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是一部难得的电影。作为冲击奥斯卡的一部影片,当诱拐、监禁、性奴这类关键词给出来,一般认为最稳妥的处理方式就是渲染悲剧气氛,用写实的镜头语言讲述一个主角由自由、愉快的美好状态跌入一个万劫不复的深渊,再设计艰难逃脱的故事。两年前,《为奴十二年》就是如此四平八稳地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
但这部电影却选择了一条难走的路,干脆地切去悲剧形成的过程,悲剧因子仅仅作为故事背景,只用几句台词带过,专注于讲述母子两人如何逃脱囚禁肉体的房间和囚禁心灵的房间,用容易失调的两段式的正序叙述结构来推进剧情,没有闪回镜头,没有穿插内容。可是还是凭借对节奏的把控和独特的孩童视角做得很成功。
影片开头就展示了独特之处,房间中几处破烂景物的特写,配合温馨舒缓的配乐,一个稚嫩童声的诗意独白,镜头给到床上的一对母女,俨然一副治愈系温情家庭电影的样子。直到童稚的背景独白向我透露出Jack——这一个明显的男名时,才意识到有些许不对劲。“Ma, I am five.”,Jack睁眼,叫醒身旁的妈妈。一声轻叹,她随即马上露出笑容,抱起Jack,“You are such a big boy now.”。母女原来是母子,如果观众都和我一样如果事先没有被任何程度的剧透的话,开头两分钟,就已经被提起了极大的兴趣,好奇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故事。
编剧巧妙地通过Jack的独白和母子的对白,不时透露一些背景信息:Sunday Treat、Old Nick、Aliens等,展示Jack纯洁的如白纸的性格的同时,巧妙调动着观众的好奇心。想和老鼠做朋友,好奇做梦时是否会进入电视机等桥段都暗示了Jack从未出过房间的事实。(弗洛伊德 《梦的解析》中认为梦里的场景全部来源于生活中所见素材,即是说Jack的梦只会是关于房间和电视里的内容。)在温情的基调上抹上了悬疑的色彩。
用悬疑的表现形式逐渐向观众揭示背后的悲剧不是什么新做法, 《源代码》 《记忆碎片》等电影就是用这种方法让观众全程注意力集中。而影片用温情的配乐和母子间的互动,放缓了节奏,观众只能从密闭的环境和妈妈麻木的表情和时不时无奈的轻叹中察觉到背后存在的悲剧。即使在妈妈向Jack道出真相后,观众的注意力也被引向了逃脱这一环节,导演仿佛在刻意压制着悲剧的表现。
17岁的花季年龄被囚禁起来当性奴,不难想象,Jack出生在前的那两年的时间里,妈妈的全部生活就是一个密闭的房间和电视,如Jack在影片开头的独白:Once upon a time, before I came, you cried and cried, and watched TV all day, until you were a zombie.(个人认为这里的zombie是指已经完全麻木,放弃希望的状态)然后Jack“从天而降”,给了她活下去的希望,她并不在意Jack的爸爸是一个变态,在她心里Jack是属于她的。
在Jack的影响下,时间也开始慢慢起作用,逐渐麻醉她哭泣的心,每天也就发泄式的对着天窗呐喊,直到她看到了逃脱的机会。
于是妈妈开始向Jack讲出真相,想要借助Jack的帮助,回到她七年来日思夜想的家。可是第一天上幼儿园担心害怕的小孩况且不想离开温馨的家去到陌生的学校,而Jack要离开的,是他的整个世界,还没有妈妈的陪伴,他又如何能不怕呢?
"Maybe next year when I am six."
相信每个人看到Jack被烫红的脸,听到那句I HATE YOU时,都会感受到悲剧元素在潜伏许久后的第一次出击,狠辣且精准。一方面觉得妈妈很自私,同时换位思考又只能无奈接受这种做法。
Jack出于对妈妈的爱,最后还是乖乖带着妈妈的坏牙去“执行任务”了。此时镜头给了被包在毯子里的Jack很多眼神特写,同时与Jack视角中的妈妈来回切换,将Jack的害怕与妈妈的担心表现得很完美。
在前后两段的转折处,逐渐升调的配乐将观众的心悬到了最高点,大量的特写和第一视角的切换充分展示了Jack第一次见到新世界的震撼和害怕,惊险下车后的慢镜头更是让人倍加担心。得救后蜷缩在地、想念妈妈敲拍警车的Jack也让人无比心疼,终于最后扑在妈妈怀里,用一段结束了意味深长的对话结束了影片充满温情和悬念的上半段。
"But bed, in room."
