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我们敏熙
助理主持人:@子夜无人
场刊嘉宾:@果樹、@Her Majesty、@约克纳帕塔法、@心是孤独的猎手
特邀嘉宾:@鲍勃粥
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主持人 我们敏熙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3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4天第3场,我是主持人@我们敏熙,第3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娄烨导演的《紫蝴蝶》,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
3星。凛冽地呈现战争时期的混乱,雨景裹挟着完整的情绪,人物的悲痛被刻画得饱满而锐利。个人的死亡迅捷又残忍,但符合其之于时代的位置。性爱戏极具钝感,乏味与粘腻,也贴合处境。考虑过四星,但是看完之后发现情绪铺开得太早,以至于之后只存留了影像的空壳。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我给了2星。人物的立场稍微坚定了些。《兰心大剧院》是本片的全面升级。
主持人 我们敏熙
这个与日本人相恋的女人仿佛一开始就背着“罪”。各角色都是不稳定的因子,随时就要爆炸。在交代叙事上非常利索,把时间都放在情感挣扎上了。陷入死局的恋人没有出路。有拍得很混乱的地方,但也符合当时那个混乱的时代,剪辑出人意料,两首插曲勾人心魄。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0分,娄烨借由大环境拍小故事的这种套路,不是每部都做的好,这部我就非常不喜欢,混乱的多人叙事,倒腾来倒腾去的拍摄视角。
场刊嘉宾 果樹
在场刊里我给了X,在场刊外是中评。大体是紫蝴蝶让我有点失望。娄烨在这部影片前后开始确认自己的风格,这是值得嘉奖的点;但是紫蝴蝶选取了相对宏大的背景,我觉得他并没有处理好。
主持人 我们敏熙
本片在结构上非常大胆,在中后段混乱大爆发后,导演却一个大闪回,讲述起女主和组织战友的床戏,你觉得导演为何要这样处理?
场刊嘉宾 果樹
“混乱大爆发”笑死,我觉得全片的结构与其说是大胆,不如说是失控。我是真的不理解他的这些处理。看的时候我就一直在问:Why!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性对政治的解构或者二者的互动是此类历史电影需要做到的地方之一。《紫蝴蝶》里的性对政治同样有解构作用。片尾章子怡和冯远征的性爱(或者说有性无爱),是完成革命任务前的加油打气。这一段实际上是想说:革命者们或者说爱国者们,他们也需要性这个东西来调节自己的心理状况和生理需要,他们也是很脆弱的。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性一下子就解构了政治。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可能就是想让本来可以完整的叙事变得支离破碎吧,他或许试图掌控过,但是最后失败了,留下了一地鸡毛。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
床戏往往是情绪的转变段落,舒缓下来,营造娄烨影迷热爱的“氛围感”。
助理主持人 子夜无人
我觉得是让已经成定局的人在时间轴上又重新注入鲜活的一笔,其实拍得是有点愣,但不妨碍我get到这片的情感,娄烨对他的人物永远有巨大的悲悯和爱。
主持人 我们敏熙
结尾其实有点鬼魅,李冰冰的角色回魂。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李冰冰是一个提示,告诉观众这是闪回,不然有的观众可能以为冯远征没死,当然这个手法的有效性存疑。
主持人 我们敏熙
你如何看待本片中歌曲的使用,一首是《得不到的爱情》,另一首是女主和日本人在晚会上放的日语歌曲。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说实话,我只会关注bgm好不好听,除非是《山河故人》片尾那种有强烈共情的,一般都不会太关注为什么要用这个曲子
主持人 我们敏熙
但是否能说明娄烨更关注的是人物的情感,而不太是大时代战争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可以,爱情歌曲解构了历史的大叙事。
场刊嘉宾 果樹
虽然但是,这个选曲有点太字面意义了不觉得吗。太直给了。
主持人 我们敏熙
华语我感觉歌曲用的最直给的应该是科长?《小武》里心雨,霸王别姬什么的,基本是紧扣当段友情爱情亲情主体。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
娄烨的其他电影里有类似的使用吗?
