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孩子却无能为力的护林人、性欲强烈的肉店老板、喜欢偷看别人信件的邮差、做为观赏的黑人、具有神性的母亲……在这个奇怪的小镇生活着一群奇怪的人。当然,也不能忽视那片被导演刻意处理得异常黑暗的树林。它已然成为犯罪的庇护所,象征人性的阴暗面。
影片构思巧妙、富有张力。在同类片中比较,也应算是一部佳作。
仔细回想了一下,这部电影从头到尾似乎没有见到一个笑容,如果有的话,也一定来自那个被一枪毙命的女孩。尽管她的出现让人分辨不出真实与幻想,就像是森林幻化出的人心底的秘密,神秘奇特似看不见尽头的森林边缘。小男孩梦遗之初见到了她,护林员抓不住猎物于愤怒之顶误杀了她,黑人带着报复的快感以她之名夺取了猎人的双眼。于是在这个只有一条街、两排房屋的小镇上,惨败者无数。
影片以一幅宣传画的拍摄开始:一对年轻夫妻怀抱着婴儿,被摄影师要求以充满“希望”的笑容大笑,就像在眺望未来似得笑。当虚伪的笑容被印在破败的小镇上后,小镇居民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他们的未来:通奸、谋杀、怨恨、不满、咒骂、偷窥......充斥着许多令人不安的因素背后,气氛却始终平滑冷静的让人惧怕。
家家户户都拥有巨大的落地窗,人们在窗前吃饭、睡觉、上课、做生意,仿佛组成生活的细节都是可以拿来展览的,隐私似乎是不存在的,因为对于小镇居民而言,你有秘密才会想要隐私,而秘密是肮脏邪恶的,你做错了事才会有秘密。于是,在大部分小镇居民坐车去做弥撒时,男孩托马斯从学校的窗口,看到了马路对面的父亲试图溜进护林员妻子的家中;不久后又看到了护林员妻子手握内裤从父亲的肉铺里出来的场景。人们在橱窗前展示着自己,用隐私换取信任与和平,每个人仅仅是充满道德的窥探者,生活却依旧疏离冷漠。在看到有人被强奸是这样,在看到街头的殴打亦是这样。
托马斯的父亲总是安慰小男孩托马斯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在这样的安慰声中,他的母亲死了,他喜欢的小女孩死了,杀死他喜欢的小女孩的凶手死了,他崇拜的刚果前总统死了。在铺天盖地的雪花里,只有热爱偷看他人信件的送信员又回到了他身边,继续陪伴着他。
尽管人们都在偷窥,但只有被当场抓住的送信员获得了惩罚,因为他被发现了。这就好像肉铺老板和护林员妻子的偷情一样,只要没被当场抓住,就算什么事都没有发生。送信员的行为虽然不耻,但却以流氓行径维护着小镇的平静:他偷看了小男孩托马斯母亲的信,知道她不喜欢做爱,便告诉托马斯不要把信给父亲看;他偷看了护林员的信,知道他没有生育功能,又贱兮兮的一定要把信给他而不是给他的妻子看。可以说,送信员被送走后,整个小镇便失了控,人们只能光明正大的偷窥,甚至在肉铺老板家的窗帘被拉上后通过敲窗户抗议,当然,他们也有更崇高的理由,即神的旨意。
男孩托马斯的母亲信教,因此拒绝和丈夫行房;没有生育功能的护林员充满了愤怒和怨恨,因此也拒绝和妻子行房,虽然不是因为偷情酿成惨剧,但终归没人获得幸福。信仰在影片里呈现出引导小镇居民通往变态之路的明灯:信教母亲绝食自杀的过程里,恍惚间发现了神和神鸟的鼓励和监视;小镇居民会观察谁家的人没有去做弥撒,好进行一番奚落;一个教徒死去,一群教徒来窗外围观,管你有无家庭私隐;传教士成功捕获了一个黑人,交由小镇老师讲述这种生物可以靠野果、动物甚至虫子生存;神父面对拒绝做爱继而绝食即将离世的女人,面容充满了安慰。真奇怪,如果做爱如此肮脏,为何神不给所有人无性繁殖的能力呢。
森林的存在,让有秘密的人有了归属。一旦进入森林,你找不到边际也看不到远方,仿佛森林和人心底的黑暗一样是无边无际的,连阳光也无法渗透。森林里那只鹰样的图腾,带着晦涩的隐喻,一起隐藏在冰封的湖水中。
