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绝望叫《盲山》,有一种无奈叫《盲井》。而剩下的一种数不出来是绝望还是茫然的,就是本片了。这究竟是一部怎样的影片呢?
这是一部关于孩子,关于物质,关于无知,关于弱势群体,关于太阳底下的黑暗角落里的故事。我们正常人会在大街上遇见很多残疾人在乞讨,或者是一个肢体健全的人或跪着,或坐着。然后旁边写着自己的悲惨遭遇。如果这个社会真的是具有爱心的,那么很多人都愿意慷慨解囊。但是很多时候,当你第一次看见他们的时候,你会有一种同情心,而当你第二次看到他们的时候,你会诧异。等到你真的第三次,第四次长此以往看见他们的时候,你就茫然了,然后你就麻木了。原来这是一个犯罪团伙。
但是在你知道了以后,你会怎么做呢?显然你首先不会去举报,因为这件事情与你无关,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点。你一定会觉得你做好你的看客的身份就行了。顶多在今后给自己的朋友说说,以后遇见这样的人不要上当。你会真的关心乞讨者的死活吗?显然不会的。即使是他们曾经出现在你的视野里,你依旧是不会记得有这么一个人出现过的。
这就是这个社会的冰凉。说了这么多,本片的主旨或者是本片所讲述的故事,就是那些让我们曾经可怜,但是后来渐渐的可恨的人群。他们真的就可恨吗?或者是有谁会真的去了解他们的故事?当然没有人,除了以他们谋生的那些所谓的“爹”们。
小娥的父亲对于小娥最关心的是,她可以卖多少钱。而人贩子对于小娥最关心的是她可以一直保持这个身体状态多久。这群人中间只有最后的小男孩对于小娥是真正的关心。但是这种关心在受到极大的心理落差之后就荡然无存了。小男孩走了,世界上最关心小娥的人默默的离开了。而那个执意要收养小娥,而且给小娥看病的女人,在得知小娥已经永远的站不起来以后,也悄悄的离开了。这就是所谓的好心人的真容。
当然,我们并不能去谴责这样的人。毕竟他们还有着一丝丝的爱心,即使是这种爱心比较短暂,而且会有一定的约束。但是也总比那些人贩子强百倍。
我们经常看到的人贩子对于给自己赚钱的“工具”,往往是斥之以暴力的。而本片虽然没有这种强烈的反差,但是在每每到了关键时候,人贩子男的表现来看。物质社会一定意义上会淡化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当可以给小娥治病的时候,他选择了放弃治疗,原因是这样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利润。显然在乞讨的时候,健康的小娥获得关注显然低于生病的小娥。
而当他的老婆被人拐跑了以后,第一件事情想到的竟然是媳妇被人割肾,别人赚了钱,而自己却亏了。这种逻辑显然超出了我们大家的想象。每一个心理正常的人都会对于这样的事情保持一个正常的态度。找人是第一位,尔后别的事情并不是我们所能考虑的。但是清醒的人贩子是最糊涂的。而喝醉了以后的他却选择了报警处理。这种反差不断的在告诉着我们,这个世界到底是醉了还是清醒。
本片色调灰暗,如果不是正常的方言让人可以和明显的辨别的话,你一定会认为这是贾樟柯导演的另一部影片。选角上的认真让我们对于这个剧情中的人物没有一丝丝的同情。最后的一幕,小娥坐在马路边上失魂落魄的样子是的主题再一次凸显。转了一圈的她,最终还是被这个社会抛弃了。如南柯一梦,梦醒来以后,之前什么样,现在依旧是什么样。
当世界很黑暗的时候,我们所期望的光明往往只存在于别人的眼中。寄托希望在别人身上往往并不能将自己解脱。这是小娥需要清醒的。自己的生活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的时候,她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一旦依靠在别人的身上的时候,这个十一岁的小女孩,本来花一样的年纪里,可以有着和别的小朋友一样的快乐的童年,但是在现实的摧残下,她连起码的家庭都没有。支离破碎的家庭如果是现实给予的第一巴掌的话,那么被那个女的找回去,然后第二次被遗弃则是致命的打击。
我们不敢想小娥最终的命运是什么,就如同那个盲目的寻找着小娥的女人贩子一样。或许只有命运相同的人才会产生共鸣。很多时候,关怀往往不能如愿,相反,悲情却总是不请自来。
有关拐卖儿童的题材。看到一半时候,有点想逃。因为这是一个很沉重、悲痛的社会话题,让人有点不忍直视。
但导演处理的不错,并没有强行要给观众展示“血淋淋”的现实,而是平铺直叙,透着淡淡的无奈。
破旧的城镇,贫穷爬满了每一处缝隙。你说人贩子有多丧尽天良吗?但现实在逼迫人去做出很多事情,如果你有得选择,当然可以一身正气地回答“有所为有所不为”。但也许有的人并没有太多的选择。这并不是企图想为人贩子说话,只是有一些很可怕的社会问题,不是只让犯罪的那一群人承担就解决了的。他们当然需要承担违法的罪责,但拐卖儿童这问题的本源,需要承担的是整个社会,是每一个人。
观影后,有一场小小的讨论,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有个男孩非常认真地问导演:为何你们这些独立导演就喜欢拍一些破败的城镇、痛苦的生活?难道生活没有一些有趣的事情,是同样有价值被演绎出来的吗?
