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乙坂在学校抬头看到窗外的两个熟悉的身影的一瞬间。
2.在图书馆裕里的那一句“终于握到前辈的手了。” 没有看过你好之华直接看了这部,觉得这样的故事还是放在日本比较有味道。唯一的遗憾就是为什他们当初没有结婚呢。影片里也没有交代,看了半天才发现两个妈妈高中时的演员就是两个孩子,也很奇妙。
爱是发自内心的,爱是自私的,爱是自愿的。乙坂镜史郎的转学,掀开了三个人的故事。青春美好的恋情,在错综的心思中萦绕,岸边野裕里对乙坂是那么的动心,但乙坂对迟野未笑是由衷的喜欢。等到20多年之后,乙坂回来之后,缺发现物是人非,而期间书信的来往,更是将故事的灵魂所牵线起来,乙坂来给未笑上香的时候,未笑的女儿原野点美说出了她妈妈的心声,那些信件是妈妈的宝贝,妈妈看了好多好多遍,这也就是最大的慰藉。乙坂临走前给裕里送的相册,是对整个高中的回忆,里面两个孩子的照片更是青春的缩影,而当点美读最后一份信的时候,是对整个高中的总结,也是整个故事的总结,也是整个青春的总结。青春总是美好,青春总是希望。爱情总是甜美,超越年龄,那就是心灵的交汇和升华,超越时间和空间。
如果說「情書」是青春的唯美,似雪後的純淨,那這部片便是真正將現實中「可能」的唯美刻劃的淋漓盡致 - 深層的悲傷也許會將人擊倒,但更多的只是留下歲月蹉跎後或瞭然,或癲狂,但總會在嘴角邊掛上無奈的微笑 - 也許這便是「可能」。
導演除了在畫面的唯美著濃墨外,其他更多鏡頭僅點到即止,你可以說是對「情書」的致敬,因為中山美惠和豐川悅司的出演,但這又何嘗不是將二人置於直面慘淡人生的殘忍境地下,對「情書」另一個鏡面的詮釋呢?你也可以說是「你好之華」的同劇本翻拍,但這只應屬於日本社會語境的事,在另一國的語境下就顯得唐突,刻意。或者乾脆就說是情書,一個四個主角之間錯綜愛慕後的結局篇,但至情和現實的矛盾下,曾經滄海難為水之後,至情依然,比如松隆子的一些小動作的演繹,誇張詼諧的舉止不但不顯得唐突,反而是好像故意營造的「不和諧」,只會豐富人物和讓她的角色變得更可愛;再或福山雅治手滑過芥川龍之介,但最終還是落在夏目漱石上一樣,又或用rollei 35i拍出似舊日在今日的重現一般,二位女孩還是在談論著「令人心跳」的初戀,也許如當初一樣⋯⋯
影片整體舒服,幽默,又唯美自然,隱藏在畫布下的故事啊,青年要多像一些仙台的自然吧,少像些庵野秀明的單眼的少女畫作罷!
p.s. 庵野大爺,您太脫戲了(喜感般脫戲),是不是漫畫稿費不夠了?
