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lost
可以理解一个医学生正式当上医生的种种矛盾。他也许有一个很美好的梦想,励志要成为一个有名的伟大的收人尊敬医生。最终剧中让这个在学校拿到15个满分的医学生到了一个偏远的乡村,他感到失落,更颇具讽刺的设计的是,在这个医院只有一个医生,那就是他自己。于是留给他的只有矛盾,然后一种无助感,感到迷失。没有了朋友和家人,没有了以前所赋予给他自己的安全感。。他寻求于吗啡,寻求于性爱,以使自己能麻痹自我,寻找一种所谓的幸福和成就感。但还是有转机,他在某一次气管切开术手术中救活了一个小姑娘,并且他发现了这个小村转梅毒的严重性并想开设一个研究所。但他的心中一直在挣扎,在最后一集雪地里的迷失达到了极限。关于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关于。。。
至于这场心理战争的胜败,那就交给那个被困在戒毒所的床上的几十年后的自己吧。
2 ) 逃不过自己
很喜欢这种表现手法,倒叙中插入与自己的对话。面对茫茫的看不到尽头的希望是苍白的,恐怖的。在年轻再有志向的人也会迷失,不管你是十五门优秀,那种迷失是恐惧,到最后败给恐惧。突然觉得跟自己的处境一样,日复一日,来不及思考,或者说思考了还是重复昨天的今天,恐惧到底会来,带着什么来我不知道,好困惑。
3 ) “年轻医生”
风雪交加的深夜里,当年轻医生第一次哆嗦着踏进这间开在荒郊野外的诊所时,屋内昏黄却不乏暖意的灯光照亮了他的侧脸,暂时将屋外一切寒冷和阴郁扫去。
医院前任大夫的画像挂在墙上,如老大哥一般犀利地斜视着年轻医生,浓密的白胡子之上,那眼神和外面的寒风一样刺骨。Leopold leopoldvich先生,女助手用充满爱慕和崇拜的口吻一次次提起这个冗长的名字,在简陋陈旧的手术室里,摄影师在她与年轻医生的对话中,给了她微微的仰拍,加之丹尼自身的身高劣势,他的对答、他的种种乌龙辩解显得如此天真幼稚不科学。在年轻医生套上Leopold常穿的白大褂时,整个画面从暖色又回到了清冷的不饱和的蓝白色调,而这种色调第一次出现是在他进屋前,处于深夜、风雪与寒冷之中。
就这样,年轻医生开始了他的第一份社会工作,头顶“十五次优秀”的光环渐渐黯淡,不知不觉中他被迫换上了刻着另一个人名的紧箍帽。年轻医生总是没有机会选择——他被上级发配到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他被忠心耿耿的助手们期望成为下一个Leopold,他被将死的病患吓得手足无措,独自承担下这些后,他又被胃痛折磨。对此,未来的自己只是回过头轻描淡写来一句”你会习惯的”或是“我是医生,我自有分寸”,最终他被吗啡毁灭。
用过去和现在时间双线叙事的影视作品不少,但像《年轻医生》这样默认两个时空的人可以自由对话,甚至发生肢体冲突的还是不多见。每次交互中,同一个人,一个壮志凌云的菜鸟医生一个虚度光阴的瘾君子,对比之下竟是天壤之别,还记得夏洞奇老师很不解“医学生的字我都看得懂,怎么医生的字就一个都不认得”,字如其人,这是多么有深意的一个疑问啊。
连牙床一起拔下的牙齿、飞溅一脸的脓液、血肉横飞的截肢手术,时不时刺激着暗冷色调的镜头,加之无知村民一张张漠然而固执的面孔,自他踏进医院的那个夜晚便注定要包裹覆盖着他,那时的一副雪景反复用于各场景的连接,皑皑白雪切断了年轻医生与世界的所有联系。有相同遭遇的Leopold 在给年轻医生的信中感叹"the world is sick,what good can a doctor do",他选择弃医从党,展开轰轰烈烈的新生活,而刚安定下来的年轻医生正打算实践为全世界救死扶伤的崇高理想,自然对离开和放弃毫无概念,或说他实在太年轻又孤身一人,无所依靠,心中偶尔燃起的冲动他人三言两语就能浇灭,他一路拖着行李箱走到门口,可还是垂头转身,他选择把革命、事业、爱情统统埋在这积雪下。也就是那一天,年轻医生开始胃痛,自此天时地利人和,绝望出场。
