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中间部分觉得和革命之路很相似,只不过革命之路什么都拿到面上说,最终还是没说清楚。这个就忒心痛了,后半段心绞痛,盼望着盼望着就不盼着不死人了,人死了其实没那么悲伤,只是一开始有些恬淡的生活还说得过去,对比之下有些舍不得。后面的坦白,是不是所有爱情婚姻最后都这样,只是没有电影里看起来那么文艺,本土版本的悲伤痛苦也类似吧。根据个人观察,女性在婚姻理感受不到爱的,男性是不善于表达还是根本不在意这些,每天温饱解决,看着孩子长大就足够了?这些感情婚姻家庭的纷争,我得什么时候才能感同身受呢。maybe我妈能看懂这个片子,但是有可能我妈不会理解薇拉说孩子不是她老公的,然后扭头不看了,从而错失后半段能够透露主旨的精华。
还有一段思考是薇拉他丈夫,为啥在家庭产生的前后对薇拉对家庭的情感付出不一样?最近看了我是余欢水,发现中年男人的日子也挺苦的,正因如此啥都不告诉家里,一个人憋着,好不容易在大马路上想哭了都能被打断,再尝试捡回情绪又哭不出来了。这世上,谁该理解谁呢?还有苏联电影总让我想到苏联解体带给俄罗斯的巨大冲击,还有工业区黑压压轰隆隆的环境,导演想要突出啥呢?
没啥好说的了,本来只是想分享图片,上文凑字数
仅为个人存档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
《将爱放逐》是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的第二部剧情长篇,整体的风格和节奏比第一部作品《回归》更加成熟、稳健和自信。电影讲述Alex和Vera这对夫妻,已经有了儿子纪儿和女儿伊娃后,Vera发现又怀孕了,她谎称怀上的不是Alex的孩子,Alex对她的说辞没有丝毫质疑,犹豫过后,要求她做手术堕胎,谁知Vera再也没有醒过来。 Vera对自我有清醒坚定的认识,希望夫妻恩爱,也希望孩子们在爱的氛围中长大。可现实让她忧心忡忡(甚至已经得了抑郁症?)。她担心纪儿长大后会步他父亲、伯父的后尘。她对Alex说:“我知道你和你兄弟是怎样的人,还有纪儿会成为怎么样的人。” Vera对Alex越来越陌生。火车上、回父亲老房子的路上,Alex的眼神,心思从未在Vera身上停留过。在老房子里两个形单影只的陌生人,干巴巴的,就如旁边没有雨水滋润的胡桃林。相较而言,他更关心他哥。兄弟两从停尸房开车回家,Mark从前门绕到屋后方病情发作倒地,Alex的眼睛可是一直跟随才使Mark及时得救。Vera觉得Alex并不爱她,内心的痛苦却无法与枕边人交流,尝试过自杀,在Alex执意要她堕胎后她最终选择自杀再没有醒过来。极端的做法是一种果断的决绝,她拒绝这种压迫式的两性关系、拒绝与Alex继续过无爱的生活。 印度哲学家吉杜·克里希那穆提说:只有在关系中,只有当人与人之间建立了正确的关系之时,爱与真理才会出现。对真实的追寻就是处于关系之中的爱。要爱你,我必须了解你,我必须接受你所有的情绪、改变,而不仅仅将你圈附在我的野心、追求和欲望当中。没有你,我就不能生存。如果我不理解这种关系,那么我怎么会心怀有爱呢?没有爱,就不会有追寻。当Vera告诉他肚子里的孩子不是他的,他不仅没有追问,而是扔下她,山高路远要跑去找Mark。但凡问几个具体的问题(比如怀孕几个月了?什么时候发生的事?对方是谁?为何这样做?) Vera的谎言都会被戳破。 “一颗干枯的心灵怎么能够了解真理和爱呢?当然不能。 想要理解,就必须有通畅的交流,也就不能够出现任何孤立的过程,出现任何克制和保留。要领悟,就必须有爱,没有爱,就不可能有领悟。” 导演的一个个长镜头里,是Alex的一意孤行、和对问题的回避,少有的几次谈话不是一巴掌把Vera摔打在地,就是鸡同鸭讲,不欢而散。没有爱,没有坦诚的沟通与交流,他无法发现问题的真相。 这部分如果与罗马尼亚电影《铁轨边》一起比较着观看,能很好地理解关系中的爱与真理,Alex与阿迪塔对妻子声称“出轨”一事为何会有完全不同的处理。 Alex躲在兄长的羽翼之下迷失了自我。夫妻之间的问题,置当事人于事外,却找局外人商量。不是说不能找人商量,显然,Mark本身是一个彻底摒弃爱与真理的人,何以能指引Alex?火车站,两人在车里,Alex很迷茫:“我怕我会杀了她。” 而Mark的意见却是:看牌出牌,想杀就杀,想原谅就原谅,这是你的权利。