昨天看了一部日片,《最后一封信》。因为开始的絮絮叨叨,夏蝉乱叫,使我分两次才得以看完。片子虽是看完了,有种感觉不可名状,今早偶然间看到一段话正合了本片:电影有两种,一种时刻提醒你这是电影;另一种淡淡告诉你 这是生活。
女儿问我片子里讲的什么?还在剧中的我随口说:“失败者联盟”。后来想了想还真是这样,剧中人物的各种感情纠杂,几无好事。“人生不如意事十之九八,可与人言者并无二三”,这是本片最好的诠释,这人生的常态被夏日里的信纸引诱了出来。片子以葬礼开头,以离开为止,这起止间沁满了二十五年的不如意。让我感觉好像是在看一段林阴下的溪流,被冲刷的仅剩下叶脉嵌在水底,时常落下的叶子不断在水面浮沉,却不肯离开。溪水依然清澈,好像洗干净的只是它本身,只有偶尔散落的阳光才能让这无人在意的露出短暂的色彩。生活随着时间不停的流淌,我们沉浸其中,那镶嵌在回忆里的美好就好像片中的火花,在干净的镜头里幻灭。
那最后一封信没有我们,又只有我们。
关于导演岩井俊二记忆,最早是冬日里的《情书》,本片是在夏日,那是否有春秋二季呢。羞涩的少年,晦涩的中年,成了很多日片的基色了。看了本片,我翻出了曾在16年记下的一段话,是岩井俊二在一访谈里说过的
“对于我们
现在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一味的回忆过去是不会有新的开始
活在当下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当你有想要结束的想法的时候
那也就完了… …
坚持到生命的终点 人生才没有遗憾
所以也想请大家努力保持“青春永不完结”这种想法”
是不是在那个时候剧本就已经存在了,之后在18年先是拍了中国版的《你好,之华》练手(剧情完全一样),再在20年拍了本片《最后一封信》呢
首发于公众号“__bk:20hn7影探”
公号ID:ttyingtan
作者:重庆大厦卖片小罗
转载请注明出处
同样的导演,同样的编剧,同样的剧本,成片却一个7.5,一个6.7? 这结果让人迷惑。
但。 单就原封不动地启用小说名这一点,任谁都能察觉到—— 在岩井俊二眼里,《最后一封信》才是亲儿子。 尤记得,《你好,之华》上映前,几张先导海报就让影迷们急得抓心挠肝。 质量上,有导过《情书》的日影大神岩井俊二亲自操刀;内容上,有拍出《甜蜜蜜》的港片大佬陈可辛调试把控;表演上,还有华语电影届唯一大满贯影后周迅重磅加持。 “这组合震撼到我了。”
这是不少人的第一反应。 然而影片映后的口碑,却让人跌破眼镜。 有人嫌弃台词尴尬,有人吐槽泛滥的BGM和广角镜头。 抱着看国版《情书》期望来的,多数都炸开了锅: “这稀烂的剧本,还不如郭敬明。”
这还不算,骂得最难听的。 那么,《你好,之华》翻车的锅,到底该不该岩井俊二背? 我们至少得先看看《最后一封信》。 又或者说,这部电影本身,就是岩井俊二最直接的回应。 同样从女一号姐姐的一场葬礼开始,同样由女主手机被吃醋的丈夫摔坏,引出信件这个索引剧情的重要载体。 《最后一封信》和《你好,之华》大体的故事脉络是完全一致的。 作家乙坂(福山雅治 饰)和图书管理员裕里(松隆子 饰)在同学聚会上相遇。 裕里本想告诉大家姐姐的死讯,却被误认成姐姐。 作为姐姐的旧恋人,乙坂与裕里便开始靠通信,复盘姐姐的人生。
姐姐在与乙坂分手后,嫁给了没学历、没稳定工作的渣男阿藤(丰川悦司 饰)。 婚后二人育有一女鮎美(广濑铃 饰),可阿藤的脾气却越来越暴躁。 经常酗酒不说,发起火来自己的妻子女儿一起打。
后来,姐姐因无法忍受这样的人生而自杀。 但裕里高中时曾因为与乙坂表白被拒,而与姐姐渐渐疏远。(那时乙坂正在追姐姐) 也就是说,姐姐最后几年悲惨的人生,是自己一个人走完的。 但影片从未正面展示,姐姐遭受的痛苦和折磨。 我们只能看到乙坂、裕里和姐姐三人,懵懂青涩却又充满着各种阴差阳错的高中生活。
不断错过和无法挽回的过错,这是《最后一封信》故事的主题,也是《你好,之华》创作的母题。 两部电影从主题,到故事脉络,再到情节转折,都一毛一样。 只要你稍作留意,就能发现—— 《你好,之华》的中文台词,很多应该都是直译过来的。
那两个版本的区别在哪? 首先,最直观的就是演员。 选角方面,国版的演员阵容这里不多介绍。 日版的主要演员有: 日本电影学院奖影后松隆子,学院奖影帝兼国民级歌王福山雅治,新人奖拿到手软的广濑铃,《情书》原班男女主中山美惠和丰川悦司,以及依然没有着手准备《EVA》的庵野老贼......
