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险是严谨周详准备充分的,飞行员和科学家都是理性自律的,当然还是会遇见意料之外的状况,但绝不会故意作死,更何况是拉别人去一起死。
这片子的败笔就是人物刻画不一致,一开始女主像个马戏团的走江湖女郎,又是翻跟斗又是扔狗狗的,几乎像现代网红开直播,后来才发现竟然是千金大小姐;男主似乎是个有理想的科学家,后来简直是疯子,强拉别人送死,却没有一点准备,关键时候躺平等女主拯救,有啥值得尊敬的?
电影拍的不错,够刺激…把女主带入危险境地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卑微的想获得认可耽误企图。
后面不仅毫无常识的搞死了几只鸽子,最后女主冒着生命危险他居然晕了,对女主唯一做的事情就是拿白酒刺激冻伤,wo呸…
没等看完我就想骂人,男主这种精神不能弘扬。稍懂常识都知道气球膨胀撑不住,而且当女主说下降时他那副嘴脸只想小人得志,后来下降中还继续满嘴成就,并且修饰着自己的卑微。
其实我不是很喜欢这部电影,但有幸参加了首映礼,还是写一篇凑数好了。
在开场致辞环节中,出品方亚马逊负责人说,他们几年前一直想要拍一部格局宏大的,展现人类高光时刻的电影。《热气球飞行家》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哇塞,超期待有没有?!所以究竟是个怎样宏大又走心的故事呢?
故事发生在1860年代,一个年轻寡妇(没错!)和一位有志科学家一起登上热气球的冒险故事。听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就是这么简单。
本片女主艾米莉亚出生在一个富有的家庭,他与丈夫一起从事热气球探险,但在一次飞行中永远失去了他,从此萎靡不振。直到气象学家詹姆斯三顾茅庐,他想要乘坐热气球采集天气数据,而且这将打破以往所有的飞行高度记录。艾米莉亚三推三让,终于还是决定重出江湖了。
起飞的那一天,面涂白粉的艾米莉亚首先来了个托马斯360度回旋,接着空中转体三周半,腿侧空翻一周半同时转体90度前滚翻(误),导演极尽渲染之能事,描绘出这么一个有勇有谋的行为表演艺术家女性形象。站在一边看傻了的詹姆斯,全程一脸霍金问号脸。
气球起飞后卸下妆容,脱下体操服的艾米莉亚,露出了严肃的面容。飞行过程中还数度回闪当年丈夫遇难的情景。因为是传记片,我不禁感叹这是怎样一位伟大的女性啊,即使在19世纪都能如此独立自强,真是人类之光,想着想着就差站起来鼓掌了。
谁知后来一搜,整个女主角都是虚构的。逗我呢?那还说啥传记片呢?仔细一回忆,原来影片开头就打出Inspired by a true story的字样,”based on a true story“基本就能改飞了,更别提inspired了。所以一开始电影就告诉你了嘛,谁让你上当了。
当然单作电影而言,编剧和导演是有绝对的创作自由的,但是电影作为社会艺术,它和现实世界是要产生千丝万缕联系的。作为观众,对于看一部传记片还是冒险片,心理预期和评判标准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如果你以为这是传记片歌颂伟大的18世纪女性,那就图羊了。
作为冒险片,其实有些场面还是会让人手心出汗的。但是这也是部俗套的冒险片:温文尔雅科学家为何不顾死活要往上升,绝望寡妇冥冥之中听到亡夫的召唤……有人说片有点《地心引力》感觉,我倒觉得更像《地心历险》。
哦最后我还有一点不懂,狗都有降落伞,为什么人没有??
