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很不错的剧,属于那种没有刀枪剑戟的直接碰撞,没有烽火狼烟的恢宏场面,全剧最引人入胜的情节就是那一场场只有你一言我一语的审讯,那真的是语言层面和心理层面的制高点啊,句句直戳要害,看似最后都没有什么明确的结果,但是每一场审讯都犹如进行了一场拳击比赛一般惨烈。
还有最后保罗被吉布森在最后一次审讯中彻底击败之后,以一种所有人都没想到但唯一可以慰藉或者说哄骗自己的方式——自杀终结了整个事件。
这里不得不说一下詹米多南的演技,之前两部只是觉得他的演技很好却不知道好在哪里,但是在最后一场自杀的戏里,我终于知道原因了,因为他真的很注重细节,甚至是你平时都不怎么在意的一些下意识的反应,自杀戏里他选择的是用塑料袋套住脑袋然后配合腰带的捆绑另自己窒息,在这过程中他有一些动作就比如手“下意识”去解开腰带或者扯开袋子,这都是在生命受到伤害时的自我保护措施,是像膝跳反射一样,不是主观性的,而且当时的人格以被彻底击垮体无完肤,已是抱着必死之心,所以强行把不断上抬的手臂压制在身下,最后终于拥抱住了那个虚构的高高在上的自己。
而另一方面的吉布森也因为整个案件与保罗的不断心理攻守耗尽了自己的能量,因为那就是一个和自己如出一辙还不断诱惑着自己跨过界限的魔鬼啊,就像她自己所说的“他就是一个传染病”,而且在最后的审讯中她以完美的手法彻底击溃了保罗使其气急败坏,一反常态的采取了最低端的暴力对抗,我相信那一刻吉布森是满足的,却没想到保罗以自杀终结了整个案件而不是以她一直强调的司法程序,那一刻她从重案组办公室搬回了自己家中,只剩夜晚的一片黑暗和自己内心的一片失落感与虚无,而此时屏幕外的观众也随着最后近乎静止的画面陷入沉思,坠入没有尽头的深渊,一如剧名the fall堕落一样。
刚刷完,其实是看完五十度才来看堕落的😂,但我又觉得应该先看堕落再看五十度,毕竟两部剧的男主人物设定很相似,都是生母早逝,被收养,少年时期遭遇亵渎(而且那两个人都很自恋,都觉得自己是在引领是在教他们认识自我)但收养的经历又不相同导致了后期的人格发展又不相同。
相比五十度女主玛丽苏的人设,堕落里的妻子很软弱,也很需要被关注,所以导致男主觉得家庭生活并不能够完全温暖他?
看完堕落的压抑需要一点甜来缓和,于是才有了五十度男主被女主救赎的皆大欢喜大结局。到底是女性更坚强还是男性更坚强?有时候可能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为母则刚,但那些选择坚强活下去的人一定也给了周围的人力量,让他们看到其实是可以有人带领着他们走出黑暗的。五十度的女主虽然玛丽苏人设,相比堕落里的妻子,却要自我和坚强的太多。
特别喜欢男主跟心理评估专家那个老头的几段对话,尤其是最后一集;还有女主跟问题少女的对话,算是全剧的精华吧。也可能是在男主被问到你如何定义一个好父亲的时候,男主才终于意识到现实中的自己所作所为才终于从幻想中走出来。之前对自杀救助热线和对被家暴妇女的帮助可能都是他人性里的善在起作用,但可惜只有短暂一瞬。
最后对小变态的杀戮,是看到他在偷窥自己嘛?(那里没看清楚男主是不是睁眼的)所以感受到了被偷窥者的厌恶和愤怒,还是知道了变态的真实经历但因为精神病而得不到惩罚,转而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变态杀人装失忆)有多不堪,因为正常的人都会觉得很恶心(看那个看护的表情,我觉得他要是接触多了搞不好也会变态)
我一直在想,如果他问老头:我能被治愈嘛?老头如果不回答:那是两回事的话,男主会不会觉得还想活下去?这里用到两个词:treatment和curable 我觉得一个男主希望自己是可以被看见被对待和关注的,一个是他想要的幸福的结果,也就是正常人的生活有被指引的人生。所以最后他还暴打了老头一顿,因为老头没给他看到希望?也就是那时候他下定决心去赴死?还是还有他知道妻子带着两个孩子去自杀,是不是会令他了解到自己妈妈当时赴死的感受?究竟要承受多大的压力才会选择这条路?所以才终于从想象中醒过来?加上女主在审讯时直接戳破了他构建的假象,所以他选择自杀?