除了悬疑的基调,影片在前半段中细节部分也表现的十分细致,妈妈给Jack的睡前读物是《基督山伯爵》——大仲马的复仇主题作品,暗示她平静麻木的表情下藏着一颗渴望逃生的心。用词的巧妙,如拒绝养狗时说的not enough room改口成not enough space(在Jack心里Room是特殊的意义)和Un-lying(Telling the truth对于世界观简单的Jack显然超纲),大喊无果后的“I guess they STILL can’t hear us”,也表明她已经多次尝试求救。
同样是分段结构, 《消失的爱人》 前半段的结束把悬念推到了最高点,后半段再通过插叙和视角切换将节奏控制做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给予观众酣畅淋漓的快感。而此片剧本独特的叙事结构将影片后半段置于一种非常危险的境地,母子已经被救出,维持前半段剧情推进的基本悬念就消失了,如强弩之末一般。所以能否使后半段与前半段达到协调并突出主题成为了决定影片成功与否的关键。
后半段开始于一个和Room完全不同的干净宽敞明亮的医院病房里,Jack下床小心翼翼地感受这个新房间和新世界。随后带着口罩和帽子出院,和外公外婆一起去到新家开始适应这个新世界。Jack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平稳地度过这段关键的plastic时期。
而在被时间和空间麻痹了七年的妈妈心里,她失去了七年的青春,过去的生活早已物是人非,父母离异、与朋友也失去所有联系,她的过去被一场悲剧摧毁的干干净净。在被困在房间里时,她不需要面对这些问题,然而她逃出了囚禁肉体的房间,却发现自己的心早已不知在暗处被锁了多久。有些创伤并不是仅仅用时间就能抚平的。
此时母子二人的心理状态,在前半段被压制的悲剧因子作用下,开始成为维持剧情发展的新动力。
尼采在其自传里说过:“Whatever does not kill them makes them stronger.”(杀不死他们的事物终将使他们更强大)
《黑暗骑士》中小丑则说:“I believe… whatever doesn’t kill you simply makes you…stranger”(我认为,杀不死你的东西,只会让你更诡异)
《纸牌屋》里的说法就更加的辩证:“There are two kinds of pain.--The sort of pain that makes you strong…or useless pain…The sort of pain that’s only suffering.”(痛苦分两种,一种让你更强,一种除了让你受罪毫无他用)
影片真正的主题则是在所爱之人的支持帮助下,这种折磨人的、使人愈发诡异的悲剧也能使人更强大,在经历极端的负能量摧残后也能用正能量的心态把人生活出精彩。
尽管后半段在悲剧因子的释放后给了剧情发展的新动力,主题也逐渐浮现。电影但就像一支离弦的储能箭,在惯性的作用达到最后时刻从内部喷射出之前飞行吸收的能量来持续飞行,如果后半段不能和前半段维持协调,那么这支箭恐怕会因为结构不够稳固而直接断裂。
女主作为悲剧的承受者,其心态的转变是表现主题的重要一环,她对Jack的爱不容置疑,但是也逐渐疏远儿子,陷入了自暴自弃甚至想结束生命的心理状态中。
“Ma was in a hurry to go boing up to heaven, but she forgot me. Dumbo Ma.”(妈妈急着冲向天堂,但她把我给忘了,笨妈妈)如Jack所说,妈妈忘了她和Jack是靠着相互支持才走到了今天,所以Aliens threw her back down, and broke her.
透过Jack的视角和独白,观众可以看到在他的眼中,只有妈妈和自己,无论是狭小的房间还是多彩的世界,都没有在他如白纸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墨迹,无论身边环境在妈的眼里如何令人绝望,他都像正常孩子一样发脾气,玩耍,吃奶;不管妈妈为了逃脱如何对他颐指气使,无理要求,他也只是发泄式的喊出“I hate you!”后乖乖照做。他的喜怒哀乐全是因为妈妈,知道Old Nick对妈妈不好之后就把他很喜欢的玩具拆了,看到她正处于困难时期就愿意把自己的力量源泉——头发剪下给她。这种纯真而且无条件的爱与被悲剧影响后逐渐疏远的妈妈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是这种始终如一的爱,将妈从悲剧中彻底解救出来。
"I'm not a good enough Ma."
"But you're Ma."
