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暧昧不足陌生有余的《青春期》(转载)
很长时间了,电影《青春期》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之前在高校有过放映,没走院线,自己前两天跑去愚公移山看了样片。
影片很岩井俊二,比如浦蒲站在海边大喊的情节很像《情书》;她和田原的情谊又很像《花与爱丽丝》,有一段两个女孩在那里拿信,然后镜头里出现了一个洒满阳光的走廊,那个走廊直接就是《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里莲见雄一坐的那个走廊嘛,阳光的颜色和射进来的角度都一样,还有铁轨的情节,完完全全的日系。
而至于其他的一些情节,又太纯美、太遥远,叫我完全不认识。比如女孩浦蒲穿着白色吊带公主裙,在海边飞转,还当着某青涩男生面对大海喊“我需要一个爱人”……只是我实在不认为有很多女孩儿在青春期的时候可以面对男生这么的坦然和老练。
当然,看电影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回忆自己的青春期,可惜这并不是一件愉快和容易的事情。那时候我们根本不像电影一样穿白衬衫,也没有格子裙和长筒袜。而据我多年在北京念书的经验,只有人大附中的校服稍微山寨了一下日本校服,除此之外的更多学生,都穿得跟个环卫工人似的。所以那样的青春期,完全不美丽;而那时的天空也不是很蓝;喜欢的人也不一定喜欢你……总之青春期是在各种复杂奇特的偏执情绪之中度过的。而这种情绪,当然不是《青春期》的青春期。
记得编剧赵赵说:“我还是可以代表一大批姿色平平少女的心理吧”。当然,也许以赵赵的姿色可以代表,但是她却没有代表。影像中,满是青春期的梦境和想象,真实模棱两可,只剩对真实的歪歪,于是青春期变得面目全非。并且抛开这部电影杂耍的色调和蒙太奇一众手段,发现原来青春期就是这样空空荡荡。
而这部影片最离奇的,就在于感情处理上的模棱两可。电影中,田原两次被宋宁甩,都是语焉不详。两个人第二次碰面更是像一夜情,先是在pub,然后就在床上了。再然后就是似是而非地在一起又不在一起了……只是这么传统的桥段也不适合意识流,所以影片在这段处理上的大跳跃,叫人感觉主人公没心没肺。
再说男主角宋宁的戏份,也很莫名其妙:玩了会儿撑杆跳,蹦了会儿迪,打了会儿碟,仅此而已。然后就是两个人的床戏,可惜这场暧昧不足、陌生有余的床戏感觉把青春期的那点意思全毁了,完全看不出这里面也还是可以有感情的。影片不就想表现后青春期的孤独感吗?但是一孤独,就必须上床吗?
至于片中的演员,也许最出彩的一个角色,就是在最后十几分钟出场的一个哥们儿,这个哥们儿绘声绘色地讲了一段自己遭遇的离奇事件,拍得很鬼片儿。而这个事件也和田原关于青春期的梦境不谋而合,并且在这场近似粗暴的讲述中,将女主人公一段也许根本就不存在的青春期幻想再次彻底砸碎。好玩儿的是,发现这个演员我竟然认识,平时大家呼他耗子,国家话剧院的,果然,舞台下来的,台词就是好。
电影里,老狼还友情出演了一下,情节就是喝啤酒、吃烤串,然后对田原之心,有点路人皆知的意思。至于两个女演员,反正一直觉得田原是玩票的,不过刚好自自然然;而浦蒲戏过了,给她的戏份也吊诡,居然因为男朋友点掉一颗痣而分手!另外,影片中还有一个患“交谈饥渴症”的民工,根据戏剧理论,这个民工在后半部分才出现,又对剧情没有太大的推动,实在是毫无逻辑而且全无必要,并且还将剧情切割得更加支离破碎。
影片英文译名很有意思,《Young and clueless》,但到底是译作青春期的一无所知还是无迹可寻?赵赵之前弄过《动什么别动感情》,很“北京姑娘”,而这一回,她多少有些矫情、故弄玄虚。当然也许是青春期太珍贵,一认真起来,反而显得假了。可惜这种真诚,并不能弥补影片的做作。毕竟拿什么说事儿,都不应该随随便便拿青春期说事儿。现在就是太多人拿青春期说事儿,搞得青春在文化市场上,彻底成了一块儿人民群众特批的,供一小批文艺分子YY使用。无限呻吟,也不过是装HIGH,而这个谁都会。于是在这无数场缅怀青春的潮流里,我们真正的青春期,只能更加遥遥无期了。至此,想到唐大年早年玩儿的《北京杂种》,那部影片,也许是真正的青春期。轰隆隆的,没有一个装孙子的……
