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长大的小孩,对两份杂志应该不陌生,一份叫《飞碟探索》,还有一份叫《奥秘》,里面描述了大量关于不明飞行物UFO的故事。UFO这个缩写,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可能不是那么熟悉了 ,而在我小的时候却如雷贯耳。而且很多人信以为真。
说来有趣,我国的飞碟热从八十年代初才开始,而这之前,我们跟UFO是绝缘的。这一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改革开放了。据微信公众号“大象公会”的文章介绍说:“1978 年11 月,《人民日报》与《科学画报》分别刊登了介绍西方 UFO 之谜的文章,强烈冲击了刚打开国门的中国人,中国的飞碟热由此兴起。”
而这之后就一发而不可收拾了。甚至于,来自西方的飞碟冲击引起了民族主义情绪。还是来自大象公会的介绍:“1980 年 6 月 5 日的《北京晚报》出现了《“飞碟”崇洋吗?》这样愤恨的标题,质问 UFO 为什么只出现在外国。”然后中国人与外星人的“交流”就开始“超英赶美”了。
不仅目击UFO的人次直线上升,而且还发生了很多奇葩的事情,比如有人声称与外星人发生了心灵感应,还有人声称被外星人给绑架了,甚至有人声称被外星人强奸“借种”了,看来他们并不明白生物学上的生殖隔离现象。而且神奇的是,被“借种”的往往是男性。这倒也好理解,男性被“借种”无法查证。
我试图理解这些人的主张。或者,他们把声称被外星人绑架当做是一种出名的捷径,到后来骑虎难下就只好死鸭子嘴硬了。又或者,他们的精神出现了某些问题,产生了幻觉并信以为真了。最后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他们真的见到了外星人了。本着科学的态度,咱们也别把话说死。
实际上在整个20世纪的后50年,飞碟热是席卷全球的。这和那个年代科技发展和冷战背景有关,人们既看到了人类登陆月球的壮举,又在冷战的阴影下强烈缺乏安全感,多种情绪交织在一起,有人就投射在了关于外星人的想象和探索之中。而这其中,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的影片《第三类接触》,成为了这类想象的集大成者。《第三类接触》是我看过的最另类的科幻片了,斯皮尔伯格用近乎于写实的手法,把人类对UFO的种种想象都给编进了这部电影里。
影片分成了三条线索,军方、一个电工家庭、一对母子。先说军方,斯皮尔伯格迎合了阴谋论者的想象,军方实际上对外星人光临地球是知情的,但他们对社会封锁了消息,因为他们希望独占高科技。这种阴谋论在美苏争霸的时代非常有市场,似乎谁能和外星人取得联系谁就能赢得冷战的胜利。
在影片里,为了封锁消息,军方不惜伪造了一次毒气泄露事件,清走飞碟预计降落地点周围方圆200公里的居民。美国科幻电影中经常这样刻画军方的形象,比如在电影《独立日》里,当整个世界对外星人入侵一筹莫展时,美国军方最神秘的51区却早在多年以前就捕获了外星人并加以研究。
而第二条线索,那个电工,声称自己与外星人发生了心灵感应,而他和“同行”们一样,受尽了周围人的白眼,包括家人在内,每个人都把他当成是疯子。的确,他身上所展现出来的狂热和执着,谁看了都害怕。但在影片里,他被塑造成一个觉醒者,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强烈好奇心和使命感,让他最终跟随外星人离开了地球。对我们这些“无知者”来说,他或许是疯子,但对他自己来说,却是求仁得仁。而这个勇气,也让影片里的法国科学家感到羡慕。
而影片里真正有趣的一条线索,却是那对儿母子。儿子是个三岁的可爱小孩,他代表了被外星人“绑架”的群体。而影片最精彩的地方,正是小孩被“绑架”的情节。外星人来到了母子俩居住的房子外面,母亲徒劳的锁上了所有的门窗,然而这些门窗又怎能拦住外星人,光芒透射进来,让屋子亮如白昼。
影片里,面对门口的外星人,小男孩和母亲的反应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母亲被吓坏了,歇斯底里,而小男孩则一脸兴奋,把外星人当做是某种大玩具。最终,母亲没能挡住小男孩被外星人带走。而这之后,她儿子被外星人绑架这件事成了新闻,她也成了众人眼中的疯女人。
