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表看,纪尧姆就如苏菲,贝特朗就如苏珊娜。
从内在看,纪尧姆就像苏珊娜“多情”,贝特朗就如苏菲一样“专一”。
但是又有所不同,纪尧姆追求肉体的愉悦,而苏菲追求精神的契合;贝特朗的感情深藏于心而不漏,而苏珊娜关于爱却总是敢于追求与表达。
纪尧姆英俊潇洒却浪荡不羁,苏菲貌美如花却守身如玉;
贝特朗和苏珊娜都是“普通的人”,但是两者对待感情的态度和勇气上却又截然不同,苏珊娜说他们两最像,彼此最懂是真,贝特朗说彼此一点也不像,也是真。苏珊娜鼓励贝特朗表达自己的情感,贝特朗却没有听进去。
纪尧姆和贝特朗都懦弱,且一贯喜欢将自己的懦弱无能归咎于女性;苏珊娜和苏菲都勇敢,因为自己有明确的追求和目标,而在自己感情路上义无反顾。
无论是纪尧姆和苏珊娜的感情,还是贝特朗和苏菲的爱情,都是错位,纪尧姆看不上苏珊娜的外貌还在一起,最后终将分离;纪尧姆最爱苏菲,却因苏菲看不起纪尧姆的浪荡而没有机会开始;贝特朗看不起苏珊娜的轻浮与天真,殊不知自己也幼稚的像个孩子,最后注定难以俘获苏菲芳心;而苏菲欣赏贝特朗的正经,不与女孩子纠缠,但是那并不是他的本性,他自己也承认:我并不如看起来的那么好,即使到最后,他也为苏菲离开他找了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推向对方:因为自己考试不及格,而苏珊娜一以贯之的傻笑又能被他解读成嘲讽;苏珊娜在感情路上一再受挫,勇于付出与承担后果却成为了最后一个笑的最开心的人。
爱情终究是勇敢者的游戏。
这部所涉及到的四个角色,两男两女,侯麦依旧以一个普通的故事,精准描绘出了人的逃避心理以及道德架构。 从贝特朗独白的视角,讲述完整个故事。这个人物形象虽然是男性,但他身上所拥有的模棱两可的行为的气质,习惯在心里评判他人以支撑自己的理论,放在生活中很多人身上都适用。尤其是在另一位男性角色纪尧姆的侧面衬托下,贝特朗的形象更容易让我们想到身边那些盲从的人。
我的视角重心被两位男性的关系所吸引。贝特朗与纪尧姆两人是表面上的好友关系,这种好友关系却并不单纯。这种关系的链接是因为两人社会性及心理性的需求。
纪尧姆,外形优越家境阔实,传统意义上的“花花公子”,凭他的能力可以跟很多女孩谈恋爱,但他从来只谈容易简单的恋爱,即只满足肉体需求。贝特朗,性格平和但怯懦犹豫,不直面自己的内心,喜欢找各种理由在内心将自己高高架起,去评判他人,行为却深受外界的影响,追随别人嘴里的“好”。
这两人成为朋友,不夸张的说,用二次元的方式比喻,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大佬与小跟班的关系。纪尧姆需要这样一个朋友,这样一个角色可以让自己输出观点,从而肯定自己;贝特朗需要这样一个朋友,虽然内心并不认可,但他渴望这样的外在表现,即社会形象输出。
贝特朗借用纪尧姆的双眼去审视女性,因为纪尧姆可以轻易得到部分女性的青睐,所以这部分女性便被他打上了“普通”的烙印。贝特朗从别人的视角去看,从而影响了自己的动机与判断,以至于外在行为表现出来根本不是他自己。
所以当苏珊娜接受纪尧姆的好意,两人发展关系之时,贝特朗忽略掉自己明显是被苏珊娜吸引这个事实,反而找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在内心将苏珊娜定性,到最后甚至将对纪尧姆的气愤转移到苏珊娜身上。
正如苏珊娜所说,其实她和贝特朗才是最像的,这里说的像是本质的像,两人其实拥有着一样的底色,但外在表现大相径庭。苏珊娜代表着勇敢真实的那一类人,她表现出来的就是她自己,做喜欢的事爱喜欢的人。贝特朗却是想尽办法掩盖自己的人,他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
