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首先是被海报吸引,然后并没有怎么看简介就直接看了第一集(英剧极度缺失 最开始第一集开始几个闪现镜头emmm有点道德缺失、伦理失常的感觉,再加上女主在父母结婚纪念日(生日party)上牛头不对马嘴、尴尬、有点点lose control的表现一度很想退出去,所以是什么让层主一直看到第6集结束🔚?很简单,因为人长得好看 不仅脸长得好看,身材、穿衣、笑起来都很好看 讲得是妹子有性瘾OCD,可以对所有人意淫,不乱男女老少,严重到影响到正常生活。但说实话,直到第六集结束🔚,女主仍然没有改掉自己乱说话、让双方都很尴尬的毛病;好在,外国人有一点好就是道歉也快,sorry I'mreally sorry.we are done.still friends 说实话,为何女主身上有这么多毛病,朋友hometown/London仍然很喜欢她,因为有点冒失、讲话前后不搭但仍然不失作为朋友的真诚、再加上长得确实还可以,一个矛盾加上chaos,会让周围的人越陷越深。
首先是金发les姐姐,人很好,即使知道自己是被用来当作测试对象也可以继续做朋友;黑人小哥joe?很可爱,很nice,很正直也很正常,显然当一个normal people对女主的吸引力很大,但是不是她真正想要的;old friend爆炸头妹子,对于最好/唯一的朋友在伦敦过的还不错还交上了新朋友有些jealous,很害怕自己被扔下,很正常;印度裔room host很珍惜女主,几乎陪伴Marnie渡过所有艰难痛苦时光,但很难过自己并不是Marnie心里最重要的那一个。
最后讲得最重要,女主Marnie在互助小组中认识的同样有性瘾的Charlie,两人有一次不太成功、愉快的滚床单经历,但因为同样的经历、焦虑、混乱让两人保持soulmate的关系都没有越界;但显然两人间还是有很明显的暧昧。尤其最后一集,Marnie一个人在脱衣舞club买醉看秀,Charlie来找她时说的那一段话:“i don't feel real” “You are real because I'm real”. 希望这两人要么彼此好好保护这段friendship,千万千万不要因为一点点点点点点点desperate、lonely、sadness就上床睡觉,这对你俩未来的健康关系不好👎(如果有第二季,并且编剧打算写)
最后一点疑惑,既然是mental disease,没有一点药可吃吗?帮助女主减轻臆想?打三星完全是因为没有看到Charlie和Marnie在一起
性幻想,对每个人来说,或多或少都会在某个特定时机在脑海中发生过。
无论是看到蜂腰长腿的小姐姐:
还是看到帅气护士就脑补不停:
性幻想无处不在,无伤大雅且带来心情愉悦。
但对于《纯粹》(PURE)里的英国女孩来说,性幻想却成为了她人生中最大的噩梦。
从外表上来看,玛尼是一个普通不过的英国小妞。
出生于苏格兰小镇,大学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只能和父母“家里蹲”。
但她有一个不能说的秘密:
她拥有“第六感”,但她看到的,是裸体和不可描述的场面。
在任何场合看到任何人,只要她眼睛一眨,所有人在她眼中就会变得一丝不挂,并且会脑补出各种不可描述的事情。
不仅如此,看到任何能联想到性的物体,她脑海中都会自动“开车”。
从14岁开始,玛尼的脑海里就自动充斥着大量的性幻想,而且是可以称得上“变态”、说出来可能会蹲大牢的那种。
她有想过去看医生,但在只有800多名居民的家乡小镇,养只猫估计全城都知道,更何况是去看医生?医生没准还是你爸发小。她很害怕被当作变态和神经病,所以她一直选择一个人默默扛着。
但一些突破她“底限”的幻想中会发生,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父母的结婚纪念日上,玛尼一边尴尬发言,一边突然发病。
温馨的聚会现场,瞬间就变成了淫乱群X。
甚至连自己的发小和父母都处于幻想之中。
玛尼终于崩溃,觉得自己是个罪无可恕的变态。她以最快的速度回家匆匆打包,立即搭上大巴逃往伦敦。
担心的父母和发小不停地发短信和打电话,但玛尼宁愿选择哽咽沉默,毕竟,谁想要一个变态狂做女儿/发小啊。
从小镇到了伦敦,大都市的人都忙于自己的事,根本没人在乎你是谁,你也不用在意他人的眼光。玛尼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勇敢地开始了一场自我探索之旅。
我是“深柜”蕾丝(女同性恋)吗?