很多人不爱看荒诞派戏剧,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大部分作品的表现形式过于枯燥,但《北方小镇奇谈》却是个例外,它荒诞却不晦涩,用诙谐包裹着尖锐,算是一部难得的颇具可看性的佳作。导演华麦丹巧妙的将电影场景设置在一个被建筑商遗弃的烂尾社区,两排平房面面相对,一片树林整齐得诡异,这两块便组成了这部电影所有的格局。正是这怪异又一目了然的格局,让每个住户的隐私统统无所遁形,他将那些平时深藏于高墙厚砖之后的羞于告人的秘密赤裸裸地曝光在街坊四邻和观众眼前。在这方局限的空间内,华麦丹就如同《模拟人生》的资深玩家,用极简单的元素将性与欲望、信仰与伪装、压抑与天性堆砌出一个微观小世界,用寥寥几扇落地窗户却能构建出人性百态。
分析具体人物之前,先说下男主角托马斯的偶像,也是电影里贯穿全片的名字——卢蒙巴,他是领导建立刚果民族运动党和领导刚果人民反对比利时统治的民族独立斗争的非洲民族英雄。卢蒙巴主张国家独立和统一,奉行反帝反殖和不结盟政策,在他的一生中,曾多次被殖民当局和反对党逮捕入狱,最后惨遭虐杀。他是一个为了民族的自由奉献了生命的人,他是一个打破局势构建新秩序的传奇英雄,而托马斯所居住的正是一个呆板、墨守成规、如同被时间遗忘的北方小镇,小镇里尽是各种压抑而扭曲却又麻木不堪的可怜人,托马斯想要打破这一切,他想要让他的父母恢复恩爱和谐,他想和他的朋友天马行空不被约束,所以为自由而战的卢蒙巴理所当然就成了小托马斯的效仿对象。
在电影中,卢蒙巴的形象被拆开并投射到了三个具体人物身上,分别是:不走寻常路,同样叛逆的邮递员普拉、被传教士当成异兽豢养多年供人参观的黑人卡夫尔和行踪不定,如同精灵般神秘,却被意外夺去生命的女孩艾格尼丝。而这三人的共同点是他们的活动范围大多在那片树林之中,和无遮无拦的住宅区域相比,树林的能见度显然要低得多,也可以看作是相较于人们可见的外部行为之外,隐藏内心欲望的所在,而树林边缘怪异的齐整也体现了外部行为无奈的制式化。比如普拉,他和卢蒙巴的对应点在于卢蒙巴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在邮局就职,还有他们共同的反旧秩序的特质。不仅如此,作为一个同样贯穿始末的角色,普拉常常跑进树林偷窥各个住户的私人信件,更展示了人内心的窥探欲。黑人的定位比较好理解,相同的肤色,一样被囚禁,他是促使托马斯救出和心中偶像有类似遭遇的开关并推动剧情的存在,而他在树林中刺瞎了达肯也是推翻强权的隐喻。至于艾格尼丝,她可能是世俗眼中的疯姑娘,不通五常不懂伦理,正因为如此,就像偷食智慧果之前的夏娃,她的行为是全然的天性的释放,作为一个对内心本性无拘无束自由生长的渴望的象征,同被宗教、被舆论桎梏的小镇居民形成鲜明对比,而艾格尼丝的死也与卢蒙巴被暗杀的结局相照应。
托马斯的母亲玛莎便是艾格尼丝的极端反例,她将全副身心交给了圣方济各①,从失去性欲到失去食欲到奄奄一息失去求生欲。炎炎酷暑日,玛莎穿起高领长袍只为拒绝丈夫的求欢;卧病在床时,即使丈夫儿子关怀备至也敌不过饥饿让她产生的幻觉。人一旦入了魔怔,再虔诚的信仰也变成了自焚的火坑,玛莎在步入泥淖的同时也在一点点抛却本性。与她似乎有些同病相怜的达肯的境遇则更值得玩味,通过检测得知无法施孕的他因为内心的自卑导致性冷淡,在闺房中对提枪走马心灰意冷的达肯却有着小镇唯一一张狩猎许可证,我朝太祖有名言:“枪杆子里出政权”,把持小镇唯一一把枪杆的他也就视维护小镇秩序为己任,并乐此不疲地把所有精力倾注于此。看过《死亡实验》的都知道,即使微乎其微的地位偏差也会造成心态的改变,达肯试图将其他地方的失意转移到对枪杆的狂热,或者更直观地说,对权力的狂热上。所以在他失明之后才会格外的歇斯底里和偏执可憎,直至众叛亲离方才释然,只不过一切为时已晚,他的死亡是一种必然,旧秩序的覆灭势在必行。
不在沉默中灭亡,便在沉默中变态。雅各布便极好地诠释了这句调侃,妻子一心侍奉神明拒绝和他发生性行为,雅各布偏偏又是个性欲极强的壮年男子,于是他开始变态地觊觎任何有可能的女性,甚至连挖坑强奸这档子事都能想出来。同邓肯家的状况放一起看,这些矛盾听上去颇戏剧化,却是将平日牢牢紧闭的各个公寓剖开来,用放大镜来检视其中的真实秘辛,谁家的院落都藏着掖着些见不得光的事。另一个在沉默中变态是胖子威利,一个无时不刻想要撞飞托马斯的机车党,他在电影里是个几乎没存在感的配角,事实上也是个被人忽略的弱势者,没有哪个成年人将这么个看起来不聪明又体型笨重的胖子当回事。一个弱势者总是想要找到比他更弱的施加凌辱,因此威利选中了未成年的托马斯,可惜也没捞到什么好,就是不知道能不能就此治好变态的病。