两个男性角色拥有着一个巨大的共同点,就是逃避与怯懦。两人都在逃避真爱,虽起因不同,但本质上都是在逃避自己。
影片表现最少的一个角色苏菲,更像是跳脱出影片外的一个第三视角,即观看的我们。她一语指出贝特朗的内心,其实你就是个孩子。
侯麦道德第二部,刻画的男性与女性,在我看来是人逃避与面对的两面。这里表现的道德,并非特定语境下的道德体现。而是不同的道德架构落到相同的人身上,如何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我们拥有的原始的勇气与力量,被后天习得的道德观念影响,被环境所影响。这也是为什么,所谓成年人的世界里,存在一个公认的观点:保持勇气面对自己非常难。
《苏珊娜的故事》是继《面包店女孩》后侯麦的第二部作品,也是道德故事的第二部。相比于前作,本片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更复杂,更内心化,同样保留了第一人称自述视角。由于男主絮絮叨叨的讲述,第一遍看完估计大家都挺懵逼。其实影片主要围绕两男两女展开,前半段讲述男主贝特朗旁观好朋友花花公子纪尧姆搭讪路边女孩苏珊娜,激情过后两人分而复合又分。男主自卑懦弱不敢搭讪,虽鄙视纪尧姆玩弄女孩却沉浸于充当纪尧姆的僚机。看着苏珊娜感情被玩弄,男主心生怜悯,却带有对傻丑女孩的鄙夷。后半段讲在数次与纪尧姆捉弄剥削苏珊娜后,可怜苏珊的男主接受苏珊娜邀请,并一改往常吝啬歧视,主动结账并带苏珊娜回家。不过,这是在好友纪尧姆偷他钱,弃他而去之后。一夜过后,两人并未发生什么,男主发现钱被偷,怀疑苏珊娜所为,于是四处寻找。由此,男主第一次主动联系自己心仪的苏菲——性感、美丽、万人迷。不过,苏菲袒护苏珊娜,并质疑是纪尧姆偷了钱。男主始终不愿相信,固执认为是苏珊娜,却突然从苏菲口中得知苏珊娜即将结婚。最后影片在男主边自述短暂的和苏菲恋后分手,幸福快乐的苏珊娜才是最终赢家,边看着苏菲与苏珊娜两口愉快地玩耍中结束。
人物:
1、贝特朗,自卑懦弱吝啬。心中爱着万人迷苏菲却始终不敢开口,沉迷于在充当纪尧姆的僚机中获取恋爱快感。虽然对苏珊娜持鄙夷可怜态度,却依然因自尊心理与纪尧姆一起捉弄剥削她。贝特朗是一个多面复杂的人物,他虽然处于道德心理对纪尧姆等男女玩弄感情、奢靡肉欲持鄙夷态度,却也出于从众、自尊、享受心理而参与。说到底是贝特朗的道德制高点不过是嫉妒眼热。结尾,贝特朗自述苏珊娜战胜了他们,实指贝特朗最终发现一直被认为傻丑被玩弄也不知的苏珊娜,才是真正的敢爱敢恨、聪明潇洒。他与纪尧姆在苏珊娜面前不过是小孩子……
2、苏珊娜,聪明大方、敢爱敢恨、潇洒自如。苏珊娜痴迷于英俊聪明的纪尧姆,在被甩之后仍不计成本借约会贝特朗来见纪尧姆。在这份热烈痴情被两个男生多次轻视践踏后,消失并勇敢地和另一个男人相爱。
3、纪尧姆,花花公子,不负责任,无拘无束,纵欲享乐。纪尧姆就像是贝特朗的B面,衬托出贝特朗。
4、苏菲,外表与性格皆完美的女孩,男生的梦中情人。
不得不说,侯麦的影片在厌女主义、女权主义上有巨大阐释空间。核心议题围绕被物化的女性。值得思考的是结尾看着苏珊娜两口子幸福玩耍的男主幡然醒悟,自述苏珊娜实现了她的报复。殊不知苏珊娜是一心追求自己所爱,或许从未想过报复这个男孩。
电影以一个男大学生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花花公子朋友和他身边的女孩。
花花公子纪尧姆随便就能在咖啡馆里泡到女孩子,这让贝特朗既崇拜又看不起那些轻易就被泡上的女孩。
