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是个让人感觉沉重的话题,可还有人记得在中国二战期间被日军蹂躏的女性人数是20万?到了2012年,公开资料显示幸存的慰安妇只剩32人。 43分钟的影片记录的是韦绍兰老人的人生,她不过是那三十二分之一而已,秀丽的山水、宁静的村庄,老人缓缓地讲述着她的人生。或掩面而泣、或紧握双手、或默默无言,三个月慰安妇的经历,只是她人生苦痛的开始,她背着“慰安妇”的枷锁承受着丈夫和旁人的责骂,如今的她只能靠几十元救济金勉强度日。 近日看一韩综,中日韩三方代表就战争英雄问题展开讨论。据日方代表描述,日本学生竟然只有两年历史必修课,且只学到1945年为止的近现代史,之后的历史就不学了。中方代表张玉安直言“最大的问题是现在受害者们都在学习历史,但加害者却不学”。 几年来,幸存慰安妇人数已少十余人,而现在的年青人知道这一事实的只怕了了,甚至有人把日韩明星奉为神明,但这都不应成为我们忘记那段历史的理由。一旦连我们也要把她们忘记,那这世上只怕便再也无人会记得了。
这么多年桥段锤炼下来,泪点很高了,看到后来哭得泣不成声。没有一句旁白,春秋笔法,穿插比对,想说的都说了,而未着一言。人伦惨剧、度日艰辛,不必铺陈,自己想得到。想得到,才哭得伤。
这是真实版的《活着》——“这世界红红火火的...吃野东西也要留着这条命看”,她比我强大,这是真正的张扬女权。我好爱她。
结尾200000开始的倒数,红字刺目,无声处,有惊雷。
2020年1月13日更
刚刚得知韦绍兰老人于19年5月5日去世。愿她来生再入华夏,一个强大的华夏。
《三十二》,不记得什么时候看过,大概是两年前吧。对韦绍兰老人说的那句: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出这条命来看。印象非常深刻。最近《二十二》要上了,于是《三十二》被各种翻出来。我自己又看了两三遍,每次都眼含热泪。
片中的生活场景太熟悉了,小时候,我奶奶还在世的时候,就是生活在这样一种简陋的环境,没有像样的家具,吃得简单,没有那么干净卫生。看到这些场景,真想回到二十年前,再感受一次那样的生活。犹记得我奶奶做的烩面特别好吃,可能不干净,但真的是人间美味。那个年代的老人都是这样的状态,一粒米掉桌子上都会捡起来吃点,不浪费一点点东西,甚至是馊掉的东西。我奶奶是89岁去世的,她去世的时候,我拉着她的手,想着这样一个人,从出生到60岁之前没有吃饱过饭,好不容易条件好一些了,身体又不行,想吃的吃不了,想去的去不了。这一生过得真的苦啊!想想现在的人,生活多讲究,没受过苦,没挨过饿,大概是不知道现在的生活多么来之不易。
“要讲苦,没有哪个比我更苦”,片中这句话真是直抵人心,简单几个字,压抑且含蓄,但极其能引起共鸣,仿佛把一生的苦难都展现出来了。那一代人,真的命苦,生活在中国五千年最低谷,军阀割据,外敌入侵。那个时代,真正讲究“丛林法则”,强人靠欺压弱者换取更好的生活,而广大的弱者,只能委曲求全,换取一点点生活的空间。即便没有慰安妇的遭遇,那段岁月也必然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奶奶出生于1924年,比韦绍兰老人小几岁,但生活赋予她们的,都是无尽的苦难。那个年代的人对毛主席都十分崇拜,为什么?因为1949年后,他们不用再经受战争的苦难,也不用经受军阀的剥削,和平之于她们,就是最好的时代。有时候,人生真的不公平啊,是时代负于她们那一代人!所以,我们应该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我们生活于上下五千年来最好的时代,而最好与最坏其实不过百年。
她不是学坏,她是被日本人拿去的。这句话韦绍兰老人反复讲,我想,她这辈子最想跟自己丈夫和其他人解释的就是这一点吧!可能她丈夫到最后也没有原谅过她。我们没有权利去指责她丈夫,韦绍兰老人自己也说:哪个男人看得起这样的女人?所以,她理解自己丈夫,但命运强加给她的遭遇,她又何尝能够反抗?对于韦绍兰老人来说,这些遭遇不像眼泪可以抹干,事实即成,人生哪有重来?慰安妇的遭遇,于她,于她丈夫,于她死去的女儿,都是莫大的不公平,这个不公平是谁造成的?日本人!!所以,日本一日不忏悔,国人一日不能忘记仇恨!放在大历史观下,中国社会变革,乃至人类社会变革,都是有非常阴暗的,杀人放火,抢劫强奸从来没有停止过。人类,真的很丑陋!人类社会走到今天,我们应该真心的呼吁和平,不能让先人的血白流。