文章来源: 北京青年报
2 ) 事过境迁
所有的人都会经历那样一个时期。青春期。场景人事有别,本质无异。
就像是万花筒。
透过那片清透的玻璃,看到无限璀璨光影。
然后不停旋转不停变。
变来变去,其实还就只是那几样风景,还就只是那几粒粗糙的细碎图彩。
我们总是很轻易的就倦了,无论是对待青春还是对待当下。
一直到再回首时,才发现事过境迁,有那么多的遗憾那么多的错过。
但谁都回不去,只能站在当下的光景里,轻身对自己唱:像是那昨天。。。
青春期的爱情。
高中的时候被朋友提问:爱与被爱,你会选择哪一个呢?当时的答案是后者。
在大部分人的青春期里,都会出现这样一道选择题,这一题,是我们需要花费数倍的时间去思索和解答。而它 永远不会有正解。
喜。
整部影片,从开始到结束,喜只爱一人。就算是早早的就被预言她会被这个人抛弃两次,依旧执着所爱,不顾一切的沉沦。
青春期里,所有的笑与泪都给了这个人。
在结束的那一刻,远远地回望,才发现他早已不是那个穿着白衬衣在操场夏日白光中跳跃的青涩男孩。关于那个男孩的一切,成为了自己的独家记忆,越来越深的被埋葬在心底,年岁越长就越是无法诉说。
于是知道,从今以后,再也不用在人群中寻找如此白衣少年,不用担心这狭路相逢的心悸了。
七七。
有一些人,从开始就清楚的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会全力的去争取所求。她们可能是最幸福的也可能是最孤独的,因为所有的一切都被看的太清楚,而对待这一切,她们又太过认真。
这样的态度很难被理解,甚至自己都无法理解。青春期即将结束的时刻,七七经历了所有的爱与被爱,一个人,安静的在海边,坐看潮起潮落。
青春期的梦。
高中的三年,有大半的时间持续着做同样的梦,废弃的大楼,回旋的楼梯,紧闭的门,无数的分岔路口,被追逐的恐慌和永远都敲不开的最后那扇救命的门。
这一切,在影片中得到了映现。但是,个人觉得有些衍生的情节略显多余,比如高跟鞋,比如那个絮叨的男人。这些情节是有隐喻的,是现实与梦境的联系。但梦毕竟是属于个人的,那些画面永远不可能被窥视,也就永远不可能完整呈现。
青春期的遗憾。
夏天离开那个校园的时候,大家笑闹着对待离别。
知了一直在树上鸣叫,艳阳照着操场,空旷的操场扬起白光。
今年夏天的时候再回去,当年属于我们的建筑,如今都卷进了推土机的腹馕。面对着这些在旧的空间里乍现的光鲜新楼,我们清楚的意识到,我们的青春,我们的年代都一去不复返了。
而路旁香樟树上的知了,还在鸣叫。如多年前的夏日午后一样。
迟了迟了,或者知了知了。。。
年少的时候总有很多抱负很多的不甘心,以为可以站上云端,以为可以飞的更远。
但其实,我们跟我们都没有什么不一样。飞的再远,站的再高,家还是在那里,我们,还是要回去。这道理,要到青春期的结尾才能明白。
明白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就老了呢。
老了,所以才会看着旧时光唱《爱像昨天》
赶在夜幕吞噬前的一瞬间
记忆点燃一只烟
点燃一支烟
想想最后谁还会在谁身边
会是谁谁谁
还会不会
那些爱过的人 伤过的人 哭过的人 恨过的人
在哪里
一路上还有多少雨水泪水等我去回忆
有时世界仿佛只剩一半
有些骄傲随着时间溜走被冲淡
有人站在旷野独自呼喊
有些忧伤不知何时会消散
有人站在心里停滞不前
有人站在原地等着一切再出现
是我的爱情 自我欺骗
像是昨天
像是那昨天
是否
曾和某人在某个时间
牵着手幻想明天
谁也不改变
对着天空说一定要爱很远
到现在是谁忘了当初的勇敢
那些爱过的人 伤过的人 哭过的人 恨过的人
在哪里
3 ) 不懂90后就别拍!真窝火
你也太NB,这么少数的90后你也可以拿来说是90后的最真实。你认真观察过没有?现在的高中生有几个那样穿的,就是职校生嘛,也很少嘛。最真实的90后是努力的,是求上进的。。。不是你那样的,我看那是导演你的青春期吧 。别用上夜店,人流 ,暴力来说90后,你奶奶生你妈时也应该没有超过20岁把。哼 。。。。你说90后的不好,那是你只看到了黑暗的一面,90后有很多的优点。你怎么不去看看90后的有点的努力呢?