对于爱情里的自尊和爱哪个更重要的问题,贝特朗显然觉得女孩苏珊娜毫无自尊,或许还有点“贱”,她很轻易地就答应了纪尧姆的约会邀请,很轻易的在纪尧姆家过夜,被纪尧姆玩弄和鄙视,象女佣一样在纪尧姆的Party上给大家散发食物,贝特朗既有点羡慕朋友对女性的轻视,又有点同情那个被耍弄的女孩,尽管作为旁观者他也是被朋友纪尧姆摆布耍弄的对象。
纪尧姆之所以有恃无恐,是有贝特朗和苏珊娜的屈从纵容他成了这样傲慢放荡的人。苏珊娜被纪尧姆耍弄后,向贝特朗表示好感,甚至自己负担约会费用,贝特朗虽然轻视苏珊娜,但对她的慷慨也受之不却,贝特朗作为一个穷学生一直是接受朋友物质资助的一方,虽然苏珊娜并没有表现出对他的轻视,但他是处于被施舍的一方的。苏珊娜无形中成为了以往纪尧姆泡妞的一方,拿钱与女孩作乐。
如果说纪尧姆之所以那么对待苏珊娜,是因为她容易追的话,贝特朗不敢与苏珊娜发展,是来自于内心的自卑,经济上的窘迫,情感的窘迫。
贝特朗一直不敢承认,纪尧姆拿走了自己的钱,是因为他觉得纪尧姆不会象对待那些女孩一样轻视和耍弄他,实际上,他每次听到纪尧姆说有钱就过去和纪尧姆厮混的时候,在别的女孩的眼里,和他眼里看到的那些轻浮的女孩一样,缺乏自尊。
所以,一个人怎么对待别人,就会怎么对待你,你以为被轻视被耍弄的人是缺少自尊心的,但实际上自己在别人眼里也是一样。苏珊娜渴求爱情,于是匍匐在纪尧姆面前,贝特朗缺少金钱,所以也屈就自己,做浪荡公子纪尧姆的帮衬。
当苏珊娜再次出现在贝特朗的面前时,已经有了新的男朋友,她漠视贝特朗的存在,沉浸在自己的幸福中,让贝特朗感到了一丝怅然若失的感觉。
生活中的确存在苏珊娜这样的女孩,也许你会轻视她,但她只是在寻找自己的幸福,并且多半都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象贝特朗和纪尧姆这样的年轻男性,对女性具有一种卑劣的看法,就象苏珊娜遇到的那样,当她主动热情,慷慨挥霍感情和金钱的时候,他们鄙视她,对她出言不逊,觉得她轻贱,当苏珊娜寻找到自己的幸福时,他们又很羡慕很无奈,这大概就是一类自卑又自负的男性对于女性的态度。
对于别人的轻视和伤害,最有力的回击就是向前走,直到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对侯麦一见倾心,太厉害了。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疏离、随意而美妙,丰富又细腻。无关乎道德,爱情里没有道德可言。“三人行”是法国人极偏好的形式。迷上苏珊娜优雅纯真的笑容。
没有讨人喜欢的角色… 也没看出为什么suzanne在最后变得“让人尊敬”
完全没有道德感的法国人,充满了欺骗,麻木,怯懦,无助,放荡,自私……
烂小品。剪辑点诡异,摄影漏洞百出,非侯麦盛期水准。
实际的真相是什么呢?苏珊虽然被人利用,但她忠于自己的感情,固执地追求自己所爱,对比出男性的靡弱和欠缺行动力,到最后她或许成功了,或许还会继续。但是那两个有一大堆奇怪理论的男人要干什么呢?年轻人真是残忍无情且没大脑。
短片内容不太复杂,两个男生B和G,G是花花公子,身旁不缺女朋友,他也喜欢和B在一起出去玩。B是个穷学生,懦弱自卑,虽然每次都说要学习,但是只要G一叫,就立刻穿衣服出门,结果最后挂科了。B很讨厌G身边的女朋友,讨厌符合他无聊的小游戏,但是他很喜欢G的新女朋友苏珊娜。G和苏珊娜分手后,苏珊娜开始频繁找B,可是B却开始胆怯,丝毫不敢有想法,平时出去消费还是要苏珊娜出,害得人家不到月底就没钱了。苏珊娜给足机会,但B和人家在公寓一晚上,啥也没发生。最后,苏珊娜放弃了,她找到了更优秀的人,报复了G的花心和B的懦弱。而B也在人背后用自己一套套垃圾理论安慰自己。侯麦早期的作品剪辑和叙述故事的能力还是不够成熟,青涩简单,部分情节过于冗长,情感变化的处理略显生硬,所以最后我也不太理解明白这部短片。
