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当两架载着美国特种部队的武装直升机飞过没有月色的夜空朝本拉登(Osama bin Laden)的藏身老巢进发之际,此次行动的策划者还无法确定他们的目标就住在那儿。
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在距巴基斯坦首都60多公里外被击毙,在未来几天内,安全形势趋紧。《华尔街日报》的Jake Lee、Carlos Tejada以及John Bussey对此进行了讨论。一些情报分析师认为此次行动成功的概率只有60%。
美国总统奥巴马也选择了一个充满风险的攻击策略:直接袭击这座深处巴基斯坦的房子,而不是利用隐形战机来轰炸。这可能让美国战斗人员在这个像迷宫一般的建筑物内与对方发生面对面的交锋。
从阿富汗南部的洞穴到巴基斯坦东部没有法律约束的省份,这十年来追寻本拉登的历程让美国倍受挫折。这一次美国官员决定冒险。对美国此次决策的评估显示,它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数月以来不屈不挠的策划之上的,但最终做出采取行动的决策靠的是直觉。
基地组织领袖、一手策划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恐怖袭击的本·拉登于当地时间周日在巴基斯坦身亡。美国总统奥巴马周日晚证实了这一消息。一位美国官员说,大家都认为除了本拉登,不可能会是其他人躲在那幢房子里。一些人猜测,另一种可能是基地组织的二号人物扎瓦希里(Ayman al-Zawahiri)藏身于此。
去年12月,美国中央情报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以筹措上千万美元的资金,展开一项为期五个月的特别行动。周日击毙拉登的突袭为此次行动画上完美句号。在对白宫、情报机构、五角大楼和国会的近12位官员进行采访并听取相关情况介绍之后,记者撰写了这份报道。
很显然,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Abbottabad)这座壁垒森严的综合体建筑是为隐蔽某位不希望外人看到自己的人所建的,它成了美国情报机构的兴趣焦点。到去年秋天,美国已经知道这幢建筑内的22位居民大都是本拉登最信任的一位信使的亲属。“信使”是本拉登的心腹,专门负责在基地组织领袖和基地组织的全球“朋友”间传递信息。
但在这幢三层高的建筑里也住着另外一家人,其身份至今仍是一个谜团。情报官员知道楼里住着一个成年男性,但始终无法见到他的身影,因为他从不露面。
多年来行踪诡秘的基地组织领袖本·拉登上周日被美军击毙。他最后的藏身地是距离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约64公里处的一幢住宅。十几年来美国一直在搜寻本拉登,并有六次错失了良机。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为周日的行动洒下了种子。
2002年,就在本拉登在阿富汗密布洞穴的托拉搏拉(Tora Bora)山区逃脱追捕一年后,通过审讯被中情局扣留的基地组织成员,美国得知了本拉登一名信使的假名。这名信使是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幕后策划者哈立德谢赫穆罕默德(Khalid Sheikh Mohammed)的门徒,也是此前被捕获的基地组织三号人物阿布法拉杰利比(Abu Faraj al-Libbi)的忠实助手。美国官员还未公布这名信使的名字。
此后又花了数年时间美国才知道这名信使的真名。2007年,中情局的分析人员终于知道了此人的名字,并开始寻找他。尽管如此,此人却踪迹难寻。2009年2月,帕内塔就任中情局局长以后首次关于本拉登的情况通报会令人失望。在那段时间,美国情报人员已经瞥见了这位和其兄弟一起工作的信使。但这两人非常小心,始终没有暴露自己的行踪。
一年多之后才取得了重大突破。2010年8月下旬,中情局得以跟踪这位信使径直到达了他的居住地,也就是位于阿伯塔巴德的那处建筑群。
美国对这处建筑群展开密集调查。来自中情局、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National Geospatial-Intelligence Agency)和国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的团队利用卫星和其他监视设备对它进行了研究。帕内塔每周收到一次最新情况报告。
