前,几乎所有的动画角色主人公都是根正苗红一副主角像。91年《美女与野兽》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在当时已经算是非常颠覆了,但贝尔是村花,野兽是等待救赎王子,其实还是“变形记”版的才子佳人花好月圆。94年的《狮子王》剧本已经哈姆雷特了,但是主角辛巴依然是注定不凡的草原王子。
95年的《玩具总动员》主角变成了不起眼的玩具,他们的视角是卑微敏感的,他们的喜怒哀乐维系在他们与主人安迪的关系上。而此后皮克斯也从来不拍高大上的主角,《海底总动员》主角是毫无过人之处的小丑鱼,《机器人瓦力的》的主角是在地球上默默清理垃圾的过时机器人,《料理鼠王》的主角是一只小老鼠和毫无料理能力的失败厨师学徒……开玩笑的说,如果皮克斯有朝一日拍白雪公主,主角肯定既不是公主,也不是王子,更不是皇后,而是七个小矮人。但这个影响是深远的,梦工厂的《史莱克》主角是丑妖怪史莱克,《功夫熊猫》主角是肥胖熊猫,甚至索尼去年新拍的《蜘蛛侠》,高大伟岸版的彼得帕克在一开始就死掉了,取而代之的一群成长中的平凡少年版蜘蛛侠和中年废柴皮特帕克。
但更重要的是,《玩具总动员》开始把动画片的剧本带到下一个阶段,曾经动画电影的剧本就是童话本身或童话故事的变体,但皮克斯的剧本进阶到一种哲学思考:我的价值是什么?我该如何存在?
《玩具总动员》被低谷期的乔布斯制作出来,本身就是对皮克斯未来发展的一个预言。从乔布斯后来带给苹果的一系列变化就可以看出来,他绝不仅仅是一个黑科技开拓者,更重要的是,他在人与科技发展的关系上有深刻的观察。正因为他能够定义下一个时代人与音乐的关系,人与手机的关系,所以他才能创造出属于下一个时代的产品,才有了iPod和iPhone。
而这和皮克斯的动画片有什么关系?因为与传统动画故事更加注重故事的奇幻和起伏相比,皮克斯一直在以一个更高维度的思考来制作它的电影剧本:它不既定任何出场人物的社会角色,相反,它一直挑战出场人物本身的社会角色。创造出胡迪的和创造出iPhone的是同一个人并不是巧合,皮克斯创造人物的思路,和苹果创造产品的思路如出一辙。
马克思说,“人类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我们把这句话里的“人类”换成产品,就是苹果创造iPhone的思路。它通过重新设计手机与使用者的关系,创造了iPhone。所以iPhone与之前所有的传统手机都不同,不仅仅是因为科技本身,而是苹果为智能手机创造了新的互动关系和产品定位。
我们把这句话里的“人类”换成角色,就是皮克斯创造胡迪的思路。它通过改变传统的玩具与人类的关系,给它们新的社会角色和情感定位,这才有了胡迪。
甚至跳脱一点看,我们手中的智能手机难道不是越做越像胡迪吗?恰到好处的独立思考,恰到好处的生活帮手,恰到好处的互相依恋。
这种剧本思路是革命性的。传统动画的剧本创作思路一般是先捏一个人设,再为ta制造一段冒险主线,插入一些元素桥段,所以传统动画中的角色天然就有一个自己的社会位置,他们可以非常自然的站在这个位置上开始自己的故事。但皮克斯的动画角色和他们的位置都是错位的,比如:
《玩具总动员》:玩具不只是玩具,他们对自己的定位是主人的玩伴,是附属品也是守护者,既像玩伴也像父母,这远超一个玩具的天然社会位置。
《料理鼠王》:老鼠不是老鼠,它的天然角色是吃垃圾,但料理鼠王中的老鼠它的社会角色是成为一名厨师。
《海底总动员》:小丑鱼的天然角色是宠物,观赏品,但海底总动员中的小丑鱼的社会角色是父亲和儿子。
《机器人瓦力》:瓦力的天然角色是机械收集垃圾的落后机器人,但机器人瓦力的社会角色是向往浪漫爱情的男主角。
《超人总动员》:超人总动员的天然角色是维护和平的超级英雄,但他们的社会角色是中年危机的父亲,精疲力劲的主妇,叛逆的青少年。
《飞屋环游记》:老人不是老人,飞屋环游记中的老人没有踏进养老院,而是走出了一辈子舒适圈的冒险家。
