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N短评:
不擅长记名字,影片的故事,人物,情节都相对简单1.5倍速看完
心理:
战争和杀戮对一个人的心理影响巨大
安迪不能算是一个坚强的战士
他有自己的坚持
也因为自己不够坚持
所以犯下了错误
所以三年牢狱也不值得同情
告密也不敢,杀戮也不敢,坚持也没做到
战争和环境摧毁了他本就不够强大的内心
位置:
安迪扮演的角色是不受欢迎先生
每个团队中都可能会有类似的人存在
作为领导者,上士的处理方式和沟通方式是正确的
作为不受欢迎的个体
安迪也想融入团队(同流合污,臭味相投)
最后的错误是挣扎过后的选择
在团队中,先看清状况,定位好自己的角色
比明白以后再去改变角色要容易的多
看清自己在团队中的位置
战争:
放大了看
这些士兵都是非常优秀的个体
但最后都因为战争受到惩罚
不是真正反恐的战争都是杀戮
不要让战争变成霸权国家政客的游戏
之前在美国看过这件事的报告,没有电影里那么可怕。但看了电影我又在想,事实报告真的就是事实吗?美军喜欢夸大美化已经不是新鲜事了。真实的情况我们不得而知,战争是可以把人逼疯的尤其是你又是占尽优势的那一方。更可怕的是这只是爆出来的,那些没爆出来的有多少呢?美国宣传打死的恐怖分子里有多少是老百姓呢?
虽说是基于真实事件,但与新闻报道包括导演本人的纪录片相比,其实还是能看出很多艺术加工的痕迹。 真实事件中的杀戮平民更接近于一种娱乐方式,而在片中却将其呈现为一种工作方式。 片中事件的主导者——中士选择杀戮的策略完全是基于实用主义,他经验丰富,明白如何高效地工作——只要绕过几条恼人的规则即可。 而他手下的那些兵们,所要做的是说服自己服从中士。 在与Briggman的闲谈中,Rayburn提出了“良心子弹”的概念——18世纪行刑队处决间谍时,会给任意一支步枪装上空弹,这样枪手在开枪时便不再犹豫。 这种心理还蛮奇妙的。 当扣动扳机必然造成一个人的死亡时,枪手会非常直观地觉得,是自己的行为导致了这个人的死亡。 而当扣动扳机有n-1/n的几率造成一个人的死亡时,枪手便意识到是那个给枪装上实弹的群体决定了这个人的死亡。进而,他会觉得自己并没有责任。 国内常说的“军人的天职是服从”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方面这是一种管理方法,另一方面当一个人不认为自己能做选择,那么自然也会认为自己不必承担做选择的责任。 Rayburn最后被逮捕、押解时,对偶遇的Briggman喊道,“他们说我是谋杀犯,你敢信吗?你肯定不这么认为的,对吧?” 与其说是在抨击美军杀戮平民的行为,我觉得导演更像是在批判军队本身。 p.s.Briggman的演员还是演得不错的,表现出了一个莫名其妙参了军的傻白甜,面对杀戮行为的摇摆与挣扎,以及在群体内感受到的恐惧与不安。另外,其实我觉得Rayburn也相当可爱。就明知道他是个屌人,但还是感觉他是个天真烂漫大宝贝。
观影中还是设身处地的站在身在一线的士兵角度考虑,确实面临良心和死亡威胁的巨大考验,抉择过程非常得艰难。这种事可能一直都会存在,之前在二战、越战的影片中也多次出现枪杀平民和俘虏的情况。
引申到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是不是也有很多这种类似的情况发生,敢不敢站出来斗争亦或是同流合污沆瀣一气。这是考验人性良知的时刻,也考验人的勇气。
愿做一个真诚善良有良知的人。
看完影片,整体给人的还是一种非常沉重的心情,因为这种情况,不只是在影片中,而是在现实中一直在发生,不论过去,现在,或是未来。
中国近代史中,南京大屠杀是不得不提的一笔, 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
说起美军,可能大多数人的印象并不是很深刻,主要还是因为新中国建立后并没有直接在本土区域直接和美军战斗(朝鲜,越南等地),其实美军也并不是一直军纪严明的部队,下面简单分析一二。
要说关于美军最著名的事件,那应该就是美莱村屠杀了。
1968年3月15日,美国陆军上尉欧内斯特麦迪那通知他属下的士兵,北越军队第48营就驻扎在美莱村。据有关情报预测,这个小村里的妇女和儿童,会在早上7点钟去赶每周一次的集市,不会呆在村子里。于是,在中尉威廉凯利的指挥下,美军第11轻步兵旅的查理连队奉命去烧毁房屋,炸毁地下掩体和地道,并杀死所有的牲畜。
