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HD国语版
导演:王光利
主演:张宝忠,周玉华,钟陵均,顾龙祥,赵永生,王建新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01
简介: 原江南造船厂工人张宝忠下岗后自找出路,成立了一家金兴建筑五金公司。谁知开张不久被骗,损失几十万元。张宝忠和同伴们一面承接工程一面还债,终于使公司转危为安。 在上海风采福利彩票发行后,张宝忠为大家集体购买了10套彩票,结果入围一等奖。他们穿着统一的红西服去领奖,在现场张宝忠亲手摇出了40万元大奖。天上掉馅饼的..详细 >
这种实验性质电影还是欣赏不来,比较难看。
真心好看啊,真人真事演员演自己毫无痕迹,特喜欢那阿姨。还有幸见到了主创。181202
上海人很会演戏啊。一点都不象是业余演员和业余导演。结尾太搞笑:)
好片子却是没人看,十年了,王光利的下一部在哪儿
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上海,不是纪录片,胜似纪录片|没有这部片子,可能真的不会想起来当年彩票还专门弄了档摇奖的电视节目|一位主演说自己现在退休工资五千多,听到前排有女生说自己在上班工资也没这么多|走进新时代
通篇沪语,非专业的阿姨爷叔,有种老里巴早在看《纪录片编辑室》的感觉,交关亲切。
和同日观看的《生活万岁》相比,反映下岗工人再就业题材的《横竖横》有诚意得多。一班上海老爷叔阿姨的本色表演,100万人民币的低预算制作,诙谐有趣,笑中带泪。片中的老城厢及新上海让我惊叹身边这座城市在过去20年中的发展变迁。 结束后与张宝忠和其他两个老爷叔的座谈也很有意思,尤其知道脑瘫双胞胎中的一名已经康复也是释怀不少。当年的张老板西装革履,今天的张爷叔棒球帽潮人打扮。很想问问是否后悔当初没有将40万大家分掉而不是用于金兴五金的再发展是否有遗憾,但想想还是太过残忍。祝父辈们余生好运了。(2018年12月2日/天山)
“来笃话啥西,俺实直头听弗懂~白嚼蛆一场哉”
2018199 天山,沪语原版。“真实电影”,非职业演员的表演太真实。结局的黑色幽默,挺让人心酸,以福彩作为叙事线索,上海人外地人都不容易。
套着下岗创业潮的彩票宣传片
上午电影频道在放,偶然之间看到的。99–01年的上海:上海风采福利彩票(电视直播开奖),大型现场刮刮乐彩票,满大街的普桑和桑2000差头,空空荡荡的陆家嘴,下岗工人开装修公司,39元/位的自助烧烤火锅,手动调频的电视机,鲜奶蛋糕,全程沪语……平凡,真实,令人回味。
粗粝的画风下记录了那个年代一缕奋发向上的阳光 虽然心若在梦就在 和我不下岗谁下岗 先富带后富都一样是无耻至极的谎言 树立的是乐观主义的典型 那个年代至少还有这样的现实主义 主人公都是本人演本人 都不是专业的演员 但却也演出的落落大方 很接地气 非常真实 也许只有他们心里才真切懂得下岗的感受
导演说,下岗相关的内容也不能说太细,你们懂的。幸好是上海话,北京审片的人看不懂… 2018.12 素人 超真实。
一部难得一见的现实主义作品,演员都是本色出演,故事情节也真实得令人想哭,和剧中人相比,不禁感叹自己的好运气。
“老百姓的一点魄力”九十年代初,上海产业工人的付出与得到不成比例,市中心到处是工厂,居住交通条件恶化,被牺牲的是两代人的青春与健康,从电影里感慨追溯,就业低潮看到的却是满满乐观朴实和诙谐的精明坚持,虽然没有因为拍了戏,改善多少生活,这些阿姨大叔的贡献值得噼里啪啦的掌声。
打开电视看电影,本想催眠,没想到越看越投入,太有意思了。下岗潮和下岗工人、即开型彩票现场,居然也有唱《走进新时代》,不得不联想到同时异地的铁西区,不过不得不说魔都人民不愧为国际大都市,烫头着装时髦得很。素人演员本色出演,彩票元素的不可或缺太过黑色幽默和荒诞,结尾和幕后片花让我笑开了花之后又迅速冷却想着现在他们的现状如何。抛去彩票这就是真实的人民生活时代样貌。前半程摄影的随意和主旨涣散本要睡着,后半程竟拉回来得如此有趣,喜欢,难得。
