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尊严的活着,抑或有尊严的死去或苟活着!到底生活和尊严孰轻孰重可能是电影最想表达的。一具故意置放在井里的尸首,一根可以承载希望的绳索,一个孤苦无依的当地男孩,构成了这部电影最基本的脉络,看似简单的情节,其实内容容量却非常大,不同种族之间的相互猜忌、仇视,热情帮扶和漠然无视的矛盾纠葛,正义与否的评判和思索,这些元素时时充斥,让人感觉到考量的空间和厚度,但又并不单调、无趣。最后绳子找到了,却还是吊不起本应该能吊起的尸首,因为战争结束造成了地域管辖权的改变,打捞尸首很可能成为国际争端,只可以无奈地、悻悻地放弃。孩子也送回了爷爷家,可是依然要为了生存艰难的生活。民族间的仇视依然存在。一场大雨让所有人都在思索和改变,满溢的井水冲出了尸首,看似难比登天的问题就这样轻易地解决。看来很多的问题都需要自己去治愈和默默疗伤,看似全力以赴的帮助可能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让人没有尊严的苟活可能真没有有尊严的慷慨死去来的快意吧![鄙视][鄙视]
西班牙导演费尔南多·莱昂德·阿拉诺亚执导的《完美的一天》(2015),承继他一贯擅于描画荒谬世界的景象,将镜头对准了这块饱经战火伤重的土地,以国际援助成员罗维奇(本尼·西奥·德尔托罗饰演),安永(蒂姆·罗宾逊出演),以及卡佳(欧嘉·柯瑞兰寇饰演)、苏菲这二男二女,在当地翻译斯托米尔带领下,踏上了寻找绳索之旅。按斯托米尔的说法,当地出产酸奶和幽默感。战后一片凋零,精神荒芜、紧张和挤压感,弥漫在巴尔干各族群居住地的上空,难以在短时间内弥合。
巴尔干起伏的群山,隔空回响,上空的苍鹰仍在飞翔。而幽默感在这种情境下也成了奢侈品。但这不妨碍小男孩尼古拉爱好足球,更不妨碍为了一只足球,即可引发孩子们的枪击大案,幸而罗维奇带着苏菲替他找到了足球,却让苏菲看到了惊骇的一幕,尼古拉的父母双双被上吊身亡。久久不能从惊颤中平静的苏菲一直沉默不语。尼古拉只能跟随爷爷生活。但为了生存,他还是卖掉了足球,这差点引起罗维奇与顽皮小孩们的争斗。
一根长长的绳子,难倒了不远万里热心公益的他们,但能安然走出连绵的群山,就已万幸。一头死牛拦住了公路,他们只能过一夜再走,不能随便绕道,因为到处都是以前战时埋下的地雷,更不可能像起初安永开着车就从牛身上辗过去。第二天醒来,他们跟着赶着牛群的老太绕道开了过去。
终于找到了绳子,这下应没问题了吧。就要吊起之时,维和部队来了。他们以要遵守当地法律、民俗及维和为由,阻止这次行动,看起来荒唐,却不无道理。万一吊起,族群之间又发生争斗,如何收拾。无奈他们只得离去。
人们需要的是理性。但理性无为。攥紧的绳子又松散了,绞断了。百姓继续无干净的水喝,问题仍没解决。他们焦急而无奈。只能听天由命。返回途中,雷雨大作,苍天流泪,井水漫灌,赶牛的老太婆嚷嚷,那具浸泡了太久被捆缚的尸体,终被大水泛到井面,众人拉出,真是老天有眼。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被老天解决了。片中穿插罗维奇与卡佳过往的微妙情感,也只是寂寥群山的一剂调味品罢了。活色生香,在这儿不起实质性作用。
这让我想起《水缸》和《黑板》这样好事多磨的伊朗电影。但《完美的一天》乃特殊情境下的荒谬事儿,足以说明仇杀引发的战争是多么的可恶和不值。人类还没走出被情绪控制的疯狂和敌意。当人被仇恨蒙蔽了双眼,那就只剩下无休止的报复。因而,这看似虐心的魔幻,现实世界却比比皆是,不足为奇。车上的苏菲摸着额头说这真是完美的一天。大家静默不语。正如罗维奇所说“和平会带来,但问题还会继续”。
2016、1、27
糟了,我是完全看不出是喜剧。