场刊嘉宾 果樹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一场游戏一场梦?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一首小情小爱的歌曲配上残酷的战争影像,形成了布莱希特所说的“间离效果”。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可以解释一下吗?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陌生化与中国戏剧》,布莱希特写的,十几万字解释了间离效果,我几句话真解释不了。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
间离理论是布莱希特为推行“非亚里士多德传统”的新型戏剧而在“戏剧结构、舞台结构和表演方法等”方面所做的一系列改革实验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叙述体戏剧所特有的特征。国内长期以来总倾向于将间离理论视为一种表演方法。
简单的来说就是让观众知道自己在看一场戏剧,和“第四面墙”相通吗?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间离效果是为了建立第四面墙,这和西方的亚里士多德的戏剧观是完全相反的。
助理主持人 子夜无人
我怎么觉得娄烨是相反的,他的人物从来不让我有距离感。《黄金时代》里演员集体背书那种不才是间离吗?
主持人 我们敏熙
娄烨始终是最贴近人物的欲望的吧。
特邀嘉宾 鲍勃粥
娄烨哪里间离了?
场刊嘉宾 果樹
我不觉得这里间离。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我讨论的是最后那一小段影像,不是说整部戏,娄烨肯定和观众是很近的。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
我是认为会稍微抽离一下。
特邀嘉宾 鲍勃粥
distanciation根本不是简单指演员远离观众,讲讲解构。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都知道啊,几句话本来解释不完整。德里达的解构概念,我无法复述。
特邀嘉宾 鲍勃粥
不懂不要瞎用,丢了个术语又不好好解释,这纯属是在亵渎这些理论。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我觉得我下次不参与了,我显得好呆,还好我没参与,没有不懂装懂,全是神仙打架。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你的影评肯定也有瞎用的,我也不想拆穿。
特邀嘉宾 鲍勃粥
请你指出,我可以解释。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就这吧,打住,格局小了。
主持人 我们敏熙
娄烨向来是一个电影以让人眩晕的手持摄影而“臭名昭著”的导演,你觉得本片的手持摄影在烘托人物情感上或其他方面上效果如何?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不如何,如果是逃亡这种戏份晃来晃去的我还能忍,其他的部分,我觉得他没有在晃摄像机,是在晃我的脑子。我都不敢说自己是影迷了,深怕说错了,贻笑大方。
场刊嘉宾 果樹
这也算是他的一个个人风格了,在这部片子里是能呈现出大时代的飘摇感的。但是对人物情感的帮助我觉得是有限的,不是每个段落都适合这样拍,有一点点滥用之嫌。说自己的感受就行了。我从上一场开始就一直在发言里强调是个人观感。求勿踩。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
我还挺喜欢这种混乱的状态的,战争中奔逃的行动以及情绪的起伏通过手持摄影展现出了魅力。
主持人 我们敏熙
好的,那么本片的标题就是“这个导演对影片失去控制”。和没文化没技巧的金基德什么比分?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娄烨不落下风。
#FIFF23#DAY4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关于“第六代”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他们的作品题材似乎总是能和“底层”、“边缘”、“非主流”、“地下”、“另类”这样的词语关联起来。其实,并不是中国导演刻意选择了“边缘”与“另类”,而是在一个集体主义的社会中,任何“个体”都必然沦为“边缘人”。于是,在“个体情感”的理解缺位(如“之一”所述)之后,“主流媒体”只能捉襟见肘地从“现实主义”、“麻木看客”、甚至“仁爱”这样陈旧的资源中勉强寻找解读电影的可能性。国外获奖曾经可以(在“主流媒体”那里)成为中国电影品质的证明(想想当年的《红高粱》,或者品味一下“贾樟柯是前卫的”这样的论断),但是在观影智商屡遭电影羞辱之后,恼羞成怒的“主流媒体”终于摒弃了这个在他们知识体系中唯一稍微靠谱的评价标准。于是我们看到,对于“第六代”作品,“主流媒体”总是干巴巴地使用着“虽然…但是…”句型。在“虽然”后面,他们心虚地写上一些“同情劳苦大众”、“敢于触及部分现实”、“有一定现实意义”之类不痛不痒的废话;在“但是”后面,他们则畅快淋漓地堆砌起“太偏激”、“专拍中国社会阴暗面”、“以获奖为目的,讨好外国人”之类的指控。
当“主流媒体”试图评说娄烨时,情况就变得更加糟糕。因为“主流媒体”惊奇地发现,在娄烨的电影里,他们甚至看不到“同情底层人民”这样的内容,满眼看到的只是神经质的主人公自作自受地经历一些倒霉事。对于这样的电影,除了说“故作深沉”、“装B”,他们还能想到什么呢?