3月16日,凯利中尉带领他的部队去进行搜查和破坏。上午7点12分,查理连向美莱村进发。没有任何预警,屠杀就开始了。在一座庙里,约15到 20名正在做祷告的妇女和儿童,全部被从身后射来的步枪子弹打死。一名美国士兵端着一支M-16步枪朝两个正在走路的小男孩开枪,大一点的男孩倒在另一个男孩身上想保护他,结果这个士兵就朝他们不断地开枪,直到两个男孩都被打死。80个村民被赶到了村里的一个广场上。凯利中尉留下几个士兵守住了这群人。他对其中一名士兵说:“你知道我想怎么处置他们。”10分钟以后,凯利中尉回来了,他问:“你们把他们解决了吗?我要他们都死掉。”凯利随手拿起他的步枪,把一个和尚推到稻田里,然后在相当近的距离内把那个和尚打死了。
另外一群妇女和儿童被赶到一条水渠边站好,随后,凯利指挥他的士兵把她们全部打死在水渠里。其中一个浑身是血的两岁男孩从水渠里爬出来想要逃跑,结果凯利追上了他,又把他扔进水沟里,并向他开枪射击,直到确定这个男孩已经被打死为止。
直升飞机驾驶员,休搰湬森少尉在飞过一条填满尸体的水渠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记得那时我们说起了《圣经》中耶稣把水变成葡萄酒的故事,可是,水渠里那些人流淌的鲜血,给这个故事染上了灰暗的色彩。”
那天,汤普森担负的任务之一,就是用烟雾标明受伤越南平民的方位,以便给他们提供医疗援助。但是,他每投一颗烟雾弹,就会引来美国士兵们对那些受伤的人的疯狂杀戮。汤普森试图通过无线电联系地面部队,想搞清楚这是怎么回事,但他没成功。于是,他用无线电向总部报告:美国军队正在向平民开枪。汤普森还多次降下飞机搭救越南平民,把他们送到安全地带。第二次降落的时候,他看见凯利中尉和一群士兵,正准备要炸毁一个躲藏着妇女和儿童的地下掩体。“我问他(凯利) 在炸毁掩体之前,能否先让妇女和儿童们出来,他说唯一能让他们出来的办法就是扔手榴弹。”
汤普森让凯利命令他的士兵住手,同时他呼叫来两架武装直升飞机,以便营救这些平民。在等待援机时,汤普森就站在美国士兵和地下掩体之间。他让那些妇女和儿童从掩体里出来时,他命令他的乘务长:“如果有哪个美国兵向越南人开枪,你们就向美国人开火。”对此,凯利中尉明显感到很恼火,但是他没有阻止汤普森。后来,凯利抱怨道:“那个驾驶员不喜欢我做事的方式,可我才是头儿。”再后来,由于汤普森出色的表现,他被授予了特级飞行十字勋章――这大概是一个美国军人首次因为威胁要杀死自己的同伴而获奖。
并不是所有凯利的手下都热衷于屠杀,有部分士兵拒绝参与暴行,哈里斯坦利是查理连的一名机枪手,他就拒绝用他的M-60开火:“我没有开火,因为我想等待某种抵抗,可是没有人抵抗,所以我就没有理由开枪。对我来说,他们简直是一帮疯狂的暴徒。我可不愿做杀人犯。”凯利命令斯坦利扫射被他带到水渠的村民,斯坦利拒绝了。凯利用把他送上军事法庭做威胁,但是没起什么作用。结果,凯利只好另外召集了30多名士兵,开始屠杀村民。屠杀之后,美国陆军部的官方报纸《星条旗报》,竟然以头条新闻登出:“美军包围赤色分子,杀死128人。”
美莱村屠杀的消息被美国陆军封锁了一年,后来由美国记者西摩欰希所揭发,1969年11月12日《纽约客》(杂志刊出屠杀新闻,导致美国境内反战情绪高涨,国际社会哗然,一致以「道德破产」加以责难。这件惨案被认为是越战的分水岭,推动美国国内的反战情绪,美国政府也从真相披露的这一年(1969年)开始减少派遣至越南的军队数量。至于遇难者人数,不同的资料来源对于美莱村越南平民的实际死亡数目也各不相同。美国军方的官方报告指称168人死亡,其中20%是越南平民;越南的官方报告则称住在村里的900名平民中,有568名被杀害。而《纽约时报》的一条消息指出,双方政府私下同意,死亡数目在400人到500人之间。
而最终结果可能所有人都想不到:1971年3月31日,美国军事法庭因美国陆军中尉威廉·凯利下令开火而判处其终身监禁,经上诉后被减刑至四个半月。另有25人被起诉,但全都无罪释放。
我们再把目光聚集到本片所在的阿富汗战场。本片讲述的是2010年的事,五名美国陆军士兵被指控蓄意谋杀阿富汗平民。那这之后呢,情况会不会有所好转?