咖位上综合来看差距不大,但回归到影片,塑造同样的角色,演员们的表现却出入不小。 先说周迅和松隆子。
裕里这个角色,肩负着揭开姐姐过往的任务。 而影片的闪回,又仅仅局限于高中时期。 那么,在有限的情节里,单纯依靠表情、台词和肢体,同时展示裕里与姐姐的感情,以及她对姐姐的了解。 这是这个角色的难点。 两位影后的表演都非常细腻,碍于篇幅,这里就不展开谈了。 说完相同点,我们再来看看不同。 裕里这个人物在姐姐的光环下长大,一直觉得自己很普通。 成年后工作是在图书馆整理图书,回到家还要抚养孩子、操办家务。 按这个设定走,她应该偏向于一个不善言辞、随和内向,遇事比较隐忍的家庭主妇。 松隆子把人物的木讷和迟钝,拿捏得很好。 她不太会察言观色,会下意识地回避陌生人,遇到事情的第一反应,是不给别人添麻烦。
而周迅就显得太精明且事故了。 她能够从容的应对姐姐恋人的搭讪,丈夫的拷问,以及找上门的初恋。
再结合高中时的闪回,我实在无法想象—— 她会在高中时私藏别人的情书,还因表白被拒当场泪奔。
我这里并无意质疑,周迅对角色的解读。 你仔细回想一下,裕里这样的人设是否太像《情书》? 又或者说,不够中国? 作为男一号,秦昊和福山雅治的表现,其实各有千秋。
人设是一个失去灵感的作家,这个人物天然会带有自卑,抑或自我压抑的特质。 两位演员都在这一点上把握的很好。 区别在于。 福山雅治是在收着演,因为他的情绪几乎全部留在去未咲家里的那场戏。
而秦昊其实在放着演,因为尹川需要完成之南自杀前的拼图。
这个角色既要调动观众的情绪,又要推动情节发展。 因此秦昊跟福山雅治的处理,都是恰当的选择。 几位小演员的表现。 邓恩熙和广濑铃几乎走向了两个极端。 广濑铃全片下来一路僵着脸,好像对啥都提不起兴趣。
而邓恩熙表演时的感情过度充沛,台词上也不够克制。
但相比之下,广濑铃制造出的疏离感,显然更符合岩井俊二的一贯风格。 两版对比,唯一一个全面碾压日版的,是张子枫。 新人演员森七菜塑造的小裕里,性格单一,人物扁平,存在感非常低。 而张子枫却在所有小演员里一枝独秀。 尤其是回忆高中期的部分,虽然台词和戏份都很少,但张子枫把青春期的那种躁动、情愫和脆弱不安全都表现出来了。
能够提名当年的金马女配,确实是实力使然。 另外,虽然《最后一封信》拉来《情书》的男女主,饰演恶人夫妇。(总觉着是岩井俊二的恶趣味)
但国版中谭卓和胡歌的表演,完全不输《情书》二人组。 这二位,也是全片最有中国味的俩人。
总的来说,日版的选角和含蓄内敛的表演风格,虽说更贴合岩井俊二的风格。 但国版的人物个性更鲜明,角色身上的留白更少,表演上的情感也更加充沛。 这意思,是两个版本在演员方面平分秋色? 并不。 上面的比较,并没有以“中国故事和日本故事的背景”作为前提。 倘若加上这个维度,《你好,之华》就会更像—— 一群普通话很好的日本演员,在追忆日式的青春。 这是《你好,之华》的桎梏,也是上限。 影片的主创,其实早就发现了这点。 在《你好,之华》的筹备阶段,陈可辛就拉来不少内地编剧帮岩井俊二做“本土化”。 两个版本相对比,我们能在故事细节上,找出不少“手脚”。 人物方面。 女主角的丈夫,在日版里就是个大男子主义。 行事独断专横,不给妻子解释的空间。
而国版的丈夫角色,会因为吃醋发脾气。 但第二天一早,他就主动认错,还主动给妻子买新手机。
剧情细节方面,国版本土化的改动更多。 《你好,之华》加了一条,姐姐的儿子意识到母亲去世,从抗拒到接受的故事线。 乍一看,体现了中国式、多视角的亲子关系,强调了之南去世对其他人的影响。 但这样的情节,本身就脱离了“不断错过”的母题。
另外,相比于《最后一封信》,《你好,之华》中的家暴元素,还被强化了不少。