每一帧简直眼泪要流下来,半剧情半纪录形式忠实还原了那个外滩只有星星火,坐在露天皮卡上闯陆家嘴的90年代上海,片子里小到一碟菜,大到上海滩,都是还热乎但已成往事的记忆。无论在90年代,还是在当下,这部电影都是所谓的“少数派”,她讲的是一群在狂飙突进下成为代价的80后父母一辈人生最后的一次“蹦跶”,一次“折腾”,同时编导再借中彩票这个主情节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天降横财,穷人就能改变命运吗?宝总和一群下岗兄弟姐妹,宛如聚义厅般的聚散,应和了那句20年后的网络俗语:凭运气赚来的钱都会凭实力亏光,也让最后一幕清晨大桥下奔明天的民工背影带着更深沉的唏嘘。影片中最感人的一幕当属爬楼运木材,一群老上海人为了省钱争气,宁可爬楼攀窗把木材运到三楼客户家,尽管抠搜窘迫,却带着那个年代才有的对奔赴生命第二春的热情与希望。
上海有句俗语叫横竖横拆牛棚,意思就是豁出去了,这部电影的名字也是这个意思。电影是讲一群下岗工人的再就业过程,剧中人物都是自己演自己,全程上海话,而且夹杂了大量上海俚语,听起来侠气色意
改革开放40周年影展*天山。在这部百万成本、两周拍摄、全非职业演员的电影里,王光利展现出的意识与美学,堪比三峡时的贾樟柯,里面火锅戏的隔窗取景,货车过陆家嘴进世纪大道的框式构图,搬木板时的景别转变,工地秀和抬门板过杨浦大桥的设置,都创造了一种近乎魔幻的体验,但剩下的全是纪实,镜头贴在普通人的脸,上面写着下岗、生意和彩票,更重要的是吃喝、街道和方言里的人情,如此深入现实的肌理,以至于流行金曲混合在巨大的背景噪音里,仿佛喧嚣的含混就是时代之音。谁又能比自己更演好自己?当映后见面会时,三位主演从观众座位中走出来,这一刻仿佛是全片的象征,19年过去,电影没有给他们的人生带来奇迹(有几位甚至联系不到了),但他们让电影多了一些可能,用导演的话说,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真实、辛酸、荒诞。
第一次看的时候我打了三星,但是看完后一直回味,这次重看我愿意打五星。当我们整日沉浸在马云这样成功商人的传奇故事中时,殊不知这些只是幸存者偏差,大多数的人其实都是如张宝忠这样的失败者,而他们对生活的坚定和对信念的坚持,或许要比那些真正成功了的人更富有英雄主义,张宝忠是中国经济发展浪潮中的一个缩影。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是一个金钱至上的时代,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也因为此,这是一个令人绝望的时代。最后那个扛着门板兑奖的工人,为全片划下了一个极富讽刺的镜头。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这种实验性质电影还是欣赏不来,比较难看。
真心好看啊,真人真事演员演自己毫无痕迹,特喜欢那阿姨。还有幸见到了主创。181202
上海人很会演戏啊。一点都不象是业余演员和业余导演。结尾太搞笑:)
好片子却是没人看,十年了,王光利的下一部在哪儿
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上海,不是纪录片,胜似纪录片|没有这部片子,可能真的不会想起来当年彩票还专门弄了档摇奖的电视节目|一位主演说自己现在退休工资五千多,听到前排有女生说自己在上班工资也没这么多|走进新时代
通篇沪语,非专业的阿姨爷叔,有种老里巴早在看《纪录片编辑室》的感觉,交关亲切。
和同日观看的《生活万岁》相比,反映下岗工人再就业题材的《横竖横》有诚意得多。一班上海老爷叔阿姨的本色表演,100万人民币的低预算制作,诙谐有趣,笑中带泪。片中的老城厢及新上海让我惊叹身边这座城市在过去20年中的发展变迁。 结束后与张宝忠和其他两个老爷叔的座谈也很有意思,尤其知道脑瘫双胞胎中的一名已经康复也是释怀不少。当年的张老板西装革履,今天的张爷叔棒球帽潮人打扮。很想问问是否后悔当初没有将40万大家分掉而不是用于金兴五金的再发展是否有遗憾,但想想还是太过残忍。祝父辈们余生好运了。(2018年12月2日/天山)
“来笃话啥西,俺实直头听弗懂~白嚼蛆一场哉”
2018199 天山,沪语原版。“真实电影”,非职业演员的表演太真实。结局的黑色幽默,挺让人心酸,以福彩作为叙事线索,上海人外地人都不容易。
套着下岗创业潮的彩票宣传片
上午电影频道在放,偶然之间看到的。99–01年的上海:上海风采福利彩票(电视直播开奖),大型现场刮刮乐彩票,满大街的普桑和桑2000差头,空空荡荡的陆家嘴,下岗工人开装修公司,39元/位的自助烧烤火锅,手动调频的电视机,鲜奶蛋糕,全程沪语……平凡,真实,令人回味。