答案是否定的。下面要说到就是——3·11美国士兵射杀阿富汗平民事件 。
2012年3月11日晚, 月黑风高。凌晨3点,一名美军士兵步行走出在坎大哈潘杰瓦伊地区的军营,披星戴月来到了附近的一个小村庄。他,就是罗伯特·贝尔斯。《东方时空》对于肇事者的相关报道
坎大哈省(Kandahar)位于阿富汗南部地区,据当时目击的村民称,他分别袭击了三所不同的民房,在第一所民居他向室内的11人开枪扫射,在第二所民房中向4人扫射。目前,这起袭击已造成17人死亡,5人受伤,其中包括9名儿童和3名妇女。
贝尔斯曾三次赴伊拉克执行任务(2003年-2004年,2006年6月-2007年9月,2009年8月-2010年8月),并在伊拉克头部负伤、失去一只脚的一部分,可能患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本以为不会再赴战场。当贝尔斯2011年听说自己将被派往阿富汗时,他表示不愿意去。
2013年6月5日,罗伯特·贝尔斯与控方达成认罪协议,他以承认16项谋杀罪名为条件,换取自己不被判处死刑。8月23日,罗伯特·贝尔斯被美国军事法院判处终身监禁且不得假释。然而,5月16日,贝尔斯的律师团却上诉称,罪责不在贝尔斯,要求对他实行假释。如果上诉成功,他将逃脱牢狱之灾。这场原本就已是判罚不公的案件再起波澜。
请求称,检察官无视证据表明贝尔斯的部队向他提供抗疟疾药物有可能导致暴力行为,以及有迹象表明潘杰瓦伊材的村民有可能是前职员军人。如果这个说法成立,罗伯特·贝勒斯杀死的人中,至少相当一部分是敌方战斗人员,而非平民,这样罪行的严重程度就减轻了很多,足够实施假释。
贝尔斯的律师认为,美国陆军上诉法院在2017年再审此案时,认为该案的原始检察官在制定针对他的案件时不必披露甲氟喹的副作用,这严重影响了对贝尔斯精神状态的判断。“贝尔斯向上诉法院提交了无可争议的专家医疗宣誓书,称美国军方命令他服用抗疟药物甲氟喹,并且当时他正在第四次服药,正处于长期服药后不利的精神病效应,已产生了严重的精神病症状。”
请愿书提交的文件还称,在2013年的判决中发表声明的Panjwai区村民不是无辜的旁观者,检方明知道这一点,却没有公开。“检方没有公布一些阿富汗量刑证人的指纹出现在一些被美军拆除的简易爆炸装置上,这些路边炸弹都是针对美军的。也就是说,这些人的法律地位不是国际人道主义法下的非战斗人员,而应是非法交战人员或强盗,根据《战争法》,士兵可以对他们进行攻击。”
此次请愿书如果最终被美国军事法庭采纳通过,贝尔斯屠杀平民的行为将变成由于服用军方供应的药物,产生严重的副作用,造成他患上了精神病症。同时,他所杀死的人员中,有相当部分不再被定为平民,甚至可以说,那些女人和孩子是附带伤害。这几乎推翻了当年所有的审判!美国霸权主义的嘴脸再次凸显。
最后当然还是要说说本片了。
美国刘易斯·麦科德联合军事基地声明,士兵杰里米·莫洛克会成为第一名受军事法庭审理的涉案军人。莫洛克受到3项预谋杀人罪和一项伤害罪等指控。军方说,如果全部罪名成立,他将最多获判终身监禁。
莫洛克现年22岁,与其他遭指控的11名军人同属美国陆军第五斯特赖克轮式装甲车作战旅的一个排。诉讼文件显示,莫洛克和上士卡尔文·吉布斯今年1月至5月在拉姆罗德前线作战基地附近村庄实施3起谋杀,共杀死3名阿富汗平民。他们每次作案时拉一名士兵“入伙”:安德鲁·霍姆斯参与第一起谋杀;迈克尔·瓦尼翁参与第二起谋杀;亚当·温菲尔德参与第三起谋杀。上述5人受到预谋谋杀等指控。他们均自称无罪。另外7名士兵受到妨碍案件调查等指控。