贯穿全片的孩童视角成为了维系两段结构稳固的钢纤维,与悲剧元素配合,射到了主题的靶心。这种表现形式与《阿甘正传》类似,阿甘始终不变的善良、正直、守信等品质成为串起美国几十年社会演变和珍妮堕落过程的主线。不同的是,阿甘对于珍妮的堕落是十分无奈的,资本主义当时的特点导致像珍妮一样的人只能在底层游荡。使用以阿甘视角为主的表现形式的主要目的是给悲剧和讽刺元素披上一层温情和励志的外衣;而《房间》中的母子密不可分,Jack可以通过自身去影响改变妈妈。如前文所说,别出心裁的剧本结构也将悲剧因子性质对表现形式的影响大大削弱,悲剧元素只起到了后半段推动剧情的基本作用,全片主基调还是温馨的,主题是正能量的,以至于我看完影片心头有一丝暖意。
"I love you, Grandma."
可惜的是,由于后半段剧情走向,镜头受Jack的视角限制,对女主角的刻画略少,导致表演缺乏一定完整度,这也是影片一个美中不足的地方
结尾,生活步入正轨的母子回到了Room,对Jack来说,只是搬家后的visit,对妈来说,则是麻痹过后,直面悲剧的一个契机。
有些创伤,时间只能起麻醉作用,药效总有过去的时候。身边爱你的人帮你打开房间的门,让阳光照进来,他们才是真正的解药。
“It can't really be room if door's open.”
给盆栽,衣橱,水池,天窗逐一道别后,Jack对妈妈说:“Ma, say bye-bye to Room.”,走出了房间。
妈也用观众听不见但是可以从清晰的嘴型中看出内容的声音说,Bye-bye, Room。打开了心里的房门,她转身和儿子一起离开。
"If you don't mind, it doesn't matter."
PS:一位友人发现Jack出逃时的配乐,也是 《点球成金》 中的The Mighty Rio Grande,经豆瓣网友 西尔维娅小懒星 指正,这首震撼人心的曲子是由来自德州的后摇滚乐队This Will Destroy You 所作。
PPS:第一次写影评,才疏学浅,感激所有给予我无条件支持和宝贵的意见的朋友们。
电影的前半部分,相信所有观众都同我一样,为母子能否逃出生天捏一把冷汗,而当他们的计划眼看就要成功地时候,我心里也开始有一种隐隐的担忧了,Jack的人生观世界观是很狭隘的,尽管母亲尽可能地想保证他的身体健康(维生素啊,狭窄的空间还是让他运动啊),可是心理呢?他的天地就是一座棚屋到一扇天窗的距离,当他走出困局,看到真正的飞鸟蓝天,看到形形色色的人,暴露在空气的细菌与人性的复杂之下,他该如何生存呢?
然而万万没想到,虽然Jack开始有不适应,作为一个孩子,他却很快学会了一切,学会了接触并关爱刚刚谋面的祖父母,学会了坚强独立,还交到了年龄相仿的朋友。反而是母亲面对失而复得的一切与社会舆论的压力崩溃了,为什么呢?
有一个情节我觉得设计的非常好,就是Joy在给Jack看她学生时代与朋友的合影,然后说你说知道他们都发生什么了么?Jack回答no,Joy神色一凛,说exactly,她们什么都没发生,然后她跟妈妈也发生了争执甚至将自己的遭遇归咎于妈妈,上访谈节目又被主持人的问题伤到哑口无言,最终嗑药自杀未遂。这很明确地表达了她的心理过程。Joy受骗被囚的时候也不过是个少女,从她跟Jack一直讲述的祖父母房子后面的秋千也可以看出她在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属于是健康向上无不良嗜好乐于助人的乖乖女,可能连一次真正的恋爱心碎都没经历过。当一个人被压抑在几米见方的room里,她想的只有该如何逃出去,而当真正逃出去,她才开始为失去的七年心痛,何止是物是人非,父母已经不在一起,自己的当年的朋友大概也已经有自己的家庭事业,而自己只是这个世界上最微不足道的一颗粒子,没了她,地球还在转,其他人还在向前走,过着生活,只有自己,与这个世界一切的联系都定格凝固在七年前,格格不入。而这七年唯一的成就,就是养育了与自己相依为命的Jack,所以当主持人问你有没想过在Jack出生时求Old Nick将他放在消防局或医院让他有一个真正的童年的时候,这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了,她这七年存在的唯一意义也被否定了,她生存的意义与人生的价值观必然是轰然倒塌。而最后拯救他的反而是儿子Jack,儿子剪短了长发,融入了社会,却依然保留着与妈妈两个人相依为命的赤子之心。