《寻梦漫游记》:寻梦中的亡灵已经死了,尘归尘土归土,但他们的社会角色却是在另一个世界好好活下去,圆满此生的遗憾。
独一无二的皮克斯味是什么?通过调节每个角色错位的社会关系,走出自己的人生。
皮克斯在21世纪大放异彩,绝不仅仅因为这是政治正确的时代,我们需要不完美的主角。更深层的需求是,21世纪是永远天翻地覆的时代,我们没办法再像20世纪那样顺应某种套路自然而然地生活下去,我们需要不停地思考我是谁,我的价值是什么,我要怎么去移动到我自己的社会角色上,成为我想成为的人。
玩具总动员到第四部依然没有放弃寻找自己社会角色的主题表达,而且把故事讲得很饱满。我一度怀疑,四部戏,每部里主角都完成一次成长,成长难道没有尽头吗?但安迪和邦妮的需求变化,就像我们无法控制的外部变化,他们在不断催生玩具们去思考,我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第四部里,最打动我的点是,胡迪被问到,你为什么要去保护那个叉子?胡迪说,这是我唯一还能为邦妮做到的事情了。胡迪这个角色,他一直被迫接受自己的社会角色的变化,并去做出成长和选择。第一部里巴斯的出现是我的宠爱和社会地位降低了,我要怎么去接受?第二部反其道而行之,我的地位更高了,我要怎么坚持本心?第三部,如果主人上大学,我不被需要了,我该何去何从?
第四部和第三部的情形相似,主人不需要我了,我该怎么办玩?但《玩4》却给出了更符合这个时代的答案。2010年,《玩3》的答案是,找到新主人,新的生活,开始一个新的轮回。2019年,《玩4》给出的答案是,放弃原来的社会角色,去追寻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从服务主人的玩具,变成探索人生的自由人。
在好莱坞完善的工业体系下,想要把故事讲得跌宕起伏没有那么难,制作团队可以天衣无缝地加入新的反派,新的笑点制造器,他们也可以公式般地交织角色的故事线,插入恰到好处的高潮泪点。但有一点是皮克斯独有的魅力,他们的故事有前瞻性,每个角色都在思考当下与未来的关系,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即使是成年人,也总能在笑与泪之中,找到一个新的角度去审视自己该如何存在。
————本文原载于我的公众号肖恩恩恩恩肖的瓜子社(Sean_lalala),欢迎关注
——————————————————分割线———————————————————————
评论区有人提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就是乔布斯多大程度参与了皮克斯动画的内容制作。
首先这个问题略有跑偏。皮克斯的剧本好,不是因为那是乔布斯直接参与写的,而是因为皮克斯工作室与传统电影公司不同。传统电影公司以娱乐行业的思维来展开情节,而皮克斯是以科技公司制作新产品思路来创作人物。不是乔布斯这个人重要,而是科技公司的这个思路重要。但皮克斯的这种科技公司基因,是乔布斯本人的参与和选择的结果。
另一方面,乔布斯1986年开始做皮克斯的CEO,到95年玩具总动员1上映。最高决策者不需要直接参与内容制作,通过做决策和雇佣合适的员工就可以影响最终产品。就好像马化腾之于腾讯,李彦宏之于百度。他们不可能参与每一个产品的设计和上市,但是他们是通过制定目标战略,通过控制把什么样思维和水平的员工,放在什么样的岗位上,最终评估和拍板,来控制最终产品的。
可能员工觉得,这个产品是自己制作的,没有老板的直接参与,但最高决策者实际上最大的功劳就是选择了这个员工而不是别的人,并把他放在合适的岗位上。有趣的是2010年以后皮克斯的电影质量下降,而迪斯尼的动画电影质量显著上升,很多人怀疑是越来越多的皮克斯员工流入迪斯尼导致的,可见原始的皮克斯团队确实优秀。那为什么是这样一支团队,这不就是管理者和决策者的功劳吗?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做一个3D动画顺理成章,但玩具1是第一部3D动画,玩具1做成3D动画,本身就是最重要的内容制作决策。