《华盛顿邮报》援引美国军方指控文件报道,一些士兵组建了一个“杀人小组”,组织者名为卡尔文·吉布斯,他2004年在伊拉克服役。吉布斯告诉其他士兵,他本人在伊拉克干过“杀人娱乐”的事情,轻而易举地掩盖了事实。在当年1月15日,“杀人小组”找到了机会。当时一些美国军官前往坎大哈省一处村庄,与村内一些部族领袖会谈,吉布斯等人负责警戒。
村民古尔·穆丁向他们走来,美军士兵杰里米·莫洛克向地面投掷一枚手榴弹,制造穆丁发动袭击的假象,另外一名士兵随即向穆丁射击。手榴弹爆炸,其他士兵向穆丁射击,后者当场死亡(后经确认是一个名为古尔·穆丁的农场工人)。接受军方调查时,莫洛克承认,吉布斯将这枚手榴弹交给他,而且其他士兵事先清楚射杀平民的计划。
军方指控文件显示,吉布斯等人后来采取类似手法,分别在2月、3月和5月向无辜平民射击,至少致死2人。1月份首次射杀事件后不久,一名士兵的父亲向军方发出警告,但军方不予理会,导致吉布斯等人继续“杀人娱乐”。
2月14日,吉布斯所在排的士兵亚当·温菲尔德在网上与身处美国的父亲克里斯托弗·温菲尔德聊天时提到,自己在阿富汗与吉布斯发生冲突。小温菲尔德告诉父亲,排里的一些士兵威逼他参与“杀人娱乐”。1月份射杀穆丁后,这些士兵私下里谈论如何找到下一个射杀目标。老温菲尔德回忆,网上聊天中,他感到儿子非常恐惧,担心自己有生命危险。老温菲尔德随即报警,先后给军方监察部门、军方刑事调查人员打电话,希望军方介入。一名接电话的军官告诉他,如果他儿子不向驻阿富汗美军上司汇报,军方也无能为力。老温菲尔德回忆,让他怒不可遏的是,这名军官口气冷淡,根本不在乎。
5月2日,吉布斯等人故技重演,杀死阿富汗一名宗教人士。军方随后调查3排部分士兵非法吸食大麻制剂时,一名二等兵举报了吉布斯等人的丑行。吉布斯得知后,带领排里的一些士兵殴打了这名二等兵。吉布斯手里拿着一根手指骨,威胁这名二等兵。这根手指骨是吉布斯从一名阿富汗死者身上截取的。
但这名二等兵没有被吓倒,接着向宪兵举报。在一份声明中,这名二等兵说,排里的一些士兵,“前往村庄执行任务时,四处游荡,射死村民。事件发生后,他们的报告内容每次都一样,即一名村民投掷手榴弹,但从不提供证据。”
驻阿富汗美军涉嫌滥杀平民一事曝光后,12名美军士兵遭逮捕。检方指控22岁的下士杰里米·莫洛克等5人故意杀害3名阿富汗平民,指控另外7人合谋掩盖罪行。美国陆军女发言人特纳说,故意杀人罪名成立可致法庭判处死刑。但陆军方面不会要求法庭作出死刑判决,所以,如果莫洛克罪名成立,他至多将面临终身监禁。
最终的结果:下士杰里米·莫洛克承认犯下3项杀人罪、一项共谋罪、一项妨碍公正罪和一项非法使用毒品罪,法官夸西·霍克斯说,他最初有意判处莫洛克终身监禁,允许假释,但莫洛克愿意为自己的行动承担责任,认罪并转作“污点证人”,因而获得减刑,获判24年监禁,大约7年后有假释资格。而上士卡尔文·吉布斯,已经被降级为列兵,并被取消所有工资和其他收益,被判终身监禁后,将在一个军事监狱服刑。当然,我们电影中的主人公,也被判了三年。
影片整体还原度较高,IMDb目前评分6.0分,个人评分7.2分,所以对于喜爱此类题材的朋友还是非常推荐观看的。同时,整理资料不易,如果看完影评对你有所帮助的话,可以在下方给我点个赞,谢谢!
