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象指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它是主观化的形象,是被赋予了强烈情感和理性价值的形象。意象既具有自身个别而外在的形象性,又具备普遍内在和形而上的抽象性,意象同时具备主观的感性和客观的知性倾向。 电影《人生大事》中的意象系统,涵盖了空间意象、文化意象、关系意象,创建了宏大隐喻世界,通过那些散发着本土文化气息的诗意浪漫意象,表现出独特的、有生命的、富有情趣的艺术表达。 🌟叙事意象的空间书写 电影叙事空间就是电影的场景空间,正如马尔丹所说:“我们可以谈到影片的空间,这种空间只是影片中的空间,也就是剧情在其中展开的空间,戏剧世界的空间。”《人生大事》中街道、民居、特殊场所这几个空间意象在电影中交替出现,勾勒出新世纪武汉城市影像的轮廓,我们可以从影片的城市空间表达中窥见一个时代关于城市的想象,不仅仅是看到这座城市的地域特征与人文气质,还可以看到它们所具有的民族属性和文化属性。 街道:市井百姓的底层书写; 《人生大事》中的街道,现代化的车水马龙、通天大道只是惊鸿一瞥,情节展开的重点街道是狭窄到只容一辆车通过的弄堂,路边楼上是老式居民楼,楼下是路边小店,烟火喧嚣,邻里摩肩,这个意象是武汉市井百姓的热闹,是底层人民的生活空间。 民居:生活的重压与心灵的孤独; 电影民居内部空间则是那些老旧的居民楼,常常表现的是城市里衰败而繁重的底层世界,同时映照出主人公莫三妹最初生活的无序和混乱,反衬出心灵的孤独感; 特殊场所:极具特色的主题映照 医院和殡仪馆在汉味文化中本来的象征意义,就是病痛与死亡,渗透着主题的思考。影片中“医院”与“殡仪馆”作为一种局部的小环境参与叙事,体现场景的“介入”功能,流露出创作者对病痛与死亡的态度。 这些空间既富有隐喻意义,又具有重要的叙事功能。影片通过重要空间切换故事场景、推动叙事进程,呈现出戏剧化的效果。 🌟叙事意象的文化意蕴 殡葬仪式、殡葬物品、西游记相关意象,都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文化印记,在人们心头烙印深刻、寓意共通。文化意象形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人生大事》中,文化符号绚烂繁多,那一种华夏文化的浸透感,浓郁悠远。比如: 碗——为逝者开路;黄纸,火盆——为逝者送财;纸人——为逝者陪伴;抬棺喊号——护持送别逝者;哭丧——对逝者的思念;守灵——守护魂灵;紧箍手镯——束缚与责任;红缨枪——冲破桎梏;佛珠——护持;栏杆门——隔阂;星星——逝去的亲人、思念;烟花——逝去与希望、美好;布老虎——童心;手表电话——小文外婆;戏服——皇家仪式;麻将——百姓娱乐;哪吒年画——小文的形象;房产证——财产与住所...... 这些文化寓意的意象,不仅巧妙地连接了叙事单元,还成为塑造人物、推进叙事、组合时空、情绪转化的巧妙道具。 🌟叙事意象的人物关系 人物关系也可以通过意象呈现,,《人生大事》中,人物关系并不复杂,许多物品作为一种关系意象也能够代表出人物之间的关系。其中三哥与小文之间的关系最初可由紧箍手镯和红缨枪、双丫髻所代表的孙悟空与哪吒之间的对抗表现出来;结婚证代表了婚姻关系等等。 现实题材电影只有坚守和秉承现实主义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反映百姓心声,鼓舞人民意志,才能切实达成与当下观众的情感互动,彰显中国电影的艺术魅力和审美风格,《人生大事》正是以一种深情而非煽情、浪漫而非做作的表达,提供了一种动情的力量、一种共情的力量,实现了一种电影叙事美学的平衡——他所运用的意象系统,既让观众感受到死亡与别离,颓丧与混乱,又着重表达了黑暗里人性的闪光和温暖。 祝愿电影《人生大事》票房大卖!
