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说贩卖焦虑的人,要么就是太小,要么就是日子过得太舒服了,要么就是缩起来假装看不见听不见感受不到。现实比电视上演的残酷多了。敢反应并不是什么坏事。
2、产后抑郁症真的是这样的表现吗?我不太清楚。另外,在姣蕊提出离婚之前并没有觉得她老公做得有多少过分啊?那样就要离婚,那普通人的婚姻离一千次都不够。还有,刚出月子的身体就能正常生活、上班,已经比有些人真的是要好太多了。
所以总体说来,姣蕊迅速提离婚这个部分非常说不过去,不符合一个高学历、理智、在公司独当一面的高知女的做法,搞得两败俱伤。并且作伪证黑她老公家暴的事,这个做法反正我是很不齿。
后来看了她一边背后跟刘涛抢职位,一边又使唤刘涛给她做伪证,就觉得这个人人品真的有问题。如果现实中,我是绝对不会跟这样的人做朋友的。
3、刘涛闺蜜,那个轻松快活保持年轻的全职妈妈,她是怎么做到的?靠什么?命吗?这点到目前为止还没看出来。凡事得一个逻辑,一个不赚钱只围着孩子转的妈妈,能保持状态如此之好,只靠心态?
4、莫铭姣蕊的孩子,最后还是莫铭那个工作帮了他——月子中心,可以带着孩子上班。这样的设定巧妙地回避了现实的问题。现实中有几个爸爸妈妈在月子中心工作,下面员工上赶子帮着带的?现实中双职工的,要么老人,要么纯阿姨(这是个大雷),要么牺牲一个人的工作。且即使是老人+阿姨的豪华配置,还要看老人给不给力。随着孩子越来越大,教育的问题越来越多,真不是一点两点能说得清楚的。
5、乔律师一本正经的那段“你是不是只想跟我做情人,只想跟我激情四射,不想看到我状态不好的样子”,看了真是爆笑。一个还算精英的中年男性,光鲜的外表下也有脆弱的一面——中间男人的尴尬😅不禁想起来《如懿传》里那个极致的利己主义者乾隆,年轻时威风八面,但人到中年不但得喝鹿血,还要把“脆弱的一面”归咎在如懿的身上……看来古今中外,从草民到帝王,都是一个样儿。
这是国产剧首次关注产后抑郁症和隐孕话题,并做出了非常大胆的探讨。结局是三位人生路径截然不同的女性都各自走上了自己不同的独立之路,并且结局是开放的:1、丁克女强人萧嫣成功坐上董事会成员的交椅,但在两性关系上依然让自己保持足够独立,她和齐彬的关系模式需要两人共同探索;2、单亲妈妈陈娇蕊终于把孩子交给了前夫,换了个城市赛道继续在职场向上打拼;3、全职妈妈尤娅因老公的创业失败而跌落神坛,卖掉房子走上创业养家之路。所有人在经历是非纷争和倾听彼此的真心之后,都变得更加宽容。40集的长度在可接受范围内,推荐大家看一下。
那些叫嚣“贩卖女性职场焦虑”、“贩卖子宫焦虑”的评论者,我认为都是过度敏感了。影视化就需要将现实矛盾浓缩和激化,不然清汤寡水的日常谁要看。拿出这些敏感的话题进行讨论就是一种进步,总比闭口不谈要强。作为剧集,适度的抓马和娱乐化都是可接受的。
关于表演:王媛可非常适合演这种看上去老实巴交,实则深不可测的女性角色了,表演细腻,富有层次。刘涛总拿架子,表演方式过于表面和油腻。
关于台词:莫名当上月子中心儿科医生后,关于产后抑郁症的那段理解非常惊人,可见编剧对这个领域的功课做得够。萧嫣在前半段的内心独白非常尬,而且把自己置于圣母的视角俯视天下女性,后半段跌落下来倒是接点地气了。整部剧的台词水准多数都稍显欠缺。每到人生高光时刻,本该鞭辟入里,却都是隔靴搔痒。尤其是跟职场相关度非常高的台词,都能展现出中国编剧的短板——毫无职场经验,也不去长期深入体验和调研。
关于服装:很奇怪,全剧的时装预算好像都集中在王媛可一个人身上了。相较之下,刘涛的服装从头到尾都土得掉渣。
(本文约四千三百字,阅读全文大概需要五分钟)
职场歧视,婚育焦虑,其实已经都不是新鲜的影视话题;女性关系,女性独立,也屡屡成为当下影视剧展开剧情的基点。在这样的前提下,我认为,《我是真的爱你》还是有某种令人耳目一新的魅力,它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女性的视角。