——然而这正是娄烨和贾樟柯王小帅的不同之处。在我看来,当贾樟柯等人以不否认的态度放任评论界赋予他们越来越多的社会意义时,只有娄烨始终坦诚地执着于“为内心而创作”。在娄烨的电影中,所有的“历史的”、“政治的”或者“客观的”外部环境,都不过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外延,它们会以何种面貌出现,无一不以“契合于主人公内心情感”为原则——就好像车站上惊狂的人流恰如其分地传递了《紫蝴蝶》的狂乱,而天安门前燃烧的火焰,也不过是余红内心情感的恣意蔓延。娄烨的电影总是情感鲜活,充满张力,(正如有评论所言)“追求生存还原,自觉摈弃民族和个人神话,挣脱历史文化的挟裹,将人从重重符号中释放出来,裸露生命的真实状态”。娄烨试图把握某些共同情感,从而构建起一种纯粹的艺术,这条道路是否可行另当别论,可是导演的这种态度始终是值得尊重的(更何况娄导在《颐和园》中做得确实不赖)。
从这个角度看,在《苏州河》、《紫蝴蝶》、《颐和园》三部电影里,我把《苏州河》放在最末位。《苏州河》为娄烨赢得了“中国的王家卫”、“中国的《两生花》”的称谓,可这样的话似乎算不上什么赞誉,倒是把娄烨形容得像从打口磁带上扒吉他谱的二流乐手。《苏州河》的确算得上是娄烨的突破之作,不过这个突破并不说明娄烨的电影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度,而只是表明娄烨基本具备了拍摄艺术电影的能力。在这部电影里,导演试图将苏州河塑造成《堕落天使》式的电影场景,可是镜头下的苏州河却处处透露出中国式古板。《苏州河》的人物与场景在气质上是脱节的,肮脏的苏州河并不能渲染出主角的内心气质,苏州河边的粗陋酒吧和带香草叶的伏特加同样也不能。
对娄烨来说,从《苏州河》到《紫蝴蝶》,可以看作从寻找主题到寻找表达方式的过程。《苏州河》在叙事技巧上大做文章,实际上却确立了娄烨电影描绘个人内心情绪的主题(而娄烨通过《紫蝴蝶》、《颐和园》很快向大家证明,他所描绘的情感比王家卫更加深沉,热烈和贴近生命本源);《紫蝴蝶》拥有一个内容可以很丰富的故事,可其真正意义却在于它确立了娄烨的电影美学,亦即将内心情感外化至外部场景,使情感刻画手段远远超出演员肢体语言和表情的范畴。在《紫蝴蝶》的末尾,导演出人意料地回到故事起点,巧妙地将几个原本毫不相干的主角聚集在同一时空,让他们奔向各自的命运;紧接着,导演充满自信地剪接了一段长达三分钟的抗战时期影像资料作为结尾。这段充满毁灭、死亡、崩塌与残暴的影像原本只是客观的历史记录,可是放在特殊的位置,就完美地成为了女主角内心曲扭、撕裂和痛苦的视觉化描述。在这个镜头里,情感与画面是如此的统一,甚至使得这段影像作为历史资料的原本面貌遭到了极大的削弱。在《紫蝴蝶》里,娄烨没有考虑爱情,没有考虑背叛,也没有考虑爱国主义,他考虑的,只有狂乱与迷离本身。
作为一位个人风格强烈的导演,娄烨却屡屡在自己的电影中涉及重大历史事件和敏感政治话题。在我看来,这样的做法并不是很多人所谓的“讨好外国人”、“赚取眼球”(娄烨并不需要这种层次的关注),而是娄烨对自己理念的坚持——即使是大写的,加粗的符号,依然无法掩盖个体生命的真实状态。
娄烨的电影,与历史无关,与政治无关。