相信最后母子回到room那里是很多人飙泪的地方,我一开始觉得这个情节设计有点突兀,为什么要回到囚禁自己的地方去呢?看完却想请编剧收下我的膝盖,我觉得最后一幕让整部电影给观影者带来的阴霾心痛担忧都一扫而光,豁然开朗,继而发现原来这部电影讲的不是如何逃出去,而是如何与沉重的过去和解,最终满怀希望继续向前走。有人可能会觉得后半段过于鸡汤,但我觉得在母子关系的处理上,这种程度的软鸡汤我还是很甘愿一饮而尽的,毕竟没有哭着喊着妈妈再爱我一次,反而是轻柔浪漫,直抵人心。
如果这个世界上的某个角落或者这个宇宙的某个平行空间真的存在一对这样的母子,谨送上我的祝福,不管在小房间,或是在大天地,希望你们两个人一起一直,you and me agianst the world。
<图片1>
我们惊奇地发现——今年女配更像主角,女主更像配角。
《卡罗尔》中目光难以移开的特芮丝,《丹麦女孩》中变性人的妻子格尔达都更给人女主即视感。《房间》中的女主角母亲乔伊反而更像男主角杰克的陪衬。
我听着电影预告片的配乐《For My Help》和《All The Things Lost》,很应景。
女主角名叫乔伊,让我想到了表姐主演的《奋斗的乔伊》,同名的两个主角。
詹妮弗·劳伦斯也许是太年轻或者是戏中的装扮,她不像一个受生活所压还有两个孩子的母亲。
很多人吐槽布瑞·拉尔森的长相老成,她在电影的状态反而与这个角色十分契合。
一个被关在房间里7年的母亲,她会满脸红光、面色红润吗?她必然是有些憔悴的,但是因为儿子的陪伴她的生活才有一丝生气。
拉尔森因为这个表演在金球奖中夺得剧情影后,更有可能在奥斯卡摘冠,她的这身礼服拿出了她的影后气场。我在想星光不足的她马上会变得星光熠熠了
不可忽视的男孩:雅各布·特伦布莱
2006年出生于加拿大的他在戏中扮演一个比他本身年龄更小的男孩5岁的杰克。
他曾经在电影《蓝精灵2》中饰演温斯洛夫妇的儿子,在《房间》中他大放异彩,甚至完全值得一个奥斯卡提名。
孩童的表演让我始终觉得奇妙,他们真的知道在演戏吗,他们的一切是本能反应还是有意为之?
电影里他蓄着长发,让人难以辨别他的性别,从小生活在棚屋里他的世界只有这个房间、母亲、台灯、水槽、衣柜、蛋蛋蛇……
——这是母亲的地狱,却是男孩的天堂
他甚至有些模糊一些事物的真假,电视,太空……电影采用了孩童的眼光,反而让人看见了成人难以发现的光芒
<图片3>
<图片4>
她在房间里诞下一子,儿子给了她希望,她表面上顺从老尼克(Old Nick其实有妖魔的意思),也许关久了也许就会习惯被囚禁的生活,任何人都会如此。但是她的内心却始终在谋划出逃,电影明确说明了她曾用马桶盖但未成功,结尾处有她挖地道的痕迹。
她一直不让老尼克碰或者看孩子,不仅是害怕他伤害孩子,也为孩子装死不被发觉埋下伏笔。
为什么在孩子5岁的时候选择让他离开?母亲意识到孩子太小没有自主意识,而太大他将无法适应真正的世界,5岁——正好懂得一些东西,能走能跑,还可以重新树立世界观,于是乔伊认为这是时候了。
她告诉了孩子真相,这个不是真正的世界,有真正的人存在,狗、草坪、树叶……而这个房间只是隐藏在世界的一小部分,而这个房间是她痛苦的根源。
孩子疑惑、生气,他不相信,他想重回4岁,他想就在房间里好好生活。也符合他从小未离开的心理。乔伊着急、痛苦,因为她不论怎么解释,儿子都无法理解。
——“房间不臭,除非你放屁!”
