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电影《逃跑》。
片名Run (2020),别名逃(台) / 疑·妈(港) / 跑。
这部残酷的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案件原型就是“美国吉普赛弑母案”。
案件中迪迪·布兰查德(Dee Dee Blanchard)和吉普赛·罗斯·布兰查德(Gypsy Rose Blanchard)是一对母女。
女儿吉普赛·罗斯·布兰查从小由母亲迪迪·布兰查德养大,这丝毫没有问题。
迪迪·布兰查德对外宣称女儿自幼患有一系列可怕疾病,需要长期医疗才能维系生命。而吉普赛则表示母亲一直在说谎,自己身体健康得很。这一切事情直到2015年吉普赛伙同在网络上认识的男网友杀害迪迪后,才得以曝光。
专家们研究表示,迪迪·布兰查德患有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Munchausen Syndrome by Proxy,MSP)。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指的是护理人员故意夸大、捏造被护理者的生理、心理、行为或精神问题,甚或促成该等问题的心理疾病。一般是长辈对子女、弟妹或者医护人员对病患。
详细案件过程可以参考昨天的文章:网址
这个故事过于骇人听闻和匪夷所思,正常人根本无法理解迪迪的行为。
一般人对待自己孩子都是疼爱有加,真的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根本不会想到伤害孩子。
偏偏这位母亲十分奇葩,如果从心理疾病的角度,用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来解释也算行得通。迪迪为了一直占有照顾者的地位、获得别人对她付出的认可以及可以不劳而获的生活,亲手给自己的女儿下药。
从案件详情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吉普赛的身心自幼就被摧残,长期被诱导服用大量毫无益处的药丸,身体机能被摧毁,头发牙齿唾液腺都被清除,不能读书上学也不能与人交往,成了迪迪的工具人。
故事太过于吸睛,流媒体Hulu进而将这个故事改编成了美剧《恶行》(The Act,2019)和电影《逃跑》(Run,2020)。
美剧版的《恶行》比较还原原案件,电影版《逃跑》则将故事进行了小小改编,让观众们可以从无法理解的罪恶中稍稍解脱出来一些。这样,母亲是完全的施害者,女儿是完全的被害者。
电影版给女儿安排了多个逃跑情节,还给女儿提供了翻身农奴把歌唱的爽快反转,整体看起来更加符合大众的善恶轮回质朴价值观。
毕竟原型故事中,吉普赛被判二级谋杀罪,犯下了板上钉钉的杀人罪。
如果电影版强行给杀人犯洗白,效果肯定会适得其反。倒不如就像电影版中的改动,让女儿成功逃跑,并且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观众需求。
影片中担任母亲戴安(Diane)的是我们熟悉的“香蕉姐”莎拉·保罗森(Sarah Paulson)。香蕉姐不用多介绍,常年深耕美剧届,凭着《日落大道60号》《规则改变》《美国恐怖故事》《美国犯罪故事》《拉契特》艾美奖拿到手软。
她扮演这位蛇蝎心肠的狠毒母亲猛一看人畜无害,平日勤勤恳恳,兼顾工作照顾家庭,简直就是一位楷模。可是谁能想到她的背后还有不为人知的阴暗秘密。
扮演女儿克洛伊(Chloe)的是基拉·艾伦(Kiera Allen),演员本身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名轮椅使用者,她从2014年开始使用轮椅。艾伦也让本片成为自《公羊的记号》(Sign Of The Ram,1948)以来,第一部由轮椅使用者主演的惊悚片。
说两条影片花絮:
1.当戴安和克洛伊在电影院看电影时,放映的电影是《假新闻》和《越狱》,这是预示着下一步剧情。
2.影片一段被删除的镜头显示,戴安有一位虐待她的母亲。她在戴安7岁时当着戴安的面自杀,这有助于解释戴安背上的伤疤。在正片中,这个镜头被删了。
病态母亲创造病态女儿,
虚构改编粉饰真实案件。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小侄女前几天闹了次脾气。
原因是她妈妈要她出门再加一件外套,可是小侄女却不想穿,觉得自己不冷。
她妈妈非要她穿,小侄女赌气就不肯穿。
她妈妈非常生气,没收了侄女的手机;小侄女也很生气,午饭、晚饭不肯吃。
最后,她妈妈还了手机,小侄女含泪吃了晚饭。
这事才算了结。
这事说明:青春期的孩子有些叛逆,父母别指望能像以前那样,完全掌控孩子了。
为什么蓝叔要用“掌控”这词?