我不知道,这是否出于某种受众上的考量。 据陈可辛回忆: “岩井俊二一开始因为剧本问题每天黑着脸,他是个挺孩子气的艺术家,当剧本受到质疑时,还是挺不高兴的。” 剧本上的魔改也就算了,实际拍摄也有诸多细节出现问题。 岩井俊二受访时曾多次提到: 中日有许多习惯上的差异。
有这么一场戏—— 张子枫从屋里跑到大门口取信。
在场的中国主创说,路过自家小院,直接穿拖鞋出门就行了。 这是我们的习惯。 但岩井俊二还是会面露难色: “日本人在这种情况下,会把拖鞋脱(换)掉。”
发现没,尽管岩井俊二最后采用了“本土化”的方案。 但他对这个故事的直觉,依旧属于日本。 当然《你好,之华》在本土化上还有不少“校正”过的地方。 大部分观众虽然能在细节上找到熟悉感,但更多人并不能产生“这是一个中国故事”的认同。 《你好,之华》只有面子,但没有里子。 反观《最后一封信》中加入的大量航拍,我们反而更能接受: 这里凝结着岩井俊二对故土的眷恋和记忆。
再扒得深一点。 熟悉岩井俊二视听风格的朋友,应该知道。 大量的逆光、手持拍摄,柔和的色调(据说就是镜头上套个丝袜),小清新的BGM(大都自己创作),一直是岩井俊二标志性的视听风格。(因为基本拍纯爱嘛)
《你好,之华》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多机位、旋转镜头等多种技法,美术上不同场景的明暗区分也十分明显,看上去玩的很嗨。 反观《最后一封信》,增加了大量航拍,简化了技法,色调整体更加明亮。 你要说《你好,之华》拍得很漂亮,那没错。 但完全让技法服务于主题的,显然是《最后一封信》。 举一个最明显的栗子。 《最后一封信》在开头和结尾,增加了林间瀑布的镜头。 开头是一段手持的背跟,预示着女儿对母亲过去的了解和追溯。
结尾是一段后拉的航拍,这里展示的是女儿对母亲美好的青春,以及充满缺憾人生的凝视和回望。(以便更好的走向未来)
两段内容,让整个故事形成一个闭环。 母亲的青春美好又令人向往,与此同时,它也激励着大家向前。 这《最后一封信》突出强调的,也是《你好,之华》没有做到的。 我们甚至可以说: 岩井俊二是回到日本,才真正考虑清楚,要跟观众说什么。 其实《你好,之华》虽然用到了信件这个载体,但它跟《情书》的关系不算大。 岩井俊二在2017年拍了一部叫《昌玉的信》的韩国短片。
因为这部作品的口碑很好,他才准备尝试一下中国故事。 但大导拍中国故事,出现水土不服的例子太多了。 就像奥斯卡得主让·雅克·阿诺的《狼图腾》,以及两座金棕榈傍身的比利·奥古斯特的《烽火芳菲》。 让没有中国生活体验的导演,拍中国故事。 就算请到芦苇(《活着》、《霸王别姬》、《秦颂》编剧)这种级别的编剧出马,都救不活成片。 这让我突然想起,胡歌在《你好,之华》里的那句词: “(异国的)人生啊,真不是你随便扒拉扒拉,就能写清楚的。”
当然,你可以说,我这样比较并不公平。 岩井俊二先拍了《你好,之华》,后拍的《最后一封信》。 同样的事情,再做一遍,自然会更懂得分寸,知道哪里该舍,哪里要留。 这点我认。 但与其说《最后一封信》完胜《你好,之华》,倒不如说: 拍完《你好,之华》岩井俊二才想明白—— 这个故事本就不属于中国。
文/重庆大厦卖片小罗
/ 淹然
两年前,作为岩井俊二首部华语电影,〈你好,之华〉的口碑与票房,都不尽如人意。尽管有陈可辛的护驾,这部作品并没有很好地完成本土化,人们普遍认为它充满着尴尬的汉化痕迹。
两年后,同样的故事卷土重来,换成了全新的日本班底,祭出了这部〈最后一封信〉。
回到熟悉的语境,〈最后一封信〉变得光滑顺畅。当初,〈之华〉里有这么一幕:少女之华穿着拖鞋跑到门口取信,虽然岩井俊二最终采用了这个本土化方案,但心里还是别扭,「日本人在这种情况下,会把鞋换掉……」
现在,岩井俊二终于可以自由地调遣故事细节。比如,呈现独属于日本的夏日记忆——花火和浴衣。幽蓝的夏夜,少女被莹莹的烟花照亮。易逝的烟花和青春啊,经典又日常的物哀之美,真的很难转译到别的语境。