就是很开心能够参与到电影《人生大事》的路演中,也很幸运的看到电影各位主创。
让我感到很惊喜的就是,饰演莫三妹的武汉籍演员朱一龙,和之前在《知否》里的齐衡、《叛逆者》里的林楠笙可太不一样,痞帅殡葬师和翩翩公子对比过于强烈;莫三妹和小文之间的互动,也超级有爱,这可不就是现实生活的一对怨种父女么……电影《人生大事》真的是一部很有烟火气,很能够温暖人治愈人的电影,影片全程武汉话,就很有代入感。
其实说来,平时在看电影的时候,我并不是一个太有泪点的人,但是万万没想到的是,电影开篇就给了我重重一击,小文喊“外婆、外婆”的时候,我觉得我整个人都要绷不住不受控制了,因为我想起了在天上的外婆和外公(武汉人很多时候是称呼家家和爹爹)……
电影里小文有一个会给她缝布偶,会做好饭等他回来吃的外婆;我也有一个会拿着网子在小河沟里给我捕小龙虾,夏天会给我准备一屋子西瓜,怕我没胃口吃饭骑着三轮车去隔壁小镇给我买凉菜的外婆……
2019年3月到5月间,外婆和外公在两个月的时间里相继去了天上,变成了继续相互守候的两颗星星。对我来说,在没有完全接受失去外婆这个现实的同时,外公也没了。他们在乡下的老房子要拆迁了,之前专程回去看的时候,老房子的破败和往日的回忆参杂在一起,现实似乎连充满我儿时回忆的地方也要一并剥夺,心里窦的缺了一块。今年是他们走的三年,按道理是要去扫墓的,因为疫情的特殊原因,我都没能陪妈妈去墓地扫墓,其实就是积累了太多遗憾和可惜……
看完电影感触蛮多的,想说的想记录也都还挺多,有时候把埋藏心底话写出来也是一种释怀和治愈,我们并不是要忘记,而是在心里珍藏与他们最美好的记忆。电影里小文有爱他的三妹爸爸,电影外的我有爱我和我爱的家人,我想告诉在天上的外婆和外公,其实我现在挺好的,即使有什么小的波折跟不开心,我也会变得更好……我们开心快乐的生活,才是对天上星星最好的告慰……
希望大家6月24日也都能到电影院观看电影《人生大事》,一定会收获到满满的感动!
我蛮喜欢电影的结局的,不过这两天看到好多人觉得小文妈妈的出现有点多余以及三哥把小文还给她妈妈有点突然。我和闺蜜讨论了一下,觉得这种安排其实还挺合理的。 作为一个自己和他人眼中的“失败者”,三哥从小就是干“死人行当的”,自己父亲也一直更喜欢自己死去的二哥,老是责骂自己,还经历了打架入狱,被女朋友戴了绿帽子种种事情,可以说,在所有的场景里面,三哥好像都是“被放弃”的那一个。小文的出现是一个例外,她出乎意料地选中了三哥,让三哥的生活多了不一样的色彩和希望。 当小文的亲妈出现时,三哥第一时间自我怀疑:我真的能当好一个父亲吗,我配吗?孩子是在别无选择的时候挑中的我,要是有选择肯定不会跟着我吧?小姑娘有妈妈陪伴着长大会更好吧。再结合三哥“混不吝”的性格,确定身份之后立马把小文送回去非常合理。 妈妈的出现,是编剧给予“从小没爸没妈,唯一亲人——外婆也去世了”的小文的一份慈悲,也是借“小文再次找回来”告诉三哥: “即便有了更好的选择,我依然会坚定走向你,我们相依为命,相互救赎”,更是告诉观众“小文和三哥的是彼此心目中的最佳选项,是天注定要成为父女的人,是彼此最契合的‘哪吒和孙悟空’”。这样他们俩的关系才是天衣无缝的,毕竟人与人的缘分有时候就是那么巧妙。
有个很小的细节,我感觉应该很多人没注意到。钟美美演的那个小男孩,是小文舅舅的儿子,也就是小文外婆的孙子。 但是,在外婆出殡的那天,他就是以理性的口吻向小文解释外婆{他的奶奶}要被拉走烧掉了。 再结合小文舅妈对她婆婆去世的态度{其实生活中很常见,没那么在意,没那么吃惊,觉得去世的时机不合适,给家人添麻烦},再结合小文舅舅虽然悲痛,但全身心也都在自己的小家庭上,无力也无心照看自己失踪妹妹留下的闺女。 可以推测这一家三口,平时很少来看老人,也对小文没多少感情。 一方面觉得悲哀,一方面又觉得很现实,因为生活中这种模式真挺常见的。 ps 我还在网上看了很多其他观众发现的细节,人生大事真是超棒的电影!