建筑物建于2005年,位于市郊一条狭窄的土路末端。主体结构是一栋三层高的楼房,临街的窗户很少。三楼有一个平台,还有一堵七英尺(约2。1米)高的墙,以防其他人看到内部。
一位美国官员说,情报人员一看到它,就知道其中有问题。
间谍们甚至无法通过翻捡垃圾寻找线索。和几乎所有邻居们不一样的是,居住在这处建筑群内的人们都是自行焚烧处理垃圾。
2010年9月,奥巴马听说了这处建筑群,并得知里面可能住着反恐战争的重要目标──那位信使及其家人,以及他的兄弟一家。
一位美国官员说,除此以外,住在里面的还有第三个神秘家庭。这位官员说,有一名成年男性,情报人员不知道他长什么样,但知道他住在里面,还有一名可能是其妻子的女性以及不止一名孩子;这个家庭与乌萨马本拉登可能有的家庭相符。第三个家庭的成员从未离开这处居所。
2010年11月,帕内塔下令全国反恐中心(National Counterterrorism Center)给出10个方案,以更好地了解住在这处建筑群内的到底是什么人。反恐中心递交了38个方案,但只有少数可行。一位美国官员说,这当中要注意权衡,越是深入,打草惊蛇的风险也越高。
关于这次行动还有一个同样紧迫的担心:美国可能会让巴基斯坦人得到消息,而巴基斯坦人被认为不能够承担保密重托。一位美国官员说,巴基斯坦方面曾向美国提供有关那位信使的部分情报,但可能没有意识到他的重要性。美国部分官员曾长期怀疑巴基斯坦政府或军队中有人在为本拉登提供帮助。
证据仍不充分,但中情局局长帕内塔在2010年12月认定,已掌握的情报已经具备足够的说服力,可以采取行动。他和国会议员举行了一次秘密会议,希望获得数千万美元的资金来实施一个对那处建筑群展开大规模情报搜集的宏大计划。
帕内塔于2010年12月从国会拿到钱后,中情局分析师对于本拉登住在那里的可能性仍然没有统一意见。一些人认为可能性有60%,其他人说是80%。一位官员说,这种不确定性让帕内塔很为难,但他认定,即使本拉登住在那里的可能性只有一半,美国民众也会对展开行动持支持态度。
2011年2月,帕内塔相信制定行动计划的时候到了。他和美军特种部队司令部负责人威廉麦克雷文(William McRaven)中将会面,要求派出一支小团队来制定行动方案。
毕格罗的两部电影相当直白,都指向了同一个主题——人的异化。我们常常喜欢说,某某作品表现了社会/制度对人的异化,但是在玛雅和詹姆斯的身上,我们无法指责说是社会或者制度对人的异化,毕竟故事中其他人仍然保持正常甚至走向了反面。毕格罗迎合我们对英雄人物的喜好,但她镜头中的英雄却总是那样的恐怖,令人毛骨悚然。大概,有些人,天生就是与众不同的,而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总是被这样的人吸引,认为他们能够领导我们。
在拆弹部队里,毕格罗花了很大力气描写配角,力求产生一种对比,黑人军士和詹姆斯产生了严重的冲突,军士只想带着战友回家,而詹姆斯则沉迷于自我实现。(虽然詹姆斯也对自己产生过怀疑,比如跑到小孩家里道歉)。最终,其他人带着伤痛回归生活,詹姆斯却只能返回到战争中——在战场上,他才是人。
而在零点中,大部分人的形象都极为模糊,无论敌我都退化到背景当中,导演的笔墨都花费在主人公身上。观众亲眼见证玛雅从一个平凡的高中生一步步变为杀人机器,周围的人要么终日碌碌无为,要么为保全仅剩的人性退出,“睁开眼睛看看现实吧,还在勇往直前的就只剩你一个而已!”
有人说,影片中段女同事的死消除了玛雅回归人类的最后一点可能性,但是拆弹中,队友的惨死从来没有真正触动过詹姆斯,反而刺激他带队跑去复仇,差点害死另一个战友。其实,对他们这样的人来说,常人的感情与伦理并不重要,常人的价值观也没有意义,他们关系的只有他们想要关心的东西而已。
影片的高潮部分,CIA高层干部都直白的否定了玛雅的判断(“萨达姆有WMD的可能性比这个要高”),但是帕内塔并没有急着下结论,而是私下找到玛雅,他没有问她如何证明自己的判断,而是问她,怎么进CIA的,干了多少年,为什么这么执着于本拉登。还有那关键的一句:“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这么做吗?(指培养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新人当特工)”帕内塔隐含的台词是,“你就是我们的圣女贞德,你的话我们不听,那还能听谁的?”