hah i love these lovely vicious people and the ridiculous world
腐烂的危险横卧在路上,臃肿的人心漂浮在井下,骄傲的信仰飘扬在空中,麻木的童真消逝在风里。冷笑话在看不见的残酷中垂死挣扎,摇滚乐在听不懂的荒诞中咬紧牙关。直到温暖的阳光从破碎的屋顶洒落,直到冰冷的谎言在惊慌的瞳孔蔓延,以救援的名义来到这里,才发现战火虽然渐渐熄灭,和平依旧遥遥无期。有点克制,有点讽刺,有点零碎,有点苍白。众人在寻找绳子的过程中,也渐渐拧成了一股绳。放在车后座上面带血的绳子,大概就是全篇中最有力道的镜头,除此之外就乏善可陈了,一会儿一段配乐,一会儿一个段子,塞的看似满满,实际上都是贴片形态,或许是由于义工身份的尴尬视角,体现战争惨烈的部分全部采用克制的反向凝视,这美好的一天中更多的是一种无奈,一种束手无策的茫然与失落。如果没有蒂姆罗宾斯的幽默穿插其中,这将是一部沉闷而乏力的作品。
像整篇作文只写了一件小事那样,整部电影也只拍了一次义工举动,让人感觉在刻意拉长。然而结尾那里的黑色幽默真是邪极了,瞬间让这篇散漫的作文被点上一双闪闪放光的眼睛。
一场战争一条绳子,然而不仅仅是如此.
摇滚乐不错,配乐不错,找原声去了。看到最后感到治愈。
Tim Robbins在《神秘河》之后,似乎离商业电影的道路上愈行愈远,接二连三拍了各种独立电影以及公路电影,而恰恰是这样,每次看完他的新作品的时候,似乎都有一种回到初高中时期看电影的那种感觉,带有一种温暖气息的新鲜感
开车带着圣母婊、绿茶婊和熊孩子的故事
是一个很好的现实主义思路,但就是被主旋律思维和逗逼调侃破坏了。波斯尼亚人、救援队、维和部队,互相角力,被一场雨暂时磨平的矛盾,不知何时才能结束。战争小品
从一口水井中的尸体开始,到尸体因为雨水被打捞出来结束,呵呵,多么美好的一天。没有战争的冲突场面,但整片却无处不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中,路旁的腐烂的牛,找来找去的绳子,各种黑色的幽默与讽刺。
小幽默小讽刺太带劲
一根绳子难过天,讽刺
1.蒂姆·罗宾斯的幽默真让人开怀一笑,跟影片的基调也挺符合,连同片名和结尾,无一不在幽默的讽刺那天、那天的水源危机和当时迂腐的国际机构;2.剧情一般配乐乱入,男主和欧嘉的感情线更是生硬,批判也好揭露也好,不痛不痒;3.破败的地方,还有一群人在无私奉献着;4.赶着牛群的妇人总会找到草地。
侧面反映了欧洲难民从哪儿来的
直男产品。去解救另一个直男领导而陷入战争的区域,享受一下救世主的荣誉。当然战地条件那么差,就用漂亮姑娘来补偿我们吧,梦想中的姑娘都来了,乌克兰熟女,金发法国女郎,都扑面而来。而我们释放了爱心,给一个小男孩最贴心的保护,英雄成就达成。
荒诞和喜剧都从悲惨与沉重中滋生,我们无能为力,便只好继续过这美好的一天
跟这个导演之前的《公主和妓女》一个毛病,节奏太散漫,闲笔太多并且效果不好,而且这回他的音乐品味好奇怪啊,很多场次硬靠曼森什么的来给观众提神。这个故事其实还挺有意思,尤其和《天空之眼》对比着看,补充了前者缺失的当地政府立场。中间插入的那些笑话水平也可以。最后结局是加分项
各种无奈中的人性幽微闪光,一层层递进的情感,一点点解决的问题,无穷尽的困境和突然而至的解决方案,就像最后那场雨让尸体浮出了井口。战争的另一种写法,很赞。
有些电影,属于感官刺激(当然也很好),有些电影能带你看另一半世界,本片就是后者。我个人很喜欢这个故事
超喜欢呐。提起巴尔干半岛,离不开战乱和苦难,但这片地区,每隔几年总能出部表面幽默到极致,内里无奈到心酸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