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气质独特的港片,港人说不完、道不尽的内心自白,新浪潮老将严浩的回归之作,电影主题直奔港人的身份归属和自我认同而去,野心颇大。 回看香港电影新浪潮,那一批导演多数已经不再拍片,只有徐克、许鞍华还能保持持续创作。像谭家明、严浩这样的就是产出极少,每一部电影都要间隔上好多年,余下的基本改行,要么就是卸甲归田。对严浩来说,坊间说法是此人巅峰期已过,几个前作要么暮气不已,要么就是太不着调。就在这个时候,《浮城大亨》悄无声息地出现了,一部在港片没落、合拍片兴盛的背景下,来路显得有些诡异的片子,多少还是值得正视讨论一番。 严浩导演的一个标签是左派,他出自左派家庭,绝大多数影片也是拍摄于内地,取材于中国。光是这点,他就迥异于绝大多数香港导演(鲍起静也是出自左派家庭),这就决定了《浮城大亨》会不同于多数港片以及合拍片——相当于他在多年后回到了香港,而且是回到了香港的过去和腾飞的起始点。可能是出于商业考虑,很多人不屑于《浮城大亨》这样的片名,因为如果按照《百年浮城》的原名,那似乎更能探触导演的意图。 电影最后一幕是孤船海上漂,跟严浩1984年的《似水流年》几近一致,只不过色调上从灰冷变成了橙黄。用意除了怀旧,另一意思大概是日不落帝国终于远去,布华泉和香港都迎来了另一个时代。在我看来,《浮城大亨》和《似水流年》都在诉说着同一个主题,那就是:我是谁,我该归属于哪里?《似水流年》的大背景是中英谈判,个人因素是严浩父亲病逝,主人公回到汕头老家,在乡愁和怀旧记忆中纠缠不清。到《浮城大亨》,主人公由女变男,从一个和内地有关联的人变成了香港本地的底层人,以李嘉诚式的拼命发迹起家。当然,布华泉的出身也充满代表性,一是身世不明,头长金毛;一个生活在船上,意即香港(由小渔村发展至今)。 与《似水流年》的诗意化和散文处理不同,《浮城大亨》更加直白露骨,严浩把想说的话、想表达的东西都通过布华泉的自白给讲出来了。就像父亲离去后的那一段话,分明可以看做是严浩寄托的一种哀思。大量的自白和独白令影片前半段显得个人化和情绪化,说哪就讲哪,令人跟不大上节奏。待到布华泉跻身上流社会,《浮城大亨》才变得真正好看起来——终于像一部正统的传记片了,流畅自然。这个过程中,电影通过不多的篇章就交代了华人和洋人的身份地位差异,香港社会的诸多问题也通过电视机一一交代。人物关系和情感部分,就连郭富城和刘心悠的对手戏、郭富城和鲍起静的母子情,登时就有了神韵和气色,像模像样。 然而,如果对严浩抱有不小期望,《浮城大亨》还是有很多问题。一是后期制作,不知是摄影问题,还是后期失误,片中许多段落的色彩都严重失真,调色烂得一塌糊涂。很多地方一逆光,人脸看都看不清,黑乎乎一篇。看开头还让人以为是《白蛇传说》,一旦出现那些渔村的全景,那就更加出戏。若只是为了怀旧,营造五六十年代的氛围,这点上,我对《浮城大亨》还是保留意见。 然后是一些人物问题,时间都跨到了90年代,布华泉的儿女怎么还十来岁,更搞笑的是,结尾字幕还标出来了几岁到几岁,这不是乌龙么?在电影里有那么多历史事件的情况下,这些都一再提醒观众去留意时间线。即便不需要秉持考据狂的精神,但《浮城大亨》在这点上过于马虎。相比之下,像阿娣的突然出现以及Fion的无头无尾,这些只能暂且不提了。 不过,依然看得出严浩的作者色彩和出色之处,比如左派立场,尤其是出现五星红旗和中国国旗几段,连上六七暴动、撒切尔夫人外交失利、1997年香港回归,就着东印度公司批判港英,应有尽有。在那些细腻的个人分情感方面,电影出现了频繁的闪回,送儿卖女的还有对母子情的渲染,十分到位(即便开头部分一惊一乍,像极了周显扬)。末了,布华泉不再思考“我是谁”的问题,而是感恩阿娘和妻子。或者,这并不是香港人面对内心困境的解决之道,而是严浩提供的一种方法。 围绕身份归属问题,《浮城大亨》以香港(中国)/英国、天后庙/基督教、上流/下层带出了番仔(字幕翻译成“洋杂”)的内心痛苦,这恐怕也是近些年来,围绕97后、港人自我认同问题剖析得最深入的一部港片。影片的取向和切入点都很好,要说有什么不足之处,那就是当严浩选择这样一部个人传记片,他把野心暴露得太大,关键又没能细心经营好。放在以前,他还能把关把每一个环节,至少关键环节上不会不错。就说以往的严浩作品同样倚重音乐,然而一旦不出彩,那音乐就会成为累赘,放在《浮城大亨》里,音乐的负面影响就出现了。 http://www.douban.com/note/214450529/ 日记:Homecoming,似水流年
《浮城大亨》,用精炼的唯美的画面展示了一座城市的历史,一个枭雄的诞生! 剧中,无论是亲情、爱情都不加渲染,真情演绎,因为这是一部真实的故事! 因为真实,更加动人! 不做剧透,带着家人到影院认真的看上一遍,你会还想看第二遍,越看越会深深的感受到编剧的功力,导演的用心,演员的自然! 总得来说,《浮城大亨》是近些年极具教育意义的佳作!一部纯港味的大片! 情节画面,细细看来,太多可圈可点的精彩之处! 连老妈都说,这片肯定火,适合家长带着孩子去看!
