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HD
导演:朱石麟,罗明佑
主演:阮玲玉,林楚楚,郑君里
类型:电影地区:内地语言:普通话年份:1935
简介:朴县女子中学举行毕业典礼,女校长张洁的女儿张兰和张桃也在这届毕业,在她们表兄陈佐的怂恿下姐妹两人决定到上海读书。详细 >
阮玲玉的最后一作,但是遗憾的是又是新生活运动
把伟大事业歌颂到令人恶心的程度。
阮玲玉的最后一部影片。最使人唏嘘是她在这部影片中的角色也不受大众理解,也曾遭受道德攻击,且最后自己的爱情和婚姻也因所谓的其他东西(社会大爱)而主动放弃,致个人无着落。影片本身是宣教和道德感极强的,因此艺术性不高。如今看虽可以理解,但无疑是过时的。幸好演员们都活灵活现,现在的演员相比默片时代,都该算不会演戏。电影中很多场景与细节拍摄的其实非常好。比如阮玲玉写日记,比如教室里跳舞的脚。比如张妈的包子。阮玲玉真是美,电影中的演员罗朋也很帅,可惜同样早逝了。唉。
国风要变,人心要坏,哪里是一两个人可能拦得住的,阮玲玉的迂腐到底也只是迂腐罢了。
阮玲玉主演的最后一部电影,说教和宣传意味实在过于浓厚,大段大段交织着国民政府官方发起的新生活运动和左翼自身的教条理念的对白和口号让人厌烦。在如此主题和概念先行的导演思路下,阮玲玉的表演也只能说是中规中矩,并且包括她饰演人物在内的主人公,普遍脸谱化色彩严重,而最后的言行转变又缺乏逻辑和过渡,加上阮玲玉这条线莫名其妙地没了下文,整个剧本堪称灾难性“车祸”。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真实再现了上海的都市社会生活,对于长三角地区乡镇的辐射与影响,具有一定的社会生活史和社会文化史的史料价值。
KMT新生活运动电影。
《国风》之名,来自诗经,可见导演班底志存高远。这是阮玲玉生前最后一部作品。“如果中国所有的乡下人都学了城里的摩登人物,把简朴勤劳的美德都丢弃了,那就非亡国不可。”24这部片子的背景也是上海。张洁将学校暂时教给张桃和许伯扬管理,体现了对新风俗、海派风气(上海大学回来的)表面华丽早作实则空无一物的讽刺。张桃轻佻的离婚、生活方式、教学方式、穿搭,体现了“新生活运动”只及表层不达其里,以及快速西方化、城市化中水土不服、不接地气的问题,也是《围城》中钱钟书讨论过的困境。生活奢侈化、行为浪漫化的批评,弘扬读书为了人生、为了国家的目的。“奢风浪习,犹如洪水猛兽”84新生活运动要注重内在的、文化上、道德水平的更新。“用礼义廉耻来修饰我们的内心”——实际上是儒家文化的一种现代方式
非常现代的题材,电影中的特写正反打中景群戏一项不差,甚至还有旋转镜头。
以说教为中心的社会教育宣传片,算是当时的主旋律电影。为了强调戒除骄奢淫逸,奉行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把两姐妹各自设置为极端的圣母和极端的小婊,以此形成对比。不夸张地说,就是哥谭中国版:劝人向善,气到晕厥;贪图享乐,吃香喝辣。结果还是为了宣传,居然~居然经过几张字幕时间的大声疾呼,坏人组直接幡然醒悟,转折生硬到甚至能看笑。长篇累牍的通过满屏字幕和书信文字,反复强调新生活的理念,本是完全劝善思想,在当时是宣传主旋律,在60年代又成支持国民党反动派,从这方面看,在新时代的当下,却是有另一种趣味。
姐姐是封建女子~妹妹其实是共产主义战士~!
2010-12-06。百老匯。能聽到放映機轉片的聲音。而身后肥男一直在那邊唧唧歪歪當辯士。我很想一腳給Y踹出去。
红颜注定薄命
阿阮最后一部作品贡献给了执政党,新生活背景下的宣讲,命题下的情节展开。朱的成分或许并不多,罗明佑用心之良苦。人物设置、行为举止的对比都为主题服务,复古节俭礼义廉耻,反城市奢华浪漫,为国民政府建立统治话语。结尾匆促觉醒,口号鲜活地呼喊在银幕上,综合利用一切方式来传输社会观念。/2021.4.21
阮玲玉的遺作,豆瓣評分竟然只有6點5。固然影片最後強行把主題往“禮義廉恥”、“新生活運動”等當時的宣傳風向上靠,但是人物性格塑造還是比較成功的,某些女性主義觀念也仍然有現實意義,比如影片提到讓女性沈迷於化妝打扮、交際娛樂是典型的物化女性的方式,還有阮玲玉飾演的張蘭提出的拒絕結婚的理由:女性不能總是沈迷於愛情,除了家庭之外,還應該在社會中有所作為。相比之下現在的某些電影,真的反倒是越來越封建了。
胶片的。。。
奇葩的价值观。太依赖文字了 完全忽视电影自身的语言 开头最突出,跟带动态插图的字幕卡幻灯片似的。。
ISO DVD5 无声电影
新生活运动的教化意味尤其重,到了后半段更是不可收拾。阮玲玉表演不错,但是不如从前了。
propaganda!
