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虎

HD

主演:章宇,马丽,张志勇,徐刚,郭月,张迅,袁利国,薛宝鹤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1

 剧照

东北虎 剧照 NO.1东北虎 剧照 NO.2东北虎 剧照 NO.3东北虎 剧照 NO.4东北虎 剧照 NO.5东北虎 剧照 NO.6东北虎 剧照 NO.13东北虎 剧照 NO.14东北虎 剧照 NO.15东北虎 剧照 NO.16东北虎 剧照 NO.17东北虎 剧照 NO.18东北虎 剧照 NO.19东北虎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东北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美玲(马丽 饰)即将临盆,她的丈夫徐东(章宇 饰)只好将家中心爱的狗托朋友寄养到别处。马千里(张志勇 饰)是债务缠身的建筑商,他在穷途末路之际,偶然接收了徐东的宠物。不幸的是,这只狗的死亡让两个站在人生岔路口的失意者狭路相逢,满腔怒火的徐东在复仇的道路上屡战屡败,但却发现了马千里不为人知的一面。与此同时,美玲也意外的发现了徐东的秘密……  不易熄灭的仇恨之火被点燃,熄灭仇恨的灭火器迟迟没有打开。东北虎在动物园里晒着太阳发呆,它似乎已经习惯了每天被饲养员扔下食物的生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鬼吹灯之龙岭迷窟换世之恋国语叶卡捷琳娜大帝2019彼得·潘与温蒂擅入剑雨继续下去 第三季对决2016钻井食梦者风之王说唱女团第二季德云社高峰栾云平相声专场成都站精灵幻想记第二季祝祭空印盒天平海鸥食堂何以“智胜”快乐加更耀眼的你恐怖玩具2020黑夏第一季恶搞之路说好不分家那家伙

 长篇影评

 1 ) 羸弱的东北虎,鲜红的红风筝

《东北虎》,2021

导演:耿军 编剧:耿军/刘兵

耿军,网上看过他的短片长片一二。《东北虎》作为他首部内地院线长片,我在老家搜了搜,上映半个月了,竟然还有。虽然每天只排一场。选择今天去看了。我是第一个、也是放映前坐进去的唯一一个观众。以为独自包场,但几分钟后,陆续进来几人。大约有七八人观影。这已让我震撼。尽管放映至三分之二处,有几个人走掉了。我知道他们为什么走。这不是他们能欣赏得来的电影。

无论怎样,在热映的电影的上映场次方面,老家黄冈比我所在的福建屏南强太多了。基本上赶得上一二线城市了。

显然耿军这回拿到投资了。有章宇、郭月、马丽这样的带点流量气质的明星参演。

拍的还是他一贯所擅长的题材:在他的充满凋蔽气息的东北老家,底层撸瑟尔们的失意生活。带着黑色幽默的眼镜,给你上一碗现实主义的毒舌姜汤。

我想到了前不久也在电影院看的另一部认真追求电影梦的内蒙古新导演周子阳的《乌海》。二者都围绕着同一个故事线索展开:欠债,逼债,以及婚姻危机。

总体上,显然耿军要老成得多。他保持着自己一贯所擅长的黑色幽默,视听语言上颇多亮点。比如张志勇所饰演的失败建筑承包商马千里的出场,一个独自坐着发呆的镜头,两组接电话的镜头,然后是对着镜头几句表白镜头(我还以为这是要突破第四堵墙,后来发现,其实镜头后面站着一群上门讨债的亲戚。诡得很,老耿。),将一个坐困愁城苦逼至极的商人的形象,以及他所深陷的困境,活脱脱表达了出来。这是前面十几分钟交代了章宇这条线之后新开的一条人物线,当不久之后两条线有了交集——围绕着狗——也令人感觉到,这两条线的交集,干得漂亮!耿军先生,一个极简主义的文本大师,甚至我看到了媲美韩国洪尚秀的文本功力。

马丽演的孕妻,发现老公有外遇之后,根据两根黄头发去一一寻访与老公有过暧昧史的女人们,去破案,这里面她与两个女人交锋的画面,也刻画得真是太棒了。

马丽与章宇这一对夫妻,和《乌海》里黄轩与杨子姗演的那对夫妻可以对比来看。都说《乌海》里那场夫妻吵架的戏飙得真是吊炸天了。但讲真,马丽演的这个妻子,才真正蕴含着一种碾压式的力量。她的愤怒是平静的。然而令人有不寒而栗之感。你不知道这个愤怒的女人将会做出什么举动来。虽然我也承认《乌海》里那场吵架戏确实是那一部当中的亮点,甚至最高峰,但总体上,我更欣赏马丽在《东北虎》里这种动作很小却令人瘆得慌的表演。将偷偷在外面会情人的章宇所面临的道德压力及所承担的毁灭性后果风险表达得很有张力。