编剧最厉害的就是最后男主选择死亡的方法和他妈妈一样。想起来在海灵格的家排系统里也有很多类似的案例,家族里的人持续不断的重复同样的命运事件,是因为有很多伤痛没有得到处理,而不停的通过代继传承下去,所以螺丝和女主最后都提到了,我们是爱着的也是被爱着的,亲人的离开并不代表我们不好我们不被爱,只是我们能看到这个带着伤痛的自我,带着这个遗憾去努力过好自己的人生。
常常思考和反思痛苦的人变成了哲学家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在自愈自我的同时兼顾他人;陷在黑暗里的人变成了边缘人,堕入命运的深渊;坚强不屈对命运抗争的人成为了俗世的赢家,从而改变了代际传承的命运。
it all depends on you
一个故事讲了三季才落定,英剧《堕落》的剧情可谓吊足观众胃口。第一季虽然一环扣一环,甚至凶手都出现了,但警方只闻其声未见其人,留下悬念。第二季,剧情继续环环相扣,警方步步紧逼,对凶手已经知名知姓,甚至布下天罗地网了,不想连环凶手被逼急,再度作案绑架关键证人,警方苦苦追踪未果,再次留下悬念。到了第三季,我本以为按编剧的套路,估计此季也不能就此善罢甘休,没想到此季居然剧终了,杀人凶手自杀了。跌跌宕宕,起起伏伏,不断跳转反转剧情,只能说,此剧的编剧确实狠狠玩了一把剧情。
编剧不按常规出牌从第一季就见端倪了。虽说英剧偏好悬疑破案题材,但也一般是作案--巡案--破案的套路。此剧第一季,一条主线写警方,一条主线写凶手。也就是说从第一季开始,常规的“破案”就已经出现了,观众看得明明白白凶手长啥样,凶手是如何作案的。只有警方蒙在鼓里,开始抽丝剥茧,大海捞针找连环凶手。第一季的一个起伏就是,警方线索算是有所突破,逼近破案的边缘,编剧还让凶手在季尾给办案主警官打了通电话,承认自己作案,但他就此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带着家人和孩子搬离了案发城市。
第二季自然是警方这条主线开足马力要缉凶,而凶手这条主线在警方紧逼下,开始新的报复行动。这一季,编剧果真还是不按套路出牌。季中,警方就已经缉拿凶手破案了,而凶手还老老实实还招供了。剧情跳转还是在季尾,凶手要出狱指认绑架人质所在地,结果在指认地,他被尾随他的人(另一条辅线)射中两枪,命危在旦夕。
第三季,受伤严重的凶手居然失忆了,而且有严重的心理疾病,他被保外就医了。于是剧情又反转了,他不承认自己之前的招供,而且还请到了不错的辩护律师。感觉剧情要朝着凶手可能就此要逍遥法外,不管是因为真的心理疾病还是因为疾病造成的外逃机会,但编剧的反转又出现了,凶手自杀了。凶手曾经对他的心理医生说,这里有两个世界,一个别人的世界,一个自己的世界。言下之意,不管这位心理医生如何治愈他的疾病,他心理的世界是不被人了解的。不管这样的两个世界哪个是光明,哪个是黑暗。一旦黑暗就必然走向异常、阴暗、暴力。凶手说,他记得有个声音说,“我们正在失去他 (他中弹大量失血昏迷时,主警官Gibson抱着他喊道,We are losing him)”。他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被别人在意的自豪感;但是Gibson 很冷酷的回应了他,“那是我的声音,我只是不想你就这样死去,轻而易举地逃脱你应受到的惩罚。” (这话不确定是女警官的掩盖,还是本意,因为剧情中确实女警官和凶手之间是有某种情感上的感应,不管是因为怎样的原因:))。
也就是说,走过三季,编剧亮出最后的底牌:这部侦探剧不是破案而是定罪。编剧拔出的新高度是,很多罪犯是没有得到应有惩罚的,即使他们罪孽深重。
看完剧情,再来看人物。
一个是警方办案女上司,一个青壮男连环杀人犯。这是明线,猫抓老鼠。暗线是两人其实一个类型的人,童年父亲的离世,留下心理创伤和阴影;对异性的一种占有的快感;读心术高超和心理异常强大。他们的不同不过是职业的不同,身份的不同,而作为人的个体,他们是一类。这是编剧费劲心思,把悬疑,侦案,心理不断交织混在在影片的目的。
我有时会想,到底是男人更了解女人,还是女人更了解女人。作为一部男人为导演、编剧,刻画女人为主角的电视剧,我不得不承认至少对这类型的女人的描写还是到位的。女主Gibson 中年女上司,有权,有颜,有能力。她冷静,果敢,有女人味,也不惜利用她的女人的权力。
但是在男人的眼里,这样的女人注定孤独?第三季的最后,Gibson 打车回到自己的家。镜头下,黑色画面占据大片空间,中心的亮点,凸显的还是空空荡荡的房间,女上司身心疲惫,为自己倒上一杯红酒,一个人,孤寂地喝了一口,再一口。