我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便是疍家人。我的妈妈小时候一家人生活在艇仔上。戏中的语言,服装还原的很真实。我的爷爷从小就最跟孙子们说:“成绩好不好啊?以后要坐办公室揸笔吃饭,不要再开头(出海)啦。”一个男人从海到地到天的成长,学会了亲情和爱情。这是我第二次哭的电影,也是第一部哭了数次的电影,感谢严浩。感谢郭富城。
浮城原来是floating city,漂浮的城市。
好看,众星云集。感觉出主旋律了居然,一颗中国心,合拍片的宿命...部分段落催人泪下。
一个疍家人的历史折射出一座浮城的前世今生,导演用心很大、寓情很深,可惜力有不逮、终差一层...
这片儿编剧有问题,根本是个40集TVB的架子,个人奋斗+家庭伦理,部分戏调节一下功能会更好。很多年没见摄影这么强的片子了,低照度、逆光的运用堪称教科书。郭富城的扮相有点像皮特。有个预感,本片会跟[白银帝国]一样落得一个票房悲剧……影片倒是在港人身份认同的表述上有某些有趣的动向。
给5颗星平衡一下,这部片我觉得应该在8分以上
故事及人物都相对饱满,色调糟糕,音乐也比较过分。影像中暴动式新闻纪录片的插入总会让青年感怀热血及时代。但全篇只见浮尘,还不是“城”,更无大亨。刘心悠的戏份如果再多些就好,菲安才是布的伯乐。
蛋家人口音和茂名话好像,刘超力和叶逾好像,看人生的电影,我老了。
...旁白太毁,矫作过度处也多。但严浩功力还在,到底算是真心诚意的。还是不喜欢郭富城。
一个普通小人物的编年史,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变迁,一个男人成长和打拼的励志故事被置换成了一个男人对感情的认知,叙事不是动作性的做成某件大事完成蜕变,而是在思考中随着年龄的变老渐渐活明白变豁达,看透彻这个世界。没有大是大非,没有轰轰烈烈,只有平平淡淡的那份善良,那颗虔诚的内心。★★★★
1.穷其一生,儿孙满堂。生活是苦,乐蕴其中。2.最美的日落,最美的日出。3.人活在框里面,一生中也没有走出去。
屌丝的逆袭。
好左,尤其是五星红旗几段,六七暴动、批判港英,应有尽有。末了,布华泉不在思考“我是谁”的问题,而是感恩阿娘、妻子。然而,《浮城》有很大问题,一是后期,调色烂得一塌糊涂,开头以为是《白蛇传说》。跻身上流社会开始比较有趣。大bug是到了90年代,儿女还十来岁?!结尾一幕同《似水流年》
不错,很感动人,虽说是真人故事改编,但半熟总觉得有些映射,五星红旗那段也好假。
强烈的时代印记是本片的主题,一个人的传奇更是一座城市的传奇,故事具有很多象征意义。电影拍得很真诚,严浩手法细腻,情感元素与戏剧冲突处理上佳,旁白过多影响节奏,摄影非常棒,很有质感也突出时代印记。另外我把刘心悠认成郝蕾了
画面浓墨重彩,人生浮云朝露。船浮于海,情浮于外。
攝影很棒!構圖很美~ 前半截很實~ 後半截有些飄… 城城怎麼可以這麼帥啊?! 【(¯﹃¯)口水】
严浩一贯的大师水准,通过个人折射出港史变迁。布华泉很幸运,遇到一位伯乐、一位皮哥马利翁,他很知足,拿多了便是贪。曾经沧海难为水,就像“海”字一样,人缺少水和母亲便构不成大海。btw:字幕把My Fair Lady错译成了《卖花女》;问路的东北佬亮了;张建亚的某部传记片该好好学学本片。
剧情很赞,可惜压缩在一部片子里显得各种交代不清
2012了港片还在讲身份认同的困惑和焦虑,奈何野心实在有点大,摄影很不错,断章叙事略过辛酸史也尚算出色。
个别场景比较下功夫,故事性太差,流水账式的记事手法让此片一般了。
没看出什么浮城,也没看出什么大亨,就看到哭哭啼啼的情感纠葛和满屏为拿奖而做的设计和心机,没被煽到反被boring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