所以,他的战略,视野和领导风格就足以决定产品了。他不需要直接参与制作,甚至具体到剧本创作这个程度,如果管理者要亲力亲为到这个程度,也未免太狭隘了。
但如果非要深挖这个问题的话,也是很有意思。
我觉得比较有可能的情况是,只有玩具总动员1乔布斯是直接参与了内容制作的。而皮克斯之后的电影,他不参与,不过此时皮克斯的精神,招牌和团队已经确立下来了,他自己的工作重心也回到了苹果。
乔布斯在IMDb上的影人页显示(//www.imdb.com/name/nm0423418/?ref_=ttfc_fc_cr5)他一生中唯一作为执行制作人参与的电影,就是玩具总动员1(但之后皮克斯的每一部电影,他都是特别感谢对象,即使是皮克斯被迪斯尼收购了以后,甚至在他去世以后)。如果这个执行制作人只是挂名,那没道理只挂名玩具1而不挂名后面的皮克斯电影。所以我比较倾向于玩具1里,他的这个“执行制作人”是有含金量的。玩具1肯定是他深度参与的项目。
但他内容制作参与到什么程度呢?我看到的资料有两个版本:一说乔布斯也参与了内容制作,二说乔布斯根本不了解电影插不上嘴,实际上只负责了营销和商业谈判的部分。
当时的情景已不可考,每个版本都很难说完全可信,不过我比较倾向于前一个版本。按照当时的情景,乔布斯的其他公司经营状况并不好,玩具1是他那个时间点上最重要的翻身机会,而且最终也确实帮助他重回了苹果。按照正常的逻辑,如此至关重要的一个产品,乔布斯又是这样深度产品控的性格,他不大可能当一个甩手掌柜。
一个天才,通过独特的科技眼光和战略决策,搅局另一个行业走出事业低谷,拿回属于他的东西。挺像乔布斯会干出来的事。
玩具4真是一部颇为神奇的电影
它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你抛开前三部,直接看4,你的感官可能会很不错,甚至会给出高分好评
但你先补完了前三部,再紧接看4的话,那感觉就不一样了,你可能会有一种吃了苍蝇般的不适感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第三部的结局:
安迪要去上大学了,但他对胡迪依然眷恋,甚至决定带着他去大学。但胡迪做出安排,让安迪把所有玩具(包括他自己)都送给了小女孩邦妮。最后,安迪问邦妮:你能照顾好我的玩具吗?小女孩怯生生地点点头,表示可以。
到这里,玩具系列前三部的立意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升华——安迪成长了,明白放手也是一种传承;玩具们有了新主人,可以继续履行他们的使命;小女孩邦妮有了新玩具、新朋友,幸福和欢乐得到了延续。镜头语言也明显告诉我们,邦妮是个负责任的好主人。
这个结局,无论对角色,还是对观众,都堪称完美。
结果到了9年后新拍的第四部呢??
小女孩对其他玩具还算不错,但胡迪却被打入冷宫。小女孩有了新欢叉叉之后,最后连胡迪丢了都不知道…………
安迪、胡迪和老观众的心都特么日了狗了
想象一下,你被迫要把猫送人了。你精心选择了一个下家,并问ta:你能照顾好我的猫咪吗?对方说,能。
但一年后,你发现对方在玩仓鼠,于是问ta:我送你的猫怎么样了?对方却闪着无辜的大眼睛:猫?什么猫?你看我这里没有猫呀!
你会不会有想杀人的心情??
有人说,小孩子不懂事嘛,小孩子就是喜新厌旧的嘛……
还有人说,这个片子的主题其实是追求自我,追求自己的幸福balabala……
那好,小孩子不懂事,难道胡迪还不懂事吗?如果小女孩真是一个喜新厌旧的主人,胡迪上一部还费那些事儿干嘛?老老实实待在安迪身边不好吗?