“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出这条命来看”,97岁的老人,用她一生的苦难和智慧告诉我们,要热爱生活,要珍惜现在。没有说教,没有解释,而是用她一生的选择和行动传达她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种力量大于一切。我有冲动去桂林看望她,然后呢,给她一些钱,如果能力再大一些,给她新建一个房子,不用再住苦瓜棚。可后来我想到了一点,那就是对她而言,一生的苦难不是在耄耋之年几天好日子就能改变什么的,所以,同情心泛滥的我,不应该用一种低级的方式去安抚自己的心灵。这部片子,真正想教会我们的是韦绍兰老人的智慧,而不是让我们去同情她。她不需要同情,她以97岁高龄告诉你,她很好,她还想继续活下去。而我们呢?生活不知道好了多少倍,但我们开心吗?我们快乐吗?所以,到底是谁的一生不幸福呢?是我还是她???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你必须接受,并且喜欢。这是我看了这么多遍以后的感悟,我想那句“这世界真好”的真谛在于,即便自己的一生都被揉碎,也要涅槃重生。
想说的太多,一时胡言乱语,但我真正感谢韦绍兰老人,感谢导演,这样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韦绍兰老人2019年5月5日13点20分辞世,享年99岁。若有来生,希望奶奶可以免受一切苦难,好好看世界🙏
在那个时期,韦绍兰是十分不幸的。但在那群有不幸遭遇的妇女中,她又有些许的幸运。她较早逃出那个牢狱般的地方,她的婆婆和邻居也很理解她的遭遇,不会对她恶语相向,并且不断开解她。丈夫经过开导也能接受她和肚里的“别人”的孩子。不过丈夫早早离世对她又是一个打击,还有孩子被后来旁人的别样看待,因为“特殊身份”不能成家等问题。虽然遭遇众多不幸,老人家依然对生活充满乐观,她说这个世界红红火火的,我要留着这条命来看。韦绍兰现在唯一的生活来源就是低保,一个月90块钱,每3个月到镇上去领一次。她吃的最多的就是白菜,她说因为白菜便宜。说到苦,她说没有人会比她更苦,以前总是砍柴割草来卖,眼泪都是往心里流的。老人家常常自言自语,其中有 天上下雨路又滑, 自己跌倒自己爬。 自己忧愁自己解, 自流眼泪自抹干。 这几句话应该是当地的俗语,但是用到老人身上又是那么贴切。从她的嘴里念出来,仿佛在说她自己的一生。
大家如果想要帮助其他受过伤害的幸存者,可以看下这贴又一位“慰安妇”制度受害者老人去世,目前幸存者仅存14位!鹅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
主要是购买《三十二》和《二十二》制作方设计的小徽章,一个22元,可用于帮助老奶奶们。
如题。 首先说一下接触这个片子的背景。最近《信仰主题影像邀请展》在厦门展映,今天晚上放映的是这一部以及朱禺之导演(本次邀请展的发起人之一和艺术总监)的《迷》和《如是我闻》。 片子主线就是让韦绍兰老奶奶讲述她当年的遭遇以及逃离后的家庭生活,记录一下现在的生活状态,并对未来生活的看法有所涉及(其实占的比重不算小);在这同时(片子中段之后)加入她儿子罗善学爷爷(这么称呼多少有点辈分混乱不过凑合一下吧)的故事,通过几个片段简单建立他的人生图景,亦对其关于未来的看法有关照(这部分后文会展开一下)。 其实,单看这个脚本构思就可以八九不离十的判断这又是一个中规中矩讲述某个特定题材的一般故事,在这一类片子中,虽然不幸的人们各有各的不幸,但是在这种题材的笼罩下,都只是一个脸谱化人物形象的许多个区分度很低的分身而已,简单一句话,就是都是一个套路。(当然我在这里仅仅是表达自己对于这种塑造的不满,并没有任何对于这些主人公的不敬和冒犯)在之后的交流环节,朱导也告知郭柯导演是电视台里的人。 本来这种片子毫无新意也无可厚非,毕竟很多人都是这么拍,对于公众教育或者其他类似目的也可以满足要求,但我之所以对本片评价很低——尽管打分上没有体现出来——是因为导演浪费或者说糟蹋了一个绝好的素材。片中的两位主人公,是世界上唯一一对公开身份的慰安妇及其受虐期间怀上的混血儿的母子。不同的身份导致不同的人生境遇,不同的社会待遇导致不同的三观。对于母亲来说,受尽凌辱逃回村子后,尽管丈夫一开始没有接纳,但并没有受到更多身边人的排斥,特别是得到婆婆极力维护与抚慰,所面对的更要紧的是贫困的生活(以至于女儿夭折),在她的回忆里,生活几乎从来没有好转过;对于儿子来说,特殊的身份注定了他在这片被日军侵占过数月的土地上永远背负“日本人”的称呼,先后谈过六个女朋友,即使女方同意也无法得到女方家庭的认可,三四十年只能看牛过日,他所期望的不过是能“有稀饭喝”,所焦虑的是自己晚年没有人可以给自己“倒口水”。