她寄宿于好友家中,第二天前去医院咨询。
医生得知她的大多数幻想都是关于女性的时,便匆匆下结论:孩子,你可能是蕾丝。“深柜”多年给憋坏了。
从未试过蕾丝之情的玛尼,当晚便去了蕾丝酒吧,并勾搭上了风流的杂志编辑安珀。
两人回家缠绵片刻,玛尼突然发现自己并不是对女生感兴趣。
裤子都脱了,你告诉我这个?
拉拉之旅就此终结,玛尼也落荒而逃。
我是性瘾者吗?
之后玛尼怀疑自己是性瘾者,去了性瘾互助会。
当她把自己的内心想法说出来以后,会友们不为所动(或者是哑口无言),
而另一个性瘾患者查理的发言则让大家惊叹和敬佩:他沉迷于小电影,无法自拔,甚至连上班时间都敢偷偷观看,为此查理丢了工作还身败名裂。但他已经戒小黄片一年了!
同查理对小电影的渴望和依赖不同,玛尼对于自己不可控制的性幻想感到厌恶排斥。
所以玛尼得出结论:她不是性瘾者。
我是强迫症吗?
攀谈之后,玛尼同互助会的查理成为“战友”,心疼她的查理决定帮助她找到答案。
两人在查阅图书馆文献后,找到了答案——玛尼是Pure O患者。
Pure O是强迫症的一种,但和大众眼里狭隘理解的“完美主义者”不同——Pure O主要表现于患者内在侵入性的、非自愿出现的想法和精神图像(但患者本身很抗拒排斥)
就像玛尼,虽然自动脑补各种幻想,但她自己对此非常恶心排斥,甚至愧疚。越抗拒就越严重,从而进入一个自我折磨的死循环。
玛尼知道自己不是唯一Pure O患者,也不是变态狂以后,多年来她终于有了松口气的机会。
甚至有一次性幻想再次袭来,玛尼反复念叨“这只是我的强迫症”以后,可怕的幻想第一次破天荒地短暂消失。
但面对突如其来的性幻想,玛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她要学会去接受、自我调整和积极治疗Pure O。
《纯粹》这部小六集的英剧,连篇脏话和重口画面齐飞,不禁让人想起先前大火的“丧式英剧”——《伦敦生活》。但不同的是,《纯粹》背后更多的是真实存在的无奈心酸。
片中反复提及的Pure O并非是空穴来风的病症,而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强迫症。连本剧都是改编自Pure O患者Rose Cartwright的回忆性自传。
Rose多年来饱受Pure O的摧残,但她最终选择勇敢面对,积极治疗。并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经历。
虽然Pure O看上去很猎奇,但其实“受众”极大。
但因害怕说出自己的幻想,会导致周遭亲友唾骂,“你个变态”,“神经病”。所以很多患者因为害怕并未确诊,他们终日生活于性幻想之中,但并没有丝毫享受,而是痛苦不堪。
相较于Pure O, 就连日益剧增的“抑郁症”,也因为社会的狭隘理解,而不堪其扰。
抑郁症存在初期的时候,大部分患者会潜意识地认为“自己只是心情不好”,想要和其他人倾诉,却换来了一句“矫情”。
当下定决心要去医院,却还得背负“是不是神经病”的他人怀疑,在如此沉重的外部压力下,康复之路也异常漫长。
更令人气愤的是,在社会上,很多人还会打着“抑郁症”和“强迫症”来无病呻吟地展现自己的“个性”,这不仅是对于真实患者的侮辱,还是对于病患群体的妖魔化。
而Pure O目前更是难以治愈,就连《Pure》的原作作者Rose,在正视Pure O多年之后,依然无法治愈,依旧在用各种疗法积极应对。
连《纯粹》的编剧Kirstie Swain,都给出了非常冰冷的官方评论:即使你得到了自己所寻求的归属标签,也不能解决你的问题。你仍然需要面对你患有这种精神疾病的事实。