从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女性的独立之路,已经走过了整整一百年了。但是,我不认为这是一条正向上升的直线,而是一道盘旋蜿蜒的曲线,一片起伏不定的波纹。女性,作为漫长地停留在历史无意识领域的群体,作为刚刚摆脱客体身份的新生主体,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诉求,都很容易压抑女性关于自身的思考,压抑女性为自己所想要说的话。而当下,性别话题、家庭话题,肉眼可见的与流量和财富挂钩,这当中诞生的故事话语和人物形象,有多少是与女性相关,是有待衡量的。
可以来看当下女性话题剧中呼声最高,最常见的几种模式。第一种,是女性乌托邦。青春靓丽的外表,不知从何而来的金钱,永远不用发愁的房子,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总裁男友和小鲜肉,似乎要将历史和现实亏欠女性的,在一部剧中全部补偿给她们。它表述了女性的欲望却不塑造欲望背后的自我,许诺给女性自由却不负责实现,注定只能是一种暂时的精神麻醉剂。第二种,是他者即地狱。这个他者,包括原生家庭、第三者、婆婆妈妈、心机女、绿茶女等等,大众所认为的限制女性财富,破坏女人爱情婚姻家庭稳固状态的因素。它为女性的困境作了一些归因,但其实也算不上女性视角,因为它只是将女人的不幸归结于一个或几个恶人,而通常这些恶人就是女性。而主角要走出困境通常需要一个男性导师的拯救。它不分析女性敌对阵营形成背后的男权规律,它关注单个女性而并未将女性视为一个群体,它为女性提供了一种宣泄途径,使她们可以释放生活和职场中积攒的某些无名的压力,但是却对压力的源头视而不见。第三种,是有一个先行的主题。这一种,虽然通常也以女性为切入点,女性也有持续的表达,但全剧的价值最后都还是会服从一个更为优先级的群体或者对象,比如儿童、老人、家庭、国家等等。在这样的剧情下,男性和女性,是处在同样的被教育,被规训的位置。而因为男性的历史惯性,他们很难在故事的结局获得令人信服的转变,要么维持故我,要么表现出一种童话式的浪子回头。尽管,这可以彰显女性的道德要求和反省自觉要高于男性,但是,女性的自我又会被这更高一级的价值所压抑,而使剧情走向又一次徒劳地展示了男权的劣根性和对女性的规训。它书写了焦虑却不能指示路径,它提出了某些宏大的社会理想,却没有过问女性本人的意见。
我原以为《真爱》也会是第三种,但是看进去了才发现,《真爱》里的声音其实非常多元,并且,它给予了女性人物与各种观念对话的机会,让女性视角从一众传统和现代的价值中,强有力地突显了出来。
鉴定一部剧到底有没有女性视角,不是看它的题材,它主要人物的性别,是要看它是否认同并塑造了女性的自我主体,并且持续不断让主体发声。非常幸运的是,在剧中一系列女性角色的身上,我都看到了鲜明,甚至是自觉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使得她们的台词、行为方式、外表形象和内在性格,作为直接承载价值观的话语符号,都较之以往的婚育主题影视剧,发生了有趣的位移。
首先是“坏小孩”萧嫣。很显然,她的态度是最鲜明的,觉醒也是最彻底的,她的话语可以代表此剧大部分的价值观。她的形象,与一百年来女性文学中许多“逆女”的形象一脉相承,注定是一个规则的破坏者。与一些有拳不知道怎么打的前辈不同的是,在性别批评上,她已经很有章法了。身在职场的她,对流行话术中的性别歧视和男权凝视非常敏感,决不放弃任何表明立场和纠正偏见的机会。对萧嫣这样,已经以自身实力拥有了一定话语权的女性而言,最常见的是花木兰困境,即她们往往是因为某些大众观念下属于男性的特点和优势,比如理性、强势、果断、有欲望、有野心等等,才获得认可和赏识。这意味着她们进入大众评价体系之前,经过了一次换装,这其实无益于改善女性真正的处境。严直当着萧嫣的面,使用“大老娘们”一词来评价女性就体现了这一点,这说明他下意识地将上司萧嫣引为他的同类,将她与他认知中混乱、感性、拖泥带水的女性区分了开来。但萧嫣对这样的奉承不屑一顾,立刻就纠正了他,命令他尊重他的女同事、女客户,并严正地指出,他拥有所有女性都不具有的性别红利,他能站在高地上对女性侃侃而谈,并不完全是因为他的能力,更是因为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她始终认同自己的性别,有着最坚定的性别立场,对她而言,丁克只是一种选择,而并不等于放弃女性的身份和身体欲望,去变成一个男性苦行僧。