贾樟柯电影《站台》里有一个著名的长镜头:导演用镜头长时间地凝视着一座荒凉的土丘,看着崔明亮的表弟在土丘上艰难攀爬,足足五分钟之久。对于这个镜头,有教授认为它“充满了冷漠、隔阂”、“难以理解”。这个评价似乎想把该长镜头当作一个证据,去高度契合于“主流媒体”关于“第六代”导演“太自我、太偏激、太冷漠、沉溺于自己的小情绪”的描绘。
请注意我在说“主流媒体”这个词时的万分忐忑——就好像中国真有那么一个具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严肃媒体,可以时常发出一些靠谱的声音。对于我等普通影迷而言,这个“主流媒体”面目模糊,来路不明,却总能够像幽灵一样出没于报刊杂志,发出一些似是而非的奇怪言论,造成一种达成共识的假象。而关于“第六代”,一个显而易见的悖论是:在被公认为“个人化”的同时,这些导演却仍然能够被坚信为一个艺术流派式的整体。我以为,只有“自我”是“主流媒体”总结出的“第六代”的共同点;“难以理解”之类的话其实是“主流媒体”观影之后的共同感受,与导演无关;而“太”只是一个并无根据、欲加之罪的语气助词。可是,这个仅存的“自我”似乎也只是艺术家的普遍特征,说仅仅因为“自我”就能成就“第六代”,那就好像在说“第六代”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是正常人。在“第六代”这个话题上,“主流媒体”制造了如此之多的尴尬,比如说坚称贾樟柯是“前卫的”,比如说觉得《颐和园》是靠讲敏感政治讨好外国人,再比如说,压根不知道《紫蝴蝶》想讲什么。
我相信教授所说的“难以理解”是他在观影时的真实内心感受。在我看来,这种难以理解,并非来自影片内容的艰深晦涩,而是因为表达手法的陌生阻碍了情感交流。因此这个评价所反映的,就不仅仅是教授本人的平庸,而更多的是中国的一种现实——正如同《铁西区》里那些在公共浴室里泰然自若的工人,中国人在经历体制深刻变革的同时,却仍然在精神上惯性地保留着母体的影响,对个体内心感受的表达仍然陌生。
“个体情感”,不能概括“第六代”的风格,但却正是解读“第六代”导演作品的关键,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作为观赏相当多的影片的关键。在电影《小武》的结尾处,小武被拷在路边,引来大群路人围观。有太多的人轻易地引用“麻木看客”来形容这个场景,可应该注意到,《小武》的结尾延续了全片迷茫和怅然若失的情感基调,而不同于鲁迅式的愤世嫉俗。另一个异曲同工的场景出现在电影《任逍遥》里:大同街头的各色人等聚集在电视机前,对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爆发出一阵喝彩声。我更愿意相信,在第一个场景里,导演试图表达个体忽然被置于群体对立面时的复杂情感;而在第二个场景中,导演是在刻画个体的缺失。明白了这一点,你也许就会明白,为什么同是对准劳苦大众的真实影像,《小武》是一部杰出的作品,而《安阳婴儿》就只有三流水准。
我讨厌艺术反映社会现实的论调。我喜欢诛心,所以我喜欢娄烨。娄烨的电影里经常出现政治事件,比如《紫蝴蝶》里的抗战,还有《颐和园》里的2^6。一些单细胞生物骂娄烨哗众取宠,讨好西方观众。他们不明白的是,娄烨只不过是在通过动荡的政局来塑造人物内心的迷乱,就像生物系的学生用营养液培育单细胞生物一样。我看了娄烨的三部电影。《苏州河》是关于梦幻,《颐和园》关于欲望,《紫蝴蝶》关于痛苦。其中,《紫蝴蝶》的叙事最为冷峻。