因为有些父母,真的把孩子当做了私有物,想把孩子永远掌控在自己手里。
电影《逃跑》,讲述了单亲母亲对女儿病态的控制,结果被女儿暴击的故事。
饰演母亲的是莎拉·保罗森 Sarah Paulson,人称“香蕉姐”,在《美国恐怖故事》、《拉契特》等美剧中贡献了精湛演技。在本片中,她用演技向观众展示了一个极强控制欲,心里变态的母亲是多么恐怖。
壹
克洛伊这几天总是盯着窗口,期盼送邮件的车子能快些到来。
克洛伊报考了华盛顿大学,她对自己十分自信,认为被录取是十拿九稳的事情。
可是,她总是一次次失望。
每次,邮件车会送来很多信件,可里面却没有录取通知书,也没有没被录取的通知书。
克洛伊从没有这么失望和沮丧过。
即使,她从小就没见过父亲,从小就被各种疾病折磨。
克洛伊有心脏病,糖尿病,全身长湿疹,哮喘,而且双腿残疾,要坐一辈子的轮椅。
她就像坐着轮椅的人肉药罐子。
克洛伊很坚强,脸上很少有阴郁的表情。
她非常聪明,还很勤奋,虽然在家里自学,学习成绩却很好。
明明这么凄惨,为什么克洛伊还能笑着面对生活?
因为她有一个对她呵护备至的母亲。
母亲戴安,每天除了辛苦工作,还要照顾克洛伊的起居饮食。 母亲在克洛伊面前从来没表现过不耐烦和悲伤。
母亲不但教会女儿各种知识,还教会了她坚强、乐观。
直到有一天,克洛伊发现母亲给自己吃的药丸的秘密。
这天,克洛伊想趁妈妈不注意,偷吃巧克力吃。她意外发现一瓶装着绿色药丸的瓶子,标签上写着母亲戴安的名字。
晚上,克洛伊发现妈妈给她吃的药丸和白天她发现的药丸一模一样。
她问妈妈,为什么药瓶上的处方标签是你的名字?
妈妈说:你看错了,那不是药方,是收据。
克洛伊将信将疑。
第二天,好奇心强烈的克洛伊忍不住要再看眼瓶子的标签。
当她拿到瓶子之后发现,上面写着自己的名字,药名:三甲素。克洛伊想着难道真的是自己看错了?
这时她突然发现:妈妈换了标签,新标签下还有求标签的残留,上面写作妈妈的名字。
这下,更加激起了克洛伊的好奇心。
晚上,克洛伊偷偷吐出了那个绿色药丸。
等到妈妈睡着后,克洛伊偷偷打开电脑,上网搜索“三甲素”的相关信息。
没想到电脑却“断网”了,你说巧不巧?
克洛伊不死心。
第二天,她打电话给陌生人请求对方帮忙查寻信息。
电话那头,在克洛伊的一再哀求下,终于答应帮忙查寻。
查到的结果让她更加吃惊。
三甲素虽然的确是治疗心脏病的,但颜色是红色,而非绿色。
那问题来了,这个绿色的药究竟是什么药呢?
要不怎么说年轻人的好奇心极强呢,克洛伊更是不查清真相不罢休。
她告诉她妈妈:我们一起去镇上看电影吧!
妈妈载着克洛伊到镇上的电影院。
电影看到一半时,克洛伊说要去上厕所。
其实克洛伊偷偷溜到药房,她希望开药的药剂师能告诉她,那绿色的药丸究竟有什么作用。
药剂师说,那是你妈妈开的药啊,给你家狗吃的,主要是用来麻痹肌肉用的。
克洛伊心想:不对啊,我家没狗啊。怎么我妈把把当狗了吗?
她继续追问:要是人吃了这药会有什么后果?