这使她永远能够越过女性的外在身份,去对她们的困境感同身受,并施以援手。比如开头,她将赵太太对第三者的愤怒和追问,引导向对自身的关注,自我的寻回。萧嫣并没有用化妆给赵太太许下什么华丽转身的诺言,而是以化妆为喻,化妆是一种不可重复的过程,每一副妆容,每一张脸,都是独一无二的。赵太太化妆之后之所以被自己所惊艳,是因为她的素颜就很美,只是这种美,被生活的尘埃所埋没。化妆并没有加上美丽的泥土,而是拂去了尘埃,突显了本我。所以对女性而言,最宝贵的,其实永远都是独一无二的自我主体,这也是女性用以回击外界侵凌的本质底气。短短三分钟的化妆,并没有办法让赵太太变成另一个人,只能提示她回望自身。尽管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三个月,三年,但也已经在赵太太的心中播下了种子。更难能可贵的是,萧嫣是一位口号与实践并行的实干家,她已经拥有了许多女性所不及的地位和视野,却依然关注最弱势的女性集体。比如送陈娇蕊去医院,替她隐瞒怀孕的事实,替她出差,将项目让给她,替小黄安排工作等等,这固然是因为萧嫣本性的善良,骨子里的温柔,更是基于她已经觉醒的性别认同。当然,萧嫣的自我也并非没有成长完善的空间。因为童年时与父母的隔阂,让她成为一个不太会表达对关爱的渴求的人,她对家庭生活有一种水深火热的想象,也有点喜欢戳破周遭她以为存在的“皇帝的新装”,喜欢折腾,喜欢不断地试探周遭人的底线,毒舌,说话不饶人。这使得她看上去真的与她最恐惧,最讨厌的熊孩子有着某些异曲同工的共通点,因为他们都喜欢通过“使坏”来吸引关注,逃避孤独。在职场中,她也更倾向于帮助有上进心,或者已经觉醒的女性,不太理解女性对家庭的付出。
陈娇蕊则是非典型的“心机女”。在以往的影视剧中,心机往往成为所谓“雌竞”环境的助推器,但是,陈娇蕊耍心机的动机和目的,是完全不同的。陈娇蕊人如其名,娇弱、敏感,但却有着非同一般的要强。她的身上,集中了数种婚育中职场女性的困境。首先是身体的挑战,生育带来的种种生理不适是客观存在的,并不因意志而转移。其次是竞争的激烈,她的对手,是宣称丁克,没有家庭牵绊的萧嫣,这很容易使她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萧嫣身上,局限了自己的视野。其次是上司的利用,上司其实并不太认可她事无巨细的工作风格,拿走她的劳动成果,却是完全没有商量余地的。最后,她的家庭,也是新旧观念交锋的战场。她新式的母亲,无法像一个传统的,以孩子为中心的母亲一样,给她无微不至的关爱,并且处处以成功独立女性的标准要求她。而她的丈夫和婆婆,则有着或多或少的传统积习,比如对母职的过分推崇,无法兑现的照顾和分担,对儿女双全完美家庭的期待,对她的自我主体的忽视,打着为她好的旗号试图主宰她的身体和事业等等。对陈娇蕊而言,这个看似处处以她为优先,以她为中心的家庭,还是以父权的逻辑来组建的,而且,它不再赤裸裸地表现为从你的身上拿走什么,而更为隐蔽地表现为定义什么是为你好,什么是好男人、好丈夫。这使她实际承受着来自新旧两个时代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家务育儿让她筋疲力尽,另一方面,职场的拼杀又使她左右支绌。摆在她面前的,其实是回不去的贤妻良母,与到不了的职业巅峰,家庭和职场,根本无法呈现自我实现的正向循环,与情感力量的互相支撑。这样的局面,就非要从内部打破不可。如果说,早前她的“心机”,比如将萧嫣代替出差表述为自己主动拒绝,是为了搪塞丈夫对她身体状况的担忧,为了维护家庭的和谐氛围,那么,她已经有预兆的“黑化”,就是为了彻底破坏这种吞没自我的家庭,更破坏整个社会对这种牺牲女性自我的家庭的认可与推崇。面对男权积习对资源和话语权的重重垄断,如果她不心机,根本无法打破。她必须要组建起一种新的,尊重自我并彼此尊重的家庭模式,这便是她的自我之战。如果说萧嫣是通过直接的言论、感触和实际行动来发声,而陈娇蕊则是通过她病态的精神状况,糟糕的处境,绝望的表情和无法抑制的嘲讽欲望在发声。而陈娇蕊的盲区则在于,目前的她还处在一种家庭不行,则将工作视为救命稻草的思维模式,为了不被家庭异化,就选择被工作异化,其实也并非自我实现的良方。她还需要化解在工作场上对她者的敌意,如对萧嫣的猜忌,建立起性别共同体的认知,才有可能实现自我的真正愉悦。