在吕克贝松的镜头中,圣女贞德像是个精神失常的病人,亲人惨死的刺激和教会的教化混合到一起,塑造了扭曲的人格,她是如此纯洁无暇,又是如此的可怕,而偏偏是这样的贞德,带领她的人民走向胜利。同样,在毕格罗的故事中,另一个疯狂的怪物,带领着载满盲目的绵羊的大船,航向未知。
影片的结尾,玛雅独自一人坐在空旷的机舱中,默默哭泣,为人性的丧失,也为人性的回归,至少,在这个时刻,她终于摆脱了CIA,摆脱了3000名死者,摆脱了本拉登,摆脱了圣女的身份。
捕杀本•拉登的题材本身就充满了许多看点:军事、恐怖、悬疑、政治、科技……所以距离这事发生一年后,美国就出现了以此为题材的两部传播广泛的影片:《海豹六队》(Seal Team 6:The Raid on Osama Bin Laden)和《猎杀本•拉登》(Zero Dark Thirty)。两部影片都采用了仿纪录片的形式和风格,表现了美国于2011年5月1日如何采取特别军事行动,把本•拉登击毙在其藏身地——巴基斯坦阿巴塔巴德城中一座普通而防护森严的民宅里。把两个影片对比起来看很有趣。当然由素来善于拍摄强硬的军事题材的女导演Kathryn Bigelow执导的Zero Dark Thirty,看上去要扎实、硬朗得多,主题也比较引人深思。
《海豹六队》聚焦于具体执行捕杀任务的“海豹六队”的三四名核心战士,从他们的角度来表现这一事件,主调是激励、褒扬,体现了对美国反恐行动、英雄主义的赞颂。影片用英雄人物接受媒体的访谈片段、奥巴马的演讲以及某些新闻报道的片段来凸显“纪实”的质地。战士和CIA情报人员访谈的片段在整部影片中有规律地出现,与情节的展开互相交叉,似乎是当事人对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解说、评论,在整体架构上起到框架性地突出“纪实性”特征的作用。
不过,“纪实”只是一个外壳,《海豹六队》的整体风貌还是一个故事片——我的意思是,其叙述结构和影像表现的手段更多地是表现了一个戏剧化的故事。这个故事包括宏观的方面和微观的方面。“宏观”方面:美国政府,从CIA到白宫,如何侦查情报、分析情报,经过反复讨论,做出决策,并着手培训演习,最终取得胜利。“微观”方面:海豹队6队的战士,如何面对困难、创伤,如何与家人告别,如何相处,最后完胜归来。两个方面交织叙述,其走向一致,主调也一致。无论是情节叙述还是画面风格都很平滑顺畅,没有什么意料之外的疙瘩,也就没有太多惊喜,总之最后就是一路平稳地克服种种困难,最后高唱凯歌。可以说是个平庸的故事。
《猎杀本•拉登》采取了一个更为个人化的视角。它讲述CIA的女工作人员玛雅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如何锲而不舍,坚持追查本•拉登的行踪;最后在变幻的政治局势下,经过困难重重的上报、等待高层决策与批复,最后经过海豹突击队的行动而完成任务。这名女情报人员,在《海豹六队》里也是主要人物之一,名为薇薇安(在故事里都是化名,不过现实中确有真实原型)。《海豹六队》也突出了她的顽强、敏感和韧性,不过同样经过了比较扁平化、戏剧化的处理。而《猎杀本•拉登》对她的表现,更复杂细腻,其形象不是伟光正,而令人不安。因为这不是一曲颂歌——却使我们对人物的可贵之处印象更为深刻。
《猎杀本•拉登》,看似没有一个清晰、平滑的故事框架。其实其“故事性”还是有的,只是比起通俗的剧情片而言,隐藏得比较多。导演采取了小标题来切分情节进展,比如:“人为的失误”、“金丝雀行动”等,但每一阶段情节的推进,并没有常见的戏剧化的转折和提示;常常只有日常情景的过渡、地点的切换、事件的转变——涌现的是大量的场景、人物看似没有一定方向的行动。
