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篇的片头就把我迷住了,第一次见这样的形式,艺术也轻松,跟JR和阿涅丝给我的感觉很像。
每处黏贴结束后,他们两人并排坐着聊天,是一种总结,也是一种释然。他们背着面向我们。感觉刚刚好,焦点不会在他们的面部表情上,清淡美好的空中飘着他们的对话。好像在交流,又好像不知飘向何处。
看这部纪录片的开始,我一度觉得这是在做啥,有什么“意思”?他们驾驶着JR的小货车穿越法国的村庄。一路上他们拍摄下所遇到的人物,然后在房子和工厂的墙上涂抹告示牌尺寸大小的肖像画。他们和农场主聊天,和邮递员聊天,我觉得很惊讶,艺术离法国普通人的生活并不远。可能真正地生活着,就是最大的艺术了吧。
我想象着回程的路上,JR问阿涅丝,“你觉得这一路有意思么?”阿涅丝意味深长地笑了,“没有,也有。”
谁在乎呢,可惜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急急忙忙去奔赴那些“有意义”的事。静下来给生活多点留白,美好可能自己会出现了。
我在2017年的最后几天里,看了「脸庞,村庄」这部纪录片。
而它成为了我的2017年度最爱。
用一个词来形容它,我觉得是平等。
不管是影片的叙事方式,还是创作内容本身,都令人感到自在和平等。
正因如此,我在观影时产生了奇妙的参与感,仿佛我不是看客,而是一场旅行的同伴。
故事是平易近人地展开的,不绕弯子不装逼,有种直率的可爱。
这种可爱不是来源于未经世事的天真,而是历尽沧海桑田后,仍保有的赤子之心。
这是最难得的生命力。
影片的两位主创,一位是法国新浪潮祖母瓦尔达,
一位是街头艺术家JR。
两人之间55岁的年龄差,也为这部影片带来了独特火花。
一个已经经历了多彩人生,即将走向生命的尽头;一个刚到而立之年,生命对他来说仅仅只打开了篇章。
共同点是,两人都对世界抱有好奇的探险之心。
主创们在出发前就达成共识——这是一场没有计划的旅行。
一场冒险就这样开始了。 所遇到的一切人和事,都是随机。
过程中,虽然两人也会争吵,但没有人会拿出年龄和阅历来说事。
他们就像两个孩子一样。
能看出年龄的不同,是在两人对待死亡的看法上。
死亡是瓦尔达会多次提及的事。她说这场旅行,很多初遇都是最后一面。
而JR虽然不愿直面死亡,但总是以他的方式在安慰瓦尔达。
在影片里,两种年龄带来的不同心态,也在互相影响。
成长与老去,正在同时进行着。
影片中,他们会为偶遇到的人们拍肖像,再放大数倍贴在墙上。
这些面孔有群像,也有独照。有些有故事,有些仅仅是为了有趣和美。
他们不是伟人或领袖,都是平凡人。没有标签和符号,简单的脸庞只是每个真实的自我。
看着自己的五官被数倍放大,被更多的人注意和端详。这些艺术的参与者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影片中也一一记录了下来。
有些人感动,有些人抗拒。这些反应也组成了艺术的一部分。
一次拍摄中,瓦尔达和JR偶遇了一位老人。
他一生未曾工作,靠领低保金救助。他可能没有子女和家人,一个人住在林中自己搭建的小屋里。
他非常兴奋地邀请两人参观他的地盘,因为他认为自己有一座最棒的房子。
这座在他看来最棒的房子有些简陋,但被他用别人丢弃的瓶盖精心装饰着,挂着风铃,缤纷的色彩竟然有着孩童般的浪漫感。
老人对他拥有的一切很满足。甚至发表了一段让瓦尔达称之为“文学家”的看法。
他就这样安然坐于四面透风的屋内,带着他充满天真的快活神气。
这是片中第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脸庞。
两人很喜欢拜访农庄。而不同的农场主,看待农业产业化的态度也不同。
他们先是到了一个半自动化的羊庄,里头的羊都失去了 角,也温顺地接纳了流水线的机器挤奶。它们被关在狭窄的圈内生活。
而另一个农场主阿涅斯的羊被放养在天地间,有着长长的角,它们的看管员是一匹马。
尽管利润不多,阿涅斯还是坚持保护山羊的天性,也坚持用手挤奶。
有着羊角的羊会打架,不免会造成伤亡。但没有了角,它们还是山羊吗?