但这部电影里,又有点像《爱情神话》,二号角色其实更出彩。张志勇演的陷在三角债务危机里无力自拔穷途末路的倒霉蛋商人形象马千里,真是太深入人心了。

乃至,后面有个傻蛋前员工站在风中等着马千里,给他送上一个风筝(好让他心情不好时抬头看天)、炸带鱼(好享受一顿简单而纯朴的美食)和500元现金时,以及后来一心为狗寻仇的章宇,见到被人揍得倒在雪地里的马千里,终于产生同情心,冰释杀狗之仇,转而为同呼吸的哥们之时,观众也是有共情效应的。

这个电影里,作为男二号,从出场到结束,有着一条饱满的人物弧线。

他的人生困境也是清晰而具体的:陷在债务危机里,或者说,陷在粗鄙的经济社会所构成的巨大吃人坑里。

在人心不古、人人为财死为财忙为财搞得家破人亡的经济社会里,不势利的人心、不从经济着眼的友谊,成为温柔的人的内心最后一丝牵挂。最后一个镜头,化解了婚姻危机的章宇,看到天空里升起一只红蜻蜓风筝。那应该是马千里放的。到电影的最后,马千里也未能从债务危机中脱身,事实上,他陷入的是一个死局,注定死路一条,或者当老赖当到底。风筝是他一点虚幻的希望。其实这个片子,挺灰暗的。但我相信,最后这个红风筝,使得这个故事能够过审,得以公映。风筝具有迷惑性。

这个片子的灰暗从片尾处的动物园里看东北虎也体现了出来。瘦弱不堪的东北虎,在虎池里有气无力地或躺或走,毫无百兽之王的威风,也不会发出震天吼。因为它失去了同类,成为一个孤立的存在,吼叫失去了理由。

我估计电影局领导问为什么要拍这样一个情节时,耿军导演是这样糊弄的,他说:人需要友谊,老虎也需要。老虎因为没了同类的友谊,失去了虎的威猛,而片中的男一号与男二号,最终超越了金钱利益关系,产生了友谊。这个片子里,无论是“傻蛋”,还是“诗人”,还是章宇演的男主角,纵使在生活其他方面一无所长,颗粒无收,至少他们还有友谊,作为人内心的温暖和良知没有泯灭。电影局领导一听,嗯,有理,过!

其实,片名叫《东北虎》,已经喻示了一切。这是一个灰暗的故事。

作为男一号的章宇,其身上的矛盾之处反而不聚焦,太涣散,一会为经济犯愁,一会为周旋在情人和妻子之间的混沌状态而犯愁,后来又为了狗大打出手,最后又结上了一段友谊。重心是什么呢?有点莫名其妙。

这个片子的精彩基本上在前半场里。后半场乏力。前半场,虽然不是特别能明确电影到底想讲什么,但文本结构,几场戏都很出彩。另外,开场十分钟,慢悠悠的镜头,在故事线之外,对准人的面孔,凝视人的状态,配合着对灰暗、荒凉的空间的展示,那种生活的荒漠感营造了出来。后半场,收网阶段,故事节奏变快了,导演似乎要有所交代,给观众一个说法,于是,就有点掉入准类型化套路里了——尽管比起《乌海》来,还是要强得多,但依然感觉后半场陷入失控,陷入文本的紊乱,陷入轻飘飘。甚至好几场戏觉得太做作,比如亲戚们冲到马千里屋子里讨债,一个大婶的发言,明显有违身份感,变得舞台腔。

最后,章宇在老婆威逼之下,无力地结束了与情人的关系,看似回归了正常生活。但这带着多大的无奈啊。影片没有对这个结果给出掌声。显然更似一声无声的叹息。唉,要不然你能怎样呢,还能飞上天不成?

所以片尾那个风筝,兴许是马千里放的。但看风筝的人,是章宇呐。

一个风筝,揭示出两种相似的人生困境。那就是无力感。

羸弱的老虎是现实,飘在天上的红风筝是虚无飘渺的希望。

 2 ) 经历过一切之后还能复原么?

