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演员杜淳,我对他的印象除了他早期出演的一些谍战剧诸如《五十一号兵站》、《敌营十八年》等,还有就是那部2009年央视一套开年大戏《走西口》中的田青。剧中的他在走西口的过程中被迫当过土匪、坐过冤狱、甚至几次差点丢掉性命,但他仍然坚持着田家的祖训“仁义礼智信”,并将其运用到做人和做生意当中,展现了一代晋商文化的内涵。
田家是山西祁县的大户人家,但由于田耀祖赌博成性,终将家产全部输光,淑贞带着年幼的田青和田丹丹被赶出田家大院,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因此田青从小就被寄予厚望,立誓长大后一定要赎回田家大院。后来因为500块大洋,田青一行被迫走上了走西口之路,一路摸爬滚打,当过裘家的外柜,开过估衣铺,后来还开了志同贸易公司,去恰克图开展皮革贸易等等,终是赎回了田家大院。这一路走来,他始终以田家祖训为思想指南,没有做过偏离正确人生轨道的事情。当窦华向他表白时,他守着当初对翠翠的誓言,绝不违背;当裘掌柜要把他招为上门女婿飞黄腾达时,他也绝不动摇;面对于他有知遇之恩的裘掌柜,生死之交的大个子和梁家老夫妇,他也都是有恩必报;对于做生意,他也有自己的见解,终是事业有成。
田青的成功离不开母亲淑贞的教育,更离不开田家祖训对他的影响,田家虽然是商贾之家,但是家里也萦绕着书香门第之风,田家的大门上虽然挂着乾隆皇帝御赐的“仁义礼智信”金匾,但是家里对于现下当局也有自己的见解,绝不是一味的愚忠。就如田青的奶奶,刚开始我并未对这位老人有什么深刻的印象,以为她就是一个足不出户的老太太,但是一集看下来,我对她彻底改观。她时常将田家祖训挂在嘴边,对于儿子田耀祖的不争气,她恨铁不成钢,养不教,母之过;她虽上了年纪,但依然好学;
对于重伤的革命党人徐木匠,她不顾危险要救下他,很是仁义;
甚至对徐木匠说出她对当下时局的理解,年纪大却不守旧;当得知田耀祖已经将田家大院输出去了,她也没想赖账,当即就搬了出去。最后给儿媳赔礼道歉并托付好孙子田青之后,撒手西归。
田青的母亲淑贞也是一位坚强不屈、贤良大义的女性,在丈夫将她也输给夏三之后,她坚贞不屈地抵抗着,在徐木匠的帮助下,她艰难地带着两个孩子,并教给他们田家的祖训“仁义礼智信”。田青正是在她的言传身教下才有了一副好的品行,最后她深明大义地将赎回来的田家大院又卖了出去,用来支持中国的革命事业。
《走西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将田家祖训“仁义礼智信”上升到了民族大义层面。剧的结尾,田青跟随诺颜王子再一次踏上了走西口的道路,这一次他不再是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和赎回田家大院,而是去干一件真正伟大的事业——革命,豆花为他唱了那首《走西口》送别……
这部剧与前面解说过的《闯关东》有些类似,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人口大迁徙,虽然《走西口》的收视非常可观,但本人私以为《走西口》在故事上没有《闯关东》那样精彩。看了《走西口》的片头,我会觉得这部剧主要是要展现几代山西人在走西口的道路上的艰辛和百折不挠,因为那个片头曲给人的感觉是非常的磅礴大气,但是看完之后我发现这部剧主要还是围绕着田青一行人的爱恨情仇展开,虽然后期将这个主题进行了升华,加入了民族大义,但对于走西口这个主题还是稍显单薄。当然以上观点属于个人见解,不管怎么说,这部剧仍然值得一看。有意思的是杜淳的父亲杜志国演绎的刘一刀是剧中田青的死对头,剧外父子剧内仇人,父子飙戏,等你来看哦。关注微信公众号 又见旧时光 更多精彩继续……