之所有造成这种效果,一是故事讲述的方式避免了通常的起因-发展-高潮的展开,二是镜头画面呈现的方式。比较一下《海豹六队》就很清楚。作为军事、间谍题材的电影,《海豹六队》展现了技术性的看点:如何跟踪、如何侦察、如何进攻,还有政治决策的过程:如何说服、如何决议。跟踪和侦察在几分钟时间里把发现敌人、跟踪以至于最终发现目的地的过程交待完毕;进攻的过程也表现得颇有戏剧性:演习、部署,敌人的尖叫、反抗……总之都很中规中矩。而在《猎杀本•拉登》里,技术性的场面表现得很少。跟踪的场景常常在人物的近景和闹市的全景中反复切换,跟踪者的紧张、茫然、幸运地再发现——种很平常的情绪流露在这个过程中,而不是像《海豹六队》的间谍英雄那样似乎胸有成竹、稳操胜券。攻破本•拉登住所的情景,采用了两种“看”的方式:一是在漆黑的夜里看到的人影憧憧的突击队员,二是透过战士们的夜光镜看到的屋内的景象。屋里的“敌人”只有慌张、闪避、零星的抵抗,没有激烈的对抗。总之,Kathryn Bigelow回避了很多这类故事常见的表达方式。最后甚至都没有给敌人一个完整的面容,而只有他的鼻子局部。最后也没有对胜利的渲染,女主角坐上了庞大和空旷的专机回国,泪水潸然流下。
从这部影片中,你可以感到导演对这一历史事件具有的个人化的视角,以及较为强烈的疑问,这包括:“国家保卫者”的高度职业化能力和素养是不是毁掉了他们的生活?在战争中需不需要坚持原则和底线——以便避免“成为像敌人那样的人”?“反恐”、“复仇”是否是“正义的”?而这些“人性的”提问,又没有直接抛出来,而是通过隐忍、硬朗的叙事呈现出来。
总之,两部同一题材的影片,《猎杀本•拉登》更胜一筹,从对比中可以受到如何把一个本身具有看点的题材拍得更好的(符合主流价值观意义上的“好”)启发。当然,两者之间相似的情节联系起来看也会有心得。
现代性与导演意志
《刺杀本·拉登》的高潮重头,毫无疑问应该落到最后一章节{金丝雀}的抓捕戏之上,这段或许可以被称赞为“极度纪实的戏剧性”桥段,是为整片乃至片名中的“猎杀”的母题在视觉形式和叙事目的上的一个总结收束,探究分析这段抓捕戏有一些显而易见的特征要素可以直接摆出:极低的照度,在真实夜晚的状态中拍摄;夜晚中尽量自然的打光,详见与飞行器械内与别墅内景;主客镜头的缝合性代入,各种夜视仪的视点镜头与环境;俯瞰式的全景镜头,务必需要的大空间交待等等......
这些可以被看出来的元素与看不太出来的“元素”共同组成的这段抓捕戏,什么时候可以在语法上说是“能够”“适配”纪录片性质呢?这就好比说:一个号称5号规格形制的螺丝,什么时候能判断正好“适配”一个号称5号规格形制的螺母呢?其答案当然是当那个螺丝能正好拧进那个螺母的时候才能正好“适配”了。对于这段戏来说,是要在上述所说的照度、打光、夜视仪主客观镜头 和 俯瞰全景镜头这些“螺丝”都可以正好对得上纪录片应该有的性质的所谓“螺母”本质之中时,才能说是:这是一段纪录片呈现的抓捕戏吗?其答案肯定比螺丝与螺母适配的答案要复杂得多,可以说,这些元素所定义的记录性,这些元素与在借助这些元素来定义记录性的应用,比我们倾向于认为的要复杂的多,至于想要断言这些元素不足以或不可定义所谓记录性,则更显得是一种不足取的回避说辞。
而回看评论界对这段戏的解释,大体上都用到了伪·纪录片这一发明概念来概括,这里面当然有影像历来就一直存在的假定性和真实性的问题,就像在说:“我当然知道这不是纪录片了,要不然最后被击毙的应该是真本·拉登才对,这里面明显是个演员” 同 “这当然很纪录片,因为你看那些元素所构成的情节桥段,真的实在是太逼真、太有代入感了”意指的是同样的还是不同的影像呢?我们可以说,在某种情况下,或者说在《刺杀本·拉登》这部电影的整体环境下,这俩句形容具有相同的意思,但也可以说,一般来讲,这两句形容是断然不会具有相同的意思的。我们的确能说“这不是纪录片,充其量只是伪·纪录片,是在指这段戏很多打光、镜头和调度是一望即知的特意排演”,也可以说“这不是纪录片,充其量只是伪·纪录片,是指这段戏虽然很“真实”、很“代入”,但其中扮演美军特种部队的演员都是我耳熟能详的好莱坞明星”,也就意味着,这其实是在把伪·纪录片这一条件同其他条件进行对照。