娄烨用近乎残酷的冷静讲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他平静地看着伊玲倒在血泊中,她的记忆像鬼影一样纠缠着司徒;谢明像一块木头一样倒下死去,周围没有一声尖叫;司徒冲进舞会,在苟延残喘的生命的最后一刻结果了辛夏和依丹,然后像条狗一样被打死。在电影的最后,淞沪会战和南京大屠杀的历史镜头配合着30年代小资爱情的靡靡之音,让贯穿全片的冷静变成一种自残的快感。在经历了整部电影的压抑之后,这种辛辣的玩世不恭比任何悲愤的抒情更能发泄得淋漓尽致。
伊玲是一个极尽单纯的小姑娘,用不着诛,她的心思大白于天下。这么一颗透明的心配上一张纯净的脸,让她和她的蝴蝶变成了幸福的象征——这是娄烨的惯用手法,就像他的下一部电影中,颐和园是爱情的象征一样。当她死去之后,她变成了所有人心里挥之不去的阴影。
辛夏是个更有趣的角色。在大部分篇幅中,她是一个冷酷的女杀手。即便在冤杀了伊玲之后,她的自责与赎罪也完全在她的控制之下。她隐藏得如此之深,以至于只有在她死后的倒叙中,她内心最脆弱的一面才展示出来——这是我喜欢的诛心。她用性爱来逃避恐惧,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她内心深处也是那么茫然和脆弱。当她和谢明终于强打精神,去执行“任务”时,观众已经知道,他们的目的地是火车站,他们不会等到刺客,他们会冤杀一个美丽的女子,他们会因此铤而走险,此行会拉开他们最终悲剧的大幕。在宏大的历史面前,个人命运就像风暴中的扁舟一样微不足道,但他们的痛苦却又那么震慑人心。
黯淡浑浊的画面,晦涩的镜头,长时间的人物面部特写。沉默的剪影。反复出现点香烟镜头。交错的故事线和利落干净的描述。娄烨的作品承递的一贯风格,光给的很暗,大半画面潜藏在阴影中,不展的眉目,紧闭的双唇,突来的死亡和毫不留情的现实刻画。
要耐心看到三十分钟以后,作品的味道才会慢慢出来。这样的作品,必须持有耐心。
是抗战的大氛围,影片通篇充斥抗日游行的口号。单纯的中国女孩在这个时期背景下与日军男青年互生情愫,注定了这是个悲哀绝望的故事。穿错外套的刘烨被卷入无情血腥的暗杀事件,失去了心爱的女友,在镜头前他长大嘴巴,长大眼睛,无声地扭曲整个面部,那是一种难以用文字描绘的地域般的恐怖。章子怡扮演的辛夏本名叫丁慧,但辛夏是一个异常美丽的名字。昔日满脸煤灰绑着两条蓬乱辫子的女孩,在目睹哥哥死亡之后,成为冷酷的杀手。暗杀组织的目标是一个叫松本的老头。当日的日本男青年再次回到上海,他的身份,却是松本的手下。他的任务,是剿灭这个暗杀组织。
故事并没有什么新意,关于战争的故事都是同样狰狞而残酷。如果其中还有爱情,其中一定会有爱情的,或者说感情,那一定是相伴着扭曲压抑,以及绝望。冰冷的回望,干脆的枪声,扳机扣动的时候没有犹豫,死亡来临的时候毫不拖拉。背叛和伪装,欺骗与暗战,利用与圈套,全部粉墨登场。包括爱情。当伊丹识破辛夏身份的时候,他对辛夏说,我要回东京了,你跟我一起走吧。他说完,房东来敲他的门,在他没有看见的刹那,辛夏背过头,眼里嚼着难以抑制的泪水。这一刻,爱情从阴谋的伪装,成为伤人的利器。之后的一个镜头,松本对伊丹说,辛夏小姐赴日的手续已经办好了,伊丹面无表情地垂下头。所以我理解最后伊丹在舞场里,在辛夏耳边说,我们赢了,你们的任务不可能完成了,谢明死了。伊丹谋求一个归宿,一个爱情和国家利益夹缝之间,深切的爱与无情的命运之间,最终能谋求到平静的一个归宿。那就是双双毁灭的结局。辛夏长大双眼,瞬间她的脸上写满了各种各样的挣扎,就像当时刘烨的那个长镜头一样,那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恐怖。突来的痛苦涨满了她的整个灵魂,她将手扣在伊丹肩膀上,然后缓缓后退,离开他的怀抱。伊丹看着辛夏怔怔的一张脸,然后他艰难转过身,应该是腹部中刀,他的手沾染了鲜血,然后他再次点烟,颤抖的手无法点燃一根细细的火柴。