停车、跳车、跑、找人、递纸条。
观众的心也跟着抓紧,不知道这次逃跑能否成功。电影渲染出紧张悬疑的气氛,男孩的认知不断被反转,前半段堪称精彩。而此时电影并没有开始多久,我们都在怀疑是否能逃走
孩子逃出生天的时候,我也惊呆了,镜头的绝妙,男孩漂亮的眼睛下惊讶的表情,他看到了天空,树木,房屋,汽车,一切都狠狠颠覆了他的认识。风拂过了他的头发,他开始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宛若新生。我认为这无疑是电影中最美的镜头
<图片5>
电影前半部分精彩扣人心弦,其实我们真的感慨,逃出密闭的房间容易,逃出不存在的房间难【台湾译名《不存在的房间》,香港译名《抖室》】
在机智的女警的帮助下,找到了密室救出了母亲,杰克不知道如何打开车门,而母亲惊恐地跑出,抱住儿子早已泪流纵横,让人感觉真情流露,到这个时候你会觉得两个人物已经塑造得如此完整饱满。可是故事从他们逃出房间才真正开始。
未知的新世界,不仅是儿子从未见过,更是被囚禁多年的母亲所难以适应的
而【逃出后综合征】便随之而来,在儿子还可塑的情况下救出让儿子去认知这个新的事物,但乔伊的心结却难解。
原本17岁无忧的她,她的生活却因自己的善良帮助而被打破。
她感觉没有她其他人也在正常生活没有变化,而自己的一生却被毁掉。
她甚至责怪母亲不应该教她与人为善,让她落入伪善的陷阱。
乔伊与乔伊母亲的争吵这一段也非常精彩——“你以为你是唯一一个人生被毁灭的人吗?”
一句话让观众恍然大悟,女儿的失联对母亲来说更是最大的打击,母亲一定无数次地寻找女儿,直到失望、思念、绝望、痛苦,也许是找到现任伴侣她的生活才归于平静。
我母亲曾说:“失去自己的孩子就如同要了自己的命。”
我们看到电影中7年后乔伊回到现实世界却发现父母离异了,虽然片中没有明确提及原因,我在想与女儿的失踪不无关系。
那个主持人的提问(简直让我想打她),也是一种对终极牺牲的理解。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主持人错了,她站在道德制高点:乔伊牺牲自己如若把孩子送出去也许能保住孩子有正常的童年。这让乔伊怀疑自己,是否自己这几年把孩子留在身边苦心保护他反而是个错误的选择?不管乔伊在厕所做了什么,是嗑药也好还是自尽也罢。
她终归是逃避了放弃了自责了。而后其实我们发现杰克剪掉自己的头发,把这份“力量”送给母亲。
“这一次我替我们决定。”我们看到了这个男孩懂事的心智,以及对母亲深沉的爱意。 他和小狗玩耍,和家人做蛋糕,对外婆说我爱你,和小伙伴踢球。
我们看到了他没有因为那5年在密室的生活而变得无法自理,一切都在好起来。
而更是儿子的善意解救了母亲,又一次!乔伊说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可在杰克心中她就是妈妈。
《房间》是一个绝对的好故事,导演伦尼·阿伯拉罕森没有浪费它。值得我们反复去看。
布丽·拉尔森和雅各布·特伦布莱 更是神来之笔。很多人认为拉尔森提名女主是意料之中。
我觉得奥斯卡的四项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编剧本】
也不是空穴来风,虽然有人诟病后半部分沦为心灵鸡汤,但是我觉得人们都需要这碗鸡汤来拯救——“没有人可以独自坚强,是我们每个人使彼此变得更坚强。”
也不枉有人评价今年是小年,男孩的表演绝妙,准影后的表演虽不能算得上神演技、神乎其神,不过拉尔森的表现也是上乘,那个天窗下的表情和眼神就值得奥斯卡提名了。把这个治愈系母亲演得淋漓尽致,痛苦最终变成释然
世界是一个更大的房间,最终母子还是回到了棚屋,虽然有痛苦却还有温馨。
东西收走之后惊讶发现房间变小了,也是因为他们面对了更大的世界。
“对房间说再见。”也是真正地走出了房间
母亲和孩子的相互扶持与帮助,我想把这部电影推荐给我的母亲。
昨晚在房间里看《房间》,第二期观影,感觉好值!本片作者有着超乎常人的敏感度,笔触细腻,以5岁男孩杰克的视角,把一个长达七年的非法囚禁和性虐待故事写成了现实主义的童话……在这样肮脏的事件里,我看不到暴力、折磨和恐惧,我看到的是一个充满母爱的房间,母亲乔伊在极端环境中给孩子带去快乐和希望。