那么是什么让观者突然意识到这段戏是“伪·纪录”的了呢?观者也许会讲,那是一种特殊的感觉,就仿佛这种意识在电影之前的桥段中一直是在演戏,而这一抓捕情节一开始的时候一下子就在那了。但是接下来的环境代入一下子或许也会让观者想到这是否是真实记录呢?但是观者难道不能肯定在某个时刻确切地知道了伪·记录吗?某种意义上,这想法到底还是在那的,但是是在什么意义上呢?观者也许会讲,他/她从别人的评论那里听来、从新闻报道上看来、从我历来看其他电影的经验而来、从电影一开始就感觉而来等等.......我就知道这个想法一直在那,那么,这种“肯定”这种“知晓”,就在那个时刻,以某种方式呈现在了观者心中,这就是对“这种伪·记录意识突然一下子就被意识到了”这个表达的定义了。
而即认为存在着每一个与伪·记录与非真·记录相符合的条件的总体,且这些条件都得到满足,就简直就可以说,这段戏是一定会不得不向“伪·纪录片”的“伪”的虚假性 和 “纪录片”的真实性方向靠拢了,而作为“伪·纪录片”的悬置性就不再存在了。这样看来,在意指一出现的同时,观者的精神就可以说早已飞向了遥远的未来并在自己亲眼目睹影像之前就已经完成了所有关于看真为假的构建。
如此的非悬置属性,或许也是《刺杀本·拉登》的症结,毕竟毕格罗作为一名女导演,一直被评论界认为是个极度硬核的、比很多粗暴写实的男导演更粗暴写实的女导演,其问题首先就表现在硬核写实的强逻辑和强程序性上,这样强切分的工具理性一定会削减各种对追捕过程或持存或象征的比喻,这虽然符合毕格罗一贯追求的纪实美学,却势必会在追捕本·拉登这件事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魅,说白了,这样的结果,无疑是极其机械意义且演化论的,这里面断然没有我们劳模姐作为一名高中毕业即加入CIA,全心为抓捕本·拉登耗费数十年精力、苦心孤诣的特工的位置亦或是其主观能动性的。再者,在叙事结构上,《刺杀本·拉登》也体现出了不能忽视的问题,即作为单线核心的劳模姐,并非一个直接去前线直接上阵的特工,这样情节一定会在单线聚焦女主角而不可能的情况下,必然分成两线甚至多线,而难以达成一个劳模姐为核心的线性叙事所追求的连贯,从而导致一个更深层的喜忧参半问题,好的一方面是情节不断变化带来的戏剧张力,与毕格罗作为女权主义者的女性细腻一面把控节奏的把控得当,而坏的一面则是会导致毕格罗一致致力于瓦解穆尔维老师所说的女性被凝视的视角的瓦解,继而变成了一个全方位的客观视角 与 只要随时一聚焦到劳模姐就不得不再次凝视女性的穆尔维式构建视角上去。
所有的偏斜集合起来,终究会汇聚为了一个存粹笛卡尔式的观察者问题,这样观察者的客观形式当然不与真实发生所谓关系,产生的美学也是语意的、比喻的、编造修辞的、乃至浪漫主义的,如此无目的的框架其中的理解即蕴含、也符合着毕格罗作为一名可能并没有亲临过潜艇现场、阿富汗前线、伊拉克作战区等等实地的导演理所应当的观察者角色,仅是展示所谓“真实”的好莱坞式想象完全可以保全这种影像游戏的“客观”感觉。
但是,毕格罗作为一名女性导演,总是会忍不住问出从一名应该“敏感细腻”的女性角度出发而来指涉问题,进一步去过度地理解“真实客观”,而试问为什么一名可以是敏感细腻的女性导演就一定在某种生物决定论上比同样敏感细腻的男性导演更细腻敏感呢?如果表现和传达“客观真实”在女性主义视角下是更敏感细腻的,那当然是在某种环境之中的一种更完备的外现,那么一种只有女性拥有的对“客观真实”的想象还原对于女性导演来说的独特外现是什么呢?我们可以讲毕格罗和劳模姐要拍这样一部反映反恐战争成果的电影就一定要去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前线去实地体验,他们可以边拍、边演、边调度设计,场景摆在那好像这三者是一起行进不能分开是独特的外现吗?然而在另一方面毕格罗和劳模姐也可以说在这种一边一边的拍摄中,某个想法就像电流般一下穿过他们的头脑,指导了他们接下来的拍摄,这里所谓“突然理解”的表达式标记又是什么呢?是在前文中所谓伪·记录性所构成元素的机械降神般的运用,还是一种立刻行动无法对拍摄人员们进一步说明的神秘动作?关于“密不可分”和“突然理解”等诸如此类的表达不能以如此的描述来回答,这种方式会让我们误认为理解是某种不可定义的经验,而忘记了我们应该怎么比较这些经验和判断这样的经验。