但《纯粹》的玛尼,逃到了大都市,逃离了小镇令人窒息的压抑。在自我探索道路上找到了属于自我的标签,开始学会正视,学会不羞于承认自己的病症,并以一种阳光向上的态度积极对待。
这不仅让大众对Pure O这种罕见病症有了了解,更是给无数苦于Pure O患者的一种慰藉。
虽然目前问题无法根治,但是一句“I’m not the only one.”,足以成为黑暗困境中的一束彩虹光芒。
看了一辈子电影电视剧从来没有不喜欢过任何角色,这个真的看到无语。
可能是女主演技太差,给人感觉这根本不是疾病,就是单纯的自私+情商低。《伦敦生活》《去他妈的世界》《公关》和最近大火的《亢奋》同样都为“丧剧”,每个人都是一样的fuck up,但都fuck up的有理有据,让人共鸣又心疼。
女主真的就是惯坏了的感觉,没有塑造出一个明确的角色个性也是致命弱点,角色所有“伤痛”和“苦难”都特别单薄,看过很多ocd的纪录片,感觉这部剧为了戏剧效果完全放弃了好好展现心理疾病带来的真正的矛盾和挣扎,看完依旧对她到底哪里病了云里雾里。对父母一声不吭就走,再不联系。住在朋友家感觉像住宾馆,一点点付出都没有,还嫌人家烦。(这个拿病说话也洗不了)。遇到各种人说话根本不经头脑,然后在办公室疯狂drama还搞得像都是别人的错…最后一哭观众就该心疼了…还有她的黑人好闺蜜在聚会当着所有人的面揭露她的病的,太牵强了吧,纯粹为了drama而drama,尴尬死了。
《伦敦生活》之所以那么优秀就是因为女主和这个世界在互相惩罚,承认自己是个坏人但又控制不住犯错,就像我们每个人搞砸的时候一样,最后努力寻求和解,可能结果不尽人意,但这就是人生。而这个女主就是因为自己疯狂作然后受到所谓的小挫折之后哭惨,总体基调特别肤浅。最后一集看到了一点点会被众叛亲离和承认不是自己的病就是自己是个烂人升华主题的苗头,结果在女主又干了一堆破事没有交代之后点题也那么生生被压下去了…结局是因为你一点点小坦白就一声姐妹大过天?4.9分青春校园剧都不带这么拍的…
演员哭戏演的还不错,但平时那些演技真的太中二了,感觉就快赶上国产垃圾剧里的傻白甜了,就差撅嘴+比✌🏻了…(图书馆发现自己是ocd那段开心的像个三百斤的胖子大吵大闹认真的吗?姐姐你是ocd不是mentally retarded啊!)真的很少在英美剧里看到这么尴尬的性格设定和桥段。
说实话这不是一部让人看不下去的剧,故事和主题也很合格,就是觉得好评是被“丧”的主题蒙蔽了双眼,从剧本到演技都有很多地方太有提高的空间了。
百度了一下OCD(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原来这是一种焦虑障碍的精神类疾病。强迫只是表象,焦虑才是根源。
剧集的主人公Marine很不幸成了这焦虑的受害者,与其他常见的OCD不同,她的病理表现是脑子里出现的是不可表述的“小电影”,而主角可能是她自己和最亲的闺蜜也可能是父母至亲还可能是大街上随意的陌生人。
Marine开始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以为自己是变态是性瘾者是各种各样别人眼中的非善人类,24岁的她拼命压抑着自己的情绪和想法,然而在父母结婚周年的宴会上,日积月累终于崩溃,Marine匆忙逃离了苏格兰家乡,来到伦敦,有着几百万人口的城市或许可以让自己找到同病相怜的人,即使找不到也没关系,这里的世界这么大,没有人会在乎你是个怪胎。
