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我们和Austen都爱happy ending
真正想看这部电影还是上西方文学导论的时候,很知性的老师讲起了Austen,说她的作品多数是以大团圆结局结束的。才让我想起了这部电影,尽管貌似我很久之前就买了dvd了,就是一直压箱底而已。
05版的pride and prejudice我至少看了5遍。。。不是偏执,就是单纯的喜欢里面宁静的英伦气息。而sense and sensibility却一直都没看,尽管是李安导演。尽管拿了很多奖,尽管有我喜欢的明星,尽管人们经常把它和pride and prejudice一起比较。不看它,只是因为它真的够现实。
我们的现实世界里的童话从来都没有“once upon a time”,而即便再美好的童话也不能保证“happily ever after”,它们只是给了我们一个happy ending罢了。所以很多时候觉得pride and prejudice有童话的味道,而sense and sensibility就多了很多现实的味道了。
故事无非就是关于理智与情感。对待我们的感情生活,是选择理智还是情感更为胜出。在我眼里,两姐妹都太绝对了。但那是看了很多感情片的我们的结论,以那个时代的人而言,她们还是很有代表性的。但不管怎样,就像中国人一直追求的那个平衡一样,当我们两者都兼有的时候,我们就能收获我们自己的幸福。
这样看来Austen真的很厉害,她笔下的那些感情故事,今天经历了无数肥皂剧熏陶的我们看来也不不觉得有什么独到之处。但我们所看的这些肥皂剧的灵感很可能跟她有很大关系,所以BJ日记借鉴了傲慢与偏见,我想更有无数作品借鉴了理智与情感吧。
其实很残念的,看到后来妹妹说的情感跟金钱的问题,让我想到了很经典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妹妹的天真终究会蒙上一层现实的阴影。就是人们在一直追寻自己理想的情感。但心理学家说,理想伴侣从来都不存在,只是我们心中的臆断罢了,是为了弥补我们自身的不完美而已。
所以所以,对于感情也许从来都不需要那些过度的理智。当我们犹豫是不是该付出,这样的付出会不会有回报的时候,也许我们早已错过了。电影和生活中都有太多不完美的地方,错过一直让人们在怀念。不必顾虑太多,既然我们追求情感,那就不如感性一点。很大程度上,那些错过也许都是我们的理智所造成的吧。当然,这只是我突然奇想的一家之言罢了。但,我们的幸福,终究还是要自己追求的。
最后,还是要感叹李安处理这种内敛的情感真的是很拿手啊~
2 ) 风华一种
那年Emma Thompson三十六岁,出演电影《理智与情感》,小说里的对应人物Elinor不过年方十九。拍她的第一个镜头时,导演李安对她喊:“你能年轻点吗?” 后来这成了大家的笑话。
电影一直进行到第14分钟姐姐Elinor倚在门边听妹妹Marianne弹琴,伤怀落泪被Hugh Grant演的Edward撞见,李安才给Emma Thompson第一个近镜头。Emma是那种需要时间来散发美的人,李安知道14分钟足够酝酿一种风华。
Elinor坐在窗边写信,小妹和Edward在花园玩剑。看电影的小孩子议论道她都可以做他们的妈了。这话伤透了Emma的心,她说她才比Hugh大一岁。女人总是显老,和男演员配戏一般要找个大二十岁的,或者有的情况下还要大上个四十岁。 “这真是太可怕了!”她叹道。
可是美不美年轻不年轻又有什么关系呢?温和、大方、隐忍、节制,你带走了我们的心。正因如此,Elinor在影片结尾没有抑制住的哭声才让我们又释怀又心碎。
Emma不仅在电影里做演员,剧本也是她写的。那年,她凭此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奖,颁奖典礼上她假奥斯汀小姐之口评点众生,睿智迷人。奥斯卡从来不吝啬它的灯光,在舞台上的Emma Thompson也不需要用十四分钟的时间来铺垫她的风华。
3 ) 手术刀般的改编 & 只是未到伤心处