我之所以喜欢这段情节,是因为我觉得它表达了斯皮尔伯格自己的态度。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们自然会产生疑问,斯皮尔伯格自己相信外星人吗?而这段戏似乎给出了答案,起码他的态度是开放的。斯皮尔伯格用成人的恐惧和孩子的快乐作对比,或许想告诉我们,被成人世界禁锢和驯化后,我们已经失去了最初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斯皮尔伯格或许是世界上最有童心的导演,在几年之后,他拍出了不朽名作《E.T外星人》,把自己所有的纯真和对童年的热爱都倾注其中。而今年,他又向世界奉献了《头号玩家》,这是送给全世界宅男的礼物。所以对于外星人,我想他是宁可信其有的,而且还充满了美好的想象。在斯皮尔伯格的镜头下,外星人往往可爱、友善,而这恰恰是孩子眼中的外星人形象。
能用孩子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这是怎样的奢侈啊?用我们的老话来形容,这叫做不失赤子之心。而正是这赤子之心,支撑斯皮尔伯格拍出了那么多举世闻名的杰作。他的作品里充满了想象力、儿童般的纯真以及对这个世界巨大的悲悯。不如此无以拍出《辛德勒名单》。
在《第三类接触》这部电影里,有个令人惊喜的友情客串,那位法国科学家的扮演者,是法国大导演特吕弗。在一次访谈中,他这样表达对斯皮尔伯格的敬意:“常常有人问我,我是否想对我的同行斯皮尔伯格提些意见或发表些评论。答案是不,决不。我希望做他眼中的理想演员,从不抱怨,从不提任何要求,也不提任何建议。我就按照他的要求去做。当他喊‘停’时,我像世界上所有演员一样,把目光转向他,看他是否满意。”
这部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科幻影片已经长于我的年龄,其中的特效在今天看来略显粗糙,但这并不影响其出彩之处。
作为一部较为古早的科幻片,他的剧情无非是人类和外星人的接触。但相比其他更具刺激性,更具想象力的科幻影片,《第三类接触》似乎更注重人文上的立意。
在遭遇到某些非自然的,神秘的现象时,人们——包括母亲,孩童,丈夫,科学家,政府……这些人,各有各的反应。
他们的出身,社会地位,性格,年龄,促使他们做出不同的决定;而人类面对未知事物的本能,又使他们走到一起。
孩童天真无忧虑,坦然又诚心。对于巴里来说,整个世界都是他所不熟悉的,每一处的风景都是未曾见识过的新奇,每一件小事都是一场冒险。
于是,外星人也和自己的电动小汽车没有什么区别。母亲给了他足够的爱,使得他能把整个世界温柔以待。
与巴里相对的是他的母亲,一个温柔的单亲妈妈。成年人的三观足够成熟,当面临超出生活范畴的状况时,慌张,不安,害怕都会显现出来。这种属于成年人的惶惶然和巴里的平静好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如果说巴里的母亲代表着恐惧和害怕,那么,罗伊也许能代表人类不可磨灭的好奇心和冒险意识。他是三个孩子的父亲,却完整地保留了少年人的热血和梦想。
那天夜里的奇遇令他对飞船无比向往近乎疯魔。于是他踏上了求索的路。逆着遣散的人潮,躲避政府的搜查,在暗沉沉的夜色下爬上那座神秘的山岭,终于看见了人类的基地。
飞船流光溢彩,在约定的时间降落于约定的地点。宛如梦幻,在情不自禁之下,罗伊甚至就这样靠着山石,亲吻了巴里的母亲。
这是一个放浪而坦诚,勇敢而固执的男人。
他最终被外星人选中,登上了飞船。也许,这一生也不会回到地球了吧。更甚者,百年之后他被送回地球,还是这样的年轻呢。
刚看完《第三类接触》,发觉斯皮尔伯格好像很喜欢各种奇幻的“接触”。
还有1977年的《第三类接触》。
可能导演对生物之间的关系有某种执念吧,而且,这种“接触”确实能带来很多情节,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看多了现在的电影,回顾77年的《第三类接触》,简明扼要的开场、清晰且呼应紧密的情节,虽然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冲突,却层层推进,引人深入,让人重新沉浸在电影的魅力中,耳目一新。忽然就感觉现在很多电影都轻浅的可以,看来以后要多看老片充充电。
《第三类接触》的开场很简单,却将人快速带入到电影神秘的基调中去。
黄沙漫天,由远及近,两个亮着的车灯由远及近,一辆越野车驶近停车。
几个人顶着黄沙下车,和驻扎的军方交涉,却发现语言不通。很快,另一边一辆小轿车也停车,下来几个科研人员。
一个人报告“他们都在那边”,将一伙人引到一批战斗机旁边。
于是,记录飞机型号,寻找目击者。
这两伙人究竟是干什么的?