〈之华〉里,智能手机时代却执著于写信的设定,也只能放回古老又现代的日本。在那里,书信仍散发着光晕。年轻的后辈会恭谨地以书信形式,表达对前辈的感激之情。
又或者,重逢少女时代的暗恋对象,松隆子扮演的裕里,会发出少女般的惊叹:「啊,终于和学长握手了!」这样的设置可以放在〈之华〉里吗?很可能变成角色的道德瑕疵。
所以,从〈之华〉到〈最后一封信〉,更像是一次「回归」——一个本就属于日本的故事回到了日本。不只是细节的差异,岩井俊二还为〈最后一封信〉赋予了别样的基调。
虽然〈之华〉与〈最后一封信〉都以死亡作为故事的序章,但开场镜头却不同。〈之华〉直接进入了葬礼,以哀写哀。而〈最后一封信〉则以一派纯然天真启动了整个故事。镜头里,雪白的小瀑布,绿荫环绕,少女们像小精灵一样畅游其间。随后,少女们才来到了冷寂的葬礼。这是以乐写哀。
这才是更岩井俊二化的口吻,唯美与残酷保持着紧张感。还记得〈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吗?鲜绿的稻田,反衬的是少年孤冷心境。
此外,岩井俊二还在〈最后一封信〉里塞进了不少航拍镜头。〈之华〉的镜头紧跟着人物的一举一动,而〈最后一封信〉却喜欢适时拉开镜头,远远地遥看城市或乡镇的全貌。生与死,悲与喜,对此要如何是好呢?天空还是沉默,日子还是继续,〈最后一封信〉有意制造着这种疏离感。
但这种疏离感,又不是侯孝贤那样的「天地不仁」。你以为岩井俊二是希望变得更冷峻吗?不是的,当〈最后一封信〉的镜头重新拉回人间的时候,岩井俊二将青春的滤镜开到最大,使用了比〈之华〉持续更久的唯美慢镜。
场景是这样的,中年男人回到校园,恍然间看到了还是少女模样的昔日恋人,久久凝视。这段长长的慢镜,是日常里最高亢的抒情,是镜头直直地捅破了人物掩藏的心绪。
岩井俊二懂得这种远和近的艺术,镜头拉远是为了接下来镜头更狠狠地推进。日光之下,那些逃不掉的哀伤,抹不了的遗憾,牢牢围困着人类。
电晕里,未咲的死,就像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相关者的生活被悄然改写。如何面对突然的死亡,永远的遗憾,是被裹藏在小清新镜语里的沉重内核。
为什么日版的〈你好,之华〉,不叫〈你好,未咲〉?很明显地,岩井俊二有意对位于〈情书〉。〈最后一封信〉原名「Last Letter」,〈情书〉原名「Love Letter」——有人说,如果想凸显出两者的镜像关系,〈最后一封信〉也可以翻译成〈遗书〉。
今年刚好是〈情书〉公映25周年纪念,〈最后一封信〉就像活在〈情书〉延长线上的作品,是跨越了25年后,显豁出的一个长长的影子。
一样的死亡开场,一样的图书馆管理员设定,一样的亡者替身的来信,一样的暗恋,一样的流感,一样的青春追忆……就像〈情书〉里没有情书,有的只是躲在借书卡背后的隐秘告白,〈最后一封信〉里的未咲,也没有别的话要对女儿说,所谓「最后的信」,其实是当初的毕业讲演稿。
〈最后一封信〉和〈情书〉采用的的都是双时空讲述,而其中最令人动容的,永远是青春的部分。岩井俊二的特别之处是,对青春的叙述,永远是在他人口述、回忆中拼凑而成的图景。〈情书〉里,是靠着女藤井树的追忆,才还原出了男藤井树的珍贵片段。〈最后一封信〉里,是靠着未咲妹妹、昔日恋人的讲述,才勾勒出了未咲的少女时代。
因此,这种青春叙事,是充满柔光的,也是不可靠的。也因此,才更突显出当下的疲惫或狼狈。所以,岩井俊二看待世界的眼光,不是真的小清新,而是要借着小清新来超度伤痛。
是的,岩井俊二从来不回避伤痛。小时候,你只记得飘动窗帘下的白衣少年柏原崇。长大了,你才惊觉,那只封冻在雪地里的蜻蜓,是如此触目惊心。
回到这部〈最后一封信〉,你怎么敢深想,活在家暴恐怖之下的未咲,是如何偷偷翻看着往日恋人的书信,抓住这最后一点光?