这个时候刘烨扮演的司徒出现,他发狂地开枪打死了伊丹,以及辛夏。
这一场戏好像重重一锤敲击在人的内心。这是一部痛苦的电影,但痛苦如此清晰直白呈现的时候,不断重复的痛苦依然能够击中我。绝望像疾病一样蔓延过屏幕中每一寸画面,相伴而来的是日军侵华的纪实录像,南京大屠杀,轰炸,死伤的民众,炮火的轰鸣,红光,大地的颤抖。响起的却是当日司徒和女友执手而舞的爱情咏调。
这就是痛苦。好像每一针都扎在神经末端,无法承受的大恸。娄烨的镜头如此敏感而清醒,细细捕捉了每个人面部最细小的抽搐,以及内心趋近毁灭的折磨与绝望。在战争这个狞笑的怪物手中,在命运轰鸣的巨轮之下,个人的爱恨苍白无力,个体的生死唐突而没有意义。牺牲和救赎变成笑话,只有个体深切的痛交织成深重的呼吸,好像影片里始终弥漫着浑浊肮脏的空气一般。
我想这部电影无法赢得大多数人的喜爱。在这里看不到纯洁,看不到善良,看不到怜悯,看不到信仰,看不到赞颂,看不到美。战争中的每个人,有的只是撕心裂肺的真实,长久的恐惧,压抑,挣扎,和痛苦。里面的几个镜头深深打动了我,刺痛了我。让麻木的感知再度活跃起来。影片最后揭示了辛夏和谢明之间的关系,但这已经不再重要,我只记得辛夏反复说的几个字,我害怕,我害怕。
始终会有这样一些电影,它揭露黑暗和恐怖,电影中的每个人都背负罪孽,在现实的恐惧与随时幻灭的美梦之间苦苦挣扎。好像车站一场戏,一个戏谑的误会,若干条活生生的人命,被毁掉的美好青春,那之后停留在他面部的长镜头特写,那是一种痛苦,一种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地狱般的折磨。但那还只是黑暗时代的渺小缩影。最后缩在汽车里,阴暗中,还要清晰地告诉自己,我准备好了。
我为这样的电影鼓掌。没有口号,没有说教,没有片尾安慰观众的一丝希望,死去的生命没有第二次机会,历史中黑暗的一页哪怕翻过,疼痛哪怕被时间冲淡,但失去的一切,被毁坏的一切,会永远烙印于那个时代,与那个时代每个人毁坏的内心。匆忙中被夺走的生命,矛盾中支离破碎的爱情,战火中飘摇无常的个人的命运,记录便震撼。
妈的我烦了哈!!这个片子我可记得加了两遍了!还想咋的,我一次比一次评分滴!!
娄烨还真是能指望的导演,抗日题材也能拍得带有个人特质。罗曼蒂克消亡时,你也忍不住哭泣
看完后就再没想起来这部电影说的是什么......
3.5。“至少你还活着,我们还在一起战斗。”“我们为什么要战斗?”显然不够好,但置于华语/题材维度,说《紫蝴蝶》和《鬼子来了》一样先进不为过。人本就是娄烨的魂。
原名《无辜份子》
乱世的重点不在于窘迫,而在于乱,就那种不论得到什么都无法不担心第二天就会全部失去的乱。
体制内大制作,娄公子的电影必须得看胶片啊!看完胶片回来就想把DVD扔了啊!影调丰富细腻,摄影极端讲究,娄公子式的特写和虚焦自成一家。叙事有点[色戒],剪辑神出鬼没……不过这是第六代里唯一的牵涉到二战的历史叙事了吧,国族叙述特别有意思。另外国际章的扮相怎么能那么像郝蕾在某片里的扮相!