END
48837
4 ) 青春期,文艺份子自摸的处女地
很长时间了,电影《青春期》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之前在高校有过放映,没走院线,自己前两天跑去愚公移山看了样片。
影片很岩井俊二,比如浦蒲站在海边大喊的情节很像《情书》;她和田原的情谊又很像《花与爱丽丝》,有一段两个女孩在那里拿信,然后镜头里出现了一个洒满阳光的走廊,那个走廊直接就是《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里莲见雄一坐的那个走廊嘛,阳光的颜色和射进来的角度都一样,还有铁轨的情节,完完全全的日系。
而至于其他的一些情节,又太纯美、太遥远,叫我完全不认识。比如女孩浦蒲穿着白色吊带公主裙,在海边飞转,还当着某青涩男生面对大海喊“我需要一个爱人”。。。只是我实在不认为有很多女孩儿在青春期的时候可以面对男生这么的坦然和老练。
当然,看电影的时候,总会不自觉的回忆自己的青春期,可惜这并不是一件愉快和容易的事情。那时候我们根本不像电影一样穿白衬衫,也没有格子裙和长筒袜。而据我多年在北京念书的经验,只有人大附中的校服稍微山寨了一下日本校服,除此之外的更多学生,都穿的跟个环卫工人似的。所以那样的青春期,完全不美丽;而那时的天空也不是很蓝;喜欢的人也不一定喜欢你。。。总之青春期是在各种复杂奇特的偏执情绪之中度过的。而这种情绪,当然不是《青春期》的青春期。
记得编剧赵赵说:“我还是可以代表一大批姿色平平少女的心理吧”。当然,也许以赵赵的姿色可以代表,但是她却没有代表。影像中,满是青春期的梦境和想象,真实模棱两可,只剩对真实的歪歪,于是青春期变得面目全非。并且抛开这部电影杂耍的色调和蒙太奇一众手段,发现原来青春期就是这样空空荡荡。
而这部影片最离奇的,就在于感情处理上的模棱两可。电影中,田原两次被宋宁甩,都是语焉不详。两个人第二次碰面更是像一夜情,先是在pub,然后就在床上了。再然后就是似是而非的在一起又不在一起了。。。只是这么传统的桥段也不适合意识流,所以影片在这段处理上的大跳跃,叫人感觉主人公没心没肺。
再说男主角宋宁的戏份,也很莫名其妙:玩了会儿撑杆跳,蹦了会儿迪,打了会儿碟,仅此而已。然后就是两个人的床戏,可惜这场暧昧不足、陌生有余的床戏感觉把青春期的那点意思全毁了,完全看不出这里面也还是可以有感情的。影片不就想表现后青春期的孤独感吗?但是一孤独,就必须上床吗?