影片内平静地诠释了两方的态度,没有偏颇。就像阿涅斯对待山羊一般。
而感情上有,这只雄赳赳气昂昂的山羊,带着它骄傲的角, 会一直站在阿涅斯的农场里。
这是影片中第一次,瓦尔达说服了JR。
他们决定在悬崖边的海滩上 ,在一个海浪不断拍打的断石上,印一个少年。
这个少年是瓦尔达的故友,几十年前,瓦尔达曾为他在这片海滩上拍过照。
而如今斯人已逝,而海浪依旧。
尽管这个少年仅仅存在了一天。第二天,海水带走了一切。
两人坐在狂风大作的海边的这个画面,是全片最美,也是最有哲学意味的。
海浪,沙滩,生命。哪一样不是流动着消逝了,又重逢呢。
旅途的最终,我想他们大概也理解了对方。
瓦尔达理解了YR不愿摘下墨镜和帽子的坚持,就像山羊拥有它的角。
而YR拍下了瓦尔达的眼睛和双脚,把它印在了一辆火车上,让它们代替瓦尔达去看更多的风景。
当一旁的围观的工人问起瓦尔达,艺术是什么的时候。瓦尔达这样说,
我非常喜欢影片里的艺术观,轻松而平等,简单而纯粹。
因为我也认为,艺术只是一个寻找自己的方式而已。它不需要被标榜任何意义,也没有既定的方式。
创作艺术是寻找自己。艺术家们慷慨地展示自我和想象力,那些被实用主义标榜为无用和疯狂的想象力,是宏大而独特的。
而欣赏艺术也是寻找自己。通过艺术去理解另一个灵魂,撞到了其他的想法,才了解了自己。
创作和欣赏,都是平等的。
《脸庞,村庄》这个记录片,观赏起来像公路片一样,随着镜头走过很多地方,一路上的风景旖旎,没有特别的想要表达什么东西,你感受到的,都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一老一少的搭配,奇怪却又莫名的和谐。JR不肯摘下的眼镜,就像阿涅斯的老友,哦不,多年好友,这样显得对老年同志更加友善,——年轻时的戈达尔。感觉他们站在一起就是一幅画,我可以看很久,欣赏很久,有种自带背景音乐的浪漫。
记忆深刻的片段,就是海边的礁石了吧,或者说是那个从悬崖上坠落的碉堡残骸。他们一起费劲心思的选照片,甚至有意见向左的小插曲,用心测量残骸以及记录潮汐时间,最后费劲心力将照片粘贴好。贴好后的远景,美得不可方物,把他比作像一个摇篮里的婴儿,比喻的真恰当,但是面临了一晚上的潮水,第二天早上再来的时候,已经是毫无踪迹,像竹篮打水一场空。生活大抵也都如此,时光稍纵即逝,红尘滚滚一场梦,像是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人生似乎也是如此,用力的做事,用心的生活,但最后都化为一抔黄土,归为大地,像是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就像阿涅斯说的那句“海总有它的道理,还有风,还有沙。”我觉得这句话好浪漫,海、风、沙,无情胜似有情,总有它的道理,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所谓存在即合理。阿涅斯最爱的:一个是猫,一个是山羊。但山羊生性好斗,斗殴打架容易弄伤自己的蹄子或肋骨。奶农就在山羊小时候把角给去掉,只需20秒,据说不疼。这样来换一生的安稳度日吗?可是没有角的山羊,还是山羊吗?这真的存在吗?这些确实都值得思考。但是也有人会留着山羊的角,她说,山羊有角就要给留着,不会锯掉卖钱或者烧掉,没有合理的解释,尽管它们会打架,可人类也会打架。是啊!人也是会打架的啊,也不能因噎废食把手都砍了吧。