无意间看到,女主是xfile,男主是grey,脸盲说好吧看吧。
本剧采用倒叙的方式和写实的拍摄风格描述了一个心理变态的成长历程,从现象入手,慢慢揭开谜团。男主他妈喜欢被男朋友sm,他耳濡目染学会了,妈妈的自杀使他有了被性侵的童年。与他妈妈一样,sm这条路走到头无非是欲望无法从他人身上得到满足,只能自我满足-suicide。
从邻居叛逆的青少年对男主迷恋而男主并未接受看,男主仔细挑选受害人,不符合要求的坚决不上,也是清奇。
估计白银杀人案的男主生平也够拍一部酱的片。
纵然面无表情,还是试图救赎的SG,本季里紧紧地抱了一次Olivia,又被Dani紧紧地抱了一次,拥抱的物理暖度,总是无可替代的。
心疼科林啊
死了也好,好像从一开始也看得到结局。
果然stiff upper lip,血腥程度比美剧大多了。Dornan把慢慢觉醒恢复记忆隐藏恼羞成怒崩溃绝望呈现的很细致。when he fell down, he was not a frog, but a prince with beautiful friendly eyes
fallen的却是Stella,Spector心里的空洞Stella终于也感受得到,GA和Dornan的表演是同样的令人着迷,尤其GA展现出的角色的十足控制。罚没有相称他的罪,无路可走的自我灭亡,落幕的凶案,但Stella从未有如此的恐惧。他织下罗布的蛛网,只待众人被拽进同一样的彷徨
童年创伤引发的Anger Management话题
第一集走错片场,可能是医疗剧
Spector 孤独地死去,Stella孤独地活着。所有人都阴差阳错地住进同一家医院接受同一个医师的治疗,被同等对待,所有人最终都体验到了人生的空洞。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人都堕落了。
非常沉稳的剧 男女主的设定越看越想起汉尼拔和克拉丽丝 全局贯穿始终的女性对抗男权社会思想很明显 男主突然自杀时有点懵逼 最后男主走向了死 但是不知道他心底到底有没有生出爱
Men commit crime, women suffer,大抵都是这个道理。这一季才是真的明白了,peter对stella根本才不是什么灵魂伴侣惺惺相惜。他只是想要征服她而已。一旦Stella在精神上占据绝对制高点,peter便恼羞成怒企图用最卑劣的原始暴力生理上的征服她。这才是他做为男性,最肮脏的本质。
心理防线全线崩溃后最圆满的结局了,没想到第三季竟然是最精彩的的一季,全是内心戏,男主女主张力十足,疯狂迷恋彼此就这么终结。
不知为啥要拍第三季。。。
就这么结束了,近年来难得的精彩犯罪类剧
依然喜欢Gillian Anderson. 她是我唯一fancy的大妈型人物了
艾伦·丘比特脑抽了?第二季拍得黑暗又美丽,第三季怎么会搞这样一个结尾?建议此剧看第一第二季足矣。
节奏也太舒缓了,真心要看睡着的意思,却又是一点不能分心,墙裂推荐给沪上非著名心理学砖家詹姆士·道特·李。望学以致用,毁人不倦,悬壶济世,草菅人命
三季看完,当属英剧中的顶尖之作!剧集围绕着一个连环杀手和从英国借调到北爱的女警司展开。在警察与杀手的对抗中,对双方斗智斗勇的描写都没有出现逻辑掉线或bug,整个剧抽丝剥茧,慢慢深入杀手Paul和警司Dana的内心,最后甚至上升到了哲学追问的程度,远比一般罪案剧的正邪对抗更复杂、黑暗、混乱。刑侦方面细节做得非常好,特别突出了一些周边的程序和细节,比如取证、押运、急救等等。剧集的女性主义态度也非常突出,带出了女警升迁困境、职场性骚扰等话题,并不刻意,相当自然。连英国与北爱的关系都融进了情节和背景,举重若轻。詹米演得不错,而Gillian真太出色!结尾一地鸡毛,黑暗至极。哪儿有什么正义伸张,一切不过是场游戏,Dana其实一输到底!
看完GA演的欲望号街车,再看这个居然又是另一种感觉。你一步我一步。扮完失忆扮精神分裂。但是整体表现以及配角明显不如前两季,尽管这一季找来Krister Henriksson。不自杀都没法继续演下去,这部剧节奏慢得似“日常”,终于完结也是好事。
早就猜到剧情上这一季无法出彩,但在心理上和情绪上还是拿了高分。*HE THAT LOVES NOT ABIDES IN DEATH.* (以后没得追啦,好伤感
由于这最终一季处于故事叙述的“审判”阶段,本来开始看起来比之前的两季沉闷,但是越看越能感受其内容的深刻,理解越到位也就越精彩,这种追求戏剧的立体境界、对故事人物的刻画和挖掘,是快餐式美剧无法比肩的。一开始觉得5星勉强,最后不得不感叹5星是实打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