战斗机虽然型号很老,但都还崭新并且能够发动,飞机经历了什么?
一个在夜晚晒伤的老人究竟看到了什么?
一场戏的功夫,轻松的完成了故事基调的架构,轻松简单却意犹未尽。这才是光影的艺术,这才是电影的魅力。
接下来航空地勤收到飞行员的飞行异常报告,军方在沙漠发现轮船,多个情节的叠加将影片的神秘感更加推进。
接下来的剧情从三条线索展开的。
第一条线索来自科学家和军队组成的科研队。
第二条线索是进行第三类接触的男主洛伊·尼尔瑞对UFO的追寻。
第三条线索是吉莉安的儿子巴里与UFO接触的故事。
洛伊所在的城市突遭停电,被公司急调加班,却在一个路口被飞船干扰,惊魂未定却是着魔般开车追着UFO而去。
巴里睡梦中被惊醒,家中电子设备自动开启,而3岁的巴里却没有害怕,而是受到召唤般惊喜的出门而去。吉莉安一路追着儿子来到了一条山路上。
于是在电影二十多分钟的时候,第二条线索和第三条线索就相遇了,洛伊开车差点在山路上撞到巴里,这样的处理可以说是很快速和有效率了。
而后,这三条线索就有条不紊的展开了。而洛伊和吉莉安却从未想到自己的生活竟因UFO被改变了。
洛伊痴迷于复原UFO的形状,从剃须膏到土豆泥,甚至最后不惜在自己的家里制作了模型。
而吉莉安也是如此,她日复一日画着一座山,巴里也持续将自己的琴敲成同一个旋律。
直到他们在电视上看到自己朝思暮想的山——怀俄明州的魔鬼塔国家纪念碑。外星人发给军方的坐标便是这里,而军方为了能够更好的调查UFO正处心积虑的让周围的人群全部撤离。
于是,三条线索开始汇集了。
魔鬼塔的背后,一场与外星人的接触正式开始了,而音符,便是语言。
更多的UFO出现,失踪的人类被归还,外星人和外星孩子出现在人面前,堪称奇迹的一场交流。
斯皮尔伯格就用这种方式给观众带来一场第三类接触的奇观。
除了线索的紧密关联之外,这部影片让人震撼的还有特效设计。42年前的一部电影,UFO的特效制作和影片的画面、色调融合的十分自然。即便是在今天,依然能够秒杀很多国产电影。UFO强烈的光效、巨大的UFO设计都是震撼的存在,不能不感叹导演对大场面的驾驭能力。
当然,影片还有一点特别有意思。影片开始之时,战斗机上失踪的飞行员,竟然在影片的结尾得到了归还,不能不说导演逻辑严密,为我们带来一种彩蛋般的结局。
好的电影,值得分享。
该片在当年的颁奖季中被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全面压制,最终只拿到当届学院奖九项提名中的一项摄影奖。史皮堡用一个简单的故事佐以视觉奇观鼓励处在冷战核战争阴影下的人们克服恐惧、积极探索、大胆交流、追随本心,而同样拥有绚丽磅礴的宏大场面的星战终究不过是古典戏剧的老调重弹。
又是不一样的外星人片, 斯皮尔伯格的视角就是不一样,当年我还不懂,后来在电脑上特意查了什么叫第三类接触。
七十年代的斯皮尔伯格拍的也是宗教电影,科幻的终点就是神学,从《第三类接触》到《降临》,就是从西方的太空交响曲转换到中国的书画语言。
为何评分这么低?相比较星球大战这种宇宙战争等同乡村械斗的电影,这部早年的科幻片对不可知论的影像化表达可谓登峰造极,真正有寄蜉蝣于天地的壮阔之感。
微火慢炖型,几乎没高潮,沉闷易入睡,但表达的寓意值得褒奖,印象最深的还是在家堆屎和五颜六色的幽浮
神棍片。。。
特效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震撼,仅凭这一点就足以称得上经典。但不得不说这个故事真的很难看,冗长乏味到了极点。