Vera在他(们)面前的存在感接近于一个“物件”,任意被摆布。长兄如父,Mark的言传身教左右着Alex的思维模式和处事方式。第二天起床Alex暂时放弃了让她堕胎的想法,上楼把钱和抢都扔抽屉里了,下楼看着窗外的两个孩子,他通知她:“好了,Vera,去准备早餐,我们继续,你继续当他们的母亲,而我继续当他们的父亲。” 后来Robert的一通电话又唤起了他心里的恶念,强硬要求她立即把孩子处理掉。Vera被宣告死亡后,Mark只淡淡地一句:“可怜的姑娘!” 像是对一个陌生人发出的感叹。不仅没去追问“怎么会这样?她是怎么死的?” 而是强力干预催着Alex尽快把她埋了:“不要再说发生了什么,而是看看接下来需要做什么。” 生活里一个残酷的现实,即一个人不经历疾病或生死离别是不可能会有完全的领悟和彻底的改变。Alex也不例外。Vera死了,Alex才渐渐醒过来,自己不能没有Vera。他很愧疚:“我好抱歉,Vera,别让我更难过,我错了,我知道,帮助我Vera,帮助我。” 后来又自责地说:“我杀了她,我杀了我太太!” 看着冰冷的Vera他还想陪着她。Vera入土后,Alex带上枪开着Mark的车回城里去找Robert,在车里意外发现了Vera的验孕报告和写的信,加之Robert知道的内情,他应该是能了解事情的真相以及Vera的痛苦了。Vera的用心良苦与决绝是否能让迷失的Alex找到自我,领悟爱与真理,成为家庭、关系强有力的“守卫者”呢?导演对角色人名的选取也是心思尽显。Vera来源于俄语和斯洛伐克语,它的意思是“信心”、“真理”。而Alex来源于希腊语,它是“防御者”、“守卫者”的意思。电影结尾,表情宁静的Alex与开头急匆匆一门心思赶路的哥哥形成了鲜明对比。“当你敞开心扉,当你完全没有任何阻碍,当头脑不再创造,真理便会自然而然地向你走来。当头脑安静时,真理才会出现,这种安静不是强制、重复或是集中意念的结果。” Vera死亡真相的模糊处理,是导演给的绝妙一笔,既符合逻辑又意味深长。Alex肯定没有留意到Vera状态的异常;Vera自己应该也没有找相关机构诊断过;突然的死亡又没做尸检。她的死与《圣经》里的圣母玛利亚的死亡很契合。最早的文字记载,只说圣母玛利亚“睡去”了,并未明确她是如何、为何死亡的。
安德烈•萨金塞夫电影里的宗教情结一如既往地明显。在Vera堕胎之前,山坡上的羊群三番两次出现,是否也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牺牲”呢?在她手术的那晚,又借Victor女儿之口在孩子们临睡前念起了《圣经》里爱的定义: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对于电影里的宗教情结,他肯定认同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观点:文化无法脱离宗教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宗教在文化中升华,文化在宗教中发展,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当人们有了精神方面的需求,便会开始创造艺术作品,艺术家便开始诞生。反之,艺术就会从社会中消失,人们便开始变得痛苦,找不到精神上的寄托,人们失去了目标,不明白活着是为了什么。当我们谈论宗教时,我认为那不单单是个人问题,它关乎我们的文化,乃至整个文明的命运。
画面美,情绪渲染得宜,故事讲述有悬念。
妻子得不到丈夫的关注和尊重,这个简单专横的黑社会丈夫,把妻子当作生儿育女的工具人,妻子在十几年如一日的婚姻生活中感觉孤寂落寞,与丈夫之间日益疏离,双方鸡同鸭讲,最终,妻子不愿好好说话,丈夫也不愿好好听话。
这种夫妻关系很难受,也很常见。但是,说到“生不如死”就夸张了。
现代社会,离开无爱的丈夫,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并非难以想象的事情,毕竟不是安娜卡列尼娜的时代了。
选择扔下一对年幼子女,杀死腹中属于丈夫的胎儿并自杀,以如此极端决绝的行为来控诉、惩罚、报复丈夫的冷漠与专制,我是不能理解的。
也是完全不必要的。
除非丈夫是个不肯离婚的黑社会,无论跑到天涯海角也无法逃脱他的魔爪。影片也没有表达出来这一点啊!