理想与现实的抗衡,真的是以前者完败收场吗?并非全是。年轻医生早年医治的许多患者齐聚医院来感谢他时,他们的眼神依旧无知却带着温暖的善意,曾经的固执己见变成了充分信任,这才是医患关系的核心价值所在不是吗?“能成为小Leopold"一语亦是女助手能给他的最高褒奖…可惜,年轻医生已经听不进去了,因为这一切来得太晚了,在他最脆弱最需要指导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怀着真心来问候帮助他,直到他一步步为实现理想付出了身心双重代价,现实脱开了他的掌控,任何回馈都已经难以安慰和抵偿他虚弱的身体和空荡荡的灵魂。当他将两管吗啡注入垂死的女孩的静脉时,内心的绝望生了根,与其让她在痛苦与吗啡中斗争,不如让她死去。后来,那些在开片出现过的橙黄色调又出现了,却再解不出明媚欢愉之感,徒留夕阳迟暮的象征了,画面舒缓平静,现在式的“年轻医生”蜷缩在角落,享受吗啡幻化出的太阳的温暖。
剧本由小说改编而来,我不想在这个带点魔幻味道的故事上强加一些敏感的现实意义,唯一还想再啰嗦一句的是,这明明是关于一个年轻医生的故事,却始终没有他的名字。
4 ) 屠夫·凶手·瘾君子
故事一开始拿这大雪纷飞的天气做了包袱,寒冷的天气只是显示出环境的艰苦。弱小的年轻医生拉着巨大的箱子站在雪地里,我只是一笑而过。那时我不知道这无尽的大雪和永远难以结束的冬天有多么可怕。
不,如果只是大雪,并不可怕。
第一个病人的病况就是年轻医生不熟悉的。也许不论进来哪一个病人,医生都会措手不及,逃去房间急着翻教科书。他只是个毫无临床经验的新人,书本上的抽象知识哪里应付的了现在!好在产程不顺看来不是那么难以解决的病,第一集只是以连着牙槽骨的两颗牙结束。happy ending。
然而全科医生并不是那么好当的,你还要为年仅8岁的小孩截肢,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为美丽的少女做气管插管……一开始是屠夫,只是无意识的结束生命;后来是凶手,明知自己状态不行还得冒着巨大风险拯救别人。与此同时,没有一只烟抽,没有一份报纸读,只能和自己从没想过会发生关系的人在医药柜前发泄,甚至自己的阑尾炎也只能忍着。 镜头下那些毫不掩饰的血腥,也可以看出医生经历着怎样巨大的压力:鲜活的生命与死神的催促。 他突然就明白,拯救生命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他宁愿去为这冬天的玻璃听听诊。第二三集突然看的我老泪纵横,这样残忍的事为什么要这么年轻的他来执行?而他的付出为什么得不到他想拯救的人的理解?那些患者甚至不懂一点点医学知识,面对医生的病危通知,只是吵着要药水,或是坚决不做手术。怎么沟通都没用,说了不懂,说了没用。
算了吧,药水,漱口水,一杯开水就能解决问题。
寂寞、孤独、无助、迷茫、痛苦交织在他年轻的身体中,用绝望将他紧紧困住,无从发泄。
我理解他为什么依赖吗啡,我甚至觉得既使他真的回到十几年前,告诫自己不能这么做,还是无法挽回这个悲剧。喏,你看,他不是一个人时,未来的他都在身边时,他还是被当时的绝望所困扰。年轻的他挥舞着锯子,阻止了他注射吗啡;而他握着自己的手,却无法阻止年轻的他注射。
那漫漫无尽的雪地,唯一和它有关系的回忆只有那个胎死服中的婴儿。
