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井、盲山到盲道,始终关注底层,不忘初心,为底层发声。正所谓视而不见谓之盲,《盲》三部曲反映的是人们的心盲,它既为唤醒人们最后的良知,又在呼吁社会对这些底层现象的关注。剑客李杨,侠者风范,即便前面多部影片被禁,都不惜坚守内心的追求,这次盲道拍摄过中艰辛属超常人所料。
李杨,一个值得尊敬的导演。
盲道是一部幸运的电影,也是一部不幸的电影,幸运的事它能够上映,不幸的事它脱离了导演的初衷。
在整个影片中都能感受到导演的意图,但因为审核和别的原因,剧情出现了一些bug,尽管有些人说是别把什么事情都推到审核上面,还说出了女主的衣服和一些情况来印证,但是这部电影拍摄完毕之后还经历了一次点映,点映之前导演和剪辑师以及别的成员观看,而且这部电影还是李杨导演十年磨一剑的产物,他会对自己盲系列的收山之作那么不尽心吗,答案当然是不会的,这只能是因为审核和别的一些原因而出现的问题,我们要理解一下李杨导演,这是一部中等偏上的作品,只是因为导演之前的作品太过惊人让我们的期待值太高而产生的落差感而已。
人间自有真情在,世间永远有真爱!
关于这部烂片和李杨导演,看到以骂杨幂、杨天宝、刘镇伟(2010年后)的 恶毒言语来抹黑这部电影和导演,真心替导演感到憋屈和不公。虽然烂片, 但是这部片是我唯一想打5星的烂片。 这里转发几篇文章,大家也许会更加了解这个拍了一部烂片的导演是什么人,为什么会拍一部烂片。 中国新闻周刊:《盲井》导演李杨,我希望更多人听到我的声音,哪怕声音支离破碎 毒舌电影:又一个中国良心导演坠落了,我骂不出口 =================================================== 上面两篇文章都比较长,建议大家至少看一下第一篇新闻周刊的文章,写出了李杨导演拍这部片的不易。如果觉得新闻周刊的文章太长,也可先跳过,先看一下我以下的结论,再去看上面的两篇文章。 虽是烂片,但是这部烂片能拍出来实属不易,不颂赞歌来写现实题材就是戴镣铐跳舞,不拍灯红酒绿只拍底层就不是主流商业片和资本过不去,没钱又想拍电影就是和那些被商业大片搞臭品味(讲特效、讲道具、讲服装、讲台词)的文艺青年过不去。这种电影拍得太现实不妥协,龙标都拿不到,而资本追逐利润的不会投资这种有风险的现实题材多,太多妥协观众不满意啊,多边不讨好,导演是和自己过不去啊。 在新中国,对近现代文学大家有一个排名是:鲁郭茅巴老曹,鲁迅的文学才能应该不及郭沫若、老舍等,为什么鲁迅是排第一位呢?而且国人对鲁迅的评价是远远高于后面几位文学大师的。因为鲁迅对国民性的洞察力和批判是 最深刻的,是最具有启蒙意义和开启民智的。鲁迅曾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现在的中国电影,烂片横行,除了古装片就是家庭伦理剧,或者就是所谓的唱赞歌的主旋律电影,关注现实题材的的电影是极少极少的,官方不待见,资本不欢迎,观众还不买单,但是有这样一个人,叫李杨,第一部国内电影(盲井)是底层现实题材,不能上映;第二部(盲山)也是底层现实题材妥协改了结局票房惨淡;本片是他的第三部电影,又是底层的现实题材电影,确实妥协了,确实不像前两部的风格了,确实也拍烂了,但是为什么吃了前两部电影的亏后,不找投资拍主流的商业片呢? 在这个消费主义横行,自媒体、大V随手就能带起热点,流行轰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时代,导演能保持一种不屈的怀疑精神和关心底层人民的善良,这意味着对这个极度喧嚣的世界有自己的思考和反思。 这个时代,假的太多,假情假意,婀娜奉承,高唱赞歌的很多很多。而敢说真话,敢说不足,敢背对主流说不的人是很少很少。