写改编剧本通常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忠实原著怕被说木有创新,自创剧情又怕被原著党口水淹死,但《理智与情感》却是个例外。原著中前三分之一基本上是青年Austen小姐感性与理性的左右互搏,佐以第三人称的描写而对话寥寥,所以略显平淡乏味,直到第二十二回风云突变,与Edward的婚约被Lucy踢爆,故事冲突才激烈起来。这让Emma Thompson的改变有了腾挪的空间,前三分之一的篇幅占到电影的一半左右时间,Elinor和Edward的感情线几乎完全是原创剧情,将各个人物形象在故事转折前丰满地立了起来。相对的,Elinor和Lucy的心机戏部分被大幅精减,两位男主角的戏份得以增加,最有戏的那些场景都被保留了——Dashwood夫妇比吝啬、Elinor和Lucy的初次交谈、三角对峙的尴尬戏、Edward最后的自白,给人恰到好处的感觉,最厉害的是用一场舞会戏解决了诸多问题,简直神来之笔。这个最佳改编剧本奖Emma Thompson拿得实至名归。
不同于原著对理性的推崇,李安的这个版本更强调人性中感性与理性的对立统一。延续“父亲三部曲”中压抑感情直至爆发的传统,李安以他的方式重建了《理智与情感》的主题——被压抑的感情终将释放,看似理性只是没有找到对象表达。Elinor全程隐忍,让最后的情绪大爆发极具张力,Brandon也不似原著般平凡木讷,而是对自己心爱的Marianne慢慢打开心扉展现出感性的一面,甚至Palmer先生感性的一面都尽力去发掘了,堪称李安以细腻的风格在本片中最大的恶搞。据说李安在采访中用“阴阳”来解释了这一构思——确实,原著里的一些人物过于漫画化、小丑化了,特别是Palmer先生(影片中倒是把Palmer太太漫画化了),李安风格注入后,所有人物神奇般地一个个人性化起来,让人几乎要在看完后第一时间脱口而出——确定了。是李安拍的。其实嘛,我们学广告的都知道,几乎所有诉求到最后都是感性诉求。
哪有什么纯理性人,只是未到伤心处罢了。
4 ) 理智与情感
十分好看。
影片后面,Marianne跟上校说thank u的时候,竟然啪嗒掉了几颗泪。
Elinor最后情不自抑失声痛哭时,我老人家又禁不住老泪纵横。
有些情绪是很莫名的,看铁达尼克的时候貌似很多人都哭得很惨,我只掉了几颗泪。
看《美丽心灵》的时候,身边的朋友有些是笑盈盈的看完。
我每次都会哭得不自抑。
触动的点不一样吧。
其实一开始看的时候所抱的的心态可能有点不应该。
除了因为喜欢奥斯汀还因为是李安导演的。
对于《卧虎藏龙》说不上来特大感触。
对《断背山》也不是很适应。
但是对李安一直有点刮目相看。觉得他的东西总是值得欣赏体味的。
其实我并不清楚他是否有一种所谓的李式风格在。
电影开场的时候,我觉得正如大多数名著改编的电影,没什么特别之处。
但是之后发现有很多细腻的东西。
电影的最后一个画面,Marianne和上校结婚那天,Willoughby一个人在马背上,神情落寞
的画面,我相信书上一定没有吧。
为了验证,我急着去看书。(貌似我之前一直只看到傲慢与偏见,奥斯汀的其他作品都毫无染指)
可惜现在才看了七十几页。
但是,只这几页,就发现电影的叙事有很多精妙的安排。
比如安排上校第一眼看到Marianne是其在弹琴唱歌的时候。
声音曼妙,侧影有一种宁静的美。
这样的第一眼太容易唤起爱情,即便是已经三十五岁的上校。
一开始比较喜欢Marianne吧。
弹钢琴的样子很吸引人,而且爱好读书,是颇有见解的女子。
但是情节继续下去,就比较喜欢Elinor了。。
虽然一开始觉得她的扮演者艾玛·汤普森似乎老了一点,但是角色本身既具理智又富情感,处事得体,情感内敛,她演起来力度刚刚好。
最后她得知Edward并没有结婚时,终于再也按奈不住自己一直苦苦压抑的情感,失声痛哭。当然也可说是喜极而涕吧。一点也不造作。没有梨花带雨的美,但很打动人。
相比较起来凯特·温斯莱特的角色就太过注重情感,不计较礼数和别人的闲言闲语,这也算是一种勇敢和无畏吧。不过,说起来,我比角色本身要老那么几岁,有点吃不消这种热情呢。
一直饰演比较花花公子或者说不怎么循规蹈矩的角色的休格兰特之于他饰演的角色似乎太英俊了些,但是有一个英俊的Edward有何不可呢。
5 ) 三好电影