在茫茫人海中她找到了少年的同学Shereen——一个生活里颇有些“讨好型”人格的好脾气的好人,遇到了对小电影上瘾的Charlie以及情场上无往不利的杂志编辑Amber和她的室友Joe。
这部剧集不是要告诉观众OCD这个病是什么以及如何治疗,而是通过Marine这样一个比较特殊的OCD患者(剧集里是叫做Pure O的极度强迫性障碍)告诉人们,精神类的疾病是如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以及如何在某些不经意的时刻将人们摧毁,让那些看上去与常人无异的人变成了“怪人”,而重塑自我又是一个多么艰难和漫长的过程。
每个人都渴望被世界温柔善待,但是实际上,多数的时候世界不但不会温柔以待,反而给到的多数都是迎头痛击,更为可怕的是这些痛击多数来自亲人挚友以及了解我们并被我们所爱着的人。
同样,最渴望被世界和亲爱并信任的人善待的我们,往往也是其他人眼里的“最混蛋”。
世界给了痛和苦,我们多数的时候并不会回报以歌,而是将痛和苦转身就投掷到了身边的人身上,无论是有意还是无心,其实结果差别不会很大。
Marine离开家乡来到伦敦的初衷是希望知道自己是谁,是不是真的是个“怪胎”?于家乡这个生养之地她丢失了自己,还好在伦敦她终于搞清楚了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
然而,从知道到达痊愈,中间是长长的人生,她的病终身无法治愈,那些她难以启齿的场景会在她一生当中随时随地破除而出。
这多么令人绝望,如果不知道自己身患何种疾患时,周围都是绝望,而知道了又如何,依然没有希望。 她的病友Charlie也是,因为痴迷小电影无法自拔而失去了工作、恋人,还好他的病可以治愈,然而曾经破损过的生活那里是说弥补就可以弥补的呢?
通过这部剧忽然了解到精神类的疾病对人最大的影响,其实不是能不能治愈,而是因为精神类的疾病,人生当中某些感知或许就永远消失了,Marine和Charlie因为各自的病,当面对感情时,是茫然和无措的,他们无法判断自己的情感究竟是爱还是自己的病理反应,于是被误解被欺骗被否定,所有美好的情感在疾病面前不堪一击,真的。
他们周遭看上去正常的人就真的正常吗?Marine的同学Shereen,一个永远不会拒绝别人却常常被别人拒绝的人,对忽然上门的同学愿意分出房间让她落脚,对派对上素不相识的人殷勤周到,对每个人都充满善意,然而仍旧得不到自己希望的关注与回报,朋友的嘲讽和误解,他人的漠视,这样的人生啊,仿佛快乐都是自己给予的,还好,最后的最后她终于鼓起勇气说出了“No”,然而这次的勇气,如果到了下一次,还会有吗?
还有情感生活上永远帅气的Amber,这个擅长片叶不沾身的情感常胜,竟然也会在感情中如同情窦初开患得患失,是因为遇到了更高的高手吗?不是,是因为原本就不会爱不了解爱,以往的洒脱只是因为不曾遇到,如果遇到了,在爱里就不会赢,更何况,她那些坚强与洒脱只不过是保护自己的盔甲,遇到了洞察力的对手,那颗单纯且柔软的心就会被一眼看穿,但愿啊,她会善始善终。
生活于多数人来说,本来就已经够苦,然而因为疾病因为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因为很多很多我们了解或者不了解的原因,生活变得更加的艰难,不是不会爱不会关怀不会那些美好,只不过,或许因为疾病或许还没有了解、还没学会还没有意识到,所以才会横冲直撞,被伤害也在伤害,所以才会成为别人眼中的“怪人”。
但是即使这样,对于情感的渴望与追求却不会少。
所以,我并不美,那么如果你也喜欢“怪人”,你会不会喜欢我?