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史记·韩长儒列传》

东北的衰落是一点一滴的,像黑暗幽深的溶洞中钟乳石上面的水滴,一点一滴砸在每一个东北人的手上心上脸上。啪嗒啪嗒,一下一下像秒针一样,然而终究是还没有停止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停止。对于共和国来说一只忠犬的命运只能为想往南方的男主人的新儿子做出默默的牺牲,连一声哀嚎都没有。它走后的世界只有一地狗血。

表面是这是一部黑色幽默的电影,但其实它是非常沉重的。它刻意用碎片化停顿化的略带诗意的画面和人物语言来消解和隐藏其中的沉重。就像困在笼中的老虎,被人用保护的名义囚禁。它是文艺的,是诗意的。最明显的例子在于亲戚要账的两段情节,真正要钱是不会如此克制和文明的,毕竟这是情感直接丰沛的东北小城。影片在结尾特意在补充建筑商被法律制裁。然而真的有用么。“我们都被假象骗了。”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了解下鹤岗的房价,哪里有钱会拿出来呢?有的地方房价在涨,有的地方则不然。很多时候,你自以为乘上开往春天的地铁。你没赶上列车,车上的人看着你笑,你自己也笑。过去的辉煌对于现在的现实来说是回忆性质的假象,但它也还有诗意的明天要讲。明天怎么样,没人知道。

非常喜欢影片里所有人都慢悠悠的讲话,有独特的段落感和幽默感,看过之后常让人反复咀嚼。其中的趣味和荒诞的情节搭配相得益彰。这是我喜欢的幽默,希望我也能有这种幽默。然而,对我个人而言,本片仍有一些不足之处。本片叙事节奏平缓,且为单一时间线叙事,对于作为主要角色的过往并未过多提及和补充,所以在我个人看来一些个人的行为和动机让人困惑,比如徐刚的出轨隐晦不清,和妻子的情感同样让人难以捉摸。影片对于场景、情节的构建确有独到之处,但是对于主要人物的塑造还是有些片面。

 3 ) 《东北虎》:萧条语境下贩卖的廉价诗歌

我对演员章宇的印象还停留在《大象席地而坐》的混混于城上,阴郁、沉默,靠在窗口吞云吐雾。河北井陉和黑龙江鹤岗并无不同,都是落寞的工业城市,寒冷,有灰蒙蒙的天和脏兮兮的路面,许多拧巴的人活在这里,为了生计奔走,也彼此伤害,但总会在煤炭缝隙里蹦出几个执念,比如写诗,比如报复。

《东北虎》讲了一些七零八落的事情,出轨、报复、追债还有诗歌和东北虎。电影发生在鹤岗,现在的网红城市。关于鹤岗,互联网上一直有两个,一个是房价过低,随意躺平的小串之都,一个是资源枯竭,财政破产的落魄小城。《东北虎》中的鹤岗,落在现实上,不动声色,普通且日常。这里的人可以藏住情人,藏住钱财,甚至人心,但萧条藏不住,因为印在每个人的脸上。章宇饰演的徐东,每天愁眉苦脸,打两份工,一个在矿场一个在学校,连和情人偷情的时候都心不在焉,苦于年老色衰,经济衰败,当然也是鹤岗居民对这个城市的阐释

章宇的表演事实上是《大象席地而坐》于城之后的延续,情感的连接点在于愤怒和无奈,而于城和徐东的共同点,并非偶然巧合,而是一种普遍,这是被现实挤压、塑造出来的典型人物,但也因为太过于典型,使得徐东只是成了一种符号。马丽饰演的妻子美玲,也是一种符号式的人,但这种符号常常存在于失意中年男人的想象中,逼走心爱之物、对婚外情严防死守,调查出轨不择手段。尽管典型的塑造可以造就部分观众的响应,但也剥夺了电影人物的其余空间,使已经过时的刻板印象重复循环,令人反感。

《东北虎》是碎片式的,更像是萧条时代拼贴起来的系列海报,海报并不让人深思,只能宣传苦情。导演耿军的问题在于,他就像自己在电影中被提及的被圈养的东北虎一样,投喂19年,没有同伴,发不出吼叫。《东北虎》的围栏是导演自己赋予自己的,电影中不管是徐东、美玲还是马千里,都是被投喂的老虎,沿着导演设定好的路径僵硬的行走,环境当然被放在首位,迎合了文艺片评判者的既有目光,穷山恶水出刁民。