第13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将爱放逐》,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矛盾夫妻们互不信任的评价了!
墨夜轩:
过于压抑。
曲有误:
绝望的压抑,一种不想重温的煎熬。
莫扎特仑苏:
画面中透出不少老塔的影子,但真的没必要。
我们敏熙:
几乎是一部悬疑片了,而女主角则是那个“谜”。
杰夫江:
100分钟能讲述完的情绪和内容,拖沓成157分钟,影像再“好看”又有什么意义呢?
法罗岛帝国皇后:
塔里塔气的,《将爱放逐》的丈夫和《回归》的父亲是同一类角色,杀之得救赎,顺之堕地狱。
果树:
油画质感的摄影好评,如此沉重又如此篇幅让人想起俄国大部头小说,但这两个关键词放在一起看下来真的是太煎熬了。
松野空松:
在2:17:43时,薇拉看着罗伯特站在苏联标志性墙画,她久久得站着,望向那一边,结合最后薇拉哭泣的告白或许有另一层解释。
RIVER:
问题出在文本上,贫乏的信息量完全撑不起这个片长,各种空镜构图的确很美,但是任何意义上的泛滥和放纵都只会将观众对创作者的“爱”放逐。
Outisss:
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讨厌,题材上面也不是很吸引我,但是萨金塞夫的电影技术还是那么优秀,但是整部电影总体来讲还是略显沉闷,看得有点浑浑噩噩的。
蝠蝠:
飘落的雨滴,倒映的水面,悠久的天空,注重于物体的运用这一要素自老塔之后便成了俄罗斯文艺电影的标配。选择将爱放逐也等于判了自己死刑,非常沉重,非常痛苦。
盆满钵满赵+:
我觉得是个好故事,同时我也不排斥节奏慢的电影,但在这冗长的篇幅内讲述的信息量实在太少了,想营造悬疑感一切又讲得那么明白。 惊喜的是很多画面远近层次分割的美感想到了《安德烈·卢布廖夫》。
Pincent:
广角镜头摄影如油画,大量利用家园周围广阔的室外空间,包括天气元素也利用上,而乡镇内则是清冷无人,如鬼城一般,但诚实地讲比较难以进入这个故事,难以感受到内在的情绪力量,我反而只是凝视着那些美丽的空镜。
George:
开头的公路戏、一家四口坐火车、男主的第一次奔走,这三段印象很深刻,小朋友做Annunciation拼贴那里转折得也算动魄惊心。摄影实在好看,但是很多时候导演的attribution to high culture我还是接受无能,也许这就是文化差异吧。
欧.尹:
萨金塞夫第一部,意外地还不错。男人与兄弟与儿子构成了一个阵营,他们并非无情无爱,也非爱得不深,却因未能回应女人的爱而终将爱放逐。影片沉郁的配乐可圈可点,摄影与构图极具诗意,幽美的空镜头描摹自然,更映衬出人物的喜乐疏离。尽管剧情推进极为缓慢,却也构成了独特的节奏,不失为一种影像风格。但有一说一,这缓慢有时的确让人不耐烦。
Bwheat19920313:
和《太阳照常升起》一起纳入本届我最讨厌的电影行列。萨金塞夫的温吞克制风格与激烈的家庭矛盾之间显然八字不合,本就无聊的故事在这种要命的节奏处理下显得更加无趣。另外影片的剧情也显得比较差劲,对于夫妻和隔代之间的关系波折叙述非常随意,人物似乎完全立不起来,显得非常生硬和缺乏生活真实感。最后演员的表演也不一般般,尤其是戛纳影帝的表演让人非常失望,一度让我想到《阳光普照》里那个只会恶语相向的陈以文,反倒是男主角“出轨”了的妻子在有限的时间里显得出彩而情绪饱满。影片的影像处理尚可接受,但当一出家庭闹剧被无限延伸为冗长的情绪流时,注定了它就是失败的尝试。
子夜无人:
毫无疑问,萨金塞夫就是新千年后涌现出来的导演当中最懂得呈现人与人的疏离、心与心的冷漠、不断叠加堆积后最终形成雪暴般绝望的那一位。让误会变成无法挽回的,女主角难以理解的行为动机是一层,男主角过剩自私的占有欲和控制欲也是一层,但真正致命的是这两者对撞到一起之后,就像他后来拍出来的那部电影一样——“无爱可诉”。因为无法互诉衷肠、每一次相对只剩下失语,所以信息的交互全都紊乱、悲剧的造成几乎已经形成不可逆转的定势。 但不吐不快的是,文本上先入为主的预设浓度实在太高,这两个人之间情境式的套招感,就像《殡之森》中女主角最后一定要向一片幽冥传达音乐声、《精英部队》里男主角结尾一定要对着屏幕露出漆黑的枪洞一样,这些很流畅却不自然的“缜密”最后都显得过犹不及,连着三部看下来居然都没有罗伊·安德森更“浑然天成”。
#FIFF13#DAY5的主竞赛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一开场大雨一来,就被压抑到了,然后这种压抑感就持续了整部电影,节奏缓慢到我非常理解为什么片中的角色都想死了。
俄罗斯导演怎么出一个是一个?