药剂师说:人吃了双腿会麻痹。
克洛伊听完,简直如遭晴天霹雳一般。
克洛伊心中有无数个疑问冒出来:为什么妈妈要给我吃这个药?我的腿是因为疾病而瘫痪,还是妈妈给我吃了药导致?...
贰
本片是90后导演阿尼什·查甘蒂的第二部电影长篇,他的处女作《网络迷踪》为他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导演:阿尼什·查甘蒂
《网络迷踪》将近41万人打分,评分高达8.6,在IMDB上,将近11万打出7.6的高分。
但本片的评分却远不如第一部,在豆瓣上只有6.7,IMDB的评分倒是也有6.7。
这说明两国影迷都觉得此片水准下降了。
本片创意、剧情都毫无新意,是导致评分低的主要原因。
其他方面,如剧情也还流畅,悬念设置也算扣人心弦,尤其是结尾的那一幕,让人有一种大快人心的感觉。
以及,两位主演的表演也是可圈可点。
莎拉·保罗森 Sarah Paulson(饰演母亲)
基拉·艾伦 Kiera Allen(饰演女儿)
叁
本片涉及到一个概念“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指一护理者故意夸大或捏造受护理者的生理、心理、行为或精神问题,甚或促成该等问题的心理疾病。(来源:百度词条)
电影里的母亲显然有心理疾病。
女儿原本有着健康的身体,母亲却药物将女儿弄得满身疾病,为的就是将女儿永远留在身边。
如果抛开母亲有心理疾病这个设定不谈,电影可以简化为:青春期女儿反抗母亲控制的故事。
虽然整个事件是由于一颗绿色的逍遥丸引发的,但这只是个导火索。
其实女儿早就压抑很久,影片有几处细节。
比如克洛伊一直等待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可是每次克洛伊急切想从邮递员手里接信时,信已经在妈妈手里了。
这很可能导致,克洛伊在潜意识里怀疑母亲偷偷藏起她的录取通知书。
克洛伊到了读高中的年龄甚至没有手机,房间里也没有电脑。
克洛伊用电脑上网时,妈妈会在一旁陪着,实际上是监视。
也就是说,克洛伊从互联网上吸收的知识也是经过妈妈筛选的。
注意这个计时器。这说明上网时间也是有所限制的。
克洛伊在观看介绍她所报考大学的的视频时,眼神里充满了期待和向往。
与其说是渴望上大学,不如说对自由的渴望了。
只要上了大学,她就能摆脱妈妈的控制了,不是吗?
克洛伊也许没有意识到摆脱母亲控制的渴望,但潜意识里她是十分渴望摆脱母亲的控制的。
所以,她才会对一颗药丸产生怀疑,并且想尽一切办法来搞清楚真相。
对真相的探求只不过是克洛伊反抗母亲的一种方式而已。
父母控制地越深,反抗就越激烈。
控制欲强的父母用的借口也是出奇的一致。
这些借口你一定听过:我是爱你胜过一切,这么做是为了你好;我是为了你的安全考虑;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所以要听我的...
影片把母亲的作法归为心理疾病,在现实中,我们都知道大多数父母出于私心,因一己私利妄图控制子女的人生。
例如有父母年轻时没能上好大学,因此他们硬逼着子女努力学习,报考他们认为的好大学,好专业。
后来,子女虽然考上了父母心仪的大学,但他们却痛恨自己的父母,甚至断绝了往来。
因为他们童年往往不快乐,等成年后,他们极力摆脱原生家庭的控制,往往很少回家。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面对这样的父母,影片给出的答案只有一个字:“逃(run)”。
但电影终究是电影,现实中又有多少人能够逃离呢?