当然,电影中也有很可爱的地方。

电影中最意思的片段是,精神病诗人、徐东和马千里在饭馆里吃饭,四周嘈杂,此前马千里吃了徐东寄养狗,但此时他们此时同病相怜,一个想卖市集、一个三角债缠身,一个丧失爱犬,都是苦闷之人,既愤怒又无办法。诗人和徐东不约而同的在酒过三巡中捏住马千里的脸。相比导演重点刻画的情节,捏脸这个动作更真实,更有所谓的人文精神。捏脸是一种试探,排除伤害的可能,《东北虎》里徐东活的胆战心惊,是那个环境下内心的外化,试探是在萧条背景下人的本能,本质上是试错成本的陡增,徐东不敢在派出所前报复马千里、马千里面对欠债大哥也横不起来,妻子美玲寻找小三也没多少气势,就连精神病诗人,自印诗集也就寥寥几册。

连精神病诗人都瞻前顾后的环境,注定死气沉沉,但导演又颇有趣味,于是他想借助黑色幽默消解一切,公园市场甩卖市集,二十五元一册,书店买不到的本地诗集。妻子坚持和丈夫的情人合影,一瓶酒谁也别喝。最后汇合到在荒野燃烧狗皮、火光冲天,这是全片最激烈的镜头,徐东烧掉了最后的报复心,他忽然意识到,在这个世界,谁都活的不容易,于是他选择惩罚自己,选择成为一个真正的懦夫,但在电影里,谁不是懦夫?

近几年兴起的“东北文艺复兴”其实传达了一个讯息,苦楚不是片面的,也不仅仅在东北地区存在,我们普遍生活在一个保守且压抑的密封罐子里,每个人都活的纠结、抑郁。《东北虎》整体是廉价的,人物是扭曲的,但情绪和萧条是真实的,《东北虎》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对于观众来说,谁也无法忽视这种萧条下的悲寂。

再廉价的诗歌也是诗歌,对电影的批评不意味着不存在现实中的鹤岗,如今电影中所表现景象,已经成为一个所指,可以暗含许多东西。在萧条的语境下我们沉迷假象,贩卖诗歌。这个时候,每个人都可以是东北虎,圈养等于保护,很难出走,只能接受喂养,发不出一点声音。

作者| 北海的梵高

原文首发于公众号| 末见

 4 ) 心有东北虎?

如何面对困境?如何将愤怒化为宽容?如何走出麻木迎来新生?《东北虎》也许能给你个答案。 未看片前,习惯性将片子看作是章宇和马丽饰演的一对夫妻间的对峙戏码,看完才知那只是一个引子,对峙之前的心理描摹更耐人寻味。是打破坚冰,品尝冻柿子的甘美?还是抛软桔子,肆意玩弄?这两种哪一种更有趣味? 漏斗车里的狗欢欣雀跃,以为自己又要去什么新奇地方,却没想到自己将要把这一生交代。每个角色都是如此,无常本是常态,如何应对呢?或许最接近神性的是男主那位精神病朋友:“说不出口就写在日记,形容词慎用。”太多人生况味只能品味,不能宣之于口,更不能对其下定义。 “尊重文化的地方,必有光芒。”敬畏生命的人相信人生也是光明一片。正如家中只有现。jin的小二,他像是神迹,出现在人生中最困顿的时刻,抚慰人心。“有时候坚强约等于狠”,但有些人如春风化雨,轻轻拂去你的泪。片中的角色都有自己的困局,但好在他们都还有个能说话的人,他们都比动物园里“没同伴就不叫了”的东北虎要幸运。

 5 ) 无解,所以无题

我觉得这电影其实本质上与同期《爱情神话》是一类电影,非常扎根在地方,群像城市电影,两部都很喜欢,一个“灵”,一个“虎”,而且完成度都很高,高于预期。东北虎里的群像角色塑造是完整的,每个角色都是“东北”的拟人化,浪漫的,挣扎的,野蛮的,善良的,算计的,豁达的,包括狗,被抛弃的,又被悼念的。

但看到评分和现场观众反应的时候我就知道,这片即使拍的再成熟一倍,也不会被主流接受,因为这就是东北真实的困境,东北的“虎”曾经在一段特定时期里创造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奇迹,而如今这“虎”却被困在了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困境里,所以它是与主流观众的诉求相悖的电影,《爱情神话》展现的是繁荣与浪漫,《东北虎》描绘的是衰败与荒凉,中年人的爱情令人向往,中年人的卑微难以面对。