================================================
所以,临床医生真的太难当,尤其是外科,在条件好的环境下都不是容易的工作,何况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我敢打赌,要是house医生也只演4集的话,必定也是以戒赌为结局。这个电视剧很好的展现了初出茅庐的医师是怎样的状态。不过现在制度的好多了:一般的大医院,都是主任带着住院医生(硕士),不用担心没经验了。
另,当时的医疗水平也很不发达,没有无菌意识,医生甚至连口罩都不带,手术服也没有消毒,撑死拿肥皂洗了下。加以这样的大出血,截肢的小姑娘在没有输血的状况下,没死真是太好了……
5 ) 看第4集想到的一些东西
梦境剧情中主角用别人的双剂量吗啡给一个没有希望了的病人执行安乐死,这是他警告自己再套用别人的名字不受控制的吸毒会走向死亡。但是在他感到饥饿,大吃火腿的时候(吗啡会象征肠胃功能混乱,有食欲暗示他戒毒成功的希望)他又默许了那个新人医生给悲痛的新郎注射了半剂量的吗啡作为安慰,另一个成绩优秀的医生的判断,小剂量,安慰作用等等都是在合理化吸毒的行为。因此主角的戒毒必然是失败了,但是通过剂量的控制,他没有走向完全毁灭,直到17年后被送进戒毒所,也就是本剧的最后一个镜头。
主角一直纠结的梅毒泛滥问题其实是他拒绝庸俗化,以医生与患者的关系与农民保持着距离
而关于漂亮裤子的传说则是他嘲笑所谓的虚荣,与自己所留恋向往的大城市上流社会也渐行渐远
同时看到底层与高层的问题,导致了他将自己边缘化,无法定位自己到底要归向哪一类人群。而对香烟和报纸的执着需求则是他庸俗娱乐与政治新闻又同时都放不开,因此奠定了本剧孤独疏离的基调;孤零零的小诊所,在日记中跟自己说话,分化出另一个自我形象,吸毒,幻觉等等都是这个孤独疏离的基调所导致的结果。
这是1917年的主角所面临的问题,而1918年的时候俄国两个阶层的利益代言人终于矛盾爆发开始了红军与白军交战的俄国内战,最后以红军的胜利告终。我不知道这个历史背景与剧中的天人交战,主角对着大胡子老医生连连射击有无关系
而1934年的那条线就更不知道对应这俄国当时的什么历史背景了
6 ) 一位自毁前途的医生的出道日记
从“瑞士军刀”就见识到丹尼尔的表演天赋,他的身上确实再看不见哈利波特的影子。
这部剧从一个功成名就的医生的回忆录出发,非常生动地描绘了医学生初为医生时踩过的那些坑,和迈过的那些坎。当然,我国的医学培养体制和国外差别较大,不过依旧有许多细节感同身受。
young doctor作为莫斯科医科大学最优秀的毕业生,拿着15门5分的优异成绩,被派到一个常年暴风雪的偏僻医院,这里只有他一位医生和一个不靠谱的助手,以及两位经验丰富,嘴里时常怀念old doctor的护士。在这里,你没有带教老师,没有医学大牛来为你遮风挡雨,你有的只有脑海中的知识,以及那一书架的医学典籍。在这里,作为医生,你就是所有决策的制定者,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在等着你的决定,哪怕那个决定不够成熟,甚至有点荒谬。只是因为,你是医生。
想起曾经有位老大夫和我分享他年轻时的坐诊经历,就是在两间屋子来回跑,遇见不懂的症状,就跑回去翻书,翻完记在脑海里再跑回去处理患者,就这样度过青涩的医生时期。young doctor的第一场手术中就非常想跑回去翻妇产科书籍,被导演用十分戏剧性地一幕表现出来(不过虽然他脑海中天人交战,但最后依旧凭借记忆力很好地完成了第一次接生。)