by the way,除了结尾杰克认真和房间里的家具一一道别之外,还有个细节也超有泪点的,就是乔伊策划出逃,把儿子卷在地毯里反复练习时,他不能明白地对妈妈扯破嗓子大喊“I hate you!”……瞬间被戳中
认真看电影以来几乎没有写过长影评,因为之前每次观影有限的领悟基本上都被前人的观点涵盖了。只有这次,发现大部分影评和我的理解差异比较大,所以把自己的观点发出来做个记录,如果有人看到也欢迎讨论。
电影讲的是一个女孩被囚禁、强暴并生下孩子,最后和孩子一起逃亡、重见天日的故事。被囚禁多年的女孩和一生下来就被囚禁并活在妈妈“房间就是整个世界”善意谎言中的孩子,他们在囚禁生活影响下适应现实世界的过程是影片着力表现的重点。
观影前我对剧情的预想就是大概会要表现孩子会无法适应房间外面的世界。这也是所有人都会担心的问题,包括孩子的妈妈。所以她被解救后的全部精力都集中于竭尽全力去保护孩子,保证他不受来自外界的伤害(比如外公心理上的不接受),同时创造条件建立起他和新世界的联系(让他不要沉迷于动画而是去玩一般小孩都爱的乐高)。这份母爱是伟大的。当初也正是凭借着这种爱,妈妈构建起了孩子在被禁闭的日子里的小小世界。但最后这种爱还是面临了残酷的拷问:采访妈妈的记者问:为什么你当初不想办法把孩子送出去让他过正常人的生活。很多人都说这个记者真是个畜生怎么问这种问题。没错这个问题对刚逃离噩梦的受害人来说确实太残忍,但换个角度来说理直气壮的行为是不是也应该经得起拷问呢?妈妈的回答不是客观上没办法而是“他有我在”。而记者再一次用更直接地表述追问这个问题后,妈妈无言以对,眼神里并不是气愤,而是恐慌。
对记者的这个问题,首先她勇敢地回答了“他有我在”,说明背后支撑这个答案的是母爱,无可质疑。但母爱的背后呢?母爱是不是本来就是作为她在那个世界里活下去的精神支柱?这点上来说究竟谁才是母爱的受益者?如果那个男人抱走孩子,孩子的境遇到底会如何,往坏了想也许会被杀死免除后患,所以当妈的确实不能冒这个险,也可以理解。但影片似乎从男人送孩子生日礼物和最后同意把孩子送到有树的地方这些情节来暗示了另一种可能,就是记者所说的当初求男人把孩子扔在医院,让他过上稍微正常的生活,并非完全不可能。只是这样孩子不会知道有这个妈,妈妈也只能在这个精神都没有依托的环境里悲惨地独自活着。如果真的有这个理想化的选项,她会怎么选呢?也许她并没有想过,也许是爱抹去了她心里的这个选项。
再看看前述的妈妈对孩子回到正常世界后不适应的担心是否有必要,没错孩子一开始确实只能躲在妈妈怀里。但妈妈自杀被送去抢救不在的这段时间,脱离了妈妈怀抱的孩子从羞涩不愿跟人说话到和外婆一家建立起融洽的关系,甚至和窗外的邻居小朋友很轻松地就玩到了一起,可见他处理这一切的能力并不像妈妈认为的那么差。这也许是因为人与人亲近的能力本来就是一种本能。再看上面提到的两个妈妈保护孩子的场景,仔细想想,外公已经跟外婆离婚,不住在一起,他的态度对孩子影响并不大,而其他人对孩子都非常友善,孩子自己也并不在乎(被跟外公吵翻的妈妈拖走的时候还在专注于没吃完的东西);象征意义上,电视确实代表了那个旧的世界,但实际上看电视和玩积木对世界联系的意义并没有那么大的区别吧。因为刚出来的时候孩子追问妈妈什么时候回去,所以妈妈一直很害怕他会想着那个房间才是家,不能融入真实的世界,观众也不免跟着担心。但实际上孩子很快就放下了,最后一次孩子问什么时候可以回去,妈妈(和观众?)心里又是一惊,但这一次孩子早理解了妈妈的担心:我只是想去看看。
这一切是不是说明回到现实世界后母爱就变得多余了呢?当然不能这么说,但也不得不承认,这正是妈妈害怕的。 因为爱也是她赖以面对这个陌生世界的保护伞,是她足以说服自己继续支撑的意义。她对自己的母亲大吼“我不在你们也过得好好的”,也一样反映出她在房间里、在外面的世界都渴望一个对别人来说存在的意义,并以此支持自己活下去。而付出爱,正是证明自己存在意义的方式。不敢放手的妈妈才是把自己关在那个房间里没有走出来的人。而走出来的孩子已经开始想着尽自己所能,比如通过剪下自己的头发送给在医院的妈妈,让妈妈再一次在自己的帮助下解脱出来。
