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各位在青春期里迷恋神秘学、文学和诗歌,那么这部影片就没那么理解了。
主人公之间为什么要用心电感应交流,为什么要交换日记,又为什么有那么多奇怪的举动——青春期孩子们的成长。
心电感应的交流就是“你我”之间独有的感情证明,就像有些孩子不想让自己不认可的人知道朋友之间的秘密而使用“暗语”、起代号。捡到日记本的女生正是知道了“暗语”的存在,所以才能和书韵心电感应。
交换日记这个动作本身在没有网络和智能手机的年代意味着时代特有的“加群”。女孩子们交换日记代表认可你是朋友,就和有些男生们交朋友用对讲机聊天一样。这种小团体之间才能有的沟通方式就是认同对方。书韵和若仙原本不在一个班级,因为“共患难(被老师罚洗泳池)”才有了交集,若仙了解到了书韵的个性,加上第一次见面的悸动,所以提出“我要和你做朋友”=“交换日记”的提议。
书韵和若仙为什么反反复复,好像行动完全这一下,那一下的呢,心理学说青春期是狂风骤雨期。她们一开始做朋友,到后来公布恋情的阶段一直都是懵懂的。书韵以为敢于承认恋情就等于被承认,结果现实很残酷。自己不仅被老师扇耳光,同学们更加敌视自己。久而久之心生恐惧,想着远离若仙就不会被他人排挤。
若仙则敏感多思,对于诗歌有独特理解。无论是课堂作诗还是写日记用很多“暗喻”,无不体现出她已然有了坚固的个性。她早些时候被人排挤,所以不惧怕再度的排斥。她在文学中汲取很多东西,当然也不乏一些文学糟粕(例如文学有些时候夸张的描述,若仙会觉得现实也该如此),一心认为只要和恋人在一起就比什么都强。
若仙也很容易诱惑他人。书韵、男老师还有捡日记的女生,只要get到若仙的内心世界和她创造的独特表达就会倾向于若仙的做法。书韵在不清楚是否自已与若仙产生了爱情,若仙在日记里一锤定音,俩人是初恋。男老师欣赏若仙的才气,但觉得自己的才气无人欣赏和爱人不在身边竟选择越过红线。捡日记的女生对于感情的知晓全都来源于若仙对于自己爱情的唯美描写,一度带入到若仙的角度审视书韵。
只能说,在女高封闭又躁动的空间中主角们的感受也是狭隘和自我的,她们擅长用庞大永恒的概念来对等自己爱情是多么伟大,自我概念多么重要,一味强调自己的视角后使得一些理性、成熟的观众觉得很“矫情”、很“梦幻”和很不真实。这是因为导演用了若仙=未成年青春期独有的视角讲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们,她们希望自己能够被认可为成年人,朋友老师不能诋毁自己的初恋,以及要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记录自己,所以时间线、故事内容和逻辑没那么重要。重点是故事的主人公在抒发情感,这种情感才是重要的。
整部电影用插叙、倒叙等手法打乱时间线,但主旨一直在说,这是书韵和若仙通过日记讲述着自己的故事罢了。至于结局到底怎么样,到底校园发生了什么,这些都没那么重要。想想自己的青春期,似乎记忆里也多半是当时发生事件的心情怎么样而已。
看电影的时候,我一面想着这爱情好大代价,这爱情太过夸张。电影末尾处大楼似乎都要坍塌,这爱情,好像要毁灭一切。
后来我想了想,年轻人的世界,那些情爱,似乎就是这脑子里思索的最多东西,年轻人的爱情可以是她的全世界,她可以为情人而死,死后还爱着情人。所以影片末尾这似要坍塌的高楼,就是整个青春的爱情世界,它美好时灯光璀璨,破灭时则是崩坏的,致命的,令人恐惧而疯狂的。对,疯狂,青春的爱恋是疯狂的。
还有旁观者,感情丰富的旁观者。旁观者窥探了他人的爱情,会感同身受吗?体会到切肤之痛吗?当旁观者不再置身事外,她才会懂,她才笑不出来。不再是好奇,而是感受到真切的痛苦。
该死的高老师,你有什么权利收走她的东西,毁了那盘磁带。那是她写给她爱人的歌,她是音乐,她把她自己送给了她的爱人。而高老师这么脏的家伙,怎么可以去碰它,就如同碰她一样,他不配。