所以,就好像在突然获得某种独特外现和特殊经验的条件下,真实、客观会在某种方式下呈现出来的确定性,仿佛应该是建立在我们看了许多新闻报道、纪录片、故事片等等,和习得了许多真实的故事、经历过很多见闻的过往之上归纳的,这样的经验能否产生确定性当然要取决于我们假设的系统、身处的自然、如何生活。那么我可以确定这种归纳的正确,正如我可以确定我不是毕格罗或劳模姐,和毕格罗与劳模姐不是抓捕本拉登的美军士兵一样,观者的我们绝对不会有和毕格罗与劳模姐有一样的生活形式,就像毕格罗和劳模姐必然也不会有和阿富汗战争前线士兵有一样的生活形式一样,我们是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中,我们和他们能理解士兵和特工的生活,也完全不必得靠什么经验的完全重合或共同经历,而是知识、环境,和其进一步构成的图画,理由之链在此终结,理解也就在此终止了。
之前所问的具有女性导演特质内核的“客观真实”的独特外现这样问题的答案当然也是不存在的,也明显如前文那样的过度的语法追问才导致女性主义下的“客观真实”的自我诉说成为一句完完全全无意义的空描述。“客观真实”停在所谓女性就应该“细腻敏感”的生理还原论上都说不上确证与否,而是毫无意义,于是越是去强调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根本的构建,强调其特殊性,当然也就越脱离生活形式,越符合一名存粹的观察者角色,这样的视角下,只有女性导演才能知晓的图画的外现无法被他人看见,也就因为其特殊而会被约分掉。
想保留私有性的女性主义“客观真实”丧失了其女性主义的私有性,或许我们也就可以说,对真实客观的真正把握应该是整体的,而断然不是可以要素拆分的,拆解一段戏为伪·纪录形式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意义,而即便有真正的女性主义“客观真实”,也不会属于一个切分出来的女性主义导演或者可以拆分的伪纪录片元素,而是属于电影整体和作为导演的导演而言,女性主义的“客观真实”是完全错误的理解。
但这并不结束影像的语言游戏,却是开始。
而毕格罗意图的自然表达,并不需要「女性主义客观真实」等等让人乐此不疲的过度理论指趣,或许其自然表达之处,就在于客观真实地展现阿富汗战争背后抓捕本·拉登细腻敏感之上,就像一只猫耗费心力静悄悄地靠近一只金丝雀,我们都知道它要干什么,和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而这种决心,不但是客观真实的女性主义的旨趣,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一种国家态度和女性对待战争的思考流露。
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没被提名,反而是最佳影片提名了?看完了觉得如果一定要二选一的话,应该是反过来才合理……
"这八年,除了抓本拉登,我什么都没做。" 要么2星、要么4星。本不感冒的政治题材+冗长无趣,但是震撼的真实背景与结尾半小时的无声胜有声,毕哥罗这个天杀的女人拍的电影比男人还man,活该奥斯卡遗弃你,因为提名你就等于别的男性导演都得死。
4.5。严重被低估的现代军事片杰作。毕格罗深知人物从未大于事件,却能为事件的再现供应无限的生命力,仅凭对这一点的洞察与实现就值得激赏。几无可谓高光的佳句,却用每一个时刻彰显”呈现”本质力量的镜头,谱写了足以代言后911时代的反恐佳章。作品、女主和导演仿佛达成了气质统一,大爱结尾。
“猎杀”比“刺杀”更准确地传达出本片冷酷的纪实风格,这是一部“相当难看”的电影,同时,它又是一部无比高级的电影。刑讯逼供中囚徒面对食物和水的眼泪,和完成任务后女特工心态复杂的泪水,互为涟漪。这部电影没有丝毫娱乐性,但却会对你形成巨大震撼。