或许有人要问,这个结构如此简单的北方小镇何来如此众多的扭曲的灵魂?首先,小镇处于各地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60年代,却偏偏被政府和开发商遗弃在这个人迹罕至的角落,人心自然而然有了怨念。其次,在这样一个透明度极高的住宅区,人的身后总是跟随着无数双窥视的眼睛,他们在等着你出错,或者盼着你有难,藉此可以说长道短或者安慰教育一番。你看玛莎窗前那些日复一日数量递增的诵经的妇人,哪像是在祈祷,毋宁说是在等着教友咽气,好第一时间咏唱哀乐。人们的行为举止被迫如同这平房这树林般刻板、规矩,渴望释放的个性、欲望的自由意志却与之相悖,久而久之,好好的人被麻木地制成了瓮中彘。再者,那些道貌岸然的神父和传教士利用人们对于宗教的信仰,大加敛财这块先不说,成日神神叨叨愚己愚民,使得本就偏僻闭塞的小镇百姓愈加固步自封,低沉压抑。当神父前来探望病中的玛莎时,伸出的手上戴着的硕大的宝石戒指和手指间被雪茄熏烤的洗不掉的蜡黄是对圣痕最大的嘲讽和侮辱。
尽管华麦丹将那么多的不如人意放置在这个北方小镇,可还是在结局仁慈地给出希望:信奉强权的葬身林海,沉溺神旨的似乎也将不久于病榻,黑人乘坐离开的巴士去寻找真正的自由,普拉带着熟悉的顽劣笑容重回小镇。一切秩序随着时间的推进或将慢慢改变,华麦丹将模拟人生的控制权转交给了新一代玩家托马斯,他终究还是把期望与信心放在了年轻人身上,让人不得不爱他的豁达与睿智。
①圣方济各(San Francesco di Assisi,1182—1226,又称亚西西的圣方济各或圣法兰西斯):天主教方济各会和方济女修会的创始人。方济会又称"小兄弟会"。他是动物、商人、天主教教会运动以及自然环境的守护圣人。传说因着天主的圣意安排,在圣弥额尔总领天神的四十天斋期前,天主显现异相,在他身上印下了耶稣受难时所承受的五伤(即双手双脚与左胁)用以感化罪人的硬心,使之痛改前愆而得救恩。圣方济各的圣痕也是至今为止罗马教廷唯一官方承认的圣痕。
今天介绍一部非常冷门的邪典(cult)电影。它有一种原版格林童话的暗黑气质,一部反乌托邦的先锋派(avant-garde)荒诞主义电影《北方小镇奇谈》。此片被很多圈内人士认为是亚历克斯冯华麦丹导演最佳作品。 我不喜欢诸如人性之恶,人性的阴暗面这类词汇,因为对人性的描述不应该含有道德评判的色彩。就像不能单纯地把某一事物归类为二元对立的好与坏等等。人性就是人性,就是你生而俱来带有的东西,你应该正视它,而不是逃避与粉饰,本片导演华麦丹就把生活本来样子,精加工按比例缩小之后,通过这部电影呈现给大家。
【鹿之山】【全网首发】荒诞主义的暗黑童话《北方小镇奇谈》:它道出了人性本来的样子_哔哩哔哩_bilibili
豆瓣上的电影介绍会给人很大的误导,而这误导主要是来自介绍中对黑人角色在电影中所起到的作用的强调。这部电影更像是拼贴版一样的一部作品,黑人涉及到的内容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而真正把所有零碎的线索穿在一起的是屠夫一家三口:Thomas对来自刚果的黑人政客的执迷以及他与白衣女子的暧昧;屠夫受压抑的性需求,以及由此而激荡起的波澜;主妇对信仰的虔诚,以及置一切不顾惟信宗教的献身精神。尽管小镇很小,只有一条主路,但是真正推动情节发展的场景似乎都集中在那个小树林当中。而这一切都很像是法国的荒诞戏剧,或者也可以说这是“卡夫卡式”的,尽管卡夫卡的作品中不具备这部电影的幽默感。电影中另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或许是邮差,毕竟是他不在镇上的那段时间内小镇乱了秩序,发生了一系列的怪事。
尽管对这部电影的“理解”不应该是传统意义上的“理解”,但是影片中那个神秘的白衣女子实在令人费解:在她被猎人误杀之前,一直以为她是仅仅存在于Thomas脑海里的幻想。另外扮演猎人的演员与扮演屠夫儿子Thomas的演员或许在银幕下是真父子吧,他们都是姓Lucieer。