剧情比《回归》差太多,文艺闷片最难嚼,勉强3星
重复的生活使人厌倦,最亲近的家人使人倦怠。日复一日,平淡如水,褪去激情,爱情已死。交流阻碍,漠然丛生,心与心已经相距甚远,用离开来解决问题,是一场报复。镜头、配乐合我口味。
SIFF@影城;从第一个场景的孤树屹立就奠定基调,每一帧都可入画,尤其喜欢室内静物描写、室外写意风景,风卷草原,木屋内的光线,湖蓝斑驳的墙壁,沉静的母亲,都极其符合我的审美,也保持了导演一贯的美学思想;究竟是放逐爱,还是被爱放逐?结构精妙。
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深深被吸引...节奏令人不能自拔
看了要睡着了
闷到中途溜出去找人聊了十几分钟天。
#siff2015#第一部,也是第一次看萨金塞夫,俄氏隐喻冷酷但太沉闷了,好在油画般的影像悦目。标志性的摄影机运动和人物在画面中的走位调度构图无不大师风范,城市和村庄的色调反差,结尾和小溪的长镜头印象深刻,以及色调像极了塔科夫斯基。上海影城小厅真暗。
很美的电影,喜欢俄罗斯电影
想不开的作女把自己作死了,全世界这样的夫妻还少么,不会调节只能每天度日如年。剧情比《回归》闷,这样的文艺片太小众,注定没票房。但镜头太美了太棒了,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挪不开眼,每一个镜头都是一幅画,置景和运镜都是教科书。
4-4-2008 6:00pm science museum
呃,怎么说呢,喜欢这种影像风格,毕竟继承了塔可夫斯基的某种特质。比如开篇的树,很难不让人想起《牺牲》的开头,读《哥林多前书》想起《安德烈卢布廖夫》,景色表现也有他的风格。达芬奇《圣母领报》的拼图都有深意。但是,我对导演故弄玄虚遮遮掩掩的叙事风格挺反感的,特别是女主角说的那些话
萨金塞夫的电影技术上真是没话说,好与闷就取决于故事和人物能否撑住了。的确有老塔的神韵,但在同一个长镜头里时空转换是学的安哲吧,可是安哲的长镜头情感力量多么强大,因为他的人物需要那样一个镜头去穿越时间见到自己的所爱,是有灵魂的。这里就显得有些滥用了。技术真的需要建立在情感之上呀
安德烈·薩金塞夫在《回歸》和《將愛放逐》里依舊探討如何男性如何成為真正的兒子,真正的兄弟,真正的丈夫,真正的父親。
主席的片四部都看完了,深觉按时间顺序前三部是导演小心翼翼的试水、积累经验、致敬先辈,待到利维坦才厚积薄发自成一家。本片摄影帧帧都是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的画作,移动的羊群,辛勤劳作的农妇,几乎压到山脊的云彩,甚至连墙面剥落的泥墙陋室都自带格调。
浓得化不开的俄罗斯情结。被斯堪地纳维亚半岛冲淡的阳光,以及照样浓烈的爱。当然,最后那个镜头,农妇在田地里劳作歌唱,在我看来代表了导演的一种现实倾向,以及适当的讽刺。
妻子怀孕了,孩子不是丈夫的。困局即将解开之时,情节却急转直下。一部带有强烈现场感的俄罗斯电影!甚至能够感觉到彼时天气的冷暖和空气的凝滞。
孩子拼出圣母,农妇对起欢歌。婚姻是需要合作的表演,却只有一人得到掌声。女儿唤错名字,儿子目睹暴力,窗外一场骤雨,屋内一个耳光。男人的溪谷已经干涸,在手术台扼杀骨肉;女人的爱情走向末路,用药物治愈绝望。若不能像孩子般协作,如农妇配合,婚内二人就只能像漫天乱鸟,在雨水到来前被爱放逐。
虽不如《回归》震撼,看完也是沉重绝望。疏离的夫妻,干涸的水渠,重复无尽的道路…镜头语言与故事情节相辅相成,配乐悬疑且有张力,太对胃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