爱情为何,轻易得到时觉得面子重要。
失去了,才知道世界崩塌了三分之二。
还有三分之一是眼泪和迷茫。
原来和女同有关的恐怖故事,觉得剧情叙述的太奇怪。
其实就是部女同片,女孩子之间爱来爱去、要死要活的那一套,一点也不恐怖。To come out or not to come out ,it is a question ,一个有关出柜和背叛的问题。
冲着我们孔姐姐看的,出道作品一定要看,比我还大的一部电影,恐怖不足,哀默有余。
几乎纯爱片,少量的「鬼视角」和片尾几乎接近于《嘉丽》的大屠杀(最后还是放同学们生路)更像是青春期少女过敏性反应。全片女高生活虽然依旧有暴力教育的直接描写,却还有难得的欢乐与童真。两个女孩子之间的爱情太抒情,甚至于盖过了最后的悲剧。
太缓慢太文艺太苦逼。打着恐怖片的旗号 ,其实是个教育片,说的不错。整体风格很像台湾文艺片子,小清新风格= = 偷看女二号有点像王祖贤,她其实还是正面的一方把,虽然行为不对,但是毕竟心不坏。
很奇怪她俩接吻的时候其他人有什么权利去拉开,如果一男一女在接吻是不是就都鼓掌了?不过再看看电影上映年代1999,也是无奈。即便放至现今,英国有个小超市的售货员也去阻止了,不过可喜的是老板需要赔偿,更可喜的是第2天来了一群gay和les占据店内每个角落接吻。韩国也是不行,亚洲要赞台湾。
其实吧,这个也不算是鬼片了。要不是套了个女高怪谈的名头,我可以把它看成文艺片。。。
。。这部被评价得很高,因为女同或者感情什么的 但。。还好吧
唉原来是个les片。
目前系列我个人最喜欢的一部,有着真挚的情感和淡淡忧伤的深沉。全片恐怖桥段屈指可数,少到快称不上恐怖片了,甚至没人真正的命死冤魂,孝信鬼魂登场也依然和生前一样美丽,而非凶鬼般扭曲可怖,大量回忆穿插描绘了一场爱情的悲剧破碎,我非常中意金泰勇的这部女高怪谈。
因為L情節,所以給3星~其實一點兒都不好看~
整个系列中算是最温情的,只是,既然被定位为一部恐怖片,很大篇幅都去营造温情,而非惊悚恐怖氛围,是不是有些离题了?
那个高老师就是一直对女学生下手的惯犯,好歹是最后死了。删女一巴掌的男老师也够恶心,在办公室就碰女学生肩膀,之后更是原形毕露。短发女是嫉妒女老师和女二,发圈女是嫉妒女三喜欢女一,而不要她的友情。女一和女三下楼那段双楼梯,一闪而过他准备掀女学生的裙子,对女二下手也不奇怪。二人在钢琴阶梯教室那段对话,有些部分唯美,然而和男的玩(即便是他勾引的)的女友不分留着过年吗?最后那段俯拍和眼睛。蛋糕那段。仍然有霸凌。日本人养动物也就兔子,她们学校竟然养鹿。日记做的一些手帐机关,道具细节好评,,串珠手链,大头贴(时代的眼泪)金平糖。女三真勇,啥都敢往嘴里放着吃。如果剧本是高mj了女二,其实这剧本就四颗星了。1里女演员美,这部女演员中性美。刷泳池和屋顶剪影那段。乌龟,雀,死掉的雀鸟
蕾丝边的爱恨情仇,好多花里胡哨的东西可是人物还是有点单薄。导剪三小时??97分钟都觉得长了
题材倒是不错,但是导演是不是拍文艺片出身的?影片的主体就是在讲主人公们的纠葛,恐怖呢?要是这样干脆别打着恐怖片的旗号。
有人說畫面蠻美的,我覺得那本日記確實很漂亮。不太能理解那種感情http://v.youku.com/v_playlist/cc00f1261444o9p1.html(觀看地址)
女高系列~就喜欢这个~~~我爱小百合~!
是一部涉及女同成份的文艺片,加上了恐怖片的成份总有点怪怪的,纯拍成爱情文艺片还更好。死去的女生总觉得有点太成熟了,另外两个就学生气很足
待看3小时导演剪辑版。结构很像《少年的你》,不仅呈现了真实自然的校园生活,还有着现在的韩国主流商业片中已难觅踪迹的真挚情感。不过正因为情感部分的成功,反而让恐怖段落显得像败笔(结尾顶棚上的人脸设计得很好!)。
其实一点都不恐怖,还蛮感人的,那种不顾一切、歇斯底里的爱,有种哀伤神圣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