彭韬导演苦笑说:我没有刻意把这个城市拍得破旧,它们原本就是这样子,我也没法把它们拍的焕然一新。中国并不是只有北上广深的漂亮大都市,事实上,除了那几个漂亮城市,全中国大部分的二、三线城市以及数不清的小城镇、小农村,它们就是这个样子,甚至还更加糟糕,这就是中国。北上广深并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国。
其实“独立电影”的定义究竟是什么?我也不甚了解。回想看过的一些国内独立电影,确实都偏重于这一类风格(以揭示各类社会问题为主)。以及听过的一些独立电影导演,似乎都与“困苦”相伴?但我总觉得“独立电影”的对立面并非一定是“商业电影”(比如很多有思想、有深度的书籍,同样也可以被商业市场接受,让作家得到丰厚回报。既然书可以,电影不可以么?),但商业化确实不可避免会带来很多问题,这其中就需要很多权衡了吧?
彭韬导演说:走向商业是一种必然。因为只有这样才会进入良性的循环,比如拍出的影片能有更多人看到,从而有资金的回流,才能保证下一步片子质量的提高。
但导演也承认说自己并没有太多商业化的作品,以及在场的其他独立导演的状态、以及言语中流露的很多观点。其实也很明显地透露出对“商业化”的不屑。(比如在被问到“独立电影能不能赚钱?”时,子默导演就斩钉截铁地回答“我们拍电影就压根不是为了赚钱。”)
不可否认,独立导演们大多都很有骨气,“不为五斗米折腰”,一腔热血想拍出心中所思所想的影片,令人敬佩。可能目前来说,“独立电影”与“商业”真的很难平衡吧?需要一个探索过程....
主题真不错!
2010.6.3.北影标放。不错的,回头找原著比对一下
成本低,于是技术上实在没法说,倒也可以理解,故事还是比较强的,尤其后半段出现了几处颇有戏剧性的段落。事实证明,电影小青年依附文学作品才是王道。
人性,大多也都虚假,真情都在默默只中。
拍的太真实了
墙内开花墙外香。片尾时小蛾子短短的一下叹息包含了太多内容。
聽不懂 看的畫面
晃得不亦乐乎的摄影师
粗糙,但是深刻。
这些业余演员去演僵尸更合适
没有电影美学,一切免谈,反例。
這算是紀實麽.毫無美感可言.衝擊力也看不見.難道挂着個獨立的名字就可以隨便不剪輯隨便亂晃鏡頭做紀實長鏡頭麽.可能是有點期望過高了.但獨立這種精神還是可嘉的,勉強給個三星吧.
臭狗屎
不错的DV电影
这男的肯定会癌症的 肺癌每每见到小春这样面相的人 我都忍不住心存厌恶
小说改编纪录片手法,虽然拍得一般,还是值得一看
呈现太多,文学性和小说性质太强
粗糙的画面使用大量的特写与近景拍摄(演员演得根本不行)只会让人觉得肮脏、乏味与做作...何不试着用一种冷漠的视角切入,或许能弥补表演上的不足?
这个太不专业了,镜头粗糙晃荡的让人想吐。我怀疑摄影根本不知道该拍什么。
早几年看的话,一心往文青艺青堆儿里靠的我很可能会打个5分满分,但现在来看,该片诉求和表现欲望过重,让人感觉导演和那个富有的阿姨其实没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