看到db一些刚开始的影评,是说这部电影有8.6的评分,然而现在只有6.8了,这个也正常。
影片刚开始没多久,只要看过前几年社会新闻的人,都能想起来,就是美国之前知名的恶性社会案件。一名患有 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 的母亲,出于照顾心理、博得关注同情等病态扭曲心理,硬强迫本无疾病健康的女儿坐轮椅、剃光头、吃很多乱七八糟的药,在外人面前装成照顾自幼生重病的身患残疾的女儿的可怜母亲。后因女儿无法忍受,让网恋男友杀了其母。案件爆发。
但在本片中,代理型孟乔森综合症的亲生母亲却是把别人婴儿偷走的失去新生儿的女性,亲母女变成了毫无血缘关系,网恋男友的角色消失了,利用网络这点也没有了,在剧中甚至变成无网络无手机脱离社会状态下的密室逃跑。
本以为是本片对于社会事件的美化,不想碰触亲生血缘,怕对母性的失望,怕不利于生育率(是的,结合美国全面禁止堕胎法案的卷土重来,哪怕极端不人道的情况下怀孕,哪怕孕者年龄很小,哪怕孕者或胎儿身体有严重问题),怕网恋男友的出手不利于女性独立逃生的精神。
但后面发现,这并不是美化,而是退化。一切源于该社会事件太轰动,太多改编的影视剧,美剧恶行8.6评分大获成果。恶行在19年,本片在20年才出现。只能选择另辟蹊径的方式,故事的讲述角度从社会事件转向了密室逃跑。
如果作为一个单独的电影,不是不合格,香蕉姐的演绎也很生动。
但从美好与丑恶交织的复杂人性的真实社会案件,转向依靠个人自学知识逃生的密室困境。现实远比电影复杂震撼,或者说,电影远比现实浅薄单一,所以这就是评分大为下降的原因吧。
感觉这种心理惊悚,真的让人不寒而栗~
凉到骨子里了!觉得这种比靠音效吓人的高级太多了!
两位主演的演技,真的没话说!蛮精彩的!
推荐大家看!剧情简单,有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
导演很会讲故事!讲了一个不错的故事!
因为这部电影,开始关注 香蕉姐!
女儿喷水碎玻璃这里,真的强!脑洞极大!简直是 脑大洞开!
原以为是个了不起的辛苦妈妈,结果讲的是禁锢、逃脱、复仇……
以后会继续关注这位会讲故事的导演的作品。
首先要区分的是:此片中的母亲在失去自己的第一个亲生孩子之后才偷来了本片的主角作为第二个孩子,二者是没有血缘的。那在这里,母亲与第二个孩子真的是通常所指的母女关系吗?我认为绝对不是这个符号想表达的意思,二者或许可以被我们识别为一段交往。
接下来就是二者的日常生活,母亲自己种植着蔬菜并做晚餐;女主对不健康食物的需要这一情况只是被母亲基本缓解着,而没有卸载。我之前听人说过更愿意开学待在宿舍,这比家里自在,片中女主对大学的渴望其中一个元素就在这里。
此片中的母亲更像是在留住(已经是违背了)女主,我不能再失去你了,也就是说母亲这个女人对女主的交往实际上是借由爱来完成自己的不愿再失去既一种圆满的状况,女主能让自己这边稳定下去。但是这个女人所搭建的这个周围真正的问题是让女主遭遇太多的不适,矛盾点不在于女人搭建的周围有没有优点这可以让被困者满足在此(这个恰恰不是根本的),而是被困者在此处的不安、不适能不能被排解,在一定的范围里是自在的。更不用说女人给女主带来的机能弱化,在女主的认识理解当中(女主学习生物学)是一种损坏,至此女人作为母亲这一形象在女主这里是瓦解了。
此片当中被管理的身体这一现象在当下越发被关注了起来,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现象甚至太关于我自身,但是我对这个事情的不抱希望让我不想讨论这个。我在此片当中所纠结的是这个女人为何不能让自己失去女主呢?这显然不属于交往当中的分手,交往当中的分手因为有着太多的珍惜总是引起想念,而这种想念其实有可能变成一种祝福也就是说一次珍贵的交往很难演变成损毁,感谢和善意会化作祝福吧…可是此片当中的女人为何一定要把女主牢牢的掌握、决不能失去呢?此时,女主被女人作为一个填补纳入了自己的认识理解中,以此使自己能够自足的。但是经过众多讲解,这个自足其实是做不到的。女主是绝对不在女人当中的。
那这部片子就如此简单的结束了吗?女人拼上了自己的生命去完成了这一场行动,但女人并没有被击毙而是被转入了类似于精神病院-监狱这样的地方,而她接下来当然是要面对各种管理,可这看上去好像并不是一个好的结局,而这又才是接上了我之前提过的具体社会情况。废墟之为废墟正是因为还没有结束,还有一堆废墟不是,难道只能在这种对肉身的折磨中渴求解脱吗?