奶奶的名字叫小丑,可她长得很体面,大眼睛大脸盘,头发是自来卷,富态,洋气。
春天,奶奶会把榆钱或者槐花拌上杂合面,大火蒸熟,捣一碗蒜泥,再泼一勺辣油…这饭我一顿能吃半篦子。夏天,奶奶抄起一米长的擀面杖走进厨房,三下五除二就端出一盆过凉水的捞面条,配上翠绿的豆角,多搁芝麻酱,来半头新蒜…就这一顿给个村长咱都不换。秋天,奶奶把拇指粗的红薯都挑出来,蒸熟,再登着梯子上房,逐个晾在房檐上…从此之后我和弟弟就有了念想,尝过那种红薯干的孩子才知道什么是大自然的馈赠。冬天,奶奶开始攒钱,就为了三个院儿的孩子们能过个解馋的年,腊月二十六那一锅肉呀…吃一顿就得想三百六十五天。
我不记得爷爷笑的样子,他好像一直皱着眉头板着脸。村北的菜园子就是他另一个家,地里的茄子豆角黄瓜白菜是他另一窝孩子,一年到头侍弄个没完。他看见我就得让我干活,除草搭架子,栽葱捆白菜,一车一车往田里推粪,一筐一筐往家里背瓜,还得被他数落:“看你干活我都使哩慌!”。他还逼我去集市上摆地摊卖菜,干菜五毛钱一把,韭菜花两块五一斤,如果你二十七年前在冀南某个村的集市上看到过一个红着脸掐着秤杆卖菜的少年的话,那可能是我。
我爷爷脾气大,我挨过他一次打,那一年我弟过生日,家里来了好多他的同学,其间有几个女生,羞涩的我看见陌生的女孩儿就躲到了院子里,我爷爷一脚踹过来:“进去!怎么这么草鸡?!”。
二爷是爷爷的亲弟弟,可跟爷爷性格完全不同。他是我们家最有文艺天份的人,他会糊灯笼,会扎风筝,会烧瓷器,会用狗尾巴草做兔子,会用四笔画出三条鱼来…二爷没有上过学,但他会写自己给自己取的名字—刘童民。二爷的屋里摆着棺材,床上有个木枕头,抽屉里有一盒冰糖,他每次把冰糖塞到我嘴里的时候都会说:“含着,嫑嚼。”
二爷是村里的白事大了,我小时候没少跟着他去各家葬礼上吃席听戏看电影。他是葬礼上最忙碌的人,穿衣入殓糊车马,剪纸扯布搭灵棚,忙完这一套活,就拎着逝者的枕头来到火盆前,用剪刀拆开枕头皮,把谷禆子倒进火盆里,一股烧秸秆的味道连同白烟弥漫开来,这时候他会就着盆里的火点一颗烟,边跟来往的乡亲们开玩笑,边拿供台上的饼干给我吃。有几年我爹在村外开厂子,我跟二爷就睡在厂里看门,晚上去厂子里的路上必定会路过一片坟地,每路过坟地我都跑过去,二爷就会淡定的说:“怕什么?!埋都是熟人。”
大伯是个木匠,做一手好棺。他家院子里布满了各种木料,我曾与伙伴们在这榆柳桑槐间捉过迷藏,也曾囫囵躺进未完工的棺材里,在身上盖满刨花,晒着太阳闻木头的气味,松柏最香,杨柳发苦,梧桐木有淡淡的臭味。后来我竟躺在里面睡着了,醒来的时候,大伯正拎着我的后脖领笑骂:“你个狗*的小物件。”
大伯身材魁梧,浓眉大眼,鼻直口方。当他耳朵上夹根香烟,睁一目闭一目,单脚踩着凳子,俯身在木材上推刨子的时候,颇有电影里小马哥的神韵。大伯生性豪爽,好饮广交,我成年后,也曾与他有过几场酒战,每饮至酣处,大伯总能从床下摸出一两瓶“惊喜”,红着腮,咧着嘴,像个孩子一样炫耀:“还有一瓶这个,别人来了不给喝,弄了它。”酒的牌子不记得了,可那汉子当时的神态确是可爱。