粗粝的画风下记录了那个年代一缕奋发向上的阳光 虽然心若在梦就在 和我不下岗谁下岗 先富带后富都一样是无耻至极的谎言 树立的是乐观主义的典型 那个年代至少还有这样的现实主义 主人公都是本人演本人 都不是专业的演员 但却也演出的落落大方 很接地气 非常真实 也许只有他们心里才真切懂得下岗的感受
导演说,下岗相关的内容也不能说太细,你们懂的。幸好是上海话,北京审片的人看不懂… 2018.12 素人 超真实。
一部难得一见的现实主义作品,演员都是本色出演,故事情节也真实得令人想哭,和剧中人相比,不禁感叹自己的好运气。
“老百姓的一点魄力”九十年代初,上海产业工人的付出与得到不成比例,市中心到处是工厂,居住交通条件恶化,被牺牲的是两代人的青春与健康,从电影里感慨追溯,就业低潮看到的却是满满乐观朴实和诙谐的精明坚持,虽然没有因为拍了戏,改善多少生活,这些阿姨大叔的贡献值得噼里啪啦的掌声。
打开电视看电影,本想催眠,没想到越看越投入,太有意思了。下岗潮和下岗工人、即开型彩票现场,居然也有唱《走进新时代》,不得不联想到同时异地的铁西区,不过不得不说魔都人民不愧为国际大都市,烫头着装时髦得很。素人演员本色出演,彩票元素的不可或缺太过黑色幽默和荒诞,结尾和幕后片花让我笑开了花之后又迅速冷却想着现在他们的现状如何。抛去彩票这就是真实的人民生活时代样貌。前半程摄影的随意和主旨涣散本要睡着,后半程竟拉回来得如此有趣,喜欢,难得。
每一帧简直眼泪要流下来,半剧情半纪录形式忠实还原了那个外滩只有星星火,坐在露天皮卡上闯陆家嘴的90年代上海,片子里小到一碟菜,大到上海滩,都是还热乎但已成往事的记忆。无论在90年代,还是在当下,这部电影都是所谓的“少数派”,她讲的是一群在狂飙突进下成为代价的80后父母一辈人生最后的一次“蹦跶”,一次“折腾”,同时编导再借中彩票这个主情节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天降横财,穷人就能改变命运吗?宝总和一群下岗兄弟姐妹,宛如聚义厅般的聚散,应和了那句20年后的网络俗语:凭运气赚来的钱都会凭实力亏光,也让最后一幕清晨大桥下奔明天的民工背影带着更深沉的唏嘘。影片中最感人的一幕当属爬楼运木材,一群老上海人为了省钱争气,宁可爬楼攀窗把木材运到三楼客户家,尽管抠搜窘迫,却带着那个年代才有的对奔赴生命第二春的热情与希望。
上海有句俗语叫横竖横拆牛棚,意思就是豁出去了,这部电影的名字也是这个意思。电影是讲一群下岗工人的再就业过程,剧中人物都是自己演自己,全程上海话,而且夹杂了大量上海俚语,听起来侠气色意
改革开放40周年影展*天山。在这部百万成本、两周拍摄、全非职业演员的电影里,王光利展现出的意识与美学,堪比三峡时的贾樟柯,里面火锅戏的隔窗取景,货车过陆家嘴进世纪大道的框式构图,搬木板时的景别转变,工地秀和抬门板过杨浦大桥的设置,都创造了一种近乎魔幻的体验,但剩下的全是纪实,镜头贴在普通人的脸,上面写着下岗、生意和彩票,更重要的是吃喝、街道和方言里的人情,如此深入现实的肌理,以至于流行金曲混合在巨大的背景噪音里,仿佛喧嚣的含混就是时代之音。谁又能比自己更演好自己?当映后见面会时,三位主演从观众座位中走出来,这一刻仿佛是全片的象征,19年过去,电影没有给他们的人生带来奇迹(有几位甚至联系不到了),但他们让电影多了一些可能,用导演的话说,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真实、辛酸、荒诞。
第一次看的时候我打了三星,但是看完后一直回味,这次重看我愿意打五星。当我们整日沉浸在马云这样成功商人的传奇故事中时,殊不知这些只是幸存者偏差,大多数的人其实都是如张宝忠这样的失败者,而他们对生活的坚定和对信念的坚持,或许要比那些真正成功了的人更富有英雄主义,张宝忠是中国经济发展浪潮中的一个缩影。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是一个金钱至上的时代,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也因为此,这是一个令人绝望的时代。最后那个扛着门板兑奖的工人,为全片划下了一个极富讽刺的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