导演只想透过电影为这个时代留下一些更加真实的记录和思考,说到底,他是一个有良心的导演啊。虽然本片是烂片,但是我还是想打5星,值得支持。 有人说,本片表演、配音、台词、配乐、剧情统统不合格,是的,我也认同,所以说是烂片。但是, 一部电影除了表演、配音、台词、配乐、剧情这些表面的东西,更重要的是精神内涵,导演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我想导演想表达的是对底层民众的人文关切,希望通过电影来唤醒、呼吁大众对底层民众和弱势群体的关注,所以从这个层面就有别于其他圈钱的烂片,有些烂片是烂到底子里了。 我们总是在赞颂韩国电影怎么了不起,《熔炉》《素媛》《辩护人》等被观众津津乐道,说韩国有改变国家的电影。现实是,中国社会的现实题材应该才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拐卖妇女儿童、留守儿童、校园欺霸、幼儿园虐童(红黄蓝事件)、拆迁、城管、医闹、无理的判刑(气枪摆摊大妈被判刑)、政商权益不清(共青城赛龙事件)、蒲系医院、台海关系、香港占中、中国企业出海等等,这个社会在无时无刻发生着巨变。随便一条中国的社会现实能被如实的拍出来(而不是被各种阉割),就是一部部伟大的电影啊。在目前创作环境下,敢于拍这种现实电影我们就应该给他们点赞,每部这样的电影出来都及其不容易。《嘉年华》《二十二》虽然豆瓣很高分,老实说从表演、配音、台词、配乐、剧情都算一般的,但对于这种题材电影能上映,我对于投资人和相关电影工作者都表示极大的敬佩!要知道,在目前政策环境下,这种电影有可能意味着投资打水漂(龙标拿不到),有可能观众不买单,在风险极高的情况下,没有极强都责任心和对底层群众的关怀心理,是拍不出这种电影的。
中国电影最可悲的是,不是没有现成丰富的题材,而是在这个风云聚会的大时代却拍出了大量小时代的电影。
监管者喜欢的是赞歌而不是批判,资本是追逐利润的而不会去思考人性和道德,观众喜欢开怀大笑不愿意看到冰冷的现实。大量圈钱电影在哄骗观众,而观众好像也乐于被哄骗,这就是作为观众的悲哀。电影更高的层次是应该反映社会现实,反思人性,批评黑暗或者歌颂光明,讲故事仅仅是一个基本的功能而已。而现在烂片横行,都想通过讲一个故事来圈钱,丧失了电影应有的高尚灵魂。所以中国再要想诞生伟大的电影,很难,很难(个人表示悲观,但及其希望被打脸),因为缺少伟大电影诞生的那种土壤,难能可贵的是,还可以看到像李杨等不被困难所吓到,没有被金钱蒙蔽双眼的电影创作者,他们都是值得十分敬佩的。 最后,送上一句鲁迅先生的话: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功之后……加油!李杨们!
独立电影没有招安。
这记耳光是掴在导演李杨脸上的。
被称为中国独立电影脊梁的李杨的电影作品挂上龙标本来是够稀奇的了。
作品表里赫然放着神作《盲井》、《盲山》的他,拿出品质远逊于前两者的《盲·道》,就更加让人瞠目结舌。
作为“盲”系列三部曲的完结之作,观众们期待的自然是可与《盲井》、《盲山》比肩甚至有所超越的《盲·道》。
可是《盲·道》的表现的确是太不如人意了。
对于起点高、作品质量高的导演,观众向来是不宽容的。
像这次《盲·道》就在豆瓣上遭遇了报复式的打分,评分跌落到4.7。
和《小时代》、《三生三世》比肩而立,这片子能烂到这个地步?
答案是否定的。
只是中国的粉丝向来有“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坏毛病。
《盲井》的成功以后,不少人带上粉丝滤镜,恨不得把《盲山》捧得比《盲井》还高。(在我看来,《盲山》不如《盲井》)
《盲·道》的确不好,很多人就恨不得上去踩两脚才觉得出气,大概觉得“你拍成这样,怎么对得起我的期望?”