影片前半段的节奏像极了《危情十日》,不同的一个是粉丝对作者偏执的“爱”,本片则是丧子之痛的母亲对“孩子”强烈占有的爱。总体来说本片全程无尿点,甚至很快就进入了扣人心弦的快节奏中,让观者欲罢不能。唯一吐槽的点是几次重要的凝时镜头给到的都是专业名字的英语,完全不懂啊,不得不按下暂停,用谷歌来查询中文意思,虽然影响观影,但却意外的获得了代入感,当你突然看到原来这个名词是这个意思的时候,马上就联想到一系列可能的后果和剧情的延展。当再度按下播放键的时候,步步紧扣的剧情与你脑海中的预想相互交织着,很是过瘾。
最后,片末那个美女护士,就是《网络迷踪》里小女孩的妈妈(重病去世)呀,熟悉且美丽的面容呀😄
可以看得出导演在本作中极力想让这部与《网络谜踪》区分开来,《网络谜踪》是依赖网络,而这部则几乎是与网络隔绝,把重点放在了如何逃生上,但两个角色似乎都是从头用力到尾,观感有些疲惫,而且平庸的剧本,发展都在意料之中,完全没有被惊艳或者惊喜到地方,片子结束了也不会再过多回想了。
6.9/10 电影最大优势就是有一个让人信服的主角,但展现病态母爱的电影并不少,如果没有一个很精彩的剧本,光用演员歇斯底里的状态去讲述一个并不是让人觉得很意外的故事时,观影过程可能是疲惫大于惊艳的。另外无论是母女关系的揭露还是结尾的反转都太过同质化,没什么太大的亮点,这是一部很工整的惊悚片,仅此而已。
赢在氛围节奏视听上 diane坐在黑暗里那幕真惊悚 香蕉姐要成恐怖大妈专业户了? chloe有点像索菲特纳
剧情真的有点奇怪,mom这样做的理由就没说,最后的结尾挺爽的,给个三星吧。
期待已久的Sarah电影单扛,只可惜特殊时境不能让这样一位坚持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影响深远的)AHS系列担任主心骨角色在院线为更多人看到,稍显可惜。延迟缓慢的电话应答系统,“老”戏院、古旧台式机所形成的与现世和互联网的某种“隔绝”,打破了Aneesh在《网络谜踪》试图通过现代技术组成的线索指引与“背脊发凉式启示”恐惧的路数,有另一重感受。但亲情关系中“毒你也是护你”的畸形缠绕作为主线剧情发展,因为早先的《恶行》、《利器》等种种大势电视剧(和瞩目演技课)提前完成覆盖,又缺乏更多值得回味的新鲜。作为女儿扮演者的新人演员表现很好,和Sarah在有限的剧本和故事下互相成就,感觉未来会是很多作品的热门选项。
没有《网络迷踪》惊艳,但是这个导演的功底还是非常厉害的。剧本特别老套,尽管演员的演技都特别惊艳与歇斯底里,被束缚在这乏善可陈的框架当中还是很难有所创新。有些地方还是比较有意思的,比如靠窗打电话、药店询问等发掘秘密的过程,这一大段比较吸引人。
萨拉保罗森最近成了变态专业户,作为一部小巧的悬疑惊悚作品,虽然在某些地方,包括戏剧冲突还可以继续完善,但是气氛的营造和女主的逃生做得都已经有模有样了。
三星半。相比上一部《网络谜踪》的丝滑顺畅一气呵成,这部显然有些跌跌撞撞且概念先行了,过于按部就班的情节走向也冲淡了本应逐层累积的悬疑感,当然这还要部分归罪于影片陈旧的“囚禁”设定,留给创作者的发挥余地有限。好在自《网络谜踪》开始导演就保有了对主角动机的高度忠诚——上一部的寻(Searching)以及这一部的逃(Run),围绕着至简化的概念和生活化情节不断加料,让埋藏在现实、家庭中的惊悚和可怖自然显现(诸如自动滑梯、母亲背上伤口等细节的铺垫与交代)。中段女儿逃跑的独角戏几度扣人心弦,香蕉姐的“变态”诠释也具备足够的可信度,以及,承袭了上一部对屏幕和媒介(电脑、因特网、电话)的运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形成了导演的个人符号。
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最后小女孩的复仇真解恨!