母亲按时去镇上领低保,谈到未来的日子笑得很开心,认为现在生活红红火火,积极乐观的心态想必感染了很多观众;儿子则依旧得过且过,对于之后困难更大的人生,一瓶农药万事皆休。这样的人生经历和对立的观念态度在同类题材中是不可多得的珍贵素材,然而在导演平庸的设计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表达,甚至于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就连母子之间对于彼此的看法都丝毫没有涉及。此外,逻辑上的矛盾也表明了导演只是按照一般套路来对待拍摄对象。片中大量的空镜表现主人公生活的困顿、艰辛以及孤寂,并剪入了老奶奶“三个月九十块低保”的一段话,然而又在高潮部分展现老人阳光的一面说出“现在生活好了我还想活下去”这种合乎要求的宣言,让人难以理解导演对于主人公到底是怎么样的态度和理解。(真想说,变好的社会生活跟她现在以及未来的人生有什么关系) 听说导演后来拍的《二十二》国际上很受关注,也是中国唯一一部同题材拿到龙标的片子(这宣传文案难道不是广电总局赤裸裸的自黑和打脸?),打算众筹上院线。看了预告,首先预告片就做的很一般,其次从预告里传达的信息看,正片也是完全的套路,只不过采访对象更多了而已。 最后说一句,之所以评分没有很惨,是因为我手头有个迟迟没有继续的人物纪录片,多多少少能从这部里借鉴一点东西罢了。
也许她们一辈子都等不来一句对不起了。
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出这条命来看。
放《二十二》的现场应该有捐款项目。
“上下雨路又滑,自己跌倒自己爬,自己忧愁自己解,自流眼泪自抹干。”“这世界真好,现在我都没想死。这世界红红火火的,会想死吗,没想的,没有吃的慢慢来。”从来没看过这么压抑又心疼的纪录片。从头到尾哭了整整四十分钟,最后忍不住嚎啕大哭,哭得觉得自己的眼泪很廉价。
希望数字变0之前,我们可以等到对不起。
部分男性國人反倒說不該提起「慰安婦」?!不光彩?恥感?敏感詞?喵喵喵?WTF?!二十萬婦女同胞!她們是戰爭受害者,終其一生都擺脫不了,卻仍然樂觀努力地活下去!日本必須道歉!給電影「二十二」捐了錢,希望更多人關注!勇敢正直地活下去!願世界和平!
不煽情,很客观,不能忘却的耻辱。虽然故事人物略显单薄
明明是顶顶命苦的人 却唱只愁命短不愁穷 却说这世界真好 吃野东西也要留出这条命来看
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也要留着命来看。
战争留下坏的种子,多年之后长出畸形的果实,苦了人整整一辈子。最令人唏嘘的是苦了一辈子,仍恋恋不舍这人世的好。只希望历史的阵痛不会随着32这个数字的缩减而深埋土里。
国家为什么每月一千元的低保都不能提供。
世界给我痛苦 我却报之以歌
平淡如水的纪录片。只愁命短不愁穷,精准概括
我捐过钱。说实话,我很佩服郭导演,没人干的一件事,他坚持了那么久,不惜自己的人力 物力 钱,如果不是他实在撑不下去来众筹,恐怕都不会有太多人知道这件事。
震撼。历史书上的一句话,有时就是别人的一生。
不知道说什么。总是见过更大的悲剧才能知道自己的幸运。
以“不给别人添麻烦”为守则的日本人,曾经做出了最最侵犯他人的事,长达十四年。人生遭遇了如此的苦难,方能对这个世界满怀希望,觉得世界红红火火的,吃野东西也要活下去。桂林的青山绿水,愿您健康矍铄,再多看看。
《在这世界的角落》里说,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位置。那么这些中国女性,在人生最悲惨的时候,她们的位置在哪里?她们甚至没有世界上的一个角落。你难你有平屋住,我难住在苦瓜棚。
真想叫每个人都去看看啊,不是因为苦难,而是因为伟大。阿婆佝偻着身躯前行,就像背负着整个时代的苦难,当她说自己这辈子多苦多苦的时候没哭。当阿婆说这个世界红红火火真好的时候,眼泪和鼻涕就一起流下来了,还没等来哪怕一句“对不起”,阿婆便和这个世界和解了,但你可知道,他们和我们都不配啊。
导演郭柯自己把视频上传到B站给大家看。如果你能抽出45分钟时间,就去看看吧。拍得并不煽情,但把我哭惨了。是的,历史书上的一句话,背后却是那么多、那么多人苦难的一生。而某国的历史书上,连一句话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