小雀斑在开场时说他们其实有很多戏份是真的在热气球上拍的。第一天拍摄的时候,他们就有点小意外,好不容易降落后,导演居然说很好,我把你们的尖叫都录下来了。天下导演一般精。
看得出来两位主角都演得很卖力,但是不知为啥,雀斑影帝现在一个眼神,一个抬头,都被笼罩在霍金的光环之下。先不说今年电影大年竞争激烈,即使没有珠玉在前,小雀斑凭这片也很难提名,(欢迎打脸)
一句话简评:精彩绝路!!!一句话简评:精彩绝路!!!一句话简评:精彩绝路!!!一句话简评:精彩绝路!!!一句话简评:精彩绝路!!!一句话简评:精彩绝路!!!一句话简评:精彩绝路!!!一句话简评:精彩绝路!!!一句话简评:精彩绝路!!!一句话简评:精彩绝路!!!一句话简评:精彩绝路!!!一句话简评:精彩绝路!!!一句话简评:精彩绝路!!!一句话简评:精彩绝路!!!一句话简评:精彩绝路!!!一句话简评:精彩绝路!!!一句话简评:精彩绝路!!!一句话简评:精彩绝路!!!一句话简评:精彩绝路!!!一句话简评:精彩绝路!!!一句话简评:精彩绝路!!!一句话简评:精彩绝路!!!一句话简评:精彩绝路!!!
很多镜头是从上往下看的,受不了。看了下别人的资料,根据史实改编的,应该不能算传记片,飞的也不是热气球。不过故事拍还是不错,一开始以为是训练,飞行,再训练,再飞行那种套路,结果是上来就飞,一飞就飞了整个影片。飞行过程挺吸引人,大部分场景都是两个人的对手戏,还是挺考验演员功力的,男主女主也确实表现不错。1862年是壬戌年(狗年),清同治元年,清廷正在跟太平天国干架。
一位富裕家庭出身的小姐,一个不得志却充满科学幻想的天文学家,两个似乎永远都无法产生交集的人因缘际会一起完成了还没有飞机的时代飞上天空的梦想。故事没有什么复杂的情节,跟《云中行走》题材太类似了!那种眩晕感,那种执着无畏,那种细节狂魔,那种如在云端的感觉……我想起了我们经常在纪录片里看到的那些作死的外国人,他们或者荒岛生存,或者徒步沙漠,或者穿越丛林,或者徒手攀越……总之我们会感慨地说一句:外国人少,是有原因的……
女主出场的时候可一点都不像个良好家庭出身的姑娘,她简直就像流落街头满身武艺的吉普赛女艺人,华丽登场,套路满满,掌声热烈,众星捧月……男主略显古板又严肃的脸,满脑子都是数据和仪器,不知变通不谙世故。一动一静,一调皮一古板的强烈反差。ps:女主煽动观众气氛的台词和套路,简直满分满分满分好吗?太羡慕这种公众演讲的套路了!
直到热气球升空以后,女主还不忘把她的狗从高空扔下来赚欢呼,这个开场真的完美无瑕!男主无奈地问:你有认真的时候吗?然后女主脱下了表演裙,开始干活儿……她可不是一个演员,她是一个专业级别的飞行员!事实证明,找她,真的找对了!遇到暴风雨没有专业经验根本无法从云团中脱险,如果没有她的经验和判断根本无法得知什么时候该返航,即使遇到故障女主都勇敢地爬上热气球的顶端解除……反正这个过程就是恐高人士的噩梦,追求刺激人士的天堂。高空之上,真的美如天堂啊!
