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的时候不知道它这么有名。第一集开头各种带着揶揄讽刺的情节频出,以为这是特别点出警察系统弊病的,接着往下看却也并不尽然。
爱看案件推理的观众是肯定要失望的。本剧的卖点估计就在轻松和生活化。夸大失实的地方肯定是有的,不过“骗骗”门外汉普通观众基本也够用了。虽然本剧看似把警署高层黑了个彻底,但是本质上也就是感叹基层公务员辛劳之余,克制地温和地提及体制的些许弊病而已。该有的理想化处理都有,该突出公务员可敬精神的地方煽情也做到了百分之一百。毕竟也不能指望多少制片像白牙一样毫不掩饰地把问题抛出来。
但是在这种克制和歌颂的整体基调下,本剧的结局却是妙绝。青岛刑事不屈从于上级,而坚持自己的正义,实在是一个很有魅力的角色。但是这样的一腔热血其实并不适合警察的工作,倒是真的像行侠仗义的大侠。自古法理和人情之间的平衡点就很难把握,而青岛是一个把人情看得过重的人。虽然他看上去非常正义,不过这样的警察要是多了还真的会乱套。倒不是说不好管理,为僵化的体制说话,而是他的某些做法(例如依据个人判断阻碍对雪乃的讯问)在剧中情境下无害,却藏着隐患。
当然,不论青岛刑事的违规做法利弊几何,剧中呈现出来的体制运作确实产生了不少问题,并影响了办案效率。不仅青岛有意见,室井也有心改革。前几位的单元剧中,室井的立场多少也向湾岸署的这些基层公务员们稍稍倾斜。到最后,终于连他也“保”不住青岛了,因为他干脆和青岛一起违背命令,亲自当了捅娄子的人。于是就在全员都展现出重大责任感的热泪盈眶的气氛中和上下级一起自作主张采取行动前途堪忧的紧张感中迎来了本剧最终的结局(虽然我很是怀疑为何六年前殉职的年轻警察似乎未得众人如此上心的行动)。
最终话所有人的结局都往积极的方向写,真下伤愈,雪乃考上警校,对于同时违反规章的室井和青岛,室井得了个警告处分,然而青岛的处分是降级。对于上级的这个决定,室井觉得很是不公。不过即使他提出抗议,也不可能把青岛的处分从降级改成警告,他要想追求公平,至多是自己陪着青岛一起降级而已。所以青岛阻止了他。要改变现状,靠青岛自下的蛮干当然不会有什么结果,所以青岛希望室井可以留在高层,身居高位才有希望推动改革。而且对于基层警员来说,有室井这样能多少体谅他们处境的上级多少是件好事。无论单靠这两人是否有撬动现有体系的可能,两人的约定让这个结尾带着希望,同时青岛一人专享的严厉处分加上他那句“精英还是精英”又让人说不出的苦涩。这让我觉得本剧的结局停留在这个位置最为合适。青岛的理想仿佛是挫败了,但是又暗藏着希望。至于后来续了sp和剧场版,那就必要让青岛复职,走向都可猜透,平白少了若干遐思。
不过本剧本来也可算是吐槽性质的博人一笑,即使有些许遗憾,续下去也没什么不好。
最近几天一直在看日剧《跳跃大搜查线》,织田裕二主演。97年的老剧,在中国搜了一圈没搜到,还是回到澳洲这落后地儿才淘出来。突然对此感兴趣是因为读到日剧黄金十年里的介绍,说这部“最像上班族的刑警”片子,仿佛十分有趣。也有一半是因为织田,那个在“东爱”里初初认识,进而熟悉的男人。
很奇怪地,虽然东爱里的完治懦弱又龟毛,老是犹豫摇摆不定,那么多次伤透了莉香的心,我却始终不讨厌他。也许是因为莉香始终爱之不渝,便只好爱屋及乌了罢。