毕竟,漫长的与疾病拉扯的一生当中
结束得还蛮突然的。倒不是说剧情,而是女主和众多人物的关系直接没了下文还挺唐突的。 女主的演技真的不错,长得也好看,还以为是没见过的大演员,点开豆瓣才发现连介绍都没有… 这部剧最后其实和美剧Maniac有点像,最后一集玛妮和Charlie的互相救赎真的很令人动容(虽然严格意义上来说更多的是Charlie为玛妮提供帮助),如果他们能走下去的话应该挺好的吧,就像Maniac里的男女主一样。 其实这部剧也挺“全员恶人”的,细品一下没有什么纯粹的好人,不考虑玛妮感受的Joe,公司里恶毒的亚裔女,刻薄的上司,还有Charlie和Amber糟糕的伴侣,Sherren其实挺可怜的,但最后几集我真的不太能get到她一直怄气的点在哪里…尤其是最后一句,她对女主说的话我确实不怎么明白。还有,女主的toxic friend真的令人不适,幸好女主能及时甩掉她。
只有六集,一集半小时,真的很短了,对我来说最记忆鲜明的地方一个是在餐桌上,女主喝得醉醺醺的朋友把一切事情抖落出来那里,另一个就是女主在脱衣舞俱乐部发疯,Charlie跑去找他。餐桌那部分真的看得我尴尬死了,甚至中间停下来缓了一会儿,换做是我本人的话估计已经冲出门去想死的心都有了,不得不说女主的心理是真的强大。
女主很可怜,我也挺能共情她的,但是有一说一,很多shit things的诱因跟她的OCD联系不大,更多的是因为她说话太难听了,真的真的,有些刻薄的话她似乎是很随便的,下意识的就说出来了,她一直说自己是个shit person,又在强调是因为她的OCD她才变成那样的,but, tbh, 更多的是因为她本身性格就有问题,虽然Joe之前说很羡慕她“在思考之前行动,直接做(大意,记不清原话了)”,但其实就是这样她才反复的说出一些offensive的话之后再加上一句实际于事无补的Sorry. 虽然这剧“全员恶人”,大家都挺mean的,但女主一直把OCD当作救命稻草挡箭牌,只会让她越陷越深,因为这根本就是一种摆烂的心态,“因为OCD这样,所以我这样”,这不好,正是因为这个样子,她才难以摆脱各种糟糕的事。总之,不要为自己是个糟糕的人找借口,那样只会越陷越深。 已经记不清是看的第几部英伦丧剧了,第四部?第五部?Anyway,看完这个想去看看爽剧了,生活已经够丧够苦了,不要在电视剧里再演一遍啊😭太痛了
在看到开头的叙述,我就忍不住尖叫道:是我!是我!就是我!
【以下皆为个人感官,不喜点叉】
最近一次见Adam,我醉得一塌糊涂,却想起跟他说道:“I'm a grown up already, I can't be keep doing shit and don't take the responsibilities.” 在女主一直追问心理医生,想要摆脱自己这种肮脏的想法却被告知只有脑死亡才能实现时,我看到了年少的自己。
直到这部剧之前,我都会在想 - 我是怎么了?
我看到朋友,我看到同事,我看到……
脑海里浮现的却是那种不应该的想法。
直到遇到这部剧,我才发现,原来我不是一个人。
-
你自认为的亲友嫌弃你的状态;你自认为的青梅竹马因为你抛弃了她而在众人面前揭开你的痛处;你自认为的……然后你发现,逃离,并不是长远之计。
A pervy nomad indeed.
我去了很多地方。
每次事情出错,我都会选择逃离。我大概知道是自己哪里不对,而承认这种状态却又甚是羞耻。不仅如此,我更想换个地方放纵,在一个没有人会记得自己的地方。但是又再次不忍直视自己的欲望 - 随着年龄增长,这种羞耻感就如同身处荆棘丛生的密林一般:痛苦,而并尝试前行。
我给了Alex一巴掌。
就在大家调情得正欢,我又突然醒悟过来 - 不,我不是这样的人,我不愿意这样。
当然,生活不是电视剧,没有误解后温暖的拥抱甚至衍生的友情,等待我的又是一场逃离。
你觉得一切正好,
在你想起你是个烂人之前。
致敬。
well,u got issues, doesn't mean you can be shitty to people.