从天空归来,女主内心对当年热气球遇难的丈夫的愧疚得到了疗愈,男主得到了那些科学人士的认可和尊敬。明明是一个没有爱情的故事,却意外地磕出了cp感。我喜欢最后的升华:仅仅旁观,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你必须选择怎样活在这个世界上。科技和文化是没有国界的,那作死的外国人们,他们一定是心里有改变世界的梦想才愿意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探索和拥抱这个世界的。
一个简单的小故事,就2个人物,2平方米的空间,共处了90分钟,却让我感受到对于科学的执着,对于热爱的坚持,对于过往爱情的追忆,对于新生的喜悦,小雀斑从不让我失望
没错,在影片的前中后,我的菊花分别为剧情紧了三次。
是想走奥斯卡命题作文路线,拍一部古装英伦文艺片,但这个剧本不太行,小雀斑到了五十多分钟才想起来自己有演技,亮点是重头戏都在女主角那里。本以为整部电影会发生在热气球上,结果电影很快开始闪回了,女主角答应和男主角登上热气球的几场戏,充分展示了类型片写作的套路顽疾,就算是简单的过场只要推一下,叙事节奏就必须粗暴的达到那个点,哪怕是直接用配乐顶上去,这也是我现在越来越不喜欢这类好莱坞电影的原因。内容高度同质化之后,看电影的情感体验变得越来越无聊。这部电影唯一的看点就是女主角爬到热气球顶部那场戏,恐高症慎入式的视觉奇观效果类似于囧瑟夫的那部《云中行走》,但为了一场能看的戏浪费一部电影的时间,搁在电影节期间就太不值了。
我相信埃迪·雷德梅恩在接下这个本子的时候,就笃定了要与导演汤姆·哈伯一起成就第一主角菲丽希缇·琼斯。整个故事的推进,很像是琼斯的《荒野猎人》探索,高度付出换来高效收益。高空热气球上的戏份棚拍,非常考验导演对光线和取景方式的判断,总体来讲处理得比较出色,雨雾霜气、蝶雪细流变化频繁。当然,地面对话的部分还是略多,如果比例调整一下,戏剧冲突效果会更佳。
这个片子虽然有的情节惊心动魄,画面也很美,但全程其实挺可笑的。看多了那种NASA在太空中的历险及太空科幻电影,如今看两个乘坐气球的人在天上往下扔土,在一个气球上上蹿下跳演杂耍是真的挺可笑的。特别是小雀斑在片中的角色简直是猪一样的队友,整个存在的作用就是烘托菲丽希缇·琼斯角色的伟大。但可笑的是,貌似真实事件里,根本都没有女性,是俩男的升天。他们的名字是 James Glaisher 和 Henry Coxwell 。 虽然我也很开心编导给予女性机会,把男变女,塑造了一个身材弱小但体力如牛般强大的女性角色,并且故意让男主在关键时刻整个晕过去,让女主抢走所有光彩,但还是觉得有点太刻意了。
3.5星,其实电影故事波澜不惊,甚至热气球之外的内容都算尿点,但就是很单纯的“好看”、养眼。热气球场面绝对美轮美奂,云层、蝴蝶、光晕效果很美,三次遇险惊心动魄,尤其是琼斯姐万米高空爬热气球的场面,大银幕效果绝对爽!话说当年菲丽希缇·琼斯在我心目中一直是扮演劳拉的第一人选,可惜落空了。但这次算是开眼了,身手真不错 女冒险家范儿,这个半虚构的角色(有角色原型,但没有参与该历史事件),引导了全片的看点,没演劳拉太可惜唉。
恐高症爱好者的福音。尤其是女主的几场惊险戏份,惊心动魄啊!这也会更钦佩那个时代的冒险家们。而电影本身,就正常吧。
五千米的蝴蝶,七千米的星星,一万一千米的气球顶……放到科幻小说的语境,这是一场对边界的探索,就像特德姜的许多小说的主题。我觉得这样的小说真的非常容易产生诗意。
Good o’ adventure flick. 气球上的几场戏拍的非常身临其境,几乎就是19世纪的「地心引力」(作曲还正好是Steven Price),而且据说不少都是高空实拍。既然女主整个角色都是虚构的,那还不如干脆把传记片的地面戏都给删掉呢。另外,作为同样是亚马逊出品的电影,总觉得这片是James Gray选剩下的片
两个难兄难妹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平安落地,真是给他们捏把汗啊。女性角色真他妈强悍勇敢,小雀斑相比之下好没用啊。这故事告诉我们:关键时刻要相信女性!12.2@海南电影节第二部
Steven Price再次给一部高空灾难片配乐。高空热气球景色很壮观,高空灾难场景有还不错的奇观效果,其他都差强人意。剧本逻辑各种问题,整体看下来只能勉强理顺头绪。意识形态上有点对科学家怀有敌意,尽管是真实历史人物,但这位科学家在故事里recklessly各种实际问题都不考虑,一直在制造麻烦。另外片中人物英语姓Wren,而片中人物拿的有她名字的法语版明信片写的Rennes。这两个词在两种语言里有什么对应关系吗?