在影片构建的这个极端环境里,以上现实才被暴露出来,但平常生活中,这样依靠着对别人的爱支持自己的案例也并不少见。付出爱本身就可以获得很大的满足感,而被爱的一方有时候却痛苦地被绑架着。这是不是说明爱其实是一种自私的感情呢?我常常觉得也许世上并不存在真正无私的爱。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本人的自私视角才导出了这样的结论。但不管怎样,是社会赋予了爱太复杂的意义,又以各种方式强行给人示范应该如何去爱,才让爱变成今天这个难以捉摸的样子。
那么爱本来的面目是怎样的?当这样的问题困扰着我的时候,影片也给出了答案。外婆给孩子剪头发的时候,孩子忽然说了句外婆,我爱你。这大概就是影片为我们提供的理想的无杂质的爱的范本——一种自发的人与人亲近的感情。之前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的时候有这样一个细节,大概是外婆的老公要帮孩子做什么(记不清了),妈妈问孩子“你该说什么”,孩子说谢谢,妈妈还强调说大声点别人听不见。所以说谢谢的这种感恩之心,也许和我们常见到的爱一样,更多地来自后天习得,也要别人接收到才有意义。但孩子对外婆的那句我爱你,一定不是妈妈教着说出来的。
说这么多是要批判影片里的母爱吗?当然不是,在那样一个环境下自保尚且不易,努力维护着孩子不受伤害,实在是非常伟大的。只是剧情把孩子安排地像个天使,体贴又对一切泰然处之,相比之下妈妈的放不下就更显突兀。我想这根本原因是因为没有受到社会影响的孩子像一张白纸,更容易接近原始不加修饰的爱。而在正常社会中成长,十几岁的年纪又活在噩梦中的妈妈,背负得太多,在爱的意义里也就迷失了。我也一样,越是想把天然的爱与社会附加意义的爱区分开来,就越发现它们缠绕在一起无法解开。正如妈妈第一次告诉孩子关于世界的真相——电视里哪些是真实哪些是假的:谈话节目是真的,动画片是假的,但历史剧呢?某种意义上的真。真假之间,一直没有明确的界限。既然爱已经被社会赋予重重复杂的意义,随着我们在社会中的长大也不会再变回那个天然的样子,也就没有追寻所谓“真”的意义。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希望爱能为人间带来更积极的作用。怎么做到呢?我觉得首先爱应该是一个自发的行为,不是社会强加给某个关系中双方的义务。如果爱变成一种强制义务,比如强调父母应该爱孩子,孩子一定要孝顺父母(虽然道理上基本没错),就已经成了道德约束,而不再是爱。除去父母、子女这些身份,每个个体首先是个人,是人就会有自私之心。而理想的爱应该是做出了实际有利他人的行为,自己仍然在心灵上受益的一个对以上一切自私的解决答案,而不应该是让双方都受累的负担。更不要执着于被爱的对方是否回报,因为我们在付出爱的时候,自己在心灵上已经得到了回报。这才是爱的伟大之处。
结尾,回到小屋的孩子忽然若有所思地对妈妈说:如果门打开了,它就不再是一个房间 。我想这里的门大概就是对每个人给自己的心灵安上的一层屏障的隐喻,打开了,爱才会健康地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听到这句的妈妈却还没明白,仍在固执地问:怎么了你要我把门关上吗。孩子淡淡地说:不用。脸上写着对这个房间再无半点留恋。
克制而细腻,在基于母亲的事件论述和儿童视角中获得了平衡。前半部分和后面的节奏把握都很好,小演员的表演令人震惊,一个孩子的真实而纯洁的灵魂,大美。
用孩子视觉掩盖一个冰冷世界,第二次走出“房间”说byebye才真正的走出了房间。“我是个坏妈妈”“但你是妈妈”。世界险恶,但还是很美好的。故事不煽,依然感动。
Babadook 2.0.娘送我一颗烂掉的牙,我还娘一头秀发,这母子情的信物把那些男女,男男,女女,各种爱情全比得没影了。最爱的角色其实是奶奶的丈夫,是要多温柔善良的人才能耐心去慢慢抚平脆弱的小心灵。