平心而论,《盲·道》又何至于是一部及格都到不了的作品?
大家只是接受不了这是李杨的作品罢了。
不过不同于大家首先关注影片本身,我比较在意的是李杨帐下无员亲身上阵为影片挂上龙标的执念。
中国独立电影在地下深耕已久,甚至给大家一种刻板印象:独立电影就是地下电影。
我们的电影的话语环境的确不宽松,但是独立电影的边界却一直在扩大,很多独立电影不一定要蛰伏地下。
独立电影回归地面,争取更大范围的传播或是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在我看来是独立电影走向健康、正常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那些咋咋呼呼一个劲地让独立电影作者专注艺术远离市场的人都他妈的是耍流氓。
走进市场意味着独立电影的创作更具可持续性,电影与观众相互教化的作用也更显著。
不过大家存疑的可能就是,走上地面,表达的自由是否会受到妨碍。
中国的审查的确会让电影人闻之色变。
但我们的独立电影中的人文关怀和价值取向与主流价值观并不背道而驰,只是在剧情和表达上走了刁钻、尖锐的路子。
带着镣铐跳舞,是可行的。
反而是独立电影投入市场,电影作者的创作态度的变化,真的可能限制电影的表达。
简言之,独立电影的作者开始考虑电影能不能回本能不能赚钱,甚至把这种强烈的目的性带入电影创作中,影片的表达自由就大大被削减了。
这部《盲·道》,剧组有多缺钱我是真的看到了,导演自己都要兼任主角。
作为一个导演,可以像毕博士一样对自己的导演水平一无所知,但是对于自己的表演能力应该是有清晰认知的。
李杨对这个角色的把握当然是很失败的,面部的表情和动作都显得很粗糙。
但导演的选角功力又是看得到的,李易祥、王双宝、王宝强、黄璐,一个个都完美地契合了角色。
他自己演主角,我真的只能理解为拍摄经费不足。
除了这个重要失误之外,影片还是有不少迎合市场的举措,最明显的就是频繁而无意义的煽情。
煽情对于绝大多数观众来说是行之有效的,近来在票房表现上最为成功的一部电影——《前任3》,导演田羽生就是深谙此道的好手。
《盲·道》里的煽情当然是拙劣和无效的。
但我最担心的,是电影作者为了迎合市场而扼住了自己发声的喉咙。
作者不受干扰的创作态度,才是独立电影的灵魂,无关题材,无关技法。
独立电影的慢慢成熟,慢慢突破商业电影的桎梏打开一番新局面,可以预想是个并不短暂的过程。
就像冯小刚炮轰观众烂一样,的确很多电影观众在审美上并没有更高层次的需求:
“我看电影,就是图一乐”,
“兹要是看见岳云鹏那张脸,综艺大电影我也笑得出来”
那其实独立电影跟观众就该是个互生互促的关系,观众的审美得到锻炼了,自然独立电影的市场表现也就好了。
去迎合市场,但是又怎及得上正经八百的商业电影,真就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昏招。
就像我开头讲的,独立电影没有招安,向审查、向市场低头,改易自己的创作态度,那这片子真的已经称不上独立电影了。
不过就算导演在创作态度上并无改变,但这部影片还是有两个先天缺陷,即便是拍《盲山》、《盲井》那时候的导演都未必能克服。
那些个经不起推敲的剧情和演员的表现不佳,我就不啰嗦了。
首先,《盲·道》这部影片是导演脱离《盲井》、《盲山》中所熟稔的乡村题材和方言语境的一次尝试。
很可惜,这次尝试无疑失败了。
《盲井》中的河南话和《盲山》中的陕西话可以说是两部电影的骨架,台词干练有味儿,人物也随着方言立体起来。
而乡村题材也让他的叙事更有真实性和震撼力,《盲山》中最后村民围堵带走白雪梅的警察,这一幕乍看多么骇人,仔细一想,这还真就是那里的农民。
而《盲·道》就不一样了,导演对城市人的话语、行为模式都没有很深入的理解,最后赵亮被杀时反复回响在画中的“不要多管闲事”的呼声显得太生硬太刻板了。