看《降临》和《你一声的故事》时我就想过,如果剧情成立,为什么不能先通过单纯的音节或者声音,音乐切入,而非要故弄玄虚的建立在沃尔夫假说上。不过话说回来,我似乎看到了中国科幻片的一条曲径:大场面大调度你拍不出来,那完全可以走《降临》这样的软科幻啊。《三体》还是交给好莱坞吧。
让人捉急的电影,铺垫十分的长且烦躁,最后还无任何惊喜。算是圆了那些有飞碟梦的美国人的梦想吗?特技挺棒,故事太无趣了。
为什么所有有关外星的电影都是他们比人类智慧先进呢,就不能人类更相对高级吗 什么时候能拍个人类去拯救外星人的电影啊
1.虽然前面都是为了最后的20分钟做铺垫,宇宙飞碟出现很震撼,但整体而言,个人觉得过于冗长;2.反套路,没有冲突没有矛盾也没有所谓的英雄拯救地球,有一场不像交流的交流,那这确实是极可能出现的一种交流模式,假设真的有外星人造访地球;3.最后感谢外星人特地从光年之外赶来为人类除害,带走了一个抛妻弃子的渣男。
斯皮尔伯格比较被低估的一部科幻片,可能由于同年星球大战的出现。大银幕修复版看日格蒙德的摄影就值回票价,好莱坞灯光照明运用的教科书之一。高级阴谋论和对未知神秘的营造氛围最后还是落在了导演的一颗童心上,不惜撕碎美国固有的家庭至上价值观,自己理想中对事物的追求即别人眼中的疯魔,一帮科学家看到飞船仿佛见到心爱玩具的大男孩,德莱弗斯把成人的另一面演得浪漫又励志。而特吕弗的角色靠翻译才能深度交流凸显人类不如外星人DJ的意念和威廉姆斯的旋律来的简单。失踪人口的安排真是让人感动,想象力和呈现在那个年代大约仅次于2001太空漫游和飞向太空了吧,对之前这两部也都有一些小致敬,还影响了后边诸多同类型的降临式影片。资料馆4K。
事实证明斯皮尔伯格真的不适合自己写剧本,本片不论整体来看还是单拎一段都非常雷,越到后面越无法入戏,倒跟设定过不过时没有关系。其实能看得出70年代人们的恐惧和倾向逃避的心态,但这样一个故事真的没法撑起这些想法啊!尤其结尾,配合着JW雄壮宏伟的配乐,真的忍不住笑场了...
【B】①只靠几个电子灯光就能表现外星人入侵,真省钱②《独立日》《超级八》偷师N多,但无论是JJ还是埃默里奇,都没能拍出撕皮包令人肃敬又不安的神秘感。③一群外星人,大老远跑来就为了和地球人开一场迷笛音乐会,和通过精神匹配约到一个炮友,这是什么主义?这是浪漫主义。
戈达尔看了这片一定又痛骂一顿特吕弗了吧
最出彩的是John Williams的配乐。有点照搬大白鲨成功的模式,烘托群体气氛直至高潮一触即发,但故事人物单薄,节奏也太拖,很难说要不是配乐经典,有谁看到最后还能保持惊喜
3.5。如果《2001太空漫游》关于未知,那么《第三类接触》便关于求知。被低估的部分另当别论,但外星人与人类相对而笑的情景在我眼中绝对是一抹败笔,它宣示着斯氏纯真里那份无法摒除且不自知的廉价:当友善成为谜底,对友善的期许便不再迷人。
from "invasion" to "encounter"。奇觀與天啟的見證過程(如何一步步繃緊觀眾神經和心理),Jaws,Jurassic Park。宛如《十誡》的宗教體驗,撫慰被The Exorcist嚇壞的美國人心靈?
在如今每天浮躁的生活中,我们需要像凝视那些霓虹而又温暖的飞船灯光一样,静静地凝视一下我们自己。
77年电影,难以想象,科幻电影里程牌!!音乐没有想象中的震撼,不过这是斯导第一次与John Williams合作,以后经典,镜头给我震撼..斯导自编自导!!!..对生命的未知探寻,就像男主角一样疯了一样去探寻答案,斯导就是如此,斯导外星控!!..很奇怪,为什么外星人要抓了那个小孩,那么快又放回去,有的又抓了那么久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