岩井俊二的柔光背后,永远是死亡或孤独,正虎视眈眈。
只不过,走到〈最后一封信〉,岩井俊二实在没有更多的话想说,也掏挖不出更惊艳的细节。他想用三代人的罗曼史,充填出更大的格局,但哪一段单拎出来,都软绵绵的。
〈情书〉里只是没有黄昏恋,但也有上一辈的故事,就是博子的爷爷。谁忘得了他在风雪夜背起博子的坚定,温度与力度兼具,是对死亡与遗憾主题阐述的又一次有力推进。
说到底,〈最后一封信〉像极了〈情书〉遥远的倒影,但又像个缺乏个性的模仿者。不知道在新作〈庭守之犬〉里,岩井俊二是否能找回曾经的勇悍?
原载〈北京青年报〉
《你好,之华》的违和感消失了。虽然中国版我也很喜欢,但是我觉得这个故事果然还是太日本了。航拍加配乐就是冲着我的鸡皮疙瘩来的。
Anone之后再也不会想黑すず了,这种海街日记的角色只有她能演活。等了一年多的岩井俊二,静谧的仙台的夜晚,葱葱的绿林和清凉气息的瀑布。每一个住在仙台的人都一定会喜欢这份安宁。宫城出身的导演再多些吧快把这份美好传播给世界!被耍得团团转的福山叔,一个男性视角的恋爱物语。笨拙的书呆子,带着小小的自恋和自卑。被别人伤害也伤害别人,残忍而可怜。被“那是我的错,但是不是你的错”击溃。加上小林武史的黄金搭配,绝了。夜场看完出来下了小雪,却仿佛觉得春天快到了。感谢温柔的力量。
日本版突出了影子主角姐姐和演员广濑铃,而中国版的戏份几乎是被周迅阿姨一人抢光了。
毫无疑问比你好之华优秀 无论演员还是场景 最重要的是故事舞台搁日本比搁中国自然太多了 但故事依然很平庸啊
这是岩井俊二人到中年对过去与青春油然而生的回望与渴求。当福山雅治拿起便携式胶片机在旧校舍自然地拍起照的时候,我几乎是一瞬间把这个荧幕上的帅气而忧郁的中年男人与导演联系在了一起。我不是很在意岩井俊二是否真的在创作出《情书》之后的这24年里一直走着下坡路而不思进取,我也不想去刻意强调当年的情书在影史上的意义,我只记得电影的尾声,影片里穿插始终的名为《美咲》的小说的开篇,大意是说福山饰演的小说家在中学见到広瀬すず饰演的美咲的时候,那种感觉好似春风从背后吹来。这也是我看完这部电影的感受。而等再过十年,二十年,当我们回头去再看自己的青春的时候,我也由衷地希望,是那春风,从四面八方吹来。(如果甚是遗憾没有风的话,那到时候再看一遍这部电影便罢)(広瀬すず果然还是适合这样忧郁沉稳的角色,路转粉)
先看的日版小说再看的电影。看起来是爱情故事将两代人串在了一起,实际上内核是创作人的人到中年瓶颈期如何与自己和解再慢慢化解的过程。小说其实更重心理描写电影更多的是想通过电影画面来让观众代入角色去模拟心理过程但感觉还是离小说的感觉差一口气,不过作为电影已经非常棒了。松隆子和丝丝女一女二、神木和福山其实是特出啊…倒是某著名动画监督老贼神演技咯?相比之下同一个故事拍出来的之华可以合理发挥想象是导演筹款好去拍日版电影咯?