尤雅,是空中楼阁的公主。她有成为公主的条件,优越的教育背景,名校毕业、留学海外,殷实的家境,以及公主的标配——优秀、多金而体贴的王子。她可以明晰地确认,当一个精致优雅的辣妈,就是自己的人生选择。因此她没有任何怨尤,反而非常享受居家育儿的生活。大多数女性缺乏的全感,自信力,对她而言,都不成其为难题。与闺蜜萧嫣一样,她也热衷于输出自己的观点,力图洗清大众眼中关于全职妈妈的刻板印象,比如蓬头垢面,不修边幅等等。她要力证全职妈妈也可以活的潇洒精彩,所以她练瑜伽,追求生活的光鲜亮丽。她的敏感点,还在于萧嫣话语中对这种自我提升和形象塑造的目的的臆测。她总是马上强调女性对自我,对自身女性美的欣赏,强调女性对美的追求,是为了取悦自己。这些都说明,她也是经过了自我觉醒的女性。但是她没有像萧嫣一样,把自我主体性拔高到挑战社会成见,改写性别规则的层面,她的名言是“红尘滚滚,都是凡夫俗子”。可见她并不掩饰,这个自我,是因为欲望而存在的。那么,只要能够满足欲望,使身处其中的人感到愉悦,她并不介意自己的家庭呈现出一种对“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模式的回归。她把自我实现放在了家庭之中,也许她最大的成就感,就是对娜拉必须出走的结局的改写。但是,她忽视了这座精致的楼阁的基座——经济。一旦经济基础崩溃,她的自我实现也将随之粉碎。没有经济独立的自我,只是暂时的,不稳固的,甚至是虚幻的。要么,她放弃这种需要一定经济水平维持的自我,要么,就必须从构建经济基础开始,重新塑造自我。
由此可见,三个主要女性角色,虽然人设各不相同,却都是殊途同归的。她们都有一个自我主体在发声,也都有一些自我困境需要突破,一个自我认同需要完善。除此之外,目前在剧中出现的女性,赵太太、纪总、陈妈妈、莫妈妈、小黄、艾米等等,出现在台词中因为怀孕而休假的人力总监莫妮卡,出国陪读的黄律师,她们的资质不同,地位不同,经历不同,人生选择不同,她们被历史和社会塑造,同时也在塑造着自己,塑造着彼此。在下一篇剧评中,我希望来看看剧中的女性关系,并讨论一下,此剧到底有没有在贩卖焦虑,和厌女的问题。
《我是真的爱你》这部剧可以说全剧没有一个正常人,人设随时随地变更,职场斗争搞得和宫斗一样,恋爱毫无CP感,圣女婊、圣男婊一大堆,明明很现实的热点,结果不知道飘到哪里去了。感觉这设置,会让人恐婚恐孕,这种三观不正的剧广电为何要审核通过,剧情BUG一大堆,太可怕了,这编剧的剧以后绕道吧...
本来上来吐槽一通,两集就弃了的剧
结果一堆上赶来冲锋打拳的diors
Ok fine那就把贴留起 跟该剧的各路“人肉说明书”or三观五官俱绷离的患者一边对线 一边看越来越多的剧情一星打赏 一边倒想看看这片子最后是个什么分儿~
终于都快捂到大结局了,舍得开分了看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开局四点九 可能剧组怎么也得努努力搞上五吧,但怎么洗都无法掩盖这是部狗屁不通逻辑不清人设智障尴尬至极的脑残烂片
跟评论头某些弱智对线纯属浪费时间 先撩者贱 轻飘飘喷你两句的 是不是还上瘾了?别意yin 阿Q了好么 好么
职场争斗戏就职场戏,结果编成纯女人间的争斗,下属给上级告个隔壁对家的状打个小报告嚼个舌头就能马上升职;找猎头面个试让公司董事会知道,就能马上以此要挟到老板。
编剧是没有生活经验吗,从剧本到台词格局都特别小,照搬低俗宫斗剧套路。
人物演的脸谱化,可能演员会挑这样的剧本来演出职场女强人,也侧面反映对职场缺乏了解,活在自我的幻想世界里吧。
看了几个片段就几乎没有想要追下去的欲望。
太夸张了,严重贩卖女性生育焦虑,只会让女性在职场上更加寸步难行。
又飞又跳的剧情,又俗又老的冲突,凑成了一锅迎合热搜的“女性剧”大杂烩。
生育危机贩卖焦虑先按下不表,什么时候才不用打开这种地摊说书就能讲明白的剧情?一个剧什么时候才能像个剧?搞搞视听语言,做做剧本结构,有那么难?