第二个面临的挑战是一位被绞断双腿的女孩,在这里young doctor第一次做出截肢的决定。这使一个非常残忍的决定,但是在生命面前,他必须做出这个决定。尽管女孩未来可能要经历更多的磨难,但是在这一刻,他保住了女孩的生命和一位孤独男人的希望。我相信很多年轻的医生都会遇见这样的情况,尤其是在值急诊班的时候,送过来的那些支离破碎的患者,有时候你的使命只是保住性命,至于后续的生活质量,在那一刻你是无暇顾及那么多的。
渐渐得,young doctor把自己的名声传了出去,成为这个小镇有名的大夫。有位撞破脑袋的妇人的主诊医师向其发来求助信,请他赶去为妇人手术。等他到现场时,见到得是一个自信却手足无措,对医学充满热情的愣头青,他自豪地告诉young doctor自己拿了13门5分,但young doctor却冷冷地告诉他“毕业了,分数就毫无意义”,诚然,在象牙塔里的我们总是把问题看得过于简单,认为成绩代表着能力,漂亮的简历代表着高明的医术,其实走上工作岗位会发现p也不是,医生是一份救死扶伤的工作,你的sci再多,该不会的还是不会。这是一个十分依赖经验和实践的学科。自此,young doctor算是真正能够独当一面——他开始给病人宣判死刑,这是所有初出茅庐的医生最难面对的事情,不知道屏幕前的年轻医生是否还记得第一个在自己手中死去的患者?
很遗憾,这部剧仅仅只是一个回忆录,我曾经奢望剧情的走向是young doctor认识到吗啡的害处,及时终止自己的行为。但是这仅仅只是一场回忆,一场无奈且无能的回忆,看着自己一步一步走向深渊。人生太残酷了,你可以回望自己的过去,但也仅限于此,你无法改变过去犯下的错误,也难以阻止自己向深渊滑落。
我只希望,此时此刻,你能站起来,向有光亮的方向跑去。
所以这是走黑色幽默路线的历史医疗剧么,拔牙把牙床拔下来,截肢锯腿戳脓包,敢再重口再恶心一点儿么...要不是为了Don Draper和哈利波特,谁要看这么血腥的东西啊(大哭
各种自攻自受啊。。。
这是哈利波特从霍尔姆次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呆萌界医生,后来因为太傻缺了,最后逆袭并华丽转型成为资深广告人的故事……简单说,不想当将军的厨子不是好士兵,神呀,太励志了……
看到哈利就亲切!追!~
吗啡一时爽,全家火葬场。
自攻自受嘛。
不够看啊!好像还没交代出政治背景?第一集的笑点都比较直透,看看后面怎么展开,剧本要玩大吗?最后一幕再多给几秒嘛,都准备撸一发哭得梨花带雨的大叔了好残念。。。还有,身高和眼镜两个梗别用了成么?再不找个其他路子你以后只能当特型演员了丹尼【喂
好血腥
确实有趣而且真的一点都不吝啬血浆再就是在医生的诊断下一不小心就梅毒了……
推荐!这剧太带感了,蛋妞夸张的表演让每一分钟都有满满的笑点,但从小经常去牙科的牙套妹表示最后看到拔牙那里觉得太疼了!
短小精悍的代表。
神经病啊这是。。。
丹尼尔演喜剧还真的挺好的,另外自攻自受笑死了。PS:脑残粉的定义就是不管你演什么戏被多少人嘲笑长残了我都不这样觉得并且在我心里你永远最好看。
一般
一开始以为是喜剧。。结果。。。各种重口不说。。还外加深深的悲哀。。。波特同学演技真是大大提升啊。。
面瘫叔身手矫健推倒哈利,然后翻身上马紧紧压住他,哈利惊恐尖叫"what are u doing!?",叔维持面瘫,慢慢地,拿起哈利最需要的书页,然后,吃掉了它...这剧真是让动辄发誓"看不完书就吃掉"的某些人live in one's dream
太有感了。Daniel现在的难看简直是无下限。
当医生在哪个时代都是如此辛苦。学到的和实践的根本就是两回事。
好好笑- -没结尾?
不忍直视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