分太低了,娄烨的最大成本制作相对应该也是他综合艺术价值最高的一部而风格还那么个人,对那个时代的还原极为精准达到了这类影片的最佳。大银幕的手持虚焦雨夜特写也放大了那种气氛,爱不能性很别扭突然的暴力,两段连接两位女演员的长镜头很神,短暂出场的李冰冰是她所有电影里最美的一刻。电影博物馆章子怡回顾展2元胶片版。
1.继[苏州河]中的现代魔都市井描摹后,娄烨意图勾勒出一个风云动荡的历史时期中的上海。2.一部浸泡在凄清幽邃的冰蓝色之中的电影,恍若一场遥远而浪漫的迷梦,但却极少有欢乐时刻,压抑、隔膜与忧愁随国仇家恨一道渗入了骨髓。3.导演尝试以个人情感与欲望来一定程度上消解国家、民族、革命的宏大叙事,但却只成功了一半,主要原因是对丁慧的情感与欲望并未作足够刻画,倒是另一条情感线更有力道。4.以结尾的闪回来揭晓悬念,确乎比较大胆的处理,于是,我们看到,不同世界的人是如何因偶然的错误而相互牵连,进而毁灭了对方的人生。5.以经典老歌《得不到的爱情》作为主题曲,并作为片尾的3分钟抗日战争黑白记录影像的配乐,更为明晰地将儿女情长、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危机并置,进而引起观者的进一步追思。(8.5/10)
意料之外的喜欢!娄烨对传统意义上的抗战题材并不感兴趣,只是如同在夏日宫殿里一般痴迷拍摄宏大抵抗运动的历史背景下的男男女女。不信看电车旁走过的抗日救国的学生队伍,娄烨的音乐或多或少怜悯而温柔。救国宏愿和答不上来的战斗目的,沉浮在历史洪流里个体依偎在一起。多情的话语不重要,年轻的性命不重要,牺牲不重要,重逢不重要,甚至作为国家机器和革命斗士最后也显得不重要。人人如一张白纸,等着血来染净,然后打湿在1937年上海的雨中。徒劳的雨,失败的雨。
是娄烨的一贯手法和气息,但是抗日暗杀的故事没意思,演员表现也一般,无功无过,现在担心的是,娄烨新片《兰心大剧院》可能也会是这样的故事,这样的表现方式。
+56th金棕榈提名;4;车站那场戏太绝了;时代洪流是一个巨大的迷宫,我们甚至不知身在其中,没有寻找出口,得不到的爱情,虚妄别扭的性,这里一片混乱,大雨如注,我们都是这场滂沱大雨里的一只紫蝴蝶,不知道为什么却在拼命扇动翅膀;
娄烨的色戒,摄影加上几个长镜头挺好啊。最后的床戏虽然晚得有点于事无补的样子,但这样交代始末我还是买账的。关键娄烨拍这种闷骚的感情太拿手了啊,并且拍哪哪下雨。=___=。
1,湿电影代表作从周末情人一直湿到春晚2,床戏猛烈一点,色戒就不用出来混了 导演忍了两个小时,终于让章子怡动了两下观众表示很失落
辛夏每次和伊丹告别,都轻轻唤一声,明天见。哪知道再见时,已经没有了明天;谢明每次和丁慧分别,都小心嘱咐一句,好运气。怎知道从加入组织之日起,赌的就不再是运气。这破碎的山河,每个人都流离失所。日本女人攥住不放的手、司徒错拿的外套、依玲坐过的电车,都如那夜瓢泼大雨里的音符,不知所踪。
把王佳芝拆分成章子怡、李冰冰两体,娄烨的《色戒》。
8.9;almost his best
不差。玩文艺范娄公子还是差王家卫一个档次,两人都这么求画面,还喜欢夜晚和雨。好在娄烨找到了自己的赤裸裸还原现实的方式,代表就是 花 。另:娄公子成功的一半是他的搭档:摄影师,配乐师,尤其是剪辑师。
很难不爱娄烨的电影里那种诗意的疯狂。不论背景是什么,主题怎么也逃不过小人物的爱恨情仇。又不同于贾樟柯等第六代导演一直在为小人物寻找一种普世价值,娄烨电影在追求的更是一种于独立微小个体的关怀。章子怡很有镜头感,但始终缺了点娄烨电影的气质。开头火车过站和片尾的床戏美到催人泪下。
章子怡合作过的著名华人导演还挺多:张艺谋→1999年《我的父亲母亲》、2002年《英雄》、2004年《十面埋伏》,李安→2000年《卧虎藏龙》,徐克→2001年《蜀山传》,娄烨→2003年《紫蝴蝶》,王家卫→2004年《2046》、2013年《一代宗师》,冯小刚→2006年《夜宴》,陈凯歌→2008年《梅兰芳》,顾长卫→2011年《最爱》,吴宇森→2014/2015年《太平轮(上/下)》…… & 娄烨与刘烨,两烨难得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