电影开场十分钟我就哭了,然后全程都在笑,伤感确实没意思,然后全程都在担心会不会烂尾,但结果收的很好,精神的困境好结解决,别把自己太当回事儿,物质的困境才是无解,只能勉强靠点拧巴的人情味撑着,在野蛮与绝望中长出了一丝希望。哲学家是个傻子,傻子是个哲学家,这是东北的劲儿,但如果你不理解或不想去理解东北的悲观主义和浪漫主义,就很难共情。有人看到的是抖机灵,我看到的却是苦涩的自嘲,里面的角色经常对着镜头,东北,它似乎迫切的想要与这个时代沟通,但又常常会事与愿违,甚至令观者感到不舒服。这也许就是真实,像个小丑,“我”花钱看喜剧不是来听“你”诉苦的。

看的时候我很想写一篇很长很长的长评,因为电影的每一帧每一句台词都同时戳在我的泪点和笑点上,然而看完想了想又觉得算了。我们眼中的真实,在别人看来只觉得是个荒唐的笑话,这只被困住的东北虎,和这里被困住的人,如同衰败的东北一样,没有人在乎,所以也不必叫了。

高三的时候很多读书还可以的孩子都觉得坚决不报东三省的大学,一定要出去。但当我跑的特别远,站大海边上的时候,我终于知道,那片可以看得到地平线的被白雪覆盖的虎了吧唧的土地,我是多么的爱它。

 6 ) 冻柿子、汽水、榴莲、炸带鱼、狗肉锅和奶油蛋糕

其实是7分的片子,目前评分太低了,给4星拉一手。

叙事弱化版的《钢的琴》,主题内核依然是“关于东北老工业地区衰落的种种伤逝”。据说导演2012年就已经写完剧本了,但一直找不到投资。十年间,银幕上关于东北文艺复兴的皑皑白雪和满目破败已屡见不鲜。

剪辑太过拖沓,节奏有点奇怪——有些地方可以剪却没剪,有些地方不该切反而切了。全片如果整体剪掉20-30分钟或许会好很多。

镜头设计很有风格,对话段落全是以单人镜头或者视点(POV)镜头切入,双人对话有时不给关系镜头,多人对话的关系镜头也很少。通过镜头不断模糊主观和客观的边界,有些地方营造出“伪第四堵墙”的感觉,算是小设计。

风格和意象方面,影片呈现出一种古怪的幽默感,对白诗意中略带尴尬:“他是个诗人”,“里面还有三桶”,“他的愤怒是真的”等等,对话节奏异常迟缓,显然是非写实的。影片用“19岁的东北虎”,“32岁的熊”等意象进行指涉隐喻,同时台词中也大量充斥着“经济衰败”、“经济活动”之类的调侃。

比较耐人寻味的片中的饮食,每组人物关系和状态都有相对应的一种食品或饮料——片头第一个镜头章宇自己吸的冻柿子、小三跟张宇见面时喝的汽水、章宇回家给老婆带的榴莲、张宇跟兄弟一起时自己吃的烤地瓜、马千里跟讨债公司会面时吃的狗肉锅、马千里吃小二送的炸带鱼、马丽逼宫时两人吃的奶油蛋糕、原配跟小三第一次见面时喝的白酒,如此种种,不胜枚举。每种饮食都暗示着某种的关系和状态发展,饮食男女,烟火扑鼻。

本质是个小众文艺片,登录大众院线口碑反应也在意料之中。

 短评

荒诞与荒诞之间隔着许多支离破碎,音乐铺陈使节奏极其混乱,只有马丽勉强撑住了,章宇细节够了有星星点点的灵动但整体就少了谋划,遗憾。

8分钟前
  • 严老师
  • 较差

东北,19岁的老虎和32岁的熊,一种精神状态。影像的割裂和凝滞倒也适合这份困顿。

9分钟前
  • 神仙鱼
  • 还行

一个老婆孕期出轨,一个欠钱不还,整得俩人好像还挺委屈,节奏又慢,还有那些(自以为的)笑点……谈不上故弄玄虚,但就是让人看得烦躁。

13分钟前
  • seagreen
  • 还行

当男性创作者坦诚面对自己“一起挺过今天”的现实和“永远嬉戏”的幻想。形式和讽刺总是容易,难的是保有感情、压住感情。章宇骑摩托车朝着山锥子开和烧狗皮,马丽满大街找人和吃蛋糕,都是在冰雪里开火,面无表情地痛彻心扉。