之前看过了你好之华,这次用了好多航拍技术,惊喜不大,中山美穗成了阿姨
功力不减当年。
我们的人生有无数的选择。换成日本背景瞬间对味了太多太多。庵野秀明不好好拍《新世纪福音战士》跑来演日本版《你好,之华》,真是笑出猪叫(这不就是一直嚷嚷赶Thesis但天天在玩的我嘛
原来岩井的本意是一遍遍擦拭属于旧日的血污,这显然是中版的温厚纯良无法述及的。电影取景于导演的出生地宫城县仙台市,于是我们看到了那些由阳光、雨水、蝉鸣、绿荫、庭院共同组成的故乡的哀愁。葬礼后的航拍如同对人世最后的回望,进家门前须撒盐将脏东西隔绝在外,抹去泪痕继续嬉闹。如果说中版是以演员的浸入为核心的缅怀,日版反而是以环境的抽离作为血骨,情绪的停驻与震荡永远伴随着生活的前行,将过去的埋在过去,忘却是最好的纪念。看过松隆子的憨傻,才明白迅哥的表演中差得那么一点究竟是什么。
日版《你好,之华》,故事情节并无出入,镜头之下依旧是熟悉的岩井俊二式光影和滤镜,两个小女孩清纯可人,松隆子愈发知性有味道,没有了国产版的违和感。唯一要吐槽的是福山大叔的造型,你说这是电车痴汉我也信,颜值坍塌地有点认不出来了。
与《你好,之华》基本上是互补、共生的关系,各有高下长短。从运镜、布光、情节差异等角度看,本片更理想主义一些。松隆子演得非常出彩,塑造了一个懵懂、稚拙而羞涩的形象,很难想象在《告白》10年之后,松隆子还能作出如此少女心的演绎,恍若重回22年前的《四月物语》。广濑铃和森七菜的表演被张子枫和邓恩熙秒杀。福山雅治和秦昊的扮相神似,无怪乎当年《你好,之华》剧照下有那么多惊呼福山叔附体的豆友~ 部分场景慢镜运用确实有点过头,不过还是那句老话,岩井俊二绝并不只是靠高光、慢镜和钢琴曲而已。航拍空镜稍多,其实可有可无,反而令我如此念及《你好,之华》里尹川由之华引介给之南时灵动的持续环绕镜头。两女儿夏夜放烟花场景犹如是枝裕和乱入。中山美穗与丰川悦司同《情书》一样演了最后走到一起去的情侣,虽然画风大变。(9.0/10)
【去世的姐姐】【姐姐的初恋】【姐姐的女儿】【同学会】【书信】【尘封的往事】,橘生东八则为6.7分,生于东九则为7.6分。咋剧情这么僵硬还不如中国版啊,海报也随便做的。广濑铃不应该演妹妹吗!还不如邓恩熙。神木隆之介怎么可能长成福山雅治啊!!!长成绫野刚都烧高香了。中山美穗和丰川悦司演这两个角色就很微妙哈哈哈,照这么看国内不应该找胡歌该找廖凡。
现在想起来,所有关于写信这件事的浪漫与深情,被日式影像填满了记忆,从最早的《情书》到近两年的京紫,中间还有来自坂元裕二时不时的剧作敲打,等待的焦灼,收信时的喜悦以及回信时的字斟句酌,是如今这个一切过于快捷便利的时代不可再现的情感体验。在《你好,之华》里感觉到的一切违和都消失了,毕竟这是一个比起中国,更适合发生在日本的故事。就像新海诚的主角永远是少年少女,最真实的岩井俊二大概也停留在了90年代与21世纪初的几年,他们不厌其烦地描绘着青春时代的一幕幕风景,我们流连\留恋于年轻这件事,因为那时还以为“未来有无限的梦想和可能,每个人都可以平等而不凡地活出自我。”
或许不如“之华”,两部电影倒是再一次证明了岩井创建感性视听共通语言的能力,在这个时空中,作者的策略与故事可以毫不疲倦的循环发生在任何一个角落,串联它们的是同一场雨落,同一条河流,同一段经历,同一种确幸,你会相信两个故事中的人物终有一天会默默地擦肩而过,却是内心深处久候的遥相呼应与蓦然回首,岩井静静呵护无处安放的信念,用银幕连接和温暖无数相隔万里的孤独。
其实是一部关于争夺故事讲述者话语权的故事,虽然先有中文版,但在被剧透的情况下,日版还是很有可看性。放大的蝉鸣声和温柔的音乐下,其实是个特别残忍的故事,那些被忽略的,总是成不了别人人生的主角的人,不要沦落到太顾影自怜就好。
果然,同样的故事发生在日本,就更让人信服、融入和喜欢。日本演员对角色的演绎同样更让我喜欢。就这个故事,哪哪哪我都更喜欢日版。★★★☆
盼了好久的日版,结果还是没劲啊,也就是风景漂亮了些,故事实在是不值得拍两遍(甚至一遍)。之前还说中国版那男同学土味,跟神木隆之介一比,嗬!中国版都算是帅哥了。更加无法理解的是丝丝演的居然是校花姐姐而不是普女妹妹,毫无说服力,青春部分委实还不如之华……
同样一个故事,放在日本文化语境下来叙述,舒服太多太多。我可太喜欢了。
风格一如既往啊、初恋。看到中山美穂又老了,福山雅治帅的一塌糊涂。