从剧中看到了当时社会的民情风俗,看到了军阀混战和政府的官僚腐败;也从田青这个年轻人身上,看到了一代青年的成长和看到了社会发展的希望。 从田家大院遗训的变革,也反映了这一点:田家有一块乾隆皇帝御赐金匾,上书“仁、义、礼、智、信”为田家的家训。田老太太对它的解释是:大忠大爱是为仁;大孝大勇是为义;修齐治平是为礼;大恩大恕是为智;公平合理是为信。后来田青《走西口》创立了“志同贸易公司”,而公司的训诫仍为“仁、义、礼、智、信”。他接受革命党人诺颜王子、徐木匠(宝音)的影响,其意被徐木匠修正为:天下一统为仁;民族兴亡为义;自强不息为礼;福亏自营为智;以义取利为信。后来田青从一个努力复兴家业的年轻人,逐渐接受了先进思想的熏陶,成为一个忧国忧民,为之求翻身解放的共产党人。重新赋予了“仁、义、礼、智、信”新的内涵::世界大同为仁;祖国山河为义;家国天下为礼;刚柔并济为智;一诺千金为信。而为之奋斗。 《走西口》既描述了山西人走西口的艰辛与悲凉,是一部山西人用血泪、坚韧、诚信写就的奋斗历程;也写了我们党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成长壮大的历程。 我之所以喜欢《走西口》的姐妹篇《闯关东》,是因为我在参加革命前闯过关东。幼小时妈妈给唱的儿歌,就是“我娃亲,我娃亲,我娃大了走关东,毛兰布,幞头青,虾米、海带吃不清”。我曾经在辽宁清原县的一个叫谦聚海的烧锅(酿酒厂)和沈阳中街天益堂中西大药房当过学徒。同样我也喜欢《走西口》,因为我的祖辈也走口外。《走西口》是走包头,而“走口外”是指出了张家口的大境门,就是“口外”了。我们家是以“走口外”经商起家的,爷爷他早年在库伦(现在的外蒙古乌兰巴托)附近,开设了一个农场。一是种植;二是做皮毛和茶叶生意。父亲毕瑞万和哥哥毕秀珍都去过。那里容易赚钱,但是往返非常艰辛。听父亲讲,爷爷在那里还成过家。俄国十月革命后,外蒙独立,生意无法继续做了,就都回来了。积累了一些财富,置房子买地,家庭兴旺了起来,…… 。 我之所以喜欢《走西口》这部戏,不但因为《走西口》是一部气势磅礴,描述了那个历史时期山西人用血泪、坚忍、诚信勇往直前的经历,是一部讲述中华民族为了生存而顽强拼搏的作品;而且因为自己本身和自己的家庭也有相似的经历,看了它引起我对往事的无限思念。 看了它,同样也可以激发人们继承祖辈自强不息的精神。
没钱买米都吃观音土了,妆容服装却还是那么精致😂😂 这就是为了体验生活吗?
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人口大迁移。
说实话,挺喜欢富大龙的满囤,演技派,也喜欢苗圃,都是演技派。
记忆中最深的就是走西口的那首歌,朗朗上口,还有杜淳的演技真的特别棒!
还不错,不过对于普通话加个俺就装方言表示不满
梁满囤给人印象深刻!
晋商文化
因为大秦帝国被富大龙圈粉跑去看的老剧,只能说赢在了题材上,却并没有感觉到期待中那种历史变革和晋商文化的厚重感,结尾烂了,有点失望。男主一直这么伟光正没有什么成长变化,反倒不如梁满囤的角色丰满。
还是和老妈一起看过的电视剧
演员倒是演得不错,剧情有点看不下去了
那个时代的故事,我保持沉默就好。
富大龙演的真不错,就记住他了。
天天和老爸在土豆上看
杜淳的演技真很好,苗圃也很漂亮。反应在那时的社会环境,普通百姓的生活艰难困苦和自强不息。
哥哥,你走西口……到现在我都记得这个歌。喜欢杜淳这中成熟的男人,苗圃挺漂亮的,还有梁满囤儿,富大龙真的是把这个角色要活了,前期的傻后期的坏都演绎的淋漓尽致。好演员好剧本好演技,必须五星。
杜淳出道时期的剧都很好看,他很适合演这类正剧。
歌很原生态,听习惯了挺好听的
那会的杜淳还没一头扎进偶像剧不出来,富大龙演的满囤已经表现出超强的演技,还有苗圃,那会的电视剧一溜年轻的演技派。希望多些这样的年代剧。
当时还很喜欢男主的,不过现在没感觉了,杜淳可惜了,当年资源那么好,央一开年大戏
很中国 味很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