至于片中的演员,也许最出彩的一个角色,就是在最后十几分钟出场的一个哥们儿,这个哥们儿绘声绘色的讲了一段自己遭遇的离奇事件,拍的很鬼片儿。而这个事件也和田原关于青春期的梦境不谋而合,并且在这场近似粗暴的讲述中,将女主人公一段也许根本就不存在的青春期幻想再次彻底砸碎。好玩儿的是,发现这个演员竟然认识,平时大家呼他耗子,国家话剧院的,果然,舞台下来的,台词就是好。
电影里,老狼还友情出演了一下,情节就是喝啤酒、吃烤串,然后对田原之心,有点路人皆知的意思。至于两个女演员,反正一直觉得田原是玩票的,不过刚好自自然然;而浦蒲戏过了,给她的戏份也吊诡,居然因为男朋友点掉一颗痣而分手!另外,影片中还有一个患“交谈饥渴症”的民工,根据戏剧理论,这个民工在后半部分才出现,又对剧情没有太大的推动,实在是毫无逻辑而且全无必要,并且还将剧情切割的更加支离破碎。
影片英文译名很有意思,《Young and clueless》,但到底是译作青春期的一无所知还是无迹可寻?赵赵之前弄过《动什么别动感情》,很“北京姑娘”,而这一回,她多少有些矫情、故弄玄虚。当然也许是青春期太珍贵,一认真起来,反而显得假了。可惜这种真诚,并不能弥补影片的做作。毕竟拿什么说事儿,都不应该随随便便拿青春期说事儿。现在就是太多人拿青春期说事儿,搞得青春在文化市场上,彻底成了一块儿人民群众特批的,供一小批文艺份子自摸的处女地。。。可惜无限呻吟,也不过是假装高潮,而这个谁都会。于是在这无数场缅怀青春的高潮里,我们真正的青春期,只能更加遥遥无期了。至此,想到唐大年早年玩儿的《北京杂种》,那部影片,也许是真正的青春期。轰隆隆的,没有一个装孙子的。。。
5 ) 宋宁在第一秒就出现
6.9在愚公移山碰巧看到两个片子的放映,据说多数人是宋宁的影迷,据说要看的《青春期》无盗版仅片花未上映找不着,意味着今天很难得。这么难得的一个放映,还得先看一个非胶片的春风镇。
旁边的女孩看了一下表,春风镇里面,宋宁在第四十分钟的时候出现,好多人都鼓掌了,在我这个本来对宋宁一无所知的人来说,第一眼看到宋宁,就觉得他型儿真好,个儿高,肩宽,虽然无甚肌肉块头,但青春,还有一股难言的孩子气。特别的是他的眉毛很长,快要接近“连眉”。最令人惊讶的莫过于他的声音那么靠后,那么淳厚,乍听还真有点对不上号。
春风镇虽然拍的幼稚难耐,至少把宋宁表达清楚了;青春期在第一秒就出现了“校花”宋宁跳高的镜头,却一点发挥都没有,是剧本人物的错。让观众更加以为宋宁不做惹人喜欢的帅且坏坏的孩子就对不起那张脸。青春期几乎和宋宁无关,找谁演都可以,当然,找别人的话,那个人能站在集体照的正中央才行--也就是说,那人必须最高。
6 ) 青春期的遐想
young and clueless~
ta如是写下。。。
young and 无厘头~
wo如是对ta说~
正如《青春期》这部影名一样,处在青春期的我们满脑子都是年少的梦想,我们爱过,我们一起幻想过,幻想过在要在一起~~~
青春期,每个人的青春期都充满着无限美丽的幻想,幻想长大后要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相互关心,相互依赖,幸福的在一起,而无需在乎对方是男是女~
“其实每个人都是双性恋,在合适的时间遇到了值得爱的人,只是碰巧那个人是男的或女的罢了~”
当时看到ta的这条状态时心里很有感触的,的确,爱过,再回头,百年身~
青春期的梦,留给我和你一起,追梦~
很喜欢宋宁那样干净的男生
一部叙述青春期爱恋与被爱的爱情故事
在CCTV6上看到的
纯粹的写实风格,又人看么?
这个世界不乏愤青和喷子,但我更愿意看见的是韩寒那样对世界犀利的愤,而不是如这部电影这样,荒诞,不羁。
屎
其实想想看最近其实还是看了一些特别的电影~~~这部的争议还真是大 一半人说这是垃圾 一半人说这是真正的好电影但是男主人公的声音确实是太丧了~~~~~ 也许是导演故意搞的这么粗糙的
2008年11月5日,在人大八百人大教室看的,位置还蛮考前的
不讨喜。
装逼到了神的境界。我他妈都不好意思承认我看过这片子……还好是在线并快进的
好一个怂男。。绝对不能要。崩溃。不要把90后描述的没智商一样。Fuck!!
挺漂亮。
那闹鬼的事比较好玩and我挺喜欢那个建筑工人的
哎
这就是赵赵口中的文艺片么?
就是个A片⋯⋯
這就不像趙趙的范兒了。非常一般非常一般。單向街的碎石子,樹上的柿子有蟲子,站在不遠處夜裡的小宋寧。年少時總覺得自己會很不平凡,其實什麽都不是。
呃。。。女一号太丑,腿短脸挫。
对于中国的电影来讲,这个尺度算是很大的了,可惜与国际水平就是差太远了。
很像我的中学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