18分钟前
  • bloom
  • 力荐

“名词和动词最好用,形容词慎用。”这也是一部用名词和动词写形容词的电影。

23分钟前
  • 柯诺
  • 还行

碎片式,标签式,期待太高,以至于落差太大

28分钟前
  • 糊乱的张贴
  • 较差

我给你带了炸带鱼,风筝,和五百块钱。真浪漫和伤感。

33分钟前
  • 绿小野马
  • 推荐

东北虎在动物园反思人生意义

35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我年老色衰,经济衰败,只剩一个看似稳定的家庭。”中年男人像圈养的东北虎,电影是想谈这个主题,却在太多的地方点到为止了,代入感稍纵即逝,感觉像一块肉质不好的牛排还要做成一成熟。

37分钟前
  • Pruuwo
  • 还行

无聊而拖沓,如鲠在喉如芒在背如坐针毡。 耳光@英皇

39分钟前
  • 小牛魔王
  • 较差

老实讲,看到一半生出两个疑惑,一个是这片到底是不是导演拍的,怎么这么多配乐,跟新导演们似的,一共118分钟,配乐铺了110分钟,这还是往少了说,干脆铺满得了;二是,很神奇看到一半想到了蓝色列车,都很不节制,质感又没有前者那么足,最后终于在片尾解开了疑惑,果然是同一个美术指导,又把东北整成北欧冷酷仙境了。

41分钟前
  • 冷水浴缸
  • 还行

男的不要老觉得自己是东北虎,你就是个失败的,中年的,男的。

43分钟前
  • 阿暖
  • 较差

#SIFF 24th#@SFC上海影城首映见面会场。很失望。话剧式的腔调,独角戏般的角色,塞满的音乐,最后都被构筑成萧条的东北。文人没有幽默的自嘲,撑不起来的角色,都像雪一样零散开,压在观众心里,盖成一片疑问。过于追求某些东西,最后反倒显得矫揉造作。马丽戏份少到不如空镜,章宇突破性不大,但我还是喜欢他的演绎。

44分钟前
  • 拉扎斯菲尔峰
  • 还行

表达没出来,净是抖机灵和自作聪明,愿称之为鹤岗韩寒。

49分钟前
  • Lobgran
  • 还行

影节见面场,及格线附近。没怎么看过导演先前的作品,单论这一部片子的话节奏略感稀碎,拼贴感强又导致啥都没往下挖。虽然极力克制自己和《大象席地而坐》横向对比的冲动,但未免叙事和剧作上还是差了很多味道。马丽很惊艳,这类片子可能更适合她吧(除去东北的标签以外)。章宇正常发挥,他说看完本就决定演和提到大象就鞠躬的时候隐约感觉他还是走不出满洲里,演员戏里戏外的创伤是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51分钟前
  • 偶像派诗人
  • 还行

太,难看,了。我们,东北人,说话,真不,那样。

55分钟前
  • 无往不胜的小鱼
  • 较差

东北乱炖都能成罗伊安德森式冷幽默了?国内圈子真是自己瞎嗨,影迷也跟着被忽悠吧

59分钟前
  • 沙坪坝金毛强
  • 较差

大金链子缠砖头,大水萝卜砸脑袋,诗人浓度过高的鹤岗,万物被抽空了生命只配做意象。纵使东北大地自带幽默感,也请不要再拿宛如批发来的冷幽默桥段攒剧本了。

1小时前
  • 内有恶犬
  • 还行

注意:(一)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电影在试听手段上是极简,但同时是极精确的,画面内包含了非常充沛的信息量,所以那些停顿是有意义的,有力量的。同时,他非常可贵的一点在于,对地域性的环境和人的敏锐捕捉,以及【不猎奇】的诚实展现。(二)胡波的大象席地而坐,镜头之笃定令人叹服,角色和行为也极具力度。本片有导演一贯的风格,但过于泛滥,由此在视听上常常出现偏差(为了“抛梗”而故意偏离视点,恶趣味的比重甚至超过了趣味)。如果导演未来仍痴迷于一些视听上的小花招,是难以大进步的。

1小时前
  • 草堂主
  • 还行

众所周知,东北是一个形容词,形容冬风萧索,形容时间停滞,形容猛虎入笼,形容望穿尽头。

1小时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