充满艺术气息的纪录片,感觉每一帧都是艺术,都很灵动甚至神奇。原来艺术是为了让人感到神奇!当矿工的照片贴了满墙,看着心中觉得非常震撼。尼娜看到自己的照片放大了那么多倍贴在墙上,一瞬间不知道说什么,差点哭出来,我也是。可能是那一瞬间的冲击,原来,似乎艺术这个东西也没有像我们想象中那么高远,那么触不可及,平凡人的生活,也可以有艺术光照普及。
再回到电影名字《脸庞,村庄》,每个脸庞都有一个故事!我觉得最动人心弦的是那个75岁的老艺术家,拿着自己都不知道是最高还是最低的退休金,住在属于自己的“秘密花园”,说的那段话却格外浪漫:“你知道吗?我出生在一颗星星的呵护下,我的月亮母亲给予我清凉,我的太阳父亲给予我热量,还有宇宙给予我住所。你能想到吗?我有多么大的生活空间啊!”月亮为妈、太阳为爸、宇宙住所,哪怕住在山野小屋,自己布置却格外温馨舒适。捡到的纽扣做成艺术品,叉子挂在枝头做装饰。风铃叮叮作响,随风而动,敲响的好像自由灵动的乐章,那飘然自在的灵魂就是我最向往羡慕的!无穷无尽的创作想象,日子过得安逸满足,天大地大,何处不能为家?
最后,希望自己可以拥有更加单纯的灵魂,更加自由的灵魂,更加艺术的灵魂。做一个像阿涅斯那样有灵魂有趣的人!
震撼和感动。
原来巨幅照片有如此大的魅力。
当一个个活生生的脸庞,张贴在墙壁、谷仓、集装箱、水塔、火车上时,那些故事也在被记忆、镌刻和流传。
他们被看到、被听到,他们存在。
码头工人的妻子们坐在自己照片的心脏位置,阿涅斯说她们像鸟一样。而脚下,她们的丈夫慢慢走向她们。
JR在结尾处愿意为阿涅斯摘下眼镜时,阿涅斯说,我其实看不清楚,但是我看到你了。
阿涅斯觉得眼镜是隔离,所以她一直试图让JR摘下眼镜,想离他更近一点。虽然对于JR来说,这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罢了,但他为了安慰阿涅斯没有看到朋友的失落和对往事的感怀,愿意满足她的这个小小的愿望。
阿涅斯的眼睛、脚丫都被火车带向远方,她一生行走了那么多路,她看了那么多地方,现在她看不清楚了,JR就以这种方式让火车带着她继续走,继续看世界。
我们终将消逝,但我们存在过。
就像那只留存了一夜就被海水带走的照片。那又怎么样呢?
用热爱生活这样的词组,似乎会拉低这部电影的丰富美感。但最酷90后的导演,如此鲜活出发、随手文章的创作方式,难道不让那些装老成、强说愁的创作者感到汗颜?一部关于相遇和交汇的影像作品。青春年轻的肉体,刷在了跌落海边的二战碉堡上。老人的眼睛和脚板,随着火车一起出发。你是否听到身体的钟声
什么是艺术?瓦尔达就是艺术!就连艺术女神缪斯遇到瓦尔达都会说:瞧这个人,她比我本人还要艺术!
每一次偶然都是奇迹,每一个脸庞都有故事。艺术的神奇在于它能将腐朽重生,为平凡创造愉悦,哪怕只有那么一瞬。看到阿涅斯奶奶在卢浮宫“奔跑”忍不住落泪,能保持这样悠然自得的创作心态真是可爱极了。
结尾的惊喜不出预料的没有出现
艺术是为了让人感到神奇,不是吗。祝你愉快,再见。
到马尼拉开教科文组织的会议,在同时举办的奎松市国际电影节上看到的法国新浪潮“教母”瓦尔达的新片。88岁的女导演真是到了“无所不能”之境了,简单、平实,却又妙趣横生;一老一少,一次旅行一次交往;一个拍静止人像,一个跟拍电影;脸庞画在村庄上,交谈散在行程中。啥也没发生,什么都表现出来了!电影玩成这样,老辣真姜啊!