一个单身天天喊丁克职场谦让姐,一个隐孕敏感夫妻婆媳关系紧张,一个全职太太与单身是闺蜜(老公是左秋明呢),职场是个皮,还是家长里短都市剧,盲猜最后三位都应该与娃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客串不少,还有王副队长来医闹。
继《贤妻》之后,刘涛和杜淳携手主演《圣母圣父》,气得我想一掌拍烂电视机。最好看的是袁文康。
刘涛除了这种人设还有别的可以演吗?
女主坐飞机,衣服被弄脏了,直接丢掉,有这能耐为啥不坐头等舱?女主见客户,正巧碰见客户妻子拿着口红手撕渣男,正巧女主也是推销口红的,她给客户妻子化了个妆就促使其觉醒当场宣布跟老公离婚。女主蹬了客户,客户妻子声称有公司一半股份,要跟女主联手,于是女主成了合作人……心疼吕行,这么好的导演为啥遇见这样的剧本。
借个大女主的壳,大肆贩卖容貌焦虑生殖焦虑……我就是个不爱化妆不爱背包包的30+女人,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自己知道,不用这种假大空的编剧装腔作势的教导……
真的无语,刘涛本来是演员中非常有实力的,记得以前我爸妈提起刘涛都是演技好的象征。这几年…给自己好感作没了,频繁露脸还不挑挑好剧本,久而久之谁还爱看她。
又来了,我寻思这么拍也不能对扭转病态的、女性无比艰难的职场/生存现状起什么积极作用吧,这是在干嘛呢?是正常的探讨吗?这本该是个极具深度的话题啊,怎么各个角色看着都不像活生生的人呢……ps,刘涛的架子老端着不累?那些个心理独白真是尬死。
刘涛演什么都是一个样 像是女版靳东,蕊姐王媛可台词有时好奇怪,杜淳看起来像反派 时刻感觉要插刀。陈娇蕊为什么生完孩子躺在床上都不愿意抱抱婴儿床上大哭的婴儿,还说孩子真心机?!有这样的妈妈吗?这剧到底要树立怎样的妈妈形象?还有刘涛的萧嫣,就算再大女权主义也没必要对其她有孩子的母亲这样敌意吧,你是做母婴产品的好吗;而且妆容和表情感觉时刻要黑化了
刘涛这两年在干嘛呀,口碑全没了
吓死我了……这个生育焦虑卖过头了
能把职场生育问题提出来挺好,现在的人也挺逗的不提出呢说没人关注,提出又说贩卖焦虑,真难,看看如何面对。
有人说看这种电视剧会恐婚,但是我觉得这是让人做好准备,如果没有做好准备,就进入一段新的婚姻,对于一些不成熟的女孩子会有非常严重的后果
女性题材还是找个女导演吧 要写职场编剧先去上上班吧 这剧拍得真的不高明 矛盾都是浮于表面的 就是关于女性那几个热点 婚姻 生育 职场 还喜欢搞慢镜头 一集弃
最喜欢萧嫣了,萧嫣这个人吧,拳是要打的,坑是要踩的,瓜是要吃的,锅是要背的,架是要吵的,逼是要装的,脸是要丢的,口号是要喊的,革命是要干的,美男子是要泡的,再没有人活得像她一样我行我素有声有色一路凯歌了。但她是个人主义,却不是利己主义,自我非常健全,让她显得可爱又热忱而不会有过份的攻击性或者自怨自艾。而且每每她打完拳,必被怼,从客户到上司到同事到小孩子,都能怼她,路漫漫其修远兮。是女权,又有些自黑的漫画感。
女一也太伟光正了吧…还动不动就内心喊口号…我看的是剧还是观点文啊懵。。再盲猜一个结局:女一遇到所谓真爱,丁克最终生了孩子!
内地是没有职场剧的,因为从投资方到编剧到演员,所代表的都是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利益。换句话说,我们的职场剧,就是“各种现实里的有钱人,假装成老百姓,去赚老百姓的钱而已。”
隔靴搔痒的讲女性生育和职场晋升的矛盾,文本不行。讲不透,毁题材。人物、桥段、翻转和鸡汤都旧了,不抓人。还有剧名是什么意思,文不对题。可惜了吕行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