虽然,到最后的结局,我为着莉香心酸无可奈何之时,只好幸灾乐祸地想,选择了里美的完治,余生将是多么沉闷无趣,他再也摆脱不了那个乏味的女人和乏味的生活,一辈子淹没在她唠唠叨叨的教训话里。活该。
(有些跑题了。自我反醒一下。)
后来看过织田主演的另一些日剧,发觉这个男人是真能演戏的,看了完治你以为他就是那样忠厚老实沉闷木讷的人,可事实上他也可以表情丰富地逗趣耍乐。
虽然他外表土土的,嘴角下垂,老是一脸苦闷的样子,可咧开嘴笑起来时,会突然变得很有朝气了。
抛开赤名莉香,我觉得更喜欢作为演员的织田裕二了。
《大搜查线》的有趣之处在于,把平时人们心目中认为威武勇猛神通广大的刑警当成普通的上班族来描写。
这有一定的真实性,我也曾听说过,现实中警察的工作远不如人们想象的刺激,他们大部分时间都耗在小偷小摸失物寻人等芝麻绿豆的小事和写作公文报告这样枯燥无聊的公务上。飞车追击凶徒?枪林弹雨中搏杀?不眠不休查案?与匪帮斗智斗勇?……喂,你电视剧看多了吧。
的确。不过也没有像《搜》剧般夸张吧——
命案发生了,青岛同学当然想第一时间冲到案发现场,可申请警车时却被要求填写申请文书并找组长和科长盖章。他们还没上班?这是规定。紧急事件?这是紧急事件用的文件,请填好以后找局长盖章——算了,还是走路去好了。
又一件伤人案发生了,可青岛的同事站在马路这边就是不敢过去,因为“那边”是另一间警局的管区,要是随便踏进人家的“地盘”会惹麻烦的。“什么地盘?我们又不是黑社会。”“青岛,你要是那么想搜查的话,下次就先和嫌疑犯说好,让他要犯案就到路这头来犯。”
还有,警察分局的局长成天只忙着打高尔夫球,上头来人了就挖空心思想着准备什么好吃的招呼,有功则抢有过则诿;年轻的刑警特别受上司照顾,有事上班无事休息报告让其他人代写,因为他有一个后台超硬的高官老爸;总局的“精英”们看不起分局的基层刑警和他们办的小案件,开口闭口不离“大案”二字,而分局也采取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暗地里称呼其为“总公司”,双方壁垒分明;分局的刑警逮到了一个偷窃惯犯,可那人的父亲认识“总公司”某高官,透过关系轻而易举地脱了身并再次免于留下案底……
“太像了,”青岛说,“简直跟我以前任职的那家公司一模一样嘛。”
难以想象却又合情合理,那其中的官僚作风,人情关系,竞争意识,阶级矛盾,通过漫画化的手法描绘得活灵活现。何止是最像上班族的刑警?简直比上班族还要上班族。
织田扮演的主角青岛,当上警察前原本在一家电脑公司做业务员,是正宗的上班一族,而且是业绩很好的那种,那做刑警也应该如鱼得水了。
但是不然,真实情形是他处处受排挤,不是他的过错也推到他身上,破了大案还要被追究责任,最后降职去守一个小警站,委屈得很。他复职回原局时,上司们视之如蛇蝎而避之唯恐不及,把他像皮球一样在各部门间踢来踢去,无奈得很。
另一方面,他却甚得同事的敬重,虽然一提起他马上令人头疼,但碰上难缠不平的事时总有人小声嘀咕“如果青岛在就好了”,引来一阵嗡嗡不止的赞同声。这个爱惹事的麻烦精,仿佛无处不在。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有一股旁人所无的傻劲,一有案件发生便跃跃欲试,见到不顺眼的现象总要多嘴,明明在办大案时,发现有人被欺负也忍不住挺身而出坏了大事,对破坏小学生毕业作品这样的小事也竭尽全力去追查,口头禅是“案件没有大小之分”,看样子就是那种一辈子没得升官的人——咳,总之是电视剧看多了吧。