#LFF2015# 前半程在room里是有趣博眼球的地方 但后半程逃脱room之后才是决定该片是鸡汤还是严肃戏剧的时候 然而后半部分表面化了所有实质性问题 两位主演都一级棒 可惜沦为了亲情鸡汤
“我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所以每样都试试…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东西,有时候还很恐怖,但是没关系,因为还是你和我在一起…”缩小的房间,变大的世界,2015像《阳光小美女》一样的惊喜黑马之作。结尾和房间再见有强力泪点:“再见盆栽,再见椅子一号和二号,再见桌子,再见衣柜,再见水槽,再见天窗…”
确实好电影,低成本,无炫技,本以为会很无聊,没想到俩小时里基本没有走神的时候
真人真事改编,可惜拍得流于表面了,完全没有被打动到。顶着锅盖说一句:小男孩演得其实比妈妈好...(第一次看女人在电影里素颜这么久)
获救或创伤治疗的故事本身俗套,杰出之处是对那个孩子经验的世界的展示,我们都曾独有那个先验的经验主义的特异时空,却最终被这个符号的单一世界取代,有人温柔告别有人没有告别有人甚至忘了它的存在。问题不在于world解放了room,而是我们应该将room扩展至world,如果这真的是德勒兹的世纪。
电影开场一个半小时:卧槽原来这孩子是男的!!!
被偷走的岁月,被伤害的生命,被禁锢的灵魂,终将被希望和善意救赎。
终于明白为什么纵然逆天如卡罗尔里面的女王大人,今年影后的赔率还是不如 Brie Larson了,演得真好。虽然后半段节奏有瑕疵,但故事说得挺完整 #向过去告别才能拥抱新生活的开始,否则就永远是个阴影#
多伦多人民眼泪奖吧。Room是牢笼,母子俩一直都在逃脱,前半部是身体逃脱,后半部是心理逃脱。前半部有噱头博眼球够精彩,母子第一次在外面世界拥抱时无比催泪。但之后对心理上的转变的处理有点软塌塌,能感觉已经克制煽情,但试图从小孩儿的视角来描述心理上的微妙转变似乎难度过大,没拿捏好。
后半段差了点,仍然是个不错的故事,主要是两个演员太棒了。某场戏太催泪,哭得不能自控。
女警察询问那段。。热血沸腾
没想到是这样一个故事,小男孩扮演者雅各布·特伦布莱的表演实在太让人惊讶了!以小男孩的童趣视角来推进一个悲惨的故事,屋里屋外,成年与童真,既对立,又统一,“我本该高兴的啊”。最后小男孩跟那些物件告别的时候,太揪心了。但有一点不太通吧,施虐者为什么抛下了小男孩儿?
3.5入;被小主角打动好多次,那个在成人眼里充满黑暗龌蹉的“房间”,却是他童年梦幻的乐园,可以和光影追逐,可以和家具嬉戏,孩子无穷的想象让密闭空间变得无穷大,前半部拍得既美丽又残酷;融入外界后线索较芜杂,没有处理好,“你又救了我一次”和告别仪式真催泪。
小男孩才是真正的主角,故事站在受害者的视角上,讲心理自救,母亲努力让儿子和同龄的孩子一样,故事选择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切入点,环境改变到内心改变,一切都以小男孩的情绪展开,很有难度,所幸小男孩的演技是奥斯卡级别的,剧本是模式化的类型片写法,前一个小时非常完美,拍的工工整整。★★★★
小童星的演技天分闪耀,令人惊叹,不是该给个表演奖的问题,是险些威胁了小李子。故事讲述了两次出逃:一次是物理性、空间性的;一次是精神性的“心牢”,说导演后半段跑题走偏的,大概心理预期只满足于看个惊悚片。原声音乐的作者是谁?中间高潮部分完全照搬<点球成金>的一段旋律,听得也是出戏。
在房间里你是我的全世界,走出房间也不会害怕,因为我们依然在一起…这句话是孩子说的,但同样适用于母亲,甚至可以说其实是孩子拯救了母亲!片子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看似容易接受些,但实则更让人觉得残忍,男孩的独白好多地方直戳泪点,无耻弗兰克来演外祖父很出戏,最后这条线也不了了之了
小演员没提名最佳男主角,一定是为了把小金人让给莱奥纳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