无论结果是怎样 只有良知让人心安
进退两难时 我们都应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觉得男主角的父母的教育是成功的,有良知辨是非,在困惑的时候相信父母懂得父母是自己的依靠。在中国家庭里,有多少报喜不报忧的。
另外,结尾确实太草率了,本来也才1小时20分钟,为什么不拍拍判决的结局已经影响的结果。这样不仅可以揭露事情的真相,也能够有警示作用吧。
集体行动的逻辑就是随大流,拒绝同流合污的代价就是被孤立和批斗,不能当人也做不了狗,只能在夹缝里尴尬地挣扎。啊~集体无处不在
再一次证明了美利坚对文化作品题材的包容。选角很好。
美军在阿富汗借反恐之名猎杀平民的真事改编,太像在看美剧。越来越喜欢看四哥演坏蛋了嘻嘻…
把自己导演的同名纪录片改编成剧情片,用比较“笨拙”的手法还原或想象事件,平铺直叙,不差,但平庸。
不觉得这是“集体”的问题,而是“好”与“不好”的意识形态塑造的一环。身处其中的人,除了镜子里的sergeant,其他都是不好的。男人之所以不艹男人,是因为太硬辦不下身来,不然如果有可以拿来玩的东西,let's have fun的东西,party的东西都可以拿来,肌肉男,hard男,这个sergeant代表的意识形态塑造的一环,就是这种意识形态的化身,传唤的个人。成为奴役一切供己享受(任何part)的强者,一切违逆道德的欲望不过是需要一个借口。健身的快感,在于我越来越接近那个sergeant,那个强者,那个镜子里一套观念体系的化身,成为它本身,这个过程,就是享受的,对自己好的意识形态的作用就是如此。
电影本身很一般,但是能上映就是牛批!这个国家允许有不同的声音
对这种“纪录片转剧情片”背景出身的导演和作品总是感到有些惊叹,因为要在当中数个阶段和时间都一直保有这么大的热情,实在不易。(当然缺点也是成片在两个类型模糊不清)。只能说在之前的干聊访问基础上多了事件主人公的心理回响,还有“告密者”作为一个战士的同理心和道德挣扎;Nat比此前进步很多,四哥身材特写我可,完成度良好的战争小片吧。
Deeks这样的好Team Leader,不多见啊。全片看完下来我只记得主角少吃了一片牛扒... 晕
事件原型没片子里那么吓人。
四九年入国军的感觉,当然,是被迫的。基于被迫这点,量刑上可以再轻一点。
我非常的愤怒我感到恶心阉割自由的比那些暴行的更让我感到恶心。这些都是片外之话!
拍得好浅显 如果不是为了舔nat wolff和E大的颜真的看不下去噢 哎想念每天和小赖针对这些东西激情辩论了哈哈哈哈 比如什么us打着人道主义的幌子去中东啥的
非常优秀的反战电影。人物刻画有力,镜头干净简洁流畅,简单的从一名新兵的成长切入,不讲英勇无畏,不讲战友情,甚至没有什么战斗和暴力的画面,简单几笔,就深刻勾划出人性的恶和善良者的绝望。
其实就五分左右,内容太过单薄,一幕幕镜头就像一个没用的繁琐的铺垫,没有价值,更像在练习拍摄。总体而言,艺术感差太多了。本来是冲着战争及反战题材去的,结果很失望。本片更像是一个心灵正直的人在集体中的反抗及同化。为何挨打的人一上诉就成功的如此简单,而我们的男主还沉浸在不能做叛徒的恐惧中。
0331想看。职场霸凌。army。staff serg无期。只有结尾有枪战,配乐特别响/加戏特别多。as基本上没得发挥。剧本怎么写成这样功课做得太差了。哎哎哎!资源太虐了。
作为有正义感的人,与主角颇为感同身受。另外舆论宣传下,如果你秉持一种跟别人不一样的观点,那么那些人都是你的潜在敌人,攻击你的对象。在free的情况下,或者你没余力消费自己想要的,那么别人给你灌输什么你就会。拯救大兵瑞恩,群众路线,美式好莱坞。
除了还原“杀戮”过程外对后续余波几乎毫无涉及,片尾字幕潦草交代,显然有些避重就轻了。
真实改编?结果演绎?反战反杀戮,悬疑无战术,平缓无趣。
战争中的无奈。美国士兵的行为让我联想到抗日战争时期小日本枪杀平民的行为一样
6.5分,建议看配着原纪录片观看。很好的故事,但被拍得寡淡如水。对纪录片进行戏剧化改编意味着需要大量艺术加工,它与纪录片完全是两种表现形式,但纪录片影人克劳斯在戏剧冲突、氛围营造和节奏控制上差强人意,戏剧化并不成功。另外,电影对于视觉的处理(摄影和置景)很明显参考了美军战地纪录影像,临场感比较强,这点值得表扬。斯卡加斯德的表演到位,妥妥暗黑版的《杀戮一代》的“冰人”。换个导演和编剧来制作这部片子也许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