李安的这部《理智与情感》,真是三好电影——剧本好,演员好,导演好。
名著改编片,讲究最多。贴太近了不是,离太远了也不是。能把主线和支线剪裁的如此稳重,重点突出,内外兼顾,艾玛·汤普逊着实有两把刷子。加上奥斯丁大姐的作品本就戏剧性强适宜映像化,这片子内容足够好看。
演员表演可以说是十分恰当,表现得正正好到位。要符合原著人物的气质,另外就是不要带出过强的舞台感,入戏不能出格。休格兰特原本就带些拘谨稳重,温斯莱特这种激情不羁也一直延续,塑造角色中本就有些自我影子。整部戏表现如BBC的优秀古典剧,人物活灵,世相活现。
对李安而言,大致的说法都是他如何体恤英式古典文化,其实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些欲言又止、始乱终弃、善恶有报,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中国内容。这就是李安的妙处,化骨棉掌,清风拂面,他骨子里这些东方文化的积淀,能随时巧妙的套在各种形式的壳里。从《理智与情感》、《冰风暴》到《绿巨人》、《断臂山》都是如此,这就是中国人的内家功夫,四两拨千斤,讲到底就是谈感情——郎情妾意耳鬓厮磨的念想,地球人都一样。
技巧方面,李安的镜头感觉我一直很喜欢。眼界开阔,镜头构图细致,是东方工笔式的考究,色彩光影调和温婉,气氛平和从不嚣张。还有就是灵活的场面调度,有些小把戏玩得让人兴奋不已。有个镜头,温斯莱特从镜头正面走出,消失在远景的门外,接着轻向右移,老妇人向近景走进从左侧走出,然后镜头再向上移动一点,二楼远处出现大姐身影,向楼下观望从近景消失。一个场景,连续镜头,机位轻轻移动便从三个角度交待三人行动,时间连续又正好交错,剧情本正是三人各怀心事,一个镜头交代得清清楚楚却又了无痕迹,实在精巧之至。而从叙事来讲,李安的这套就是中国的旧小说,章回体,结构清晰,流畅简单,这其中种种的小妙处,不过是小说中添彩的旧诗罢了。
6 ) 可贵的理性
建议所有未婚的,并想要结婚的男性女性,都要看一看简奥斯汀的小说或者电影.
前段时间工作那么繁忙,每看到由她的小说改编的电影, 还是会忍不住, 一直看下去, 哪怕已经很晚了, 明天要上班. 剧情很平常, 就象你邻居的老人向你说故事一样, 精彩在于它的台词, 对人物细节的刻画, 无一不透露人生的智慧. 时间虽然过去了那么久, 很多东西都日新月异, 但唯一不变的是人性. 正是这一点, 让她的作品日久弥新.
对于另一半的选择,不管你是最终要不要结婚,都无疑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几个选择之一. 对女性来说, 甚至被赋予第二次命运的意义. 第一次,是你的出生. 第二次, 是你的婚姻. 遗憾的是,从小到大, 我们都几乎很少接受这种情感教育, 爱的教育, 婚姻相处的艺术,选择的艺术,只能靠自己从自己的父母亲,身边的人自学或者自己去摸索.
男生还好一点, 女生因心理生理的特点,则从小被宽容,被引导, 普遍更加得情绪化, 更加感性. 简·奥斯汀最宝贵的一点, 是向广大的女性朋友指出理性的可贵. 用用你的脑子去思考问题, 而不是凭感觉一相情愿的以为对方怎样, 这个世界怎样. 婚姻怎样. 整个世界不会以你的个人意志而改变. 特别是不要被对方的外表, 甜言蜜语所迷惑.
反之, 对男生一样, 要不然就会落得老婆跟人私奔的下场. 私奔,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 是很恶劣, 丢人的事情, 整个家族都会以此为耻. 现代的社会环境虽然已经比过去宽松很多了, 但能避免的伤害还是尽量避免吧. 作为普通的个人, 要接受的困难挑战已经不少.
这种可贵的理性, 帮助你make a good choice and make a right decision. 当你长大成人,就要独立的面对这个世界的残酷和危险. 学会正视困难和挑战, 不做任何幻想, 认识自己, 认识人性,依靠自己, 做出选择,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和选择的后果.
