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遍看时才发现,Tony患有双重人格. 有两条线索,狗的饭碗和写给父亲的信,一明一暗的变化表明身份的更替.一者在照顾母亲,不再去找丢失的饭碗,信的内容也安全是向父亲祈求回到母亲身边;另一个则是渴望父亲离开前一家的生活,他还没有长大,最后也捅死了对自己控制欲过强的母亲. 其实最开始有个表露,是小茶杯那句“你在照顾所有人,你在照顾芭芭拉,那谁在照顾Tony.”我还以为这只是调情. 他在最后的对话中,芭芭拉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以及两件事情的交织,故意使观众混淆,造成也许是母亲撒谎的错觉.还有杀死母亲后,对白:“我说他们可以找到另一个托尼,我整理好行李,很长时间我都不知道我是谁.” 最后,那个响了两次下课铃声不是指下课了,上课了,也可以看作是,一者的结束,另一者的开始,另一个的回归.
不认为小雀斑演的托尼有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节啊!感觉他很爱父亲但是父亲不太满意他,他父亲伤害了母亲,进而疏远母子两后,托尼在书信中已经把父亲当成了精神寄托了!一次次的假象父亲和自己通信,承受母亲的压力和欲望,而母亲芭芭拉的家族似乎有精神病史吧?我觉得这是被忽略的一点,好像托尼做电影旁白时说了母亲的爸爸和爷爷还是姥爷都是自杀的?还是我理解错了?反正托尼不正常绝不单单是同性恋者就能概括的,性向不是大问题,问题是托尼精神早出了问题!芭芭拉的心高气傲和丈夫肯定是背道而驰的,悲剧的开始!芭芭拉女权主义是肯定的,她毁了托尼也是真的,另外影片结尾处让我觉得是真人事件改编的?大家觉得呢?总之,这影片被低估了,没有任何肮脏的片段,没有色情的指向,我倒觉得十分文艺,抑郁,性冷淡风!我也觉得此片可以深层挖掘人性的凌乱和精神混乱的层次啊!
打着惊悚的标题,其实没啥
比起同志情节伦理情节所占篇幅更多 父母混乱的情感关系可能是让孩子陷入混乱的一条导火索 来自情感的痛苦使亲密关系转变为双刃剑 错位的不断折磨将事情可能的发展渐渐推向不可控的局面//剧作混乱得犹如所展现的情感关系//朱丽安摩尔的气质虽然神经质但总觉得还有一丝丝端庄 致使她的随意不能说服我 埃迪雷德梅恩则是将自我的脆弱质感拿捏得死死的 仿佛真的是个被原生家庭反复蹂躏的少年
伦理片却不够大胆最让人恨了!好在我是雀斑控
再也无法直视雀斑。。。又搅基又乱伦还夹带一点三P 整个过程一直处于风中凌乱的状态。。。看来雀斑这几年长开了,变好看了不少。。。现在再去问他拍这电影有何感想估计他想挖坑把自己埋进去吧。。。
我们都担心自己会变成这样的妈
深夜大家都在看爸爸去哪儿那对烦人的张亮父子的时候,我只好拿出我美翻了的摩尔阿姨重温。
节奏台词故事全都拖沓得一塌糊涂……唯一看点就是少年小雀斑的小腿,哪能有这么不可方物的小腿啦~(休丹西的床戏太尴尬了根本不忍回想这种事我会说?
每个同性恋心里都有一个朱丽安·摩尔。
比较难以理解伦理关系……
当妈妈的动机可以理解,可是做法就有点……
假同志片 真伦理片
案件实录
托尼有点迷人的过分了。
实在是没看懂
半年前快速浏览了一下,对难以处理的题材有点没有信心看,但以平静的心态偶然看下来发觉拍的很不错。只是从故事的角度不在欣赏这种题材和类型的片子了。
在影片的整体气氛构建上,导演汤姆·凯林为影片确定的是一种压抑而唯美的基调,虽然片中众多角色种种行为举止冒天下之大不韪,但凯林却是以一种深度挖掘而非猎奇展现的眼光来叙述,配以故事发生背景辗转纽约、巴黎、伦敦、西班牙的情节设置,更为故事偶尔的夸张和靡乱增添了合理的注脚。毕竟对于这个豪门家族里,夫妻不合、儿子同性恋、母子乱伦的复杂纠缠故事,如若稍有掌控不慎便会沦为不入流的色情题材,但导演汤姆·凯林在基调尺度把握上很好,有目的性地让观众情绪从乱伦表相深入到人物内心,对此,几位处于争议风口浪尖的主演出色而到位的表演
资产阶级的无聊浮华空虚,真是批判的好教材,建议大学老师拿来放弘扬无产阶级劳动可贵性。他们为什么这么淫乱,片子里小雀斑跟他妈大雀斑说了,因为不用work啊!
messed up family => messed up kids
乱伦真不是一般的诱人,一加入这个戏码,顿时看客云集。可惜片子太文艺,沉闷得我只记住了母子两人的雀斑——都不是一般的多,并且如此大面积高强度的雀斑,还没有影响两人的美貌,让人称奇!
额..........我想起了.....额额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