压迫感 无助感 典范
也太普通了,一眼能望得到头的那种反转惊悚片。
渴望高飞的天真孤鸟,却在命运熟睡之时折断翅膀,以为噩梦成真。怀抱幸福的温暖灵魂,却在希望落空之后搅碎完整,仿佛理所当然。解药即是毒药,用泪的伪装为你写一个黑暗童话。关怀就是束缚,用爱的名义为你造一座无底监牢。之所以千方百计的将你的人生禁锢,是因为你留下,才能让我感受到掌控的美妙。虽然体量小,但气氛节奏都拿捏的很到位。探讨的核心主题与《网络谜踪》一脉相承,依旧是关于“看不见的伤害”。但前作的出走是因父亲的无心之过,这一次的逃跑则是因为发现了母亲的别有用心。在互助会上,大家互相传递纸巾,潸然泪下,只有Chloe的母亲散发着傲人的神采,为什么?因为女儿不是她的累赘,而是杰出的艺术品,病痛,身世,未来,她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亲手雕刻出来的,是一枚活体奖章。女儿打电话询问胶囊颜色时的视听衔接,令人眼前一亮。
剧本问题很大,花式撞梗《恶行》《危情十日》,大约会让人在10分钟左右就猜得八九不离十,且中后段的情节比猜的还要更崩坏、潦草....但在这种条件下,导演也算是拍出水准了,通过对身体/空间的限定条件形成角力,最终又摆出互害式的畸形关系,比一般性的美式惊悚片还是能好那么一丢丢(仅一丢丢)。
虽然这部片剧情结构比较简单,没有《网络谜踪》那么丝丝入扣的推理过程,但节奏搭建一直都是查甘蒂的强项,使得看似简单的情节也能始终保持着悬疑紧张的气氛,观影体验很棒。母女二人逻辑在线,演技在线,视听语言水平在线,在极为有限的几个场景下都呈现出了不俗的张力
个人在该导演两年前的网络迷踪评论中曾经写道,“限制,应来自角色和剧情,而非导演的叙事工具。后者可能让观众耳目一新半个小时,接下来就陷入重复和疲态,它无法像瘸了不出屋或者哑了喊不出声那样强烈的唤起移情!”……故事情节以及莎拉保罗森的角色会让人想起一部奥斯卡影后级的经典作品。如以那片译名中的数字作为指数,本片或可戏称为——危情八日。Run,其实有多重含义,逃跑只是其中之一,另个意思是:管控。
认真思考:同一个导演,拍爸爸凭借自己对女儿的了解根据社交网络找到了自己陷入危机的女儿,拍妈妈抢夺别人的女儿多年来一直毒害摧残囚禁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这算不算厌女了。
导演部分仍然很出众,包括结尾那一下,也很不错。就是剧本有点太普通了,这个故事并不新鲜啊。
又是这个病……病名我都能背下来了,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所以剧情好像没什么惊喜,基本等同于重复了一遍《恶行》,大房子,轮椅,电影院……好多的重合啊。
这不就是影版恶行嘛 可惜剧本不太行 人物塑造潦草粗暴 母女间情感纠缠浓度太低 拍的就像一部普通逃杀片 实在可惜【再次恭喜胆小的香蕉姐成为新一代恐怖icon
脱网电话,焊笔破窗,攀屋顶,滚楼梯,以毒攻毒;印度裔导演对亚洲家长掌控欲理解挺深,《Searching》是正面描写,这部就完全负面了;拍得工巧,但没上一部的特殊桌面形式加持,整体缺乏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