乡土中国和消费中国的冲突,乡镇里魔法般开设出的商铺展示了城市化的可能。救亡的背景下,“礼义廉耻”的道统、私塾与新学堂过渡时期的学风、城乡及各阶级的差距,纠结成复杂局面,严肃的说教无法让人信服,只能以“新生活”运动加以收束。虽是宣传,却在客观上反映了复杂。阮玲玉那条线索断的突然。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阮玲玉的最后一作,但是遗憾的是又是新生活运动
把伟大事业歌颂到令人恶心的程度。
阮玲玉的最后一部影片。最使人唏嘘是她在这部影片中的角色也不受大众理解,也曾遭受道德攻击,且最后自己的爱情和婚姻也因所谓的其他东西(社会大爱)而主动放弃,致个人无着落。影片本身是宣教和道德感极强的,因此艺术性不高。如今看虽可以理解,但无疑是过时的。幸好演员们都活灵活现,现在的演员相比默片时代,都该算不会演戏。电影中很多场景与细节拍摄的其实非常好。比如阮玲玉写日记,比如教室里跳舞的脚。比如张妈的包子。阮玲玉真是美,电影中的演员罗朋也很帅,可惜同样早逝了。唉。
国风要变,人心要坏,哪里是一两个人可能拦得住的,阮玲玉的迂腐到底也只是迂腐罢了。
阮玲玉主演的最后一部电影,说教和宣传意味实在过于浓厚,大段大段交织着国民政府官方发起的新生活运动和左翼自身的教条理念的对白和口号让人厌烦。在如此主题和概念先行的导演思路下,阮玲玉的表演也只能说是中规中矩,并且包括她饰演人物在内的主人公,普遍脸谱化色彩严重,而最后的言行转变又缺乏逻辑和过渡,加上阮玲玉这条线莫名其妙地没了下文,整个剧本堪称灾难性“车祸”。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真实再现了上海的都市社会生活,对于长三角地区乡镇的辐射与影响,具有一定的社会生活史和社会文化史的史料价值。
KMT新生活运动电影。
《国风》之名,来自诗经,可见导演班底志存高远。这是阮玲玉生前最后一部作品。“如果中国所有的乡下人都学了城里的摩登人物,把简朴勤劳的美德都丢弃了,那就非亡国不可。”24这部片子的背景也是上海。张洁将学校暂时教给张桃和许伯扬管理,体现了对新风俗、海派风气(上海大学回来的)表面华丽早作实则空无一物的讽刺。张桃轻佻的离婚、生活方式、教学方式、穿搭,体现了“新生活运动”只及表层不达其里,以及快速西方化、城市化中水土不服、不接地气的问题,也是《围城》中钱钟书讨论过的困境。生活奢侈化、行为浪漫化的批评,弘扬读书为了人生、为了国家的目的。“奢风浪习,犹如洪水猛兽”84新生活运动要注重内在的、文化上、道德水平的更新。“用礼义廉耻来修饰我们的内心”——实际上是儒家文化的一种现代方式
非常现代的题材,电影中的特写正反打中景群戏一项不差,甚至还有旋转镜头。
以说教为中心的社会教育宣传片,算是当时的主旋律电影。为了强调戒除骄奢淫逸,奉行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把两姐妹各自设置为极端的圣母和极端的小婊,以此形成对比。不夸张地说,就是哥谭中国版:劝人向善,气到晕厥;贪图享乐,吃香喝辣。结果还是为了宣传,居然~居然经过几张字幕时间的大声疾呼,坏人组直接幡然醒悟,转折生硬到甚至能看笑。长篇累牍的通过满屏字幕和书信文字,反复强调新生活的理念,本是完全劝善思想,在当时是宣传主旋律,在60年代又成支持国民党反动派,从这方面看,在新时代的当下,却是有另一种趣味。
姐姐是封建女子~妹妹其实是共产主义战士~!
2010-12-06。百老匯。能聽到放映機轉片的聲音。而身后肥男一直在那邊唧唧歪歪當辯士。我很想一腳給Y踹出去。
红颜注定薄命
阿阮最后一部作品贡献给了执政党,新生活背景下的宣讲,命题下的情节展开。朱的成分或许并不多,罗明佑用心之良苦。人物设置、行为举止的对比都为主题服务,复古节俭礼义廉耻,反城市奢华浪漫,为国民政府建立统治话语。结尾匆促觉醒,口号鲜活地呼喊在银幕上,综合利用一切方式来传输社会观念。/2021.4.21
阮玲玉的遺作,豆瓣評分竟然只有6點5。固然影片最後強行把主題往“禮義廉恥”、“新生活運動”等當時的宣傳風向上靠,但是人物性格塑造還是比較成功的,某些女性主義觀念也仍然有現實意義,比如影片提到讓女性沈迷於化妝打扮、交際娛樂是典型的物化女性的方式,還有阮玲玉飾演的張蘭提出的拒絕結婚的理由:女性不能總是沈迷於愛情,除了家庭之外,還應該在社會中有所作為。相比之下現在的某些電影,真的反倒是越來越封建了。
胶片的。。。
奇葩的价值观。太依赖文字了 完全忽视电影自身的语言 开头最突出,跟带动态插图的字幕卡幻灯片似的。。
ISO DVD5 无声电影
新生活运动的教化意味尤其重,到了后半段更是不可收拾。阮玲玉表演不错,但是不如从前了。
propaganda!
乡土中国和消费中国的冲突,乡镇里魔法般开设出的商铺展示了城市化的可能。救亡的背景下,“礼义廉耻”的道统、私塾与新学堂过渡时期的学风、城乡及各阶级的差距,纠结成复杂局面,严肃的说教无法让人信服,只能以“新生活”运动加以收束。虽是宣传,却在客观上反映了复杂。阮玲玉那条线索断的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