男孩的好朋友邮递员偷看别人信件遭猎人举报被抓,男孩的妈妈是虔诚教徒将自己饿死,男孩爸爸和猎人妻子偷情,男孩爱慕的少女被猎人误杀沉尸湖中,猎人被从展览中逃出来的黑人戳瞎双眼却又放弃复仇,最后,冬天来了,猎人冻死在森林中,就在男孩发现湖中少女的尸体伤心不已时,他的好朋友邮递员回来了。
怪逼的
在诙谐中残忍,这就是华麦丹
一个人的中年危机开始于对合法配偶的求欢失败,一个孩子的童年危机开始于他的父母不再做爱。
相对于「技法」成熟时期的作品,华麦丹早期电影里的「政教讯息」已是「公开的秘密」了。然而,对于「只看自己想看内容」的我们来说,却不一定能「看见」对他者具有启示般意义和决定性作用、貌似「无用」实则「关键」的信息。包括作者本人在内——有如上帝般存在的导演亦不例外。因为,在《北方小镇奇谈》中,有真正「我能看到而你看不到」的「秘密」存在。显然,那片黑森林里藏着所有人的秘密,幸与不幸,唯有能借语言穿梭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使有机会潜入其中看到人抑或被人看到。彼时,华麦丹显然已把国家权力与艺术特权之间建立起了「对等」关系。为此,他后来的「奇谈怪论」既有《面孔》式的戏谑魔幻,也有其不具备的世俗荒诞。从这个角度来看,他的《博格曼》极可能是对「电影之神」伯格曼的「叫板」或超越性批判:上帝并没有把「特权」赋予某一个人。
和想象中大有不同,没这么奇谈,相反有点实际的东西在里面,隐喻很多。不过呆在这种如同废弃一般的小镇实在要把人逼疯。
这片子挺屌的。家庭中的妇女角色成为了其他人心目中的圣母。而她又是整个家庭分崩离析的罪魁祸首!细思恐极,稍微联想一下:像不像中国近些年来“感动中国”里面的脸谱人物?
live show
片子里面那个骑车追托马斯的胖子演员是一个导演,叫梵高,是画家文森特梵高哥哥提奥的后人。两千零几年的时候他因为拍了一部反映绿教迫害妇女的纪录片,被极端绿教徒刺杀在阿姆斯特丹。
导演这是在玩模拟人生么,一条街,两边是住户和商家,周围有森林和车站,就组成了一个小镇,然后让不同性格的人物住进去,故事就开始了,主要角色是两家人,一家人男人性欲强女人受不了儿子爱幻想,一家人女人性欲强男人爱打猎然后还生不了儿子,小镇邮递员则扮演偷窥者的角色,有个女精神病人到处游走
5。西欧洼国厌谈
所谓的奇谈也只是生活的本来模样
自诩小镇法律化身的狩猎先生,堕入罪恶深渊。从刚果出逃的黑人,囚禁于八角笼里任儿童观赏。性饥渴的屠夫,是展示动物性的移动博物馆。被霸凌的虔诚妻子,祈祷天父降福,却因恐怖幻象而夜不能眠。森林的疯女,仿若闯入文明(或被遗弃)的幽魂。善良的邮差,因窥伺邮件中的淫荡出版物惨遭革职。永远在课堂神游的男孩,对周遭充满困惑,整日幻想成为刚果领袖。这座小镇是世界的浓缩,疑云重重,没有营养且无休无止。而孤僻的森林,成为与世隔绝的禁地,罪孽在大地回响,升起阵阵迷雾。
别致混沌
9/10。西欧黑色喜剧,一场彻头彻尾的滑稽怪咖大戏,杳冥诡幽的配乐、油画色的镜头感以及令人隐讳的氛围营造无不显出鬼魅的魔力。华丹麦一开始让故事平凡碌碌的进行,衍生出的却是荒缪无度的各种可能,用尽个人化的冷峻阐释作品里的性与暴力,象征欲望的树林和掩埋罪恶的池塘都酷似他今年的《博格曼》。
失望,剧情很普通,人物行为也很无聊,不如《黑店狂想曲》
华麦丹的作品很挑人,首先得是准文青,其次不能一根筋,第三可能还得喜欢卡夫卡。
它只是拍出了生活本来的怪样子。
La géométrie visuelle stylisée qui quadrille les plans apporte une touche surréaliste à ses airs aseptisés de cette communauté en proie à l’inassouvissement. Le voyeurisme ainsi renforcé ne suscite qu’un rire jaune et une ironie mélancolique.
每次觉得华麦丹的空间还有点意思时,它就开始强行扭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