简·奥斯汀是个现实主义的理想者.看她的作品,你总是很庆幸,女主角男主角也许会有一段短时间的迷失,但最后总能发现真爱,并与真爱结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 现实与理想的平衡.所以,琼瑶的小说能迷倒一代人, 但简·奥斯汀的小说却能成为经典, 受到几个世纪后的人们的喜爱.
什么是真爱呢,
"没有委身的爱都是自恋,不能把金钱给出去的爱不是爱,不把时间给出来的思念不是思念,不说出来的同情,不是同情。
爱妻子的意思,就是和她在一起。"
引用南方周刊的撰稿人,影评人王书亚的话,这就是真爱,付出时间,关心,金钱, 取她做妻子, 尊重照顾她的感受,善待她的家人.这在简·奥斯汀的小说中,你就能一一体会到.
说的严重一点, 所有追求爱情幸福,婚姻幸福的人,看看简·奥斯汀的作品吧.
温肥在雨中背14行诗的镜头太美了
想象不出来是李安拍的
“既然你去不了大自然,我把它带来给你了” 原故事太棒,剧本改编太棒,双膝献给简·奥斯汀和艾玛·汤普森,看的过程甚至都会忘掉这是一部“李安”导演的作品。角色众多、轮番登场、好戏连连,爱在英伦庄园下缠绵蔓延,真心会如意、隐忍有转机、等待换回报。“爱是炽烈、是燃烧”
每一个段落都拍出了极度饱满的情感,絮语与尴尬是无比零碎的内容,但反而比推动故事的关键情节更好看。想到是一个华人导演上升时代的作品,更五体投地了。
那时的温丝莱特年轻,迷人,有着最单纯的美丽。受过爱情挫折的上校站在门外注视着优雅的玛丽安弹钢琴唱歌,专注,深情,这一幕真是美好。
啊,我真是喜欢这种中年美大叔和小loli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桥段呀。。。
李安从来就不是一个天才,天才也大多不屑于探究普通人的情感。他只是一个极其“人性化”的导演,用他温和与包容,细腻而深刻的语言逐渐打动你,让你明白“人性”的真谛。
看到一半就想起了《傲慢与偏见》 简 奥斯汀内心有一种未了的情怀
我始终觉得理智与情感比傲慢与偏见好看得多。(Grant在这里时不时有种张宇的即视感...
每个角色都诠释得十分到位,能让人内心恬然的影片
英雄救美不可信,绅士温情方为真。……“某些程度上,我可能比今天的英国人更懂得十九世纪的英国,因为我自己几乎就在这样的封建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当然,冷幽默感,体统观念,以及社会规范是不同的。但自由意志的社会压迫的本质,我成长于斯。”——李安
【B】最后,情感至上的妹妹懂得了理智,理智至上的姐姐释放了情感。
“Emma不仅在电影里做演员,剧本也是她写的。那年,她凭此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奖,颁奖典礼上她假奥斯汀小姐之口评点众生,睿智迷人。奥斯卡从来不吝啬它的灯光,因此在舞台上Emma Thompson不需要用十四分钟的时间来铺垫她的风华。而Kate Winslet那时年轻的不可思议。”
最成功的一点,李安立体化了"Sense"和"Sensibility"这两者的形态。而姐妹间纯粹的感情连结使二人共同渐趋中值,这其中的情感涌动异常动人。汤普森最后那一哭诠释得完美,一扫之前偏重的舞台感,精彩极了。
原作反复阅读过多次,今晚才第一次看了电影。我想要的终身伴侣便是布兰登那样其貌不扬、稳重宽厚的守护型的老男人。何况这次还是斯内普呢(≧▽≦)【我又花痴了】~最后一幕婚礼时小感动了一把。
本来书我就不喜欢,我不明白为什么一群乡下女人找丈夫也能成为名著。好吧,whatever,估计那个时候的英国人没什么其他事情可做。本来可以一个半小时解决的电影,拖了两个多小时。嗯哼。
说变心就变心 哪能是真爱
此生得一上校足矣
真是只有中国导演才能吧简奥斯丁拍成八点档啊。艾玛·汤普森编剧,真牛。李安老师确实拍了一部“优等生电影”,处处精到挑不出毛病,尤其细节调度真是完美,或许这样才显得匠气太足。说来要拍红楼梦还是得请李安。
奔放再奔放,最后安静下来;隐忍再隐忍,最后爆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