“I am nobody. I could be anyone.”大城市带给人的是精神的极致自由,同时也是肉体的极致牢笼。蜷缩在壁橱的玛妮,为一份工作而取悦女上司的查理,为融入社会,对所有人都宽容大度的瑟琳……其实,大城市可能并不能让你随心所欲地成为任何人,只能在一次次格格不入后找到真正的自己,如果始终能发现现实与理想无法契合的话。
越看越会觉得是玛尼自己的毛病无关她的病她的待人处事她以自我为中心她的矫情通通厌恶然而,就是这样啊
完全不能抵抗描写desperate life的英剧,简直是直击内心深处!Amber, Joe, and Charlie都好甜啊!!请让我遇见吧(英剧真的太短了哭
近年这么多女性视角喜剧,都围绕各种shity life...这个就更极端了,不过本质都是寻找真我的过程
I don’t wanna spin away 我也想有一个Charlie
你说了半天你的纯洁,把老板炒鱿鱼,控诉别人都是贱货。结果你见一个撩一个,撩一个做一个,还把好朋友都推走,朋友还对你不离不弃。让我说啥好
知道是讲述心理疾病,但仍旧意料之外。友情赛高。
"She used to make me feel warm inside, now she's set my heart on fire, like an arson attack. We are ashes. But now new life can grow."
太讨厌女主了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会自嘲说说冷笑话就能莫名其妙就得到那么多真心,女主光环吗?来伦敦一个星期就挚友和爱人和炮友就纷纷坠落怀中?!查理好暖,有暖又丧。期待下一季!
这不是个丧剧。看到第二集,女主终于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病了,特别开心,”知道自己不孤独,知道自己属于哪个团体了,知道这世上还有其他人跟我一样。”不知道自己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以及不知道自己的病到底能不能治愈,比自己生病了这件事更让人绝望。这个世界上,不正常的人太多了,奇奇怪怪的病因太多了,完美的人生太难存在了,最难做到的是,你要不停的去了解你自己。
本来3星,1星给那句“我不想待在一个心里总是默默希望我能变得更好的人的身边”。黑人男孩不适合,那个对小黄片上瘾的男生,是愿意接受她的病的人,他明白每个人都一样残缺。老家的好朋友离开了,我们也许应该暂时先不要做朋友了。拿你当朋友,但暂时还是不要做朋友了。也许不是相同的原因,但有过同样的感受。分不清是自己真实的想法还是疾病,会让人疯掉的。但好在身边有那个男孩,在戒性瘾互助协会认识的那个。觉得那个黑人室友很好希望她可以尽量开心。
个人觉得OCD想要拍的有科普价值的话,就很难拍的有趣,这个题材没有办法给电影工作者那么大的创作空间。因为这个病本身就是枯燥乏味又折磨煎熬,甚至说基于大多数人对OCD的理解,这个题材是很少能够让人共情的。看到了一部讲OCD人群的剧集感到很欣慰,一集下来也觉得还不错,期待更新。
#B 其实我们普通人或多或少都有pure O的特殊体验,只不过我们能更加自如和顺利的进行应对。当这种性障碍强迫症成为影响正常生活的问题时,BBC4从一个更加具有共情的角度进行了剖析
挺有趣,而且尺度也挺大的主题。
这么丧的题材那我真是要一集不落…
超级好看!!!!想一口气刷掉6集!2019全新丧剧,搭配《伦敦生活》和《去他妈的世界》食用效果更佳!
友情提醒 那个鬼一样的旁白是版本问题,无旁白版本才是正版。伦敦生活也被刻画的过于简单了点吧,第一晚酒吧约就能钓到知名杂志社主编,喜迎人生第一次蕾丝体验之外还能去上个班;上个心理课秒收入一枚闺中好友;买个咖啡又秒约咖啡师帅哥……人生体验这么轻而易举的话确实是我想要的生活了。管他什么o不otd的,体验最酷,短短几天体验到别人一辈子都体验不到的还不赢家嘛
It’s not me, it’s my OCD. I don’t want to spin away. 😭
真诚 虽然a bit anno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