下了个好字幕版本重看一遍,果然大有改观。胜过《Argo》多多,也胜过《拆弹部队》多多。Jessica Chastain的角色随便换个脸部线条刚毅些,漂亮得不那么打眼的女星来演,都能发挥得不错。我爱的是Mark Strong这位叔,从同类型反恐片《谎言之躯》起就看好他了。
也许本·拉登死了确实让很多美国人很解恨,奥巴马都没好意思说自己今年最爱的电影是这片子,美国媒体就有点自恋了,看着一手资料改编就把持不住那份公民自豪感了。导演放弃了类型片结构,把惊悚片当成纪录片拍了,很多行话术语,叙事结构也有着明显的割裂,好在有细节有独家内幕还有劳模姐。★★★
siff15 看电影不重要,关键是和杰西卡·查斯坦本人相谈甚欢,人很NICE,令人难忘
三小时几乎没有任何多余镜头。这片子最让人激赏的是让观众完全身临其境地参与到这场十年的行动,不会被已经知道的结局牵着鼻子走,反而会有新的认知。最后一个小时的猎杀全程记录太棒了,收尾也利落。查斯坦的表演冷静大气,毕格罗为了等她空出档期还推迟了拍摄进度,当然事实证明“她是值得等待的”
每个镜头每句台词都很干净利落 到底哪里臭长了
一点不觉得主旋律。这片子非常冷酷的展现了the way this world works,现实的残酷,让人有一种无力感,所谓的冤冤相报何时了,你看不到这种仇恨瓦解的希望。导演也没有野心去提出一种解决之道,她只是用女性的视角展现了一种冷酷与人性交织的痛苦,一种宿命般的悖论
电影的的技术毋庸置疑,还是立场的问题。这样有争议性的题材,又何必采取完全中立的态度。你能想象拍少年派却把宗教那段儿拿掉,仅留漂流与历险吗?刻意的忽视“究竟什么是恐怖主义什么是救世主”这样的核心问题,而始终聚焦在女主心力交瘁的十年追捕路上,乃本片一大败笔。
相形之下,逃离德黑兰假得像个玩具。
到最后略似《拆弹部队》,仍有战争对人的异化。杰西卡查斯坦在影片结尾面对的问题仍是将往何处去?从学校即进入CIA,从事的唯一一件工作就是抓捕本拉登,并坚持了十多年。结尾几十分钟的突袭事件拍得确实紧张,真实且压抑。对这个事件本身,始终不知如何评价。三星半。
12/19/2012 CenturyCity:1、非常赞3小时毫无感觉;2、片头是911当天记录,黑屏和遇难者遇难前的电话记录非常震撼;2、CIA各种重口味酷刑,谁说主旋律来着?;3、毕格罗自《拆弹部队》拿下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后这片子也是一个路数;4、I'm the motherfucker who found this place苦逼CIA女职员演技很赞
太!好!看!比《拆弹部队》更值得奥斯卡,让Argo瞬间变成了《变形金刚》。整个追寻侦破过程抽丝剥茧环环相扣,理性思考冷静旁观却又不失感性刻画,最后的突袭更如伪纪录片般让人窒息紧张。Jess就像克制冷静版Homeland的Carrie,收敛自如控制得当的表演比J.Law更出色。
毕格罗一定是某类男人十分痛恨的那种女人。。。。。。
毕格罗这两年是一个被高估的导演。
之前吹的那么狠,看完了反而有点失望。这电影剧本其实很一般,节奏不好对话一般。和最后那让人看的手心出汗的二十分钟比,前面显得尤其拖沓,尤其马里奥特酒店那段安排很刻意太cheesy。最后很精彩,但我有个问题,你都把直升机停人家楼顶了还用炸药炸人家大门,进去之后你们还用的着压低声音说话吗??
闭着眼睛都能想出的套路,总算给了美国人民一个交代,奥湿卡最佳影片直接颁给它也不会稀奇,这是美国人的感情,中国人无感。几个演员倒是演的都还行。
原来那一刻要喊的不是we beat him,而是it IS him。女主偏执狂押对宝,时刻脸上要写着"我很屌"星人,没被打动到。劳模的演技也只是一般,只能说是谁演都不会差的角色,小细节的灵性比不了JLaw。前妻甩前夫几条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