用这样明贬暗褒的手法去表现,实则还是带有理想化色彩的形象。
他的另一句口号是“只要做正确的事,人就会变得伟大”。
可是,什么才是正确的事呢?“正确”二字又如何界定?凡人的目光实在太短浅了啊,看不透过去未来,怎好妄自断言正确与否,好心做坏事的例子也比比皆是。记得从前看过一篇评论“射雕”的文章,它说射雕里面最可怕的人是谁?不是东邪不是西毒,而是正气凛然的洪七公。他在郭靖为善与恶的迷思所困之时,说了掷地有声的一席话,他说自己生平杀过二百三十一人,这些人个个是恶徒,他问心无愧,从无错杀善良;这番话在场没有人敢反驳,连裘千仞也为之气夺。问题是,谁给他权力去判断人的善恶?谁赋予他对旁人的生杀大权?没有人可以永远不犯错误;自以为掌握着真理和正义,任意宣判他人的罪罚,对“正确”的坚持膨胀到绝对自信的程度,这种人才是最危险的。有资格审判人类的唯有神吧。
不过,理想犹如现实中的绿洲,虽然骤眼望去不免虚幻,毕竟有它存在的需要,否则人生便太灰暗无情了。所以,即使一路观看一路疑问一路腹诽,我还是不由自主地喜爱上青岛这个有着孩子般正义感的长不大的人。
也许,我们不能尽知如何才是在做正确的事,但说不定我们本能地受其吸引。
全体“激萌”
超经典 导演是EVA fan么
不知道日本社會現實真假,但劇本很贊。日本劇一般都很擅長在立意上取勝,非常善於突出主體矛盾而展開線索情節,以及善於把握節奏,讓你一口氣看完。
热血的织田裕二
一集弃
全世界有史以来仅此一部的刑警剧,案件不重要,重要的是日常和人情,但是依然不失娱乐性和紧张感,编剧能够把一件小事写得环环相扣、跌宕起伏,也可以把一件大事写得举重若轻、干净利落,最难得的是11集的长度可以让你跟着角色一起又哭又笑,感受到基层刑警的可爱与滑头,每一个主要角色都让人喜欢,恨不能看一百集!
···
早期的日本警匪片,警长绑架案,通过网站破的案,那个网站疯女主有点汉尼拔的意思,最后通过录音带发现是小孩,没什么大的斗智的技巧,令人印象更深的是对于警局的戏谑和两代人,两对朋友间的承诺,还有区所里所长等人的二逼刻画也不错
哇哇,越看越好看啊,局长太可爱啦。柳叶敏郎大叔的眉毛真带劲!
补完,好看!不拘泥案子本身的诡计,而把目光聚焦在人际、生活、职场、警察体制上。主角热血形象塑造的很成功,一众配角也刻画的有棱有角,回味无穷。
实在好看.
猴子啊猴子 室井啊室井
青岛同学进警局填表格,偶像里有松田优作
捂胸口。每一个川字眉苦劳家里都有一只狗[……]
不知道为什么在日本那么受欢迎。。。
最帅的织田~
青岛和室井之间不得不说的故事=口=
忽然发现自己一直都没有看完这部经典之作,最后一话里青岛与室井的对峙真是太棒了!好像一直是管理官在为青岛做后盾,但其实一直在支撑着二人约定的一直都是青岛这个看起来任性的家伙啊⋯⋯ 特典里的NG镜头好好笑,局长的吐槽大亮!可怜的真下被所有人欺负= =
史上最经典日剧之一,好友评分9.7。不把重心放在悬疑上,而是卖萌上的片儿警上班族日常轻喜剧,“刑警之苦”。绝对主角织田裕二的魅力撑起全剧,和那件终年不洗绿外套。
刚开始看的时候有人刷室井X青岛我还在心想说别闹啊这都几几年的老物什么都能腐你们真是够了。现在看完了,跪着刷室青大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