台词也组织得很啰嗦,没味儿。
有时候我觉得听不到方言真他妈可怕,我觉得人们统一语言建成了巴别塔,不能上天,只会下地狱。
尤其听到盲女对赵亮的那句“长大以后我要嫁给你”,硬生生把两人的父女之情给扭曲了,已然不是俗套可以形容,简直就是恶俗了。
只有随着剧情,镜头再次回到乡村时,我才觉得,那个对乡村熟悉的导演回来了。
尤其是晶晶被继父性侵,软弱的母亲只敢在屋外痛哭忏悔的那一幕,我觉得导演是真懂乡村。
另一处就是对“盲”的处理,前两部的盲其实指的都是以主角的经历来展现周围人的心盲。
以主角离奇的经历展现的是周围人对罪恶的视而不见甚至反为伥鬼。
言在此而意在彼。
《盲·道》里则真的出现了盲人,把盲女晶晶被控制去乞讨和萍水相逢的大叔赵亮的解救作为主线,但是对周围人的刻画太流于表面,太单薄了。
不论是控制盲女甚至将另一个小孩打成残疾来乞讨的犯罪分子,还是晶晶那母亲、继父,形象都不立体,看过之后都没有很深的印象。
给人的感觉就是配角仅仅为剧情服务,没有深层的含义和象征。
完全就是言在此而意在此,只是想讲一个大叔解救盲女的温情故事。
对于被人贩子控制的儿童乞丐这一社会问题欠缺深度的拷问和挖掘,只是简单地隔靴搔了搔乡间重男轻女的痒。
这两个缺陷比起剧情、演员来,我觉得是更致命的问题。
不过即便如此,我还是要打一个及格分:题材不新颖但鲜有人触及,故事虽俗套但是完成度高。
毕竟要当一个好观众还是要不偏不倚一些,不能老“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这样子对电影是很大的伤害。
我们当然期待独立电影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
但在此之前自己要学会当一个好观众,客观地评价和对待电影。
如果不想电影行业面临“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我们这种好观众会是最后一道防线。
电影比我预期的要好很多,虽然李杨并没有把盲道拍的像盲山和盲井一样一针见血,但也能看的出来李杨为了上映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和让步,也看得出来李杨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已经很大程度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李杨这次自导自演,如果用演员的标准看待李杨的这次表演我个人觉得只能算是普普通通吧,有很多人物情绪的表达李杨并没有很好的演出来,很平。比如晶晶的继父当着赵亮的面前打晶晶,剧中赵亮拿出刀子把他推到墙角说 你再碰她一下我弄死你,说这句台词时没有让我感觉到人物的愤怒。从电影开始有伏笔,晶晶特别抵触和害怕异性对她身体的接触,后面赵亮得知她是因为长期遭到继父的性侵,我依旧没有看到该有的情绪表达。
小演员杜函梦很有灵气,路还长。
三盲系列收官一别后,不知是否还能再遇到李杨。李杨自己已经决定投身商业片的制作了,中国电影便更不会再出现第二个李杨了。
感谢李杨在中国这种“制度”下还能愿意砸锅卖铁坚持了15年!以后不管您拍什么作品,我都愿意去支持您。
虽然比不上盲山盲井的震撼,但是也没大家说的那么烂吧,加入了北影节映后交流群,看某些人的评价感觉太过了。这样的电影给负分的话,某些大ip国产给几分呢?剧情有bug,演员台词生硬,但也有可圈可点之处,选材挺好的,有戳人的细节。可能是大家期望太高了吧
真的非常后悔在几件事中选择了来看「盲·道」的首映,大概真的没人预料到李杨会让三部曲这样完结。问卷填写节选如下:1. 本片讲述了一个(矫揉造作)的故事;2. 一句话推荐给你的朋友:(千万别来看);3. 你会给本片打(负)分。第一次提前退场献给本片,资料馆版「法制在线」。