是我最爱的那类纪录片。没有中心、没有重心、没有样式、没有目的,甚至见不齐要见的人,有个什么?灵魂。其实想给四星半,但在前头打上“4.5。”的习惯在本片结束的此刻显得空前龟毛,配不上那些灵光随遇而发的动人瞬间,配不上瓦尔达的卢浮游、戈达尔的留言、JR的模糊双眼,所以。我爱瓦奶奶。
瓦尔达奶奶就是传说中万里挑一的有趣灵魂吧,纪录片依然充满可爱创意,兼具忘年童趣和生命豁达。这回她拉上一个酷似年轻戈达尔的摄影师,把一路上遇到的普通人打印成巨幅照片贴在楼房上,并记录下他们的反应。最后他们真去找戈达尔了,可惜扑了个空,瓦尔达委屈哽咽着说,我喜欢他,但他真是个臭老鼠!
8.5。末尾太伤感了,戈达尔阿,全世界都知道你的家了
文艺小清新公路纪录片。“我完成了本周的锻炼” 戳中笑点。“这里有太多的回忆,我没有办法离开。每次相遇都是最后一次…”
唉虽然还是十几年如一日的自赏式自指纪录片,但娃尔达奶奶还是那么睿智精巧,真是希望她一直一直这么拍下去。想到了本片可能出现的所有话题:工业,农业,农民,小镇,废墟,流浪者;还有当代艺术式的装置……但是谁TMD想得到本片的底是(挑战了影片结构的……)戈达尔啊!!!!!
应该印张戈达尔不戴墨镜的照片,贴他家墙上。
一辈子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是什么感觉啊,羡慕了
化学反应爆棚的老少组合,经过一个个村庄,把普通人变成艺术。最后在戈达尔那儿吃了瘪,“我爱戈达尔,可他就是只臭老鼠!”天啊瓦尔达奶奶简直是暴风雨可爱!!!奶奶你为什么这么可爱!!!给奶奶打一百遍call!!!
竟然能够在一种随意自然中流露出无比的精致!!强调希望用视觉来实现震撼效果,肯定是完美呈现了。而其中蕴含对于法国电影的追溯(无处不在对于影像的敬意)和未来电影(视觉)艺术的探求更是老少视觉艺术家的合作成果。已经不仅仅是情怀和感人了。其中更是包含着对于每个生命尊重的内涵。
没等到老朋友戈达尔,JR安慰瓦尔达:“他可能是想打乱你电影的叙事结构。继续各自的创作,或许有天你们的作品还会彼此交汇,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瓦尔达记得自己33岁的时候,戈达尔在她面前突然摘下过墨镜,就一小会儿。快90岁的她坐着轮椅在卢浮宫奔跑回忆《法外之徒》。法国电影新浪潮可真好~
照片会消失,生命会消亡,而电影永不结束,半个多世纪的神话今日云淡风轻,达到随心所欲的自由境界,既是深情回顾,亦对未来投以灿烂展望;镜头对准可爱平凡的劳动者们,捕捉动人的情韵神思,生命微渺丰美自在,我将带着你的眼和脚去远方;卢浮宫里的奔跑是光阴的回声,玻璃上的留言是爱情的永不停息。
如何优雅老去?不断创造,思考死亡,和花草树木一起动容。
无情的混蛋戈达尔,有趣的灵魂瓦尔达。
可能是今年最有趣的电影之一,也是最佳结局(没有之一),因为戈达尔竟用一种混蛋的方式参与了编剧。“就算他是只臭老鼠我也爱他,”瓦尔达眼里含着泪,看到这里真的很难不感动。电影有种恣意浪漫的气质,瓦尔达本人亲自剪辑更是增添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谁知道下一段会去哪呢?跟着他们走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