我想它还是值得一场大银幕。尽管从剧作和导演层面看相对规整平实,但它仍有三个高光时刻值得记录:1、第一次遭遇暴风雨时,毫无经验的男主险些葬送了此次旅程,而女主告诉男主,穿过暴风雨最安全的办法,不是下降,而是上升UP(呼应主题);2、热气球升至5000多米时,蝶群忽然蹁跹而至(昆虫借助气流能比鸟类飞得更高),证明人类在自然面前仍旧是学徒;3、为让两人都活下去,女主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爬至热气球顶部,那一刻仿佛魂穿《荒野猎人》《地心引力》,只是凭借勇气突破极限的角色变成了女性,顿时让本片多了些女性主义色彩(从热气球摔下虚空的镜头非常震撼)。此外,第三幕里对男女主关系的处理深得我意,两人之间始终与爱情无关,是因为都怀抱着“让世界更接近星空”的信仰,他们并肩作战,一起向天际更深处而去。
“万物理论”CP再次合体,讲的却是个热气球版的“地心引力”故事。感觉19世纪的人都太猛了,动辄以科学的名义玩儿命,毫无准备的就冲上三万英尺高空!Sigrid的片尾曲好听,蝴蝶风暴很美,恐高症(如我)以后还是不要看了…
在电影院看观感蛮好的,高空景致壮美,热气球独有的危险和挑战也挺抓人的,影片的长度跟热气球在空中停留的时间一致,是很好的一个呈现纬度。从前的科学家太猛太raw了。演得也不错。但是查了一下发现当年是两个男人上去的,既然是有所本,那最好照着历史事件来,不像虚构没关系。有点不是滋味。男性曾经抹杀女性对科学的贡献,现在反过来抹杀男性的贡献并不是正确的补偿方式。扣一星。
剧本传统,完成得很工整,一定要在大银幕观看,可能剪辑想玩下花花结果插叙展现得一般。一开场会有Amazon很有钱的错觉,刚升空还有点绿幕感,随着海拔升高剧情逐渐紧张,斑菲的演技得以更好发挥,我喜欢高空氛围衬托下两人在热气球上的大段对手戏和Felicity单人解决危机的一段,太惊心动魄了——所以最大看点还是演技。
色彩画面都还不错,视觉方面肯定是给人印象深刻的。好几处场景都让人极其惊心动魄,特别是徒手攀气球那段一边吓得恐高,一边又为女主捏了一把汗。另外蝴蝶和星星那段给人有浪漫的感觉,还以为影片会借此把男女主的感情戏牵上,但最后却并没有,这点好评。除此之外,片子就没什么惊喜了。故事的简单,加上多次的闪回更让片子显得有点无聊乏味。整体而言,中规中矩。
电影很中规中矩,但先驱者精神不灭
大英帝国最后的倔强,片尾曲不错。不愧是Tom Harper,男女一定要平等,政治正确般无聊。完全按照工业套路展开的常规拍法,闭着眼睛都能预测到剧情走向,没死过几个挚爱亲朋,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pioneer。
“霍金夫妇”的天空大冒险...本片可与《搏击太空》、《登月第一人》组成“人类升空进击三部曲”,但这无疑是当中最惊心动魄的,什么防护都没有凭借一腔热血乘热气球玩命上升至当下民航机的飞行高度,最后连吊篮都扔了,热气球变降落伞...那个时代科学研究都是拿拼命换来的...本片也可与《云中行走》《徒手攀岩》组成“恐高症千万别看三部曲”,女主万米高空爬热气球那段实在太吓人。结尾Sigrid唱的Home to you瞬间爱了。
特别朴实古典的热气球冒险片,一男一女双主角的搭配,闪回穿插,最终以永恒的女性引我们飞升(……下降)做结。女主在热气球上的杂技表演,尤其是最后站了起来,堪比《徒手攀岩》的恐高症患者小心脏爆表。为了困倦中仍然发作的恐高,值得追加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