导演你就坐底下,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台词演技生硬 但的确是一个真实的社会问题 强迫乞讨 妇女地位低下 男权 娈童 重男轻女 拐卖儿童 围观群众冷漠 法律疏失 警力不到位 哎 坏人当道 法律是用来保护坏人的 好气哦~
电影男主角由导演李杨本人扮演,在剧中他信基督教又卖佛珠,导致电影受到了神的联合制裁,烂的让人唏嘘。导演努力让故事成为中国版本的这个杀手不太冷,结果男主角被流氓轻轻捅了两刀后就惨死在大马路上。我不知道李杨这些年经历了什么,可能是有了感情纠葛?除了感情,别的东西不应该这么毁人的。
对导演的粉丝滤镜加一星。失望到崩溃,难看到失语。钱不够想拿龙标也不要这么心急好吗,能多打磨一下剧本吗。剧本演员节奏都有问题。何况这是三部曲收官之作力度如此之低,真是太意外了。作为一个映后把调查问卷写满的粉丝,真是一言难尽。从映前9.1掉到现在5.0,可以说很心疼了。
尽管依然是聚焦社会底层的题材或是一些经典元素,但无论是否作为收官之作实在不像李杨,他可是拍过《盲井》《盲山》那个手持利刃的大师啊。这条温情路线没有走好,表演不佳,台词无力,配乐尴尬,就连以前最为称道的故事都没能讲好,挺遗憾的。不过失望之余也应该想到,李杨导演确实不易。
我…此时就坐在资料馆,好想提前退场…全程尴尬,完全看不下去…
愧对“盲”字,也许导演的初心没有变,依旧在关注着社会议题,但这次电检制度已然长在心头,所以《盲山》《盲井》的可贵是真实,《盲道》的可悲是虚假。李杨过去的电影是用痛苦滋养的,而今,那个黑暗痛苦期已明显退去,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够痛苦。
还好还行可以不错没事可以去看看的,没事可以看看
@电影资料馆。看到一半大家纷纷开始玩手机。看得整个人都不好了。晚节不保说的就是这个吧。宝强哥出道要是演这个电影怕是不会红了。。。。
私心加星,也是为了矫正下一些刻薄语调。和导演聊了之后,更加确定从“盲井”到“盲山”再到“盲道”并不全是妥协,更应看到镣铐起舞中实现的真正跨越,拍底层不容易,在北京大都会拍底层更不容易,底层不是你所想象的那个边缘的不见光的黑暗面,而是我们每一个人触手可及却又熟视无睹之旁侧。
因为预期相当低,倒没有想象的那么差,不过确实太无聊了。问题还是拍了个太套路的温情故事,失去了以往的锋芒。以及,自导自演的李杨,表演实在是不行
大失所望。都不说去跟盲井盲山去比深度力度了,这回的水准简直就是个学生作业。从题材,故事到技法都老土陈旧得不像话,完成度很低,表演和配音皆灾难,演不好还是别自导自演了吧,连戏都没法好好导了。怀疑自己看的是粗剪版,也就《盲流》这个名字取得还行……
“我想做你的女人,而你只想做我的爸爸” 以前锋利的拍摄就像钝了的刀一样,题材和拍摄都少了《盲井》和《盲山》的锐气,变得温和主旋律,演员演技和台词也一落千丈。这届李杨不行,这分明就是冯小宁…
没想到今年电影节居然这部踩到了雷,真是惊喜,以后尽量远离国产无口碑新片,过去什么都代表不了。所有演员演技生硬到感人,剧情欠推敲,细节不合理,就别拿审查当遮羞布了。
我本不想打五星,简单一句,某些恶人死全家
6分,电影相比导演之前的作品锐度大减,虽然结尾依然悲剧,但是满溢全篇的温情依然可以让人感动,并没有某些人贬损的那么严重
有些题材注定只能留在地下,硬要冲出地表注定尴尬。《盲山》和《盲井》之所以优秀是只到呈现为止,现实种种,绝望重重,他从不人工加温。但这一部却是为了呈现大爱,再兑入苦难。到处都是虚假的人工痕迹。如今李杨自己怎么面对三部曲的尾声?
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