而且到了这一部,如果胡迪发现自己所托非人,转而去寻找自己的幸福了,那也不是不行。可你看他又是怎么对待小叉子的
原本人家小叉子的自我定位就是垃圾,人家在垃圾桶里很幸福很温暖,人家对所谓的主人没有感情没有义务没有羁绊。结果胡迪用了几天时间给他洗脑:你是玩具!你要让主人开心!你就是垃圾也是主人的垃圾!你一定不能离开你的主人!!
最后小叉子的自我和三观被搅得稀碎,被强行绑在了主人身边。然后胡迪呢,一骑绝尘自己跑去寻找自我寻找爱情寻找自由了……
胡迪你追求自我,没问题。那小叉子凭啥不能追求自我啊?凭啥小叉子的三观就要被重塑啊?
这特么是啥?精神分裂?死道友不死贫道?这还是一直以来的那个胡迪吗??
有一种人经常说“我这是为你好!”“你怎么就不能理解我的苦心呢?”胡迪的表现不就是这样吗
说这片子宣扬“追求自我”的,不觉得打脸吗
邦妮崩了,胡迪崩了,其他角色也没好到哪儿去
巴斯光年,一个勇敢果断的好哥们儿,在这一集里无所适从,只会“倾听心声”
翠丝等人完全沦为背景板
BOSS娃娃轻而易举就被洗白,甚至到了影片后半段,你会神奇地发现这片子已经没有反派了
邦妮的父母更是两个低能儿……
说来说去,好像也就牧羊女还算正常
所以玩具4拍出来到底是为啥?主创们到底想干啥?
就为了给胡迪配个CP?给1、2部的牧羊女一个交代?
其实玩具系列最打动人的地方,除了玩具与玩具之间的友情和爱情,便是玩具与主人之间的情谊了,后者可能还要更深沉一些,电影里也没少出现玩具被主人抛弃后或崩溃或黑化的情节。就因为这个主题,最后安迪与胡迪的分别才会那么打动人
而到了玩具4,这条感情线被彻底割裂,之前那个完美的结局被彻底打破,这种程度,说狗尾续貂都算便宜了,已经可以叫做喂屎了
shit
PS:其实吧,单独看这一部电影,觉得不错也很正常,毕竟这片子也不是没有可圈可点之处,比如牧羊女,由于她在前三部情节不多,这一部的遭遇和性格就显得没那么违和,算是本片的一大亮点
但看到那么多营销号和“死忠粉”居然吹捧这电影延续了前三部的精髓,跟前三部一脉相承啥的,我只能仰天长叹了,也许我们看的真不是同一个系列吧……
結尾不錯,愛得卑微的人最後選擇了自由
不知道是不是买错票看了国语版的关系,整体感觉维和又无聊...
当大家都认为第三部已是巅峰的时候,皮克斯却玩出了新意,不得不服。生而为玩具,也同样要接受时代变化带来的危机感,甚至讽刺的是,你的对手是个自认为“垃圾”的自制玩具。新加入的角色依然搞笑十足,反派意外的出彩和拉好感,但结尾胡迪“找到自我”的选择才是全片最动人之处。
一个断手 一个失声(身) 这不就是《神雕侠侣》吗
皮克斯这部仍然保持了很好的娱乐性,好玩,好笑,并有惊险与刺激的类型段落。剧情本身则延续了玩具与陪伴的话题,并继续将遗忘作为情感落脚。只不过胡迪最后的选择,还是给这个系列指出了新的方向,看样冒险将成为之后主题了。不过,玩3最高的地位,在我心里仍然无法撼动!