“六个道德故事”之二:女性的胜利两个男人,一个骄傲自大、一个吝啬盲从;两个女人,一个惧怕独行、一个众星追捧,相比于两个“小孩”,她们太过聪明与老道。苏珊娜不会选择戏弄自己的富二代,亦不会选择那个懦弱的穷学生,她在男人的指尖游走,看似是受害者,但其实没人能困住她,她是永远的胜利者。
男性将无法「得到」以及有主见女性的行为视为「复仇」,尤为甚者的直男癌其实是Bertrand这样既没有金钱(于是一方面鄙视花花公子Guillaume的风流又下意识的羡慕)又缺乏行动且为了「尊严」束手束脚又不断蔑视女性的男性,最后陷于自我痛苦与追悔也是自作自受。
男主对于男友和女主都保持了一种居高临下的怜悯心态,轻蔑、瞧不起,却又依存、享受(不断拒绝并最终答应,这一招女主最后也用上了,变被动为主动)。丢钱、新女友、重见女主最终让男主失去了居高临下的一切可能,但他依然把这种结果归结为女主的复仇。导演很会利用镜子与影子表现男主眼中纠结的角色
这几天在看他的片子,故事的铺陈很有自己的风格,只能说我看片太少啊。我观察到的存在在他影片中的规律性的东西是,结尾部分都会变得豁然开朗,仿佛没有什么事情是必须说的了,但也包含部分深刻。即使它只是个爱情片
8.75/10故事还是有点纠结的。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跳舞都要找一家右岸的俱乐部,我猜是摆明了要和雷乃那帮人划清界限?
我不太能理解像贝特朗这样的男人,觉得他应该是一个潜在的GAY。
关于“谁审视谁,谁怜悯谁”的彭罗斯楼梯。在混乱的情感关系中,所有人都以为自己是最聪明的那一个。其实大家都差不多,谁还瞧不起谁呢……唐璜从诞生之初就一直是个悲剧人物啊。
侯麦怎么拍得让我感觉即使是苏珊娜偷屌丝的钱我也能接受因为屌丝实在吃人家软饭吃太多了,但我更相信是屌丝那个乱搞的混蛋朋友偷的钱,苏珊娜应该没有那么坏,只是在爱情关系里没有自尊但不放弃追求爱情的女人而已。混蛋倒是连高个子女人都不敢追的软蛋。
无脑自恋又可怜的两个年轻人啊,碰到苏珊娜这样聪明的女孩。不过感觉几个演员演得不好,加起来还不如一个索菲。。有些段落还挺有意思,不过也不能说自己完全看懂了。。。呃。
女人掉入男人的陷阱,是自己沉湎于爱情的代价,也许甘愿;男人自诩聪明,凌驾于女人之上,却是沉湎于自我的良好感觉,到头来是自己走不出去自己营造的美好幻觉。
一开始觉得苏珊娜就是一个包子,在爱情中没自尊,还倒贴,也被其他影评误导,一直等待她的黑化报复。其实,苏珊娜就是敢爱敢恨做自己,爱得时候没有保留,愿意付出,不爱的时候全身而退。她没有那么斤斤计较。她的幸福是别人抢不走的。
重看;3.5;恒定完美的三角形结构(男主是一对恋人的棱镜与传声筒),而苏菲如功能性外角,在三角行将坍塌时常产生强力支撑作用,侯麦的剧本功力一如既往的强悍,善于将这般流俗故事写得优雅有趣,半个多世纪前就拍出如此犀利通透之作。如果说《面包店女孩》尚能以结婚收场,尚能标榜些许“成功”的可能,这部对“虽普确信”男性们的嘲弄讽刺堪称直白——在他们眼里姿容一般、智商欠奉的女孩,竟能勇敢地以“牺牲自尊”来成全感情,竟还迎来幸福的可能;结尾沿着男主视线去凝视苏珊娜的身体,其羞愧与卑微几乎能溢出镜头。贝特朗与纪尧姆明显具有镜像功能,急于“成人”的前者暗暗师从后者(因而有各种奇怪的容忍);他们以为输在女性的“狡猾”(影片视角),然而其实双双失败于自以为是的居高临下。
早期的候麦,各种青涩不顺畅,然而在塑造人物心理的边角旮旯上还是非常细腻。苏珊娜其实是相当可爱的女孩子,这两个小青年也并不那么令人讨厌。不过年轻人的幼稚和残忍,必须在时间里慢慢磨掉。
候老总是善于塑造这种貌似不惊人最后却发觉是最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