往事如水一样流淌,也只能是往事了……
2002年秋后,重病的二爷跟家里人说:“赶紧种麦子!”。于是,三家的麦子都种完了,二爷走了。灵堂上,个个都在夸老头儿仁义,他就是怕自己的葬礼耽误了田里的收成。
2005年盛夏,我在重庆的建筑工地上搬砖拎水泥。连日长时间高温作业让我崩溃,跟工头大吵一架后,我委屈屈坐了41个小时的火车赶回家。我娘见我头一句话:“去看看你爷爷吧,你奶奶没了。”那个炎热的7月,我冻成了冰棍。
2008年初冬,爷爷摔了一跤之后就再也没站起来,他躺在病床上几分钟喘一口气,直到见完了所有的孝子贤孙才肯闭眼。守灵的夜里,我父边烧纸边嘟囔:“唉,从今天起没爹也没娘啦…”,一言扎心。
2014年元月,大伯病故,入殓的时候,表哥把他生前用的手机放进棺材,泪汪汪的说:“舅舅,到了那边别换号…”,围着棺材的亲人们被他一句话逗乐,转而又痛哭。
故人像梦一样浮现,也只能是故人了……
我逐渐意识到,原来葬礼是活人办给活人看的。当所有人聚集在葬礼上缅怀逝者,回顾他的一生,讲述自己和他的感情,为他入殓穿衣、守灵吊唁、烧纸出殡……原来葬礼上做的一切,其实都是在治愈活着的人。中国葬礼仪式向来被诟病繁琐,在看似繁琐仪式的背后,竟是这般浪漫的深情。而那些和我二爷和大伯一样,在葬礼上为了这场治愈奔走忙碌的那群人,也不该被忽略。2019年初春,我开始动笔《人生大事》的剧本。2022年仲夏,电影《人生大事》上映。
听说,地上少个人,天上多颗星,每一颗闪烁的星星都在跟地上的亲人说话。
但愿,今夜有星。
但愿,星星会闪。
看完人生大事之后我感觉它很魔性,看着看着就哄堂大笑,下一秒眼泪掉下来了!眼泪还没干又哄堂大笑,整个影片故事自然流畅,就像某个行业的人每天发生的事,面对的人,说的话,起到了什么化学反应,引起一系列的变化,剧中 说说电影本身。听说这是导演独立指导的第一部电影,可以说质量非常不错。 故事非常接地气,不少场景都让人觉得家常又温暖。之前有人评价说这部电影是“笑中带泪”,我可以说,笑点非常多,泪点更多。很难得的是,他泪点和笑点都非常自然,笑的时候让你嘎嘎大笑,泪的时候也会让你忍不住热泪盈眶。 朱一龙的莫三妹,又是一个颠覆性角色,完全没有一丝一毫他本人的感觉,也许莫三妹填补了小文没有父爱的遗憾,而小文的出现,也让莫三妹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 之前对三妹的评语是“见义勇为泥罗汉,逢阵必输纸将军”,我还在想,这咋演嘛,好难,可是看了朱一龙的诠释,你会自然而然联想到这两句话,他把握得太精确了。武汉人的生活是烟火气的,不精致,带着毛边儿,带着热乎劲儿,特别有滋有味,日子就是那样过,人也是那样相处。生活就在这样的骂骂咧咧,摔摔打打,喜怒哀乐中过去了。嘴是特别欠,脾气是特别冲,可是也特别古道热肠。武汉的过早从有滋有味的热干面开始,武汉人的日子也在这有滋有味中延续。 电影把殡葬行业说成是种星星的人,中国式的浪漫,烟火气市井味,倍爽!