《玩具3》已经非常完美,本以为《玩具4》注定狗尾续貂,没想到仍然保持了《玩具》系列的高水准。胡迪和牧羊女在第1部的爱情得以延续;玩具们模仿GPS的声音也是《玩具1》的故技重施。对前作致敬,同时革故鼎新。前3部都是探讨玩具的危机:被抛弃、被冷落,第4部跳出了固有思维。既然人类可以选择玩具,那么玩具也可以选择自己的主人。甚至,玩具可以不需要主人。前3部是玩具围着主人转,第4部则是传达自由、独立的精神。而首先懂得独立的是牧羊女,牧羊女再开导胡迪,又体现了对女性的肯定。公爵证明了自己的价值,盖比也安抚了受伤的心灵,太温暖了。期待第5678部,迫不及待想看胡迪和牧羊女的流浪生活!一个隐藏泪点:邦妮因为叉叉不见了而伤心,却丝毫没发现胡迪不见了。第二个隐藏泪点:连玩具都有对象了,你却依然单身。
果不其然,在电影院再次哭成狗,我们一辈子都像盖比一样渴望被爱,像宝一样驻足观望后走向自由,像胡迪一样从在乎别人到在乎自己。这既是我们的成长,也是永远无法告别的童年。依然有皮克斯笑到爆的梗,抢钥匙那一段笑炸全场
我们学会爱,然后离开。
1=2 >3 >4,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皮克斯不再是那种满腹笑料却无意中用一两个转折画面和有力台词就能制造内涵说服你的动画公司,现在全是反反复复的自我复制和拖沓的“励志”对白,如果玩3可以不是结局那这也可以不是,世界围绕玩具逐渐变为玩具围绕世界,并开始肆无忌惮与人接触把之前的世界观按地上摩擦,几乎所有我们喜爱的角色全部边缘化处理只负责在里面露个脸好提醒你在看玩具总动员,熟悉却疏远。假设胡迪这个角色确实存在心理成长空间和具有一定必要性,你把整部电影的情感曲线和可能是系列故事分割转折点全压在一个角色身上这种做法是无比愚蠢的,画面超棒部分场景以假乱真,也可以算用心的制作,作为一个连所有游戏都不放过的死忠我感受不到任何灵魂,无论故事、人设都和前几部偏离过甚,玩具总动员的核心趣味已在这一部被彻底终结。
??把别人开膛破肚修复自己的发声盒,聊斋之换心吗?从叉子到傀儡娃娃,感觉全是主创的恶趣味,这他妈是个恐怖故事啊!没必要,真的没必要……
“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人和人是如此,主人和玩具也是如此。夜色幽谧的树荫小径上,叉叉问胡迪“谁是安迪”,胡迪只是喃喃自语又无限留恋地说“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真叫人感伤。他终于放下了,从此去往江河万里。最怕我当你是生命,你却只当我是玩具;你弃我如丢垃圾,却不知道我曾爱过你。
社畜看什么都是社畜,我看玩具总动员4的移情点竟然是叉叉反复跳垃圾桶又一次次被胡迪捞起来上班。(泣不成声)
拍到4了都还这么好看!第一部讲友情,第二部讲玩具的意义,第三部讲成长,第四部讲爱情与独立,这个系列真是绝了!“闪灵”音乐响起的时候差点吓哭,作为动画片你不带这么玩的...
不知道是不是心开始变老了,越来越不愿意去接受新的环境与人,但玩具朋友们所展现的温情与勇气始终能宽慰那个曾经的小孩,重新续满期待去包容这个花花世界。☀
老一辈人:拥有坚定的理想,可以为了集体付出全部,勇敢追求所爱,一生过得充实而有意义。我们这一代:我是垃圾,生而自由!最大惊喜还是Key & Peele 啦~
影院前排有个小孩对家长说“妈妈,电影不好看” 我带着眼泪,想站起来对他喊“你他妈懂个屁!!”
过气ip回炉重造失败范例 故事格局太小 本以为会讨论当代玩具的消费模式和结构转变 殊不知还是那个合家欢核心短片撑长版 消费者依旧会选择熟悉的故事 可这集除了片头已经没有Andy了 别再拍了。
为了实现立意的突破翻新,或者说更靠近所谓“追求自由”的流行化政治语境,而选择彻底推翻“玩具与主人”这一原本从日常经验中提炼出的绝妙人设,实在属于舍本逐末的媚俗。当玩具拥有了过分充沛的生命力,这个系列便不再具有存续的意义。这不是《玩具总动员》,而是《猩球崛起》。
“飞向太空,宇宙无限”的台词出来的时候,那一刻的情节于我来说就像是见证神迹的发生,更何况这句话还是由两个最经典的角色分了上下半句各自说出口的,要哭了。
本想着午夜场看皮克斯的动画片应该是很安全的,怎么突然就冒出一大堆死寂玩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