如果去掉后面亲妈的情节,加长情敌和老爸入殓部分,增加小文认同入殓行业对三哥童年的治愈部分,感觉就好多了
感觉三个主角对小女孩儿的感情来得莫名其妙,相处几天就要领养了。。。后面没有和法律上的父母商量就擅自交给亲妈(没有证实)也很离谱,把老头骨灰放烟花放也很?
看的点映,还不错,惊讶到我了,本来以为是狗血励志剧,没想到挺接地气的。题材比较小众,几处比较煽情,除去一些节奏上的突兀以外,其余都还OK
看到了一个又帅也有演技的好演员!朱一龙真的不错,还有小哪吒好灵气的,故事也很好,节奏掌控都还不错,笑点不尴尬泪点不煽情,七分!
蹩脚的剧本会让演员的用心表演看起来像个笑话。
朱一龙好像卡姆 谁懂 神似
人生除死无大事!哭,痛快的哭!笑,尽情的笑!就像武汉的风,武汉的人一样,痛快!好久没看到这么好看的电影了,喜欢!痛快!演员还是得拍电影,拍电影好啊,拍电影真好啊,拍电影太踏马好了,电视剧连个律师医师教师都讲不好全是谈恋爱,电影讲殡葬师它是真敢抬棺化妆出殡啊!
人物情感像儿戏,非常突兀,情节不符合逻辑,演的还行
全员演技在线。导演想表达的东西有点多,有些情节我认为没必要加。作为商业片是合格的。
可能距离四星是有差距的,但是这种电影对现在的市场很重要,整天说着中国电影完了,但还是希望能慢慢变好,即使在这种囹圄中。演员演得很好,小朋友真的像个小哪吒一样,太可爱了,朱一龙的糙汉形象也很好。手持镜头、方言台词都很真实接地气。但是所谓的殡葬题材只是个噱头,本质还是家庭片,本以为可以探讨一下中国缺少的死亡教育,但最终还是落于俗套,来了个大团圆结局。整体的情感转折都有点生硬,这也是缺少真正打动人的情感的地方,韩延是个会煽情的人,但是技巧永远无法替代真诚。
这个亲妈简直败笔,三星给电影,一星给朱一龙和小女孩
其实,她妈妈不用回来的,没有必要强行圆满。
人生除死无大事,天上的每一颗星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
孝子打碗或成为本剧最大亮点。()
朱一龙那个狗狗眼神真是让人想去给小文当妈
从亲生母亲出现开始,电影就崩了。
其实她母亲不回来更好,强行凑了一个家庭。。。
好不容易等到《人生大事》苏州点映。观影时获得了慰藉,被小文和三哥的半路父女情感动到,被殡葬师这份职业深藏着维护死者体面的意义所打动!被一群普通的不能再普通,满满烟火气的小人物们所吸引。嬉笑怒骂,市井人间,烟花灿烂,人间有情!!!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又笑了……准备二刷三刷,朱一龙饰演的莫三妹让我短暂的忘记了朱一龙本人,三哥的痞帅和野令人上头。
勉强三星吧,结构很奇怪的一部电影,可能是考虑市场的原因,编导在沉重的题材里面植入了很多娱乐的元素,导致煽情和搞笑都做的后劲乏力。看得出导演平时没少攒素材,可靠素材串成的电影注定在情感层面缺乏延续性,所谓的笑中带泪是需要剧情或人物去推动的,而不是单靠段子。朱一龙为了坐实小梁朝伟的名号不停的让摄影给他的双眸特写,但这也就是残酷的地方,眼